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新探





煤浯恰=峁嵋榛故峭ü苏盼盘斓谋ǜ妗?br />   由于张国焘等颇不满意会议的结果,因此会后便另生枝节,提出了一个避开北面胡宗南部,直接西去青海、宁夏和新疆的新建议。但如此一来,苏联方面赞同与否尚且不论,西去边远的少数民族区域,远离中国本土,与中共中央原来的设想相距甚远,故毛泽东等断然反对。8月20日,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制定了新的《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和《夏洮战役计划》,明确提出“在目前将我们主力西渡黄河;深入青宁新僻地是不适当的,是极不利的”,不仅红军全部长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必然会在粮食和民族关系等方面造成严重困难,而且国民党军正以全力压迫我们去不利地区,以便于他可沿着黄河构筑封锁线与堡垒,这种做法“客观上正适合于敌人的要求”。故“政治局认为目前采取这种方针是错误的,是一个危险的退却方针”,坚持并再度部署了新的北上战役行动,即要求部队进至甘南,并以主力出洮河东岸,占领岷州天水间地区,打破敌人兰州、松潘封锁计划,并依据以岷州为中心的洮河区域,有计划地向东进攻,以便取得甘陕两省的广大区域。
  但是,由于张国焘领导下的第四方面军人多势众,张在名义上又取得了军委总负责者的资格,中共中央实施部队调动、指挥及具体军事行动仍不免多方掣肘。
  8月31日,张国焘致电中共中央及与第一方面军一同在右路军的前敌总指挥徐向前等,认为甘南西固敌已有备,以第一方面军单独夺取,不仅不能制敌,反会为敌所制,而且左路军主力须3天后才能赶到班佑,其余部队至少要到14日才能跟上,故要求右路军就地休整,等待左路军,以免被敌截为数段。
  中共中央得电后当即复电张国焘,说明:根据情报,目前文县、武都、西固、岷州一带甚空虚,无多敌,从左路军所在下包座去西固不过5天,去岷州也仅6天,且“路大房多粮足,罗达以东即完全汉人区域”。故右路军仍将以主力向前推进,以不突出西固、岷州为度,望左路军控制白骨寺及包座,如此控制两条平行东向路线,随时可与正在赶来的中央军胡宗南部做有把握的作战,绝不会被敌截断。只要左路到达,即可从武都、西固、岷州间打出去,争取更大胜利。
  不料,9月2日,张国焘电告徐向前、陈昌浩称:“葛曲河水涨大,不易消退,侦察上下卅里,均无徒涉点,架桥材料困难,各部队粮食只有四天。”故部队只能在原地不动,要求右路军派一二团兵力带工兵连赶至葛曲河右岸,利用那里的树林伐木造桥。但次日,张即电告徐、陈:“上游侦察七十里,亦不能徒涉和架桥,各部粮只能吃三天,二十五师只二天,电台已绝粮,茫茫草地,前进不能,坐待自毙,无向导结果痛苦如此,决于明晨分三天全部赶回阿坝。”他建议“右路军即乘胜回击松潘敌,左路备粮后亦向松潘进”。徐向前亦分析张国焘说葛曲河涨水无法渡河和部队缺粮等,均是借口。

//


西征北上(7)



