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诅咒





  阿古走进卧室。
  卧室里有一排大窗,但现在屋里光线很暗。双层花呢窗帘的厚度让阿古怀疑,它是否还有隔绝声音的效果。窗帘拉拢着,几乎没有留出一点空隙,加上那张六尺大床,就算白天困了想睡觉,也能创造出最易入睡的环境。
  阿古并不准备拉开窗帘,让外面的日光透进来。当然,他也不打算睡觉。阿古似乎天生就习惯在黑暗的环境里活动,这让他有一种安全感。
  阿古走到窗帘边,侧着身,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挑开一条缝,向外瞄了眼。在他旁边,一个黑色的筒状物搁在三脚支架上,圆筒的一端没人窗帘中。
  这是架单筒望远镜,阿古略微调整了它的角度,弯下腰凑上去,眯起了一只眼。
  他未曾想到,自己居然有这样的好运气,在这个小区里租到如此合适的房子。从这里可以通过望远镜,把夏绮文客厅里的情况尽收眼底——在她不把窗帘拉严实的情况下。而处在夏绮文的位置,是不可能发现有人通过望远镜监视自己的。这是个很容易让玻璃窗产生反光的角度。
  身为公众人物的夏绮文,把自家客厅窗帘完全拉开的时候并不多。虽然她还没碰到太过下作的狗仔偷拍,多少也有些防范心理。更多的时候,比如现在,她会拉上双层窗帘的内层——白色的印花薄纱,这既让她感到安全,又能让外面的天光透进来。
  可事实上,在望远镜的高倍放大下,这层薄纱窗帘并不能遮住太多东西。何况阿古已经给望远镜加了个特殊的滤镜,这是个和咸湿佬们最爱的透视镜有点相像的光学小玩意儿,通过它,阿古可以基本清楚夏绮文在客厅里的举动。
  阿古看了一会儿,什么都没有看到。夏绮文并不在客厅里,他上楼晚了一些,否则就应该会看见,夏绮文打开大门,弯腰脱下纤细的高跟鞋,穿过客厅走进某个房间。
  阿古离开了望远镜。
  在旁边的床头柜上,放着一个黑色的仪器,长方型,大约两块红砖大小。
  阿古拧开仪器开关,房子里立刻响起持续的“沙沙”声。和这台仪器相连的还有个小音箱,这种类似电流声的声音就是从音箱里传出来的。
  阿古的手指灵活地调节着仪器表面的几个按键,他一连切换了好几次,音箱里却还是没有传来什么有意义的声音。
  他又重新轮番切换了一次,心里默数着:客厅、主卧、客卧、书房,还有那个可以作保姆房的小间。
  只是电流声,没有其他的动静。
  阿古惨白的手指一点点纠结到一起,本来尽在掌握的情况忽然出了意外,这是他最最痛恨的。难道夏绮文竟然没有在家里吗?他刚才可是看着她刷开底下的大门走进电梯的。她去了别的地方?这幢楼里的某个邻居家里?
  阿古摇了摇头,这不太可能。如今普通城市人的邻里关系都很淡漠了,这样的大明星更不可能随便去串邻居的门。
  难道说她发现了自己在跟踪她,甚至监视她?阿古想起夏绮文从费城那儿出来的时候,好像曾经从墨镜后看过他一眼。
  他磨了磨牙,脸色阴沉了下来。
  这时,他重新切换回客厅里那个窃听器的频率。立刻,他听到了一些其他的动静,一时无法判断。几秒钟后,音箱里传出一声开门声,然后是脚步声。
  阿古一步冲到望远镜前,三十多米外的客厅立刻跳到了眼前。
  他终于看见了夏绮文,她正从某个地方走出来,出现在客厅里。
  阿古松了口气。他现在知道了,先前第一个声音是什么,那是马桶抽水的声音。夏绮文不在任何一间房里,她在厕所里。
  阿古的脸上浮出诡秘的笑容,他抽了抽鼻子,喉结滚动了一下,整个人都燥热了起来。
  “啊嚏!”
