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1-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





獗旧聿荒懿凰凳蔷哂懈锩缘摹!   ?br />     在独立的同时,美国也推翻了君主制,实现共和制,美利坚合众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共和国,它完全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任何政体,这一重大的政体改变也称得上具有革命性。比它早一个多世纪的英国革命,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可惜“共富国”内部很快出现大权独揽的护国公,随即王朝复辟,最终只能以君主立宪制延续至今。晚于美国革命的法国革命虽然声势远比前者壮观激烈,很符合一般人对革命的崇拜和理解,但仍然出现了拿破仑称帝和王朝复辟。更不要说一个半世纪后的中国辛亥革命,紧接着的就是张勋复辟,洪宪丑剧,军阀混战,强人当政,共和体制风雨飘摇,常常只是被当成一块遮羞布在利用。相比之下,美国的共和制却固如磐石,二百多年来各级政府选举从未中断过,至今无须用武力来更迭政权。任何革命的成功都要以传统和文化作为其底气,缺乏社会共识的体制更改很难行得通。    
    从政教合一到政教分离同样是一场革命,也许更为深入。从表面的层次来说,是确定政教分离的立国原则。革命前不少殖民地以税收来维持政府支持的宗教,有的还对公职人员有宗教信仰要求。革命后,教会从政治中彻底退出,法律成为国王,一切的依据从“圣经”改为“宪法”,清教以天恩之约、教会之约和公民之约为基础的神权统治只剩下一个公民之约。从深层次来说,政治从宗教和伦理中解脱出来,以对人性的哲学思考为出发点,不再忙于猜度和揣摩上帝的心思。承认世俗利益驱动的合法性后,人的自利不再是禁忌,它堂而皇之地成为历史的动力。人不再为上帝天恩而活,而是为自己的幸福而活,这是人类的一大观念革命。    
    为自己而活,乍听起来似乎远不如荣耀上帝、无私奉献那么高尚,不过它更符合人性,也就更能解放平民百姓的积极性和能量。更重要的是,承认自利原则可以消除任何伪装圣人的动机,揭穿任何凌驾于民众之上的自命的圣人,他们对权力利益的追逐一贯蒙上高尚伟大的假象,以便要求民众放弃自己的权利。现在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用法律来规范这种自利本性,最终使每个公民都能和平共处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2一场“保守”的革命    
    然而,美国革命确有许多与其他现代革命不同的特点,显得相对保守。革命一般都需要推翻过去,与传统决裂,有的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巨大历史断层。但美国的革命却不是要推翻过去,恰恰相反,是要保住他们殖民地时代的过去。确切地说,美国推翻过去的任务已经在跨越大西洋的时候完成了,清教徒们移民北美,就是与英国决裂,与过去决裂,从那以后,他们就一直在创造自己的新社会。这里没有过封建专制,无边的自由土地使等级森严的封建约束成为事实上的不可能。无论是新英格兰、中部还是南方,殖民地人民都享受着英国人的权利,事实上可能更多一些。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努力,到独立之时,他们的社会革命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美国人享受着相当充分的、当时世界上少有的权利和自由,现在他们不希望英国再来干扰他们,改变他们,他们要维持原状,这就是美国革命“保守”的本质所在。    
    公平地说,与18世纪地球上其他地方相比,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压迫与剥削说得上温和宽松了,殖民地人民自己也感激英国对他们“仁慈可喜的忽视”。即使在七年战争之后,英国加紧控制,颁布一系列新法律,开始直接征税等,也绝不能说是那个时代最残酷的统治。只是美国人缺乏长期的高压训练,惯于自由自主自治自理,因此承受苛政的能力颇差。同时,他们凭着对权力天生的不信任,决心自立于民族之林,不再当英国的附庸。他们相信独立后美国将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未来。    
