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行无忌闯三国
馐兜蕉舻乃魉窍嘈挪痪茫厝挥兄乙逯舱境隼刺址ザ浚绞焙蛟谙乱欢ú渭印K晕蚁肭胂壬錾剑绞焙蛩嫖乙黄鹑ヌ址ザ浚锓龊菏遥∠壬耸强酌耪冢谔煜率孔有闹械匚怀绺撸绻邢壬募尤耄嘈诺绞焙蚰芄缓耪俸芏嘤惺吨考尤耄嗽蕉啵勖强锓龊菏业南M驮酱螅 ?br /> 孔融一想也是,自己就一个人,能有多大用处,可是人家张德手底下可有数万精兵,虽然比起董卓的凉州铁骑来,差的远,但是天下忠义之士甚多,要是大家把力量联合起来,一定能搬到董卓。
张德见孔融有些动意,急忙又说道:“其实先生不必在北海担任什么职务,只要先生能够坐镇北海,在下就感激不尽了!”
孔融一听,这倒不错,自己本来就不想在张德手下干活,现在正好,我就在你那挂个名,但是,讨伐董卓的时候,你可不能不带我,想到这,孔融道:“这个,在下倒是可以答应,但是一旦大人起兵讨伐董卓,可得带上老夫一起去!”
“那是当然!”张德急忙答应道。
——————————————————————————
赶了一天的路,真的累了,今天就这一章了,不过这章接近四千字,也算馋虫没有太偷懒!晚上馋虫要好好休息休息,明天起来再努力码字。明天又是周末了,更新会加倍的!最后祝各位看官周末愉快,顺便求下推荐!
第九十五章 郑玄坐镇北海城
张德的意思非常明白,用孔融这个大招牌来召集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匡扶社稷。孔融这个人呢,虽然是个忠义之人,但是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脑子一根筋,不会转弯。所以一听张德说的很有道理,而且口口声声为了大汉江山社稷,于是孔融脑子一热,竟然答应了张德。
旁边管宁见张德说动了孔融,心中一乐,心说我早就看出来张德今天是非要把你给忽悠到他那里去,没想到你头脑一热,想也不想便答应了。哎!孔文举先生啊,恐怕你这辈子都会被印上张德的标记了。
想归想,管宁却不名言。管宁这个人本来就无心做官,性情淡雅随和,平时就不喜欢多管闲事,所以明明看穿了,却不提醒孔融。
当下张德马上向孔融拜道:“孔先生高义,真乃社稷之福,有了孔先生,一定能还我大汉朗朗江山!”张德嘴上说着,心里却在算计郑玄,这个郑玄整日里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今天好不容易遇到了,哪里能让他给跑了。
可是郑玄和孔融不一样。孔融是个愚忠的人,张德口口声声大汉江山,朝廷社稷,孔融脑子一热,就被张德忽悠过去了。但是郑玄这个人没有什么功利心,要不然也不会朝廷多次相招都不去了。郑玄这个人所有的心思都放在研究和传播儒学上了,所以想要打动郑玄,还需要别的办法。
当天张德先离开了六艺书院,但是却派人密切监视六艺书院中郑玄的动向。果然,又过了十几日,郑玄从六艺书院中告辞离去。张德急忙带人现行赶到城外十里处等候。
果不其然,不久,就见到郑玄骑着匹瘦驴缓缓行来。张德急忙过去拜见郑玄。
郑玄一看是北海太守张德,下驴问道:“张大人,真是巧啊!在这里遇到你了!”
张德心说我老早就在这里等着你了,能不巧么,但是嘴上却不能说破,乐呵呵的道:“先生想必是要离开北海四处云游吧!”
郑玄道:“不错,小老儿我想前往冀州。”
“先生,在下有个不情之请,希望先生能够留在北海!”张德直截了当的说道。
“为何?”郑玄问道。
张德道:“郑先生,在下想建立一‘大学院’,希望先生相助!”
“何为大学院?”郑玄问道。
“所谓大学院,就是由官府出资,建立一院,专门对诸子百家进行研究,所研究出的结论,由官府出资编制成册,发放于各地学子!”张德道。
其实大学院,就是一个专门研究学问的地方。然后将研究结果由官府制成书籍,发行出去,其实说白了就是官府出钱给你,让你去研究诸子百家!