  他的脖子向后一缩,突然打了个喷嚏,鼻涕顿时流到了嘴角,口水直接喷到了望远镜上。
  写字台上有卷纸,阿古扯了一大把,突然间又连打了两个喷嚏,汤汤水水全都溅在写字台摊开的报告簿上。这下,身体里刚刚冒起的那股子邪火算是彻底泻干净了。
  费城:
  你好,你托我查的人,我已经全都查找到了。而且,除了阿尔弗雷德·贝格尔之外,三位演员,我都找了照片,随附件一并发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阿达尔贝尔特·马特考夫斯基(Adal—bertMaltkowsky),德国人,柏林王家剧院演员。生于1857年l2月6日,1909年3月l6曰病逝。52岁。死因为呼吸系统问题。
  约瑟夫·凯恩茨(JosefKainz),1858年1月2日生于匈牙利,191O年9月20曰因肠癌在维也纳去世。
  亚历山大·莫伊西的名字应是Alek—sanderMoisiu,而不是AlexanderMoissi,生于1880年,1935年死于流感。
  阿尔弗雷德·贝格尔的原名我查到了,是Alfred.Freihen·VOIlBerger,1853年4月30日生于维也纳,l912年8月24日去世。死因未查到。
  为什么要查这几个人和他们的死因呢?老实说你这个要求让我有些心里发怵,你到底遇到什么麻烦了?方便的话,能否告诉我,看看还能帮到你些什么。
  小望
  “是否回复?”程序这样问他。
  费城点击了“确定”,双手在键盘上停了一会儿,又把回复页面关闭了。他不知该怎么给小望写回信,也没有心思写。
  他拿起夏绮文刚还来的《昨日的世界》,对照着相关的段落。
  基本吻合。
  唯一的区别在于,茨威格在自传里写,他是于一九〇五或一九〇六年的夏天写作的《忒耳西忒斯》,而原定出演这出戏的马特考夫斯基死于一九〇九年。如果茨威格写完后很快寄出剧本,再算上剧院反馈和马特考夫斯基答应出演并排好日子进行排练这段周期,马特考夫斯基应死于一九〇七年,至多拖到一九〇八年,时间上对不上号。
  或许可以通过这一点对茨威格自传里提及的“鬼故事”进行质疑,但费城此时已经不想再自欺欺人了。茨威格的这本自传写于一九四〇年左右,对三十多年前的事情,日期上记不清楚是很正常的事。连他自己都说是“一九〇五或一九〇六年”,在时间上并不是很有信心。很可能他把日子记错了。
  费城想起,买来的一堆茨威格小说选本中,似乎某一本有他的作品年表。很快,他找到了那本《茨威格精选集》,果然,在作品年表中,《忒耳西忒斯》前面的年份是一九〇七年。
  莫伊西的死因和死亡年份与自传里的记载完全吻合,另两个人自传里没提死时是哪一年,但就行文间的模糊时间上推算,差不多。
  其实,小望的这封信并没有告诉费城什么新的消息,只是让他知道,再不要存什么侥幸心理了,那些死亡都是真的!
  扑面而来的恐惧让他坐在椅子上一时无法动弹。要停下来吗?要不就让一切都停下来,把资金都退还给杨锦纶,夏绮文也会很乐意不演《泰尔》,那些已经约好的剧组班底都去回绝掉……
  费城咬着牙,在心里痛骂着自己的怯懦。他在和自己趋吉避凶的本能争斗着,告诉自己,像个男人一样,别总想着缩回去。其实已经没有路可以退了。
  好一阵,费城才从这种近乎梦魇的状态里挣脱出来。他决定再去找一次韩裳。
  26
  “你的论文进行得怎样?我还蛮好奇的,你考察了哪些神秘现象呢?听到什么很棒的鬼故事吗?”
  向韩裳随口发问的女人,正小心地用纤细的金属叉叉起一个冰激淋球,放进锅里的巧克力液体中灵巧地一滚,染上一层深咖啡色的外衣。她把叉子凑到嘴边,轻轻吹着气。泛着丝般光泽的巧克力流质很快凝固,成为包在冰激淋外的脆壳。她咬了一小口,舌尖迎上去,细滑的抹茶冰激淋和浓郁的巧克力融在一起,所有的味蕾都酣畅地绽放开来。
  两个女人正在拿哈根达斯新推出的冰激淋火锅当上午茶,坐在韩裳对面的黄惠芸看上去要年长几岁,更有成熟风韵。可任谁都很难看出,她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名心理系的研究生和她的导师。
  “还没动笔,正处在积累阶段,鬼故事倒是听过很多,你想听哪种?”韩裳叉起一瓣弥猴桃,稍微蘸了点巧克力浆送进嘴里,这时她的手机响了起来。
  “可以啊,午饭以后吧。嗯,那就一点钟,在我家吧,回头我把地址发到你手机上。”
  挂了电话,韩裳朝黄惠芸笑了笑,说:“这个电话是我正在接触的一个案例,很特别。它让我开始有了点新的想法,论文的结构和原本设想的肯定会有调整。”
  “说说看。”黄惠芸的目光在一排各种口味的冰激淋球上打转,选了个朗姆酒口味的挑在叉子上。
  “说起来有点话长,还得要从茨威格开始讲起。”
  黄惠芸停下叉子,有些意外地问:“茨威格?是写《国际象棋的故事》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茨威格吗?”