    美国革命的“保守”还表现在美国人在革命期间始终保持清醒和理性,缺乏“横扫一切”的豪言壮举。美国人实用得不能再实用,居然只是提出“无代表不征税,无陪审不审判”之类再实在不过的口号,而不是解救人类的一揽子宏图壮志。那里既没有断头台的恐怖,也没有乌托邦的幻想,更没有领袖的光环,甚至连一部正正经经歌颂革命的文学作品也没产生。革命刚成功,一些美国人就“忘恩负义”,把乔治·华盛顿比作英王乔治三世,称他为“乔治一世”。    
    总之,现代革命通常伴有的将革命神化为宗教的事并未在美国出现。对此,路易·哈茨有一段精彩的评论,他说美国人“不必将革命变成宗教,因为宗教已经革命”。美国的大部分教会继承清教反权威的传统,从一开始就站在革命一边,根本无须推翻,所以革命不必越俎代庖去发挥宗教的功用,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还是归上帝。美国人也始终没有将革命提到超自然的完美高度,他们宁可脚踏实地凭常识行事,难怪革命中最畅销的宣传册子就是汤姆·潘恩的《常识》了,其中“独立”与“共和”的主张获得人们的一致赞同。美国人革命前未曾盲目乐观,革命后亦未跌入悲观深渊,因为他们并不在等待救星、神示,也不认为革命后便天下从此太平。相反,他们对高踞于人民之上的权力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和疑虑,相信政府是不得已之恶。既然没有将革命神化为宗教,也就不必将革命领袖神化为宗教领袖、救星或真命天子,好像他们完全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另一物种。    
    事物真可谓牵一发动全身,一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相互关联。美国无封建专制,虽然名门望族不是没有,但还没有形成阶级壁垒。压迫不狠,反抗也就不那么强烈,美国各阶级尚能同心同德,一致对外,美国革命不是以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的。革命后虽然也有一些起义或称叛乱,但实在算不上大麻烦。西部爆发号称“威士忌起义”的骚乱时,汉密尔顿说服华盛顿带兵亲征,等华盛顿赶到那里却发现根本没有什么起义需要镇压。


《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 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自由主义原则在美国的确立(2)

    美国人以法为基础向英国争权利,自己就不能太无法无天。何况他们大多是自耕农,既非无产,亦非无知,也不是为了混口饭吃才去打仗。他们对财产的私有制具有共识;“劫富济贫”对他们没有号召力。美国革命靠的是民兵,他们扛着自己的枪,花着自己的钱去革命,为的是维护自己的财产和自由。    
    3《独立宣言》:自由主义的宣言    
    《独立宣言》是美国立国之本,而它正是一篇自由主义的宣言。现在人们已经很少提及占宣言大半篇幅的英王乔治三世的罪状罗列,而集中于第二段“我们以为以下真理不言自明”后的五条基本原则:1)人生而平等;2)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渡的权利;3)这些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4)为保障这些权利,人们建立政府,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被治者的同意;5)当任何形式的政府破坏了这些目的,人民有权,也有责任改变或推翻它,以便按照以上原则重新组建政府。如果说观点各异的美国人还有共识的话,那就是这几条基本原则,它们完全是世俗自由主义的姿态。说其虚伪者有之,但除了菲茨休之类,还很少有人公开反对。    
    《独立宣言》是杰斐逊执笔的,但这些原则不是他首创,主要源自洛克的思想。杰斐逊当时在回答这类评论时早就说过,他起草宣言之时并未参考任何书籍,但显然洛克的思想他早已接受,并且融入自己的思想之中。他认为洛克的《政府论》下篇是最好的政治理论,他将洛克和培根、牛顿并列,尊为他心目中的三大伟人。杰斐逊说,他的任务“不是去发现新原则或新论据……而是将有关这个问题的常识以简洁、确凿的语言呈现在全人类面前,以获得他们的赞同……用意在于表达美国思想……它所有的权威来源于当时一致的情感,无论是表达在言谈中、信件中、发表的文章中,或是阐述公共权力的基本读物中,如亚里士多德、西塞罗、洛克、悉尼等”。    
