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盛唐 作者:猫痞(起点vip2013.09.21完结)
“据说,只是因为那位大人说了句,军中不养闲人的,就有许多人倒霉了”。
脚步又紧了些,却是无心多听了。
【成都篇】第八十四章 新军
就象某人说过的,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众多无论年龄还是资历都在我之上的人,秉礼持恭的时候。想想另一个时空可怜渺小的我,也许就象一个小小的水波,已经了然无痕了把。前呼后拥的站在营盘中,俯仰那些面孔众生纭纭,前程身家尽掌在手,各色的表情或惊或畏或羡慕或仰慕,变幻着让人很有成就感的色彩。
我甚至可以看见一个显眼的光头,在一片海吃好喝的璞头髻巾的人群中晃荡,甚是惹眼。
恩,什么光头,我不由心中诧异,那些家伙怎么搞的,把和尚也给招进来了。
招过来查问,说是利州过来的小和尚,自小就在天均山上的,因为师傅老的死了,被新主持打发下山投旧,却丢了信文,因为看起来不象正经僧人,又无文堞挂单,倒是无人施给供奉的,因此已经半饥不饱的饿了几天。
原来只是听说这里有白饭食,便赶了过来。虽然说也不知道是那里的野狐禅,不过身板还算健实,相教他人吃饱了倒更有几分力气。跑起路来也是飞快的,留下来好吃了一顿。
“你有什么技艺”我饶有兴致的问道。
他年纪很轻,一身有些破旧的青纳衣,倒是收拾的很干净。
见了我们这群看起来颇有身份的问话,显然有些不知所措的好是一会。
局促不安搓搓手,摸了摸脑袋才说“小僧……恩……小的懂些拳脚,还会夹苍蝇”,却是周旁轰的一声笑出来,领来的营官觉得面上有些不好看,赶忙道了出原委来。
原来,却是伙房的厨官,发现他饭量极大,而且无视荤素的,只是吃饭时有个习惯,老喜欢用筷子驱赶苍蝇的,结果收碗时,发现他坐的地方苍蝇堆了一小堆,都被用筷子头敲下来的,遂呈报上上去,被强留了下来。
又试了兵器,双手交拍如飞的,连近射的无头箭矢都敲的下来,我已是大喜,还真是个宝贝,凭他这手绝技,不就是个活动的密集阵防空兵器。
“这里的饭食怎么样”他面上泛起几分红光“好吃……恩……比山上的好多了”这就好,也省得我用强的手段。我故意看看他的身板,“不过,你的本事还很不够啊……”他有些涨红了脸,声音大了几分“我还会……大人怎么说,我怎么做就是”
于是直接跳过选士入了亲军。
……
“今个精健壮实的汉子,多了去了”功曹尉刘瑭笑道很是灿烂“标下却是用不过来了”
“连诸曹的从役都招满了吗”我转头,却见仓曹尉尚均常,胄曹尉卢延凯具是颔首。
“倒是属下这里还有些拣选的余地,不过合数的不多”一向少言寡语的法曹尉言勋出声道。
我知道他那里因为一些特殊的缘故,用人最多的,但自然考核也最严,淘汰的也多,光摆在明里公开的一摊就够他忙了。
“那就拨到团练中去,团练满了,就拨义勇中去,义勇若满了,就拨民壮,实在不行,还可以作为役夫,总是精壮的劳力,不能浪费了”
“是!”录事参军应道。
我想了想掉头又对六曹诸官说“附丛的编属,想办法再扩几营把,省俭一点,应该可以供的起,闲余人的就去开山伐木,做些营建工程,几个场地营造的也该加快进度了吧。”户曹尉诺然应声。
说起那几个占地广大的所在,他们就要摇头,当初还有些想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圈占这些地方,好在这些都是荒弃的艰险难行之地,除了些猎户,险有人迹的,都圈来也算不上扰民,梢加改造就变成各种地形地貌作战适应的训练场地了。现在总算稍微晓得了,我喜欢将士卒放到泥泞水沼荒泽等恶劣环境中去训练,还要摸爬滚打甚至潜隐上半天的因由了。