  韩裳点头。然后她一边享受着冰激淋火锅,一边讲这个从茨威格开始的诅咒故事,仿佛把这件事,当成一味可以佐着冰激淋球吃的调料。
  黄惠芸有点吃惊,她问韩裳:“他居然来向你求助,你给了他怎样的建议?”
  “我当然不会相信这是什么诅咒的力量。于是是所谓神秘力量,那么可能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后果。情绪的波动有时甚至是致命的,而高明的艺术又很容易控制人的情绪,我想在这方面找一个突破口。”
  韩裳详细解释了她的想法,黄惠芸能看出,这位学生在说到她的设想时,罕见的有点兴奋起来。
  “我开始在整个艺术领域,寻找类似的案例。应该说我找到了一些相对应的例子,我正在试图从这些例子里提炼出共性的东西,某些能明显影响个体,进而在整个社会群体心理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东西。下午费城要来找我,听他的口气,好像又碰到了什么麻烦。我想和他多聊聊,一定还会有新想法冒出来,原先的设想会有修正。这个实例,肯定要成为我论文的核心,如果我的设想是对的……”
  “如果你的设想是错的呢?”黄惠芸突然打断她。
  “如果我的设想错了?”韩裳有些疑惑地看着她的导师。
  “实际上……”黄惠芸想了想,“实际上,我并不赞同你现在的态度。”
  “我的态度?”
  “或者说,你的立场。你是站在研究者的立场,这件事情对你来说,仅仅只是个案例。是这样吗?”
  “差不多吧。”
  “你对这件事作出一个判断,这个判断完全基于你的世界观,基于你个人的认知,或许……还有一些更个人的因素。”
  韩裳避开黄惠芸的眼神,挑了一个可可味的冰激淋球放进巧克力汁里。
  “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旁观者,在某一本书上看到这个案例,你当然可以下一个判断,一边吃着冰激淋,一边翻到下一页,看看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这位女教授的词锋有时会变得很犀利,韩裳在这方面多少受了她的一些影响。
  “可你不是旁观者,你提出你的看法,而这样的看法会直接介入到这宗还没有结束,不知道结果的事件里,产生影响。费城不是自己送上门的小白鼠,他把你视作是研究神秘现象的专家,而你也答应了提供帮助。我建议你调整自己的姿态,试着和费城站在同一条战壕里想问题。这是我对你的建议,生活并不是纸上的学术。”
  韩裳默默地吃着冰激淋。
  黄惠芸耸了耸肩,把一段香蕉蘸上巧克力送进嘴里。
  “或许是我在管闲事。”她说,“但我想那个费城现在的处境可能很糟糕,你应该把他视作一个向你求助的朋友,而不仅是个向心理医生咨询的病人。你的建议会对他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不要太过轻率地下结论。”
  “你觉得我的想法有问题?”韩裳开口说。
  “我不知道,我不敢就这么下任何判断。实际上,关于这件事,你知道的还太少,而判断又下得过快了。”
  冰激淋球和各色水果慢慢减少,两个人陷入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中。
  “哎,我说,你不会真的以为,心理学能解释一切吧。”黄惠芸忽然开口问。
  “它能解释很多。”韩裳犹豫了一下,回答道。
  “但绝不是一切。其实,我并不是很看好你做这篇论文,当你积累了足够多的案例,恐怕你过于极端的看法,会导致你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如果你不故意忽略很多东西的话。”
  韩裳不明白黄惠芸说的到底是什么。
  “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有个令你满意的解释。”黄惠芸说。
  韩裳忍不住惊讶起来,她明白了,但她想不到,她的导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你很喜欢弗洛伊德,那么,你知道弗洛伊德晚年时,他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