横行无忌闯三国
褪切⒌馈?br />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自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孝道便成为中国国的封建社会衡量人的一个标准。所以张德为人子女,当为父母尽孝,陈宫就是有一万个借口,也不好阻止。
六艺书院。
孔融和管宁又在一起下棋,这时后黄叙过带,道:“学生黄叙见过两位老师!”
孔融一看是黄叙,点了点头。示意黄叙旁边等着,黄叙也不敢造次,便站在了旁边。
自从黄叙被接到北海以来,便拜到孔融门下,本来孔融不想收,可是孔子门生向来是有教无类,所以孔融还是手下了黄叙。黄叙论天资不能算是极佳,但算也是中上,加上卧床多年,没有接触俗世,因此当时的黄叙就好像一块没有雕琢的美玉。所以孔融教导起来事半功倍,而且黄叙遗传的黄忠的优良基因,每次六艺考核中,射箭都是第一,连教射箭的老师都自愧不如,所以孔融还是很喜欢这个学生的。
(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馋虫不多做解释了!)
过了许久,孔融和管亥的棋终于下完了,孔融喝了口茶,问黄叙:“黄叙,你今天来有什么事情么?”
黄叙说道:“老师,今日学生前来,是想请假三日!”中国自古讲究尊师重道,所以黄叙想请假,从道理上,是要请孔融批准的。
孔融问道:“哦,是因为何事要请假啊?”
黄叙答道:“太守大人的义父张让去世了,如今正在办丧事,三日后出殡入土(衣冠冢),所以学生要去吊孝!”
孔融听了一皱眉头,心说张让不就是个宦官么!孔融平生最恨宦官,所以孔融听说自己的学生要去给一个宦官吊孝,心里面十分的不高兴。
黄叙跟随孔融多年,自然知道孔融心中所想,便道:“学生幼时有病在身,多年不治,后遇到一位奇人异士,帮学生治病,可是所需药材十分难求,多亏了张侯爷和太守大人帮忙,找齐了药材,学生才能治好病,活到今天。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和何况是救命之恩!所以于情于理,学生都要去吊孝!”
孔融一想,黄叙说的很有道理,张让对黄叙有救命之恩,如今张让办丧事,黄叙近在咫尺却不去吊孝的话,于情于理不合不说,也说明黄叙这个孩子品行不端,知恩忘报!于是便点头答应了黄叙。
黄叙走后,管宁看着孔融面色不善,知道孔融又在想张让丧事的事情。便道:“先生,你觉得太守张德这个人怎么样?”
“哼!”孔融只是哼了一声,没有说话。其实孔融也知道,张德上任以来,广布屯田,兴修水利,百姓丰衣足食,这些年大家都城张德为“张北海”,民间老百姓当中张德的声望不错,所以,孔融也觉得,张德的确是个好官。可是张德毕竟是张让的干儿子,所以孔融心里面虽然认同张德是个好官,嘴上却不说出来。
管宁心说,孔融一直有自己哥哥死那个心结,现在张德的出现,正好是个机会把这个心结解开,便道:“十常侍人人痛恨,自从十常侍死后,大家都对十常侍避之不及,恐怕殃及池鱼,唯有张德敢为张让大办丧事,可见,张德是个孝义之人!”
孔融听了并没有说话,而管宁见孔融算是默认了,便接着道:“先生,其实人与人各不相同。吕不韦虽然把持朝政数十年,可是在这期间,秦国的确强大起来;高祖虽然出身市井,不也一样能成就大业!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都是外戚,但是北击匈奴,保我大汉社稷。张德虽然是宦官之子,阉党之流,可是却勤政爱民,孝义两全,先生,无论权臣也好,市井也好,外戚也好,阉党也好,总会有忠孝节义之辈,先生切不可因为其中一二人过错而一概论之!”
管宁的意思很明白,阉党中也有好人,虽然当年孔褒死于宦官之手,可是孔融并不能因为这个就痛恨所有的宦官。
孔融自然听明白管宁的意思,管宁还是再劝说自己将哥哥的事情放下,可是自己怎么能够放的下,不过管宁说的确实有道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孔融立刻下拜道:“多谢幼安兄提醒,融受教了!”