“再和成都府里交代一声,看那里还要修缮的。什么道路水利的,算是军民共建,两取其便把……总之人可以多招,但不能白闲着,待到编练起来,将来还可以补备高达夫、伯玉、罗先那里罢”
……
“陛下恩旨,取成都三府十县之年岁,为我军资用,自当做出几分实绩来,也算安靖地方”众偌然称是。“这些日子弄了不少,标下们手中也有几个了把,明价买卖,若滋扰地方的情形,十七禁律五十四斩不用客气的” 功、法两曹具应承了下来。
“当然了,将士的分子也给我供足了。外头那个不长眼的拖拖卡卡的,尽管上门去招呼招呼,事后有我担待”我如是说。
事实上要亲历才知道,编练一只军队并不象那些小说里写的那么轻松如意的,军队是个吞钱极厉害的行当,人要吃粮马要食草,平日光就待着不动,也要耗费钱粮的。
更别说大军一动粮草先行,从兵甲鞍马器械装具到衣被褥帐等基本的生活用品的配备和消耗。至少要有三个月到半年的预备,而且那还是高体力消耗下的配给,行军宿营的装具配备,各种情况下慕耗战损也都得考虑进去。无粮无备之军就好比无根之草,什么时候就散了。
以市面上随处可见,可公然买卖的横刀为例,横刀为早年府兵军户所自备,宿卫番上时时常佩,是为兵土普遍所佩之刀。但与陌刀不同,它不是重兵器,因此私家可拥有,市场上也可出售,但最便宜的也要700文一口的。
(根据《太白阴经》记载: 全军一万二千五百人,弩二分,弦三分,佩刀八分,一万口。陌刀二分,二千五百口,棓二分,二千五百张。马军及陌刀并以啄锤斧钺代,各四分支。其中甲、弩、矛、矟、具装等“令私家不合有”,军中平时也不全额装备,只在征战时支给。)
北军因为担负皇城警戒,在军饷待遇和武器配备上是优于边军的,但由于羽林军很少用于前线作战,仪卫任务较多,所以多装备比较轻便灵活也更昂贵的锁子甲和鄣刀、横刀双配。这士兵的全身披挂,还要加上军中储积备换的,就是一笔天大的数目。
真不知道那些写YY小说里的作者们,多数怎么就一点不用担心后勤的问题,抓群农民来甚至不用训练就可以成军打天下的。
而本朝的军队又有战时和常时的不同的编制,常时就是一般的军、城、镇、 戍,营、团、队、伙、什。再加一个统将为使,如XX军使、兵马使、防御使、讨击使等等,加上功(人事考绩)、兵(训练整备)、法(军纪纠察)、胄(装备维护)、仓(后勤供给),户(附属军匠营户管理)诸曹,若干参军、参事,主薄,佐丛主将,就是日常驻军的最基本运做班底。
于州一级镇守,不论数量多寡,俱号为军,比如云南军、昆宁军、龙城军、积塞军等等。
而到了战时体制,则按照大将出征独立成军的完整的建制。无论数量多少,都分置前后左右中五军,称本职,行营置有行军长史,行军左司马、行军右司马,行军判官,掌书记,行军参军事若干,战时主将可以临机自荐,事后补备,再加上前军兵马使、中军兵马使、后军兵马使,中军都虞候等等设置。以及奇兵队·预备队、跳荡军·突击队等从属名目。
如部队编制足够大,或者是指挥友军协同作战,那又在中军的基础上还另有左右虞候军(亲军)、左右厢马、步军等名目。如十大节度使四大都护府等。
重建的左龙武军,混合了两种,正编编列亦为战时的左、右、前、后、中五军,各以十部郎将为正副兵马使佐领,其中左、右、前、后军各辖三营,中军五营,又左右虞侯军(亲军)各一营两队,中护军(押衙)一团,跳荡(突击队·前锋兵)二营一队,奇兵队(骑兵·预备队)三营。
另有其他附属的长史、司马、书记、参军事、诸曹尉、度支使等官佐僚属若干,依照平时的军府规模配属。旅帅以下可由我自酌情调置。
而按照本朝最基本军事单位——府兵的营制,可以分大中小三等三类编制。
三类部队的地方守捉、团练营一般按下府兵的标准为小营编约800员,主官为折冲都尉或果毅都尉。如河池县的团练兵。
二类部队的边军、藩军、镇军营多下府兵的标准为中营编约1000员左右,营官高一阶为别将级别。