汉代学习环境不比现在,那个时候信息传递不方便,基本上学士们都是抱着本《论语》自己研究。虽然有太学,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太学已经逐渐衰落,而太学的生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六百石俸秩以上官员,皆可遣子受业;二是郡国所举高材明经者,亦有国家所试明经下第者;三是郡国学明经五十以上、七十以下的耆儒,经地方选送可入太学。也就是说六百石俸禄以上的官员子弟最容易进入太学,而寒门子弟想进入太学主要是经过郡国级别的行政机构推荐,是比较困难的。
而各地虽然有私塾书院之类的地方可以供人学习,但是毕竟当时科举没有出现,私塾书院并不是很盛行,很多人想学学问还是得亲自去有学问的人的家里求教。比如说郑玄在家里耕种,如果有学子对《论语》有不明白的地方,便会亲自找郑玄上门求教!
正是以为这个原因,汉代做学问很不容易,由于没有特定的地点,一个人要想和别人交流学习经验,就必须自己走南闯北,去找各地大儒学士交流,郑玄也是前半辈子基本上走遍了大汉朝各地,跟各地大儒交流经验,才能有今天如此成就。
但是张德想建立一个专门的地方提供学子儒生进行学术交流探讨,这对郑玄来说,可是个天大的诱惑,郑玄大半生时间几乎都是走访各地,交流学问,如果张德所说的大学院能够建立起来,儒生士子将能有个交流学问的地方,那样就不必走南闯北了,而且张德还说将大家探讨后的结果制成书籍,那么后人就能够看到自己的学术看法,也能从中得到不少体会,这对经学研究可是见非常好的事情。
张德见郑玄有些动意,接着道:“先生,您也知道,要建立一个如此学院,定会对我朝教化世人有很大帮助,可是要建这个学院,就需要大儒坐镇,您是当代经学第一大师,所以在下想请您坐镇大学院。况且如今先生如今已经是花甲之年,实在不适于再过劳累。而且先生也可以安心在院中收徒授书,不必到处奔波!”
其实张德还有句话没说出来,那就是我出钱养活你,不用你在回家种地了,我也不用你仕官,只要你待在学院中就行。
为了让郑玄留下来,张德可以说是准备花上血本的。但是张德知道一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现在教育上的投资可能看起来很浪费,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值得的,并且,张德也需要郑玄这样的一个人在北海,给自己搏一个好的名声!
此时郑玄心中已经蹦蹦直跳了,自己多年来虽然走访各地,收徒无数,但是除了朝廷外,还真没有人给过自己这么好的条件。自己不想当官,就是因为想安心的做学问。现在有了这么一个好机会,对自己的经学研究可是天大的好事!
其实郑玄也是被名声所累,朝廷多次相招,郑玄都没去,所以大家都以为郑玄是个守节清高之人。各地豪门世家见郑玄连朝廷给的大官都不去当,自己也就没有人敢去招揽郑玄自讨没趣。而各地书院之流,虽然有心请郑玄任教,但是郑玄多大的名声,经学大师,小庙可供不起大菩萨,因此各地学院也没有人敢邀请郑玄!所以郑玄忙活了大半辈子,还是一穷二白。
如今张德脸皮厚厚的来找郑玄,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但是没想到的是却歪打正着,说道郑玄心里了。只见郑玄朝张德一拜,激动地道:“张大人高义,在下安能不从命!”
————————————————————————————————————
今天更新加倍,第一章送到,求下推荐!