  这时,右路军前锋一军团已离开巴西,进抵俄界。双方反复电商,就连徐向前、陈昌浩也致电张国焘,说明“我们意以不分散主力为原则,左路速来北进为上策,右路南进为下策”。
  但是,反复协商无结果后,张国焘不仅坚持不愿北上,而且于9月8日直接下令前敌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率右路军回头南下。其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胁迫中共中央听从他的指挥。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中共中央委曲求全,则地位全失,张国焘从此可以颐指气使,为所欲为。反之,如果中共中央拒绝南下,徐、陈因在张国焘指挥之下,很难抗命不遵,而这时中共中央手中能使用的部队只有红3军团,两部兵力悬殊,情况变得异常复杂。
  由于参谋长叶剑英先得到张电,中共中央得以预先对陈、徐做说服工作。陈昌浩与徐向前于讨论中也对张国焘的命令表示疑问,故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王稼祥与徐向前、陈昌浩等联名致电张国焘,说明“左路军如果向南行动,则前途将极端不利”,要求左路军在阿坝、卓克基补充粮食后,改道北进。并说明:“行军中即有较大减员,然甘南富庶之区,补充有望。在地形上,经济上,居民上,战略退路上,均有胜利前途。即以往青宁新说,亦远胜西康地区”,要求张国焘“从大局前途及利害关系上着想”。
  9日,张国焘再度来电,坚持原令,陈昌浩随之改变了态度,决定执行南下命令。毛泽东听说后,马上找到徐向前询问徐的态度,徐亦表示只能遵命。不得已,毛泽东紧急召集在右路军的几个中共中央常委讨论对策。据张闻天回忆,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拿‘非布尔什维克’的态度来应付(张国焘)这位野心家,中国党与中国革命必然又会遭受严重的损失”。这种“非布尔什维克”的态度是什么呢?就是不和徐向前、陈昌浩他们打招呼,中共中央连夜单独带领第一方面军的部队悄悄开拔北上,远离了第四方面军。其行动之仓促,竟连数百伤病员也未及带走。
  刚一脱离徐、陈带领的第四方面军第4、第30军两军,中共中央即马上致电张国焘,强硬指出:“阅致徐陈调右路军南下电令,中央认为完全不适宜的。中央现在恳切的指出,目前方针只有向北才是出路,向南则敌情、地形、居民、给养都对我们极端不利,将使红军陷于空前未有之困难环境。中央认为北上方针绝对不应该改变,左路军应速即北上。在东出不利时,可以西渡黄河,占领甘青宁新地区,再行向东发展。望你速复。”
  同时,中共中央更直接指令徐向前、陈昌浩:
  (一)目前战略方针之唯一正确的决定,为向北急进,其多方考虑之理由已详屡次决定及电文。
  (二)八日朱张电令你们南下,显系违背中央累次之决定及电文,中央已另电朱张取消该电。
  (三)为不失时机的实现自己的战略计划,中央已令一方面军主力向罗达拉界前进,四、卅军归你们指挥,应于日内尾一、三军后前进,有策应一、三军之任务。以后右路军统归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同志指挥之。
  (四)本指令因张总政委不能实行政治委员之责任,违背中央战略方针,中央为贯彻自己之决定,特直接指令前敌指挥员(党员)及其政委并责成实现之。
  在中共中央这时发布的《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中,中共中央再度具体指出:“南下草地雪山老林;南下人口稀少粮食缺乏;南下是少数民族的地区,红军只有减员没有补充,敌人在那里的堡垒线已经完成,我们无法突破;南下不能到四川去,南下只能到西藏西康;南下只能是挨饿挨冻,白白的牺牲生命,对革命没有一点利益,对于红军南下是没有出路的。南下是绝路。”关于中共中央决定独自率领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脱离第四方面军紧急北上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较为流行的是多数中共党史书上关于张国焘密令陈昌浩等以武力胁迫中共中央南下,被叶剑英发觉报告毛泽东,毛迅即决心采取此一行动的说法。但考虑到9月10日后中共中央与张国焘来往电报一度十分频繁,双方各陈己见,说明原因,却均未提到密电一事,而后中共中央召开的讨论这一事件的专门会议也丝毫未提及此一密电,故笔者对上述说法表示怀疑。

//


西征北上(8)