——————————————————————————
发完这章馋虫去火车站了,出差今明两天可能更新会少点,请大家原谅,周末回来多更点补上!另外推荐快五位数了,各位读者大大帮忙顶上去吧!25W点击才四位数推荐太丢人了!
第九十二章 张德二请孔文举
太守府内,此时张德正在给张让操办丧事,因为没有张让的尸体,所以只能将张让生前用过的衣物放进了棺材,弄个衣冠冢。
这时候,黄忠和黄叙父子二人前来吊孝。只见黄忠带着黄叙进来,参拜了张让的牌位,便退到了一边。
陈宫见黄忠父子来了,悄悄走到黄叙近前,问道:“黄叙,你怎么来了,孔先生怎么肯放你过来?”在陈宫眼中,孔融是个食古不化的人,况且孔融兄弟的事情陈宫也听说过,今日见孔融竟然放黄叙过来给张让吊孝,心中十分不解。
黄叙说道:“陈大人,老师又不是个不明事理之人,在下说当年张侯爷救过在下,老师就让在下过来了。”
陈宫听了,沉默下来,突然,陈宫脑子一转,想出个让张让摆脱阉党这个尴尬身份的办法,不过这个办法现在却不能说明,还是等给张让办完丧事再说吧!
张让的丧事虽然很隆重,但是参加的人并不是很多,毕竟十常侍的名声不怎么样,三日后,张德将张让的棺材入了土,也就了事了。
第二天,陈宫就匆忙找到了张德。张德见陈宫来的匆忙,便问道:“先生来的这么匆忙,可有何要事?”
陈宫道:“大人,如今先帝已死,少帝也下落不明,董卓立当即陛下为帝,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这事情很是蹊跷,这次世家的反应太过平静了,董卓是个武人,并不是世家出身,但是世家能够容忍董卓当权,在下觉得此时非常奇怪!”
“先生说的有道理,依我看来,要不了多久,就会有人挑头讨伐董卓,毕竟现在董卓一人独大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而且自从黄巾之乱后,地方豪强个个手握重兵。现在越是安静,等到爆发的时候就越是猛烈,先生,你说要是众人讨伐董卓,咱们要不要参加?”张德问道。
“呵呵,那要看都是也什么人参加了。董卓势大,人少了肯定不是董卓的对手,而人多了大家必定各怀鬼胎,人心不齐,想要战胜董卓,难啊!”陈宫倒是看得很透彻。
“先生,如今大乱将至,我想从臧霸的人中挑出三万精锐,自成一军,名为‘青州兵’,你看如何?”张德这几日一直给张让办丧事,没有功夫整编臧霸的事情。
“恩,如此甚好,咱们挑出其中精锐,剩下的就都去做屯田兵就是了,此事不劳大人费心了,我自会安排妥当。”说完这些,陈宫话音一转,道:“大人,其实我此次前来,还有一事?”
“何事?”张德问道。
“如今张侯爷已死,京中宦官也死的七七八八,我想出一个计策,可让大人拜托阉党的身份!”陈宫道。
阉党的身份一直制约了张德的发展,张德手下虽然百姓不少,不会太为兵源犯愁,可是自己手下人才太少了,武将倒是可以,但是汉朝文官多是世家清流子弟或者当地名士出身,就算是寒门士子,可看不起这个张德阉党出身的人,因此,阉党这个身份是制约张德招揽人才的主要原因,而张德也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摆脱这个尴尬的身份!
如今听陈宫说有办法,张德当然很激动,急忙问道:“先生有何妙计,快快告诉我!”
“这件事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若想成功,还得依靠一个人!”陈宫道。
“谁?”张德急忙问道。
“孔融孔文举!”看着张德一脸不解的表情,陈宫心里面很有成就感,一个谋士,要是自己每次出谋划策,刚说一半,别人就知道什么意思,心里面是很不爽的,所以见到张德满脸迷茫,陈宫非常高兴,一丝成就感油然而生!
只听陈宫不急不慢的道:“大人,其实现在天下掌权者无非是世家、地方豪门、士子三种人。如今大人要是想得到世家的认可,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豪门多依附权贵,没有什么特别的倾向,所以豪门也不考虑的;而我们现在最主要的就是得到天下士子们的认可!”