一类部队的十六卫军、北军还有节度使的牙内兵的营,则全部依上府兵的标准1200人的大营编制,营官比同高两阶为郎将。其中每类又有若干等细分。
另外还有,特府(1500人),为京畿两都的五府三卫,以中郎将领之。与北军、十六卫京畿本部兵,构成相互制衡的力量。
(相较中央野战军和禁卫军,早期的府兵编制俱低一等,建制也要小,少了一级,因此以火长等同前者的什长)基本越接近中央直属的军队编制越大,这是为了保证对地方的军队优势,以限制地方因为偏远政令边缘化,发生做乱的可能性。
因此,满编后的新军全部按照一千二百人的一等卫军大营编制,约有二十三营又三队。共计二万八千多员。
除了我这个总制将军直辖的外,高适、卫伯玉为左、右郎将分兵在外遥领的军队,加起来,也有近五万人了。
上述只是作战部队的正编,还不算上军属的中垒(辎重、运输)营、救护营、匠作营等若干附庸部队,以及飞斥、传绎、粮院等按需要沿途而设的特殊营、团、队的副编编制。
如若是长途跋涉的远征军,还有随军保障蓄养畜力的牧营、造伙营等建制。如果是边军,则还有屯卫营,负责屯田、守卫,长官称屯将、卫将等等。
因此一路经营下来,到达成都的人马,正军不过三四千,象上述种种衍生的额外编制却是有一大堆,达到了恐怖的上万人。
为此,那位老皇帝倒也很是优遇,特指了剑川四十一州中,最富庶的成都府,为龙武军就食之所,今年的第一批收成已经拨付过来,加上剑南节度使成都大营的储积,倒也暂时够用了。
【成都篇】第八十五章
其中,救护营是我最早成立的类似现代意义的单位。一路接战下来,伤员也积累了不少,那些兼职的兵士也逐渐娴熟起来,我便连同那几名征用的太医,还有流民中找出来的二十几名据说当过郎中的,成立的类似战地救护团的存在。他们虽然条件匮乏手段有限,但至少不用抛弃伤者,一路下来,对稳固军心,起来不小的用处。
本来军中就有随军医官的旧制: 所谓「军人被疮,即给医药,使谨视之。医不即治视,鞭之。」「诸每营病儿,各定一官人,令检校煮羹粥养饲及领将行。其初得病及病损人,每朝通状,报总管,令医人巡营,将药救疗。」「诸将三日一巡本部吏士营幕,阅其食饮粗精,均劳逸,恤疾苦,视医药。」长官称医官。
安定下来后,也没有遣散意思,而是就地募人补充,继续充实和发展壮大,我甚至还打算成立军医机构培训一些人,再分派到前线各军中去成立战地救护所的计划和构想。
还有补训营,本来而按照惯例,一些本当伤残而退的军士,也被我下令留下来,好好劝喻了一番,说了一通尔等是军中宝贵的财富,怎么能轻言放弃纭纭,好男儿身残志坚,更当有所作为的大道理。
实际上新兵比例太大,我是实在缺人,不愿就这么放过这些有过战场经验的。
结果又把他们感动的,那些汉子当场哭出声来。最后宣布,这些落下些残障的军士能归队的归队,剩下的也编成一营,号做补训营,专门用他们的经验补其不足,教练那些新兵。
也是是物尽其用。这样做的一个好处却是,全军闻之,无不感而交口皆颂,毕竟时事无常,刀枪无眼的。
后来,又请了行在权兵部的名义,发出征招令,征召八州六镇数十守捉,五十岁以上,已经退役或者准备退役老兵,前往龙武军报道,(唐《户婚律》《卫禁律》有规定:男十五以上,六十以下,皆合为兵。)
虽然最后报到数量其实不多。但当了数十年的兵,能活下来的,不仅仅是运气了,还有老成精的经验和本事。这些人不比那些青壮,戎马一生,最后回到乡里,往往因为离开社会太久,除了打战以外,已经忘记了平常生活和谋生技艺,又落下了伤病,度日艰难,多并不如意。所以,有得到通告的都在第一时间赶归来了,还有变卖了身家投奔的。
为了弥补新兵的经验不足,我能想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那些老兵绞尽脑汁,按照?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