    美国人选择洛克而非霍布斯真是最自然不过。洛克和霍布斯都从假设的原始自然状态来追溯政府的渊源,这种状态也许如一些人所批评的那样,根本从未存在过,但这样做正是为了要确立一种从未存在过的、平等的新秩序,因为与人类社会以往“自然”形成的等级制相比,这种新秩序显然是“不自然”的。如果不假设一种自然状态,那么丛林原则便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了。中国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写《原君》,不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吗?霍布斯对自然人的自利感到绝望,认为只有绝对君主制才能控制他们相互残杀的局面。洛克则认为人还是有理性、能够自理的,设立政府只是为了克服自然无序状态下的“不便”而已。洛克对自然法和天赋人权的维护本质上是在摧毁人分等级的世界,也完全是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是为清教徒控制的议会反对国王作辩护。美国人要做的可以说是清教革命的延续,因此洛克是他们最现成的理论家。美国人选择洛克而非卢梭也是事实,他们在革命时期很少引用卢梭,也不追随他的“公意”说,因为他们的理想是立宪共和而不是民主。    
    4《独立宣言》的独立意义    
    如果仅从思想内容来看;《独立宣言》的原则确实都由洛克论述过,但是宣言所述与洛克所述仍然有所区别,因而有其自身不朽的意义。    
    首先,洛克的推论大多仍以上帝为出发点,而宣言中除了沿用“造物主”一词,已经完全从世俗出发。我们将“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译成“人生而平等”,其实并不十分妥帖。杰斐逊用词非常讲究,特别是这样重要的檄文,每个字都会再三推敲,不会信手拈来。英文中明明有现成的“born”(生)这个词,为什么杰斐逊不用它,却要用“created”(造)呢?因为人在created的意义上是平等的,在born的意义上肯定不平等。这里与其说是人生得平等,不如说是上帝造得平等,没有人是特殊材料制成,天生高人一等。“造”隐含着一个造物主的存在,但中国人缺乏“造物主”的概念,汉语中也没有对应的动词,实在很难百分之百地传达原意。很明确,杰斐逊反对的是封建等级观念,是君主绝对权力。平等指的是人在上帝面前的平等,亦即所有人在具有天赋人权方面的平等,而不可能指人在社会现实中的完全平等,后者对杰斐逊来说可谓匪夷所思,当时恐怕也不存在这种误解。    
    杰斐逊用“不言自明”这个词至少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天赋人权无从证明,说是天赋,其实是人赋,是人类观念的演进,确切地说是资产阶级在向旧制度开战时创造的精神武器。从性质上说;“天赋人权”与“君权神授”一样,也是一种政治思想。另一方面,美国人的生活又确实比其他任何地方的人更接近于这样一种自然状态,因而,对洛克来说属于想象的自然人和自然法,对美国人来说更像是对现实的描述,在接受上可以说是“不言自明”。连洛克本人也曾感慨道;“太初,全球皆为美洲。”    
    洛克所言自然权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杰斐逊保留了前两者,却将财产权改成了追求幸福的权利。追求幸福的权利显然涵盖面更广,也更带有个人色彩,因为幸福对每个人的含义是不同的。同时,杰斐逊也认为财产并非上帝直接赋予,在严格意义上说不是与生俱来,相对而言,政府也就拥有更多规范它的权利。至于政府的职能,到底是保障公民追求幸福的权利呢,还是帮助他们获得幸福的责任?杰斐逊没有说明,这个问题日后发展成美国政治中持久的争议。    
    其二,洛克的《政府论》上下篇虽然并不长,但其思想的精华经过杰斐逊高度概括和提炼后,浓缩成简洁的几句话,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极易传播。它们在当时就已经成为殖民地人民的普遍信条,革命早在美国人的头脑中首先完成了。美国提供了一种自由主义的天然环境,洛克的学说在这里如鱼得水,相得益彰,所以说没有一个哲学家像洛克那样影响过美国。    
    其三;《独立宣言》是美国人将信条变为行动的宣言,宣言为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独立战争又将它们变成现实,这是欧洲理论在美国开花结的果。在欧洲,这些理论往往只能停留在书本上,而美国人却实现了它们。众所周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