  身为第四方面军的指挥员,陈昌浩、徐向前自然没有能听命于中央。不仅如此,陈昌浩还忿然致电一方面军的林彪、聂荣臻与彭德怀等,谴责中央是在毛、周、张会议包办之下,企图用数千战士来掩护各个中央委员跑到蒙古、苏联去找出路。预言不出两三个月,红军第1、第3两军必然会在冰天雪地中力量不保。而张国焘随后更警告称:“若欲从外蒙取得与苏联关系,将成为日本进攻外蒙苏联的借口,成为罪恶行为。”
  事实上,中共中央摆脱张国焘四方面军的掣肘,率第一方面军主力第1、第3两军单独北上,情形确实极不乐观。这时,整个一方面军和中共中央作战部队已很少,全部加起来也不过五六千人。重新编制后的部队只有6个团的战斗部队,而且还要负责保护和运送上千的干部和伤病人员。以这样少的兵力和这样重的负担,要想实现原定的北上在川陕甘或者在甘南建立根据地的设想,完全没有可能性。尽管李德建议看个把月结果再定方针,不一定要到蒙古去,但9月12日在俄界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与会者显然都同意毛泽东所提出的行动方针。这就是:
  目前应经过游击战争打到苏联边界去,这个方针是目前的基本方针。过去中央曾反对这个方针,(因为)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应该在陕甘川创造苏区。但现在不同了,现在只有一方面军主力——一、三军,所以应该明白指出这个问题,经过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联系,得到国际的指导与帮助,整顿休养兵力,扩大队伍。
  这个新的方针的中心之点,就是“打通国际路线”,背靠苏联和外蒙,取得苏联和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与援助,整顿、休养兵力,扩大队伍,更新装备,再以“更大规模更大力量打过来”。可以肯定,在过去提出这样一种方针,是注定要被人指责为“退缩逃跑”路线的,但如今的情况完全不同了。现有的数千军队和几百名干部几乎成为中国革命的全部依靠和基础,任何进一步的重大损失都是不可想象的。只要能够“保持(存)数百干部、若干千的战士……就是很大的胜利”。因此,毛泽东明确解释说:在这个时候,
  我们完全拒绝求人是不对的,我想是可以求人的,我们不是独立的共党,我们是国际的一个支部,我们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首先在苏联边界创造一个根据地,来向东发展。
  在从最初撤出江西苏区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几千人之后,中共中央和第一方面军的每一个领导人都明白,现在这种形势对于他们将意味着什么。彭德怀估计:改编后的部队在进攻作战中,一个团只可以对付国民党中央军的一个营,也就是说,对付国民党中央军,全部红军力量这时多半一次只能与其两个团的兵力作战。故人们一致强调:红军今后一定“要谨慎,不能冒险”。因为根据毛泽东的估计,红军周围的敌人至少有30个团左右,在通往苏联边境大约5000里的路上,国民党不仅可以集中70多个团的兵力,而且可能再度实行以红军现有技术手段所难以击破的“堡垒主义”。面对这种情况,红军不仅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一下子消灭几师敌人”,而且“有可能打败仗,有可能较大减员”,甚至可能“成为瓮中之鳖,直至被打散”。所以,即使“为了保存(干部),我们也要打通国际联系”,即使为了“准备这些阵地战、堡垒战的工具——飞机、大炮”,我们也应当取得苏联的援助。丁之:《中央红军北上方针的演变过程》。这样做并不等于什么“退缩逃跑”,张闻天解释说:既然依靠红军自己的力量“在陕甘创造根据地,建立全国革命中心,在目前较少可能”,打通国际路线就是一种必要的选择。这不等于说不得到国际的帮助,我们就没有办法,问题在于“中国革命应得到国际的指示、政治上的领导,最近一时期,与国际失去联系,这是我们很大的损失”。接通国际联系,不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政治的需要。

//


西征北上(9)



  这几乎是唯一的出路了。因此,9月12日,中共最终于俄界会议确定了打通国际路线的方针,并开始具体实施了。他们不再等待张国焘的第四方面军,当即将红一方面军改编为陕甘支队,由俄界兼程北上,于6天后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占哈达铺,进而抢渡渭河,锋芒直向苏蒙边界。几乎是再巧不过的事了,红军刚刚渡过渭河,就意外地从缴获的国民党区域的报纸中得到了新的消息,并很快在同中共陕西地方党部的联系中证实了这一消息,得知在陕北一带还存在一块根据地和一支有相当实力的红军部队。这个消息确实让人大喜过望。于是,中共中央所率领的这支陕甘支队再度改变前定计划,转而向陕北苏区开去。可以想象,正是这一过去几乎连想都未曾想过的带有极大偶然性的决定,开始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命运,进而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

//

***************
*陕北称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