第九十六章 青州兵
回到北海,张德马上将王修招来,让他安排修建大学院事宜。张德知道,用不了多久,诸侯讨董就要开始了,所以在这一段时间里,张德最重要的是为争霸天下积蓄力量,而第一步就是整编臧霸的部队。
臧霸手下有十几万大军,但是有很多人的战斗力平平,比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强不了哪里去。但是也有不少精锐之士,张德知道,历史上臧霸归降曹操后,曹操从臧霸部中挑选了三万为“青州兵”,所以张德也效仿曹操,从臧霸军中挑选了三万精锐之士,组成一军,名字也叫做“青州兵”,而其他的人当中张德又挑选了两万为郡兵,其他的都被安排去屯田了。
而原本北海城和东莱的守军,则彻底的解放出来,成为了主力作战兵团。由黄忠统帅,管亥、刘辟为副;骑兵仍然交给太史慈,武安国为副将;真正的主力三万“青州兵”,张德决定还是让臧霸带领,裴元绍、孙观等人辅助臧霸。
这个举动让臧霸很感动,本来以为自己投降后,张德虽然会给自己个官,但是恐怕不敢让自己再统兵,但是没想到,张德不但让自己统兵,而且还是以前自己手下最精锐的部队,这不但说明了张德对臧霸的信任,而且也说明了张德的大度,臧霸大起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其实张德心中也害怕臧霸造反,但是自己军中除了臧霸,的确没有帅才。黄忠虽然是自己手下第一大将,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智谋之士辅佐,很难独当一面;太史慈虽然英勇,是大将之才,目前看来,却不是个统帅的料。至于管亥、武安国、刘辟等人更不用说了。所以,张德最后还是选择了臧霸,毕竟臧霸多次击退陶谦的攻击,而其历史上对臧霸评价还是很高的,更加重要的是,历史上臧霸是个很有节气的人,即使在官渡之战,曹操最艰苦的时刻,臧霸仍然对曹操不离不弃,多次从徐州进兵青州,牵制黄河以南的袁绍军,让曹操可以安心在官渡对付袁绍。所以,张德决定,还是相信历史,相信臧霸不会反自己。因此将三万“青州兵”交给了臧霸统领。
而孙观、吴敦等将则还是跟在臧霸手下,但是说起臧霸手下众将,就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打不死的小强——周仓。
周仓被臧霸抬回了大营,包扎了伤口,凭借这过人的体质和惊人的恢复能力,周仓很快就恢复过来。恢复过来的周仓当然知道是张德让臧霸救的自己,但是,张德却杀了人公将军张宝,这让周仓非常犹豫是不是还要找张德报仇,毕竟自己欠张德一命,但是,这几年,为张宝报仇的念头一直扎根在周仓的脑海里,如果让周仓放下报仇的念头,的确不太可能。
最后,周仓决定先离开北海,以后有机会自己还张德一命,然后再找张德报仇。不得不说周仓的想法有些天真,张德是毕竟是北海太守,手下厉害武将很多,想伤到张德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周仓本来就是个忠义的汉子,脑子也不怎么会转弯,所以周仓最后还是不辞而别了。
至于孔融和郑玄的事情,张德派人到各地大肆宣传,但是传言这东西,向来都是越传越夸张,就拿郑玄来说,本来郑玄是在北海坐镇大学院,但是传言出了青州以后,就变成了郑玄收张德当关门弟子,准备倾囊相授,而张德也专门给郑玄建了了“大学院”;等传言到了京畿地区,又变成了郑玄不但收了张德为关门弟子,而且还在张德手下仕官……张德所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所以张德不但不加以阻止,还很是高兴,当天其中这些传言后面不免有张德的影子。郑玄后来虽然知道各地传言,但是郑玄这个人不愧是经学大师,不但没有追究,只说了句“清者自清”就算完了,而孔融听了郑玄那句“清者自清”后,也难得的没有闹腾。于是留言的事情愈演愈烈。
……
此时,在青州的北方,渤海城,袁绍正和手下众人商议着些什么。自从袁绍到了渤海以后,凭借着袁家的声望,袁绍招揽了不少人,其中以两人最为突出,这两人都是并州新兴人,次二人勇武异常,皆是万人敌,而且两人亲如兄弟,是一起来投袁绍的,此二人便是颜良和文丑。
谋士方面,袁隗将逢纪给了袁绍,而袁绍又招揽了颍川名士郭图。所以如今袁绍手下,可谓是人才济济。
此时袁绍得到一个消息,那就是郑玄和孔融两人竟然在张德手下仕官了!
袁绍对此事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只是当了个新鲜事听。孔融牛脾气,不少人都知道,袁绍实在是想不通张德为什么请这个倔强的家伙在自己手下,这个孔融,不给添乱就不错了。
而郑玄,这个朝廷多次相招都没来的经学大师,竟然跑去了张德手下,张德给了他什么好处?难不成比朝廷给的好处还要大不成?在袁绍这种“四世三公”的大世家眼中,郑玄不过是个书呆子罢了,袁绍也不相信说说经,论论道就能?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