“自从本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士子都是儒学出身。孔融孔文举乃是孔子二十世孙,正宗的孔氏玄孙,而且又是当事大儒。如果能得到孔融先生的认可,那么天下士子对大人的看法就会改观许多,所以,关键在孔融孔先生身上!”陈宫道。
“先生的意思是让我请孔融先生出仕助我?”张德问道。
“不错,咱们不需要孔先生做些什么,只要孔文举先生能表个态,支持大人,咱们再加以广传,弄的天下尽知就可以了!”陈宫答道。
“可是孔融先生那个脾气,我实在是没有把握能够劝说的了孔融先生!”张德道。如今张德也知道孔融哥哥孔褒的事情,所以张德知道孔融最痛恨宦官,因此张德真没把握能够成功劝说孔融。而且历史上孔融这个人又是个牛脾气,最后被曹操把全家都给杀了,张德知道要是孔融决定的事情,恐怕别人很难改变。
“大人,孔融此人乃是当代大儒,精通经学,做事以忠孝节义为先,大人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啊!如今董卓刚兴完废立之事,大人可以以此做饵,来劝说孔融大人!到时候我跟王从事从旁协助大人,宫有六成的把握可以成功!”陈宫口中的王从事便是王琼,如今北海城第一名嘴,自从劝说臧霸归来后,张德觉得这个家伙还很有用处,便给了他个太守府的从事。
……
于是,张德好好准备了下该怎么说服孔融,第二天,命人准备好了礼物,带着陈宫和王琼两人,又一次来到了六艺书院。
这一次,张德等的时间比上次还要长,也不知道是张德倒霉还是张德幸运,这日,在张德来之前,有个人也来六艺书院拜会孔融,而孔融见这个人来,不敢怠慢,立刻带着书院的众院士弟子相迎,这个人就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郑康成。
————————————————————————————
这章是火车上写得,先送上,今天晚上不睡也要再写一章,求下推荐!呵呵!
第九十三章 初见郑玄
郑玄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经历整理古代文化遗产,所以论起对汉末的儒学文化贡献来,郑玄当属第一。
郑玄是北海高密人,生于汉顺帝永建二年,本来郑家家世显赫,但是到了郑玄的祖父就没落了,只靠着几亩薄田度日,所以家中生活比较贫困。但是郑玄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不但精通儒学,还精通术数。
到了后来经过卢植的介绍,郑玄前往关中拜当时经学大师马融为师,并且非常得到马融的器重,得到了马融的衣钵。回到家中,郑玄广收门徒,连朝廷都听说了郑玄的大名,并且招郑玄为官,但是就在这个时候,郑玄因为“党锢之祸”受到牵连,只得隐修经业。
灵帝中平元年开了党禁,郑玄也成了受益者,被赦免了。可是这个时候青州黄巾军猖獗,于是郑玄便离开家乡,去江南游学。平定黄巾之乱后,郑玄回到高密,正好这个时候郑玄父亲去世了,按照古制,郑玄应当为父亲守孝,因此当中平四年的时候,朝廷征召郑玄,郑玄也没有去。
等郑玄守孝期满了的时候,郑玄本来打算去次北海,拜会下六艺书院的孔融,可是恰好臧霸围城,郑玄无法进城,于是只好回家等候。这日听说张德受降臧霸,北海之围已解,便风风火火的赶往北海,去拜会孔融。
郑玄一大早便进了城,到了六艺书院,孔融听说郑玄来了,立刻带人迎接,待若上宾。郑玄虽然是当代经学大师,可是孔融确实正宗孔子后人,所里论起来,凡是读书人都要喊孔融一声先生,表示对孔子的尊敬,郑玄当然也不例外,虽然孔融比自己年纪小,但是郑玄仍然称孔融为“文举先生”。而孔融也知道郑玄是当代经学大师,可谓是经学第一人,所以孔融称郑玄为“郑君”,表示对郑玄的尊重。
两人都是精通儒学之人,这一交流起来,可就说个不停,两人互相交换看法,都从对方身上获益良多,可谓是相见恨晚,这一说,就说了大半天。本来张德来了,自有下人禀报,可是孔融现在满脑子里都是和郑玄谈经论道,根本没有功夫见张德,听说下人禀报张德来了,孔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