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埔军校(全文)
菔忻癯圃匏担裾庋木樱诠阒萸八醇T谕骋还愣睦握蕉分校熬兴粒蝗琶窦湟徊菀荒尽胍刮薰铱辗浚丛端蕖6嗣窀咐希矫窆岳唇龃舜嗡苏嬲9C竦母锩!绷硗猓>诔龇⒍髦埃娑恕傲ā保靡粤僬笾试际樱财鸬搅艘欢ǖ淖饔谩?br /> 军纪是取得战斗胜利的重要保证,维护军队纪律,就是维护军队的生命。1925年2月,在第一次东征淡水战役中,教导第2团有1个连长擅自从前线率队逃到距离前线数十里的龙冈,政治部主任兼军法处处长周恩来发现后,当即面报蒋介石,要求严厉制裁,以张法纪。这个连长是蒋介石的一个亲戚,蒋欲徇私情犹豫不决;周恩来义正词严地责以临阵脱逃之罪,督促蒋介石明正军法,执行枪决。军令如山,军法无情。这件事给予学生以深刻教育,从而造就了万众一心,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
军校在各个方面的政治教育与训练,使军校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觉悟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在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巨大效力。
兼容并包,生动活泼(1)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由于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它一反旧式军校之常规,首创崭新的革命制度,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很多师生成了当时国民政府所属各部门中的核心和骨干。究其原因,这不能不归功于军校与之旧军校显著不同点在于其政治教育,且当时的军校政治教育颇具特色。军校以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为主导,对不同党派和不同学派的思想理论实行兼容并包的政治教育方针。
黄埔军校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历史上优良的军事传统,吸收了国外先进的军事思想。军校建校之初,开设内容丰富的政治课,对学生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同时也注意向学生灌输马列主义。这是黄埔军校区别于以往任何旧式的讲武场所的显著标志之一。黄埔第1期毕业生郑洞国回忆说:“黄埔军校非常重视政治思想教育,把它提高到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军校积极地向学生进行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同时也注意向学生灌输马列主义思想。”黄埔军校建校初,其政治教育多是进行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教育,马列主义则相对提得少一些。但孙中山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开明的政治领袖,他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主导思想之下,允许军校中存在与传播其他有利于国民革命的不同政见,实行兼容并包的政治教育方针,这对黄埔军校的蓬勃发展开拓了壮丽的前景。
刊登在军校第5期同学录上的漫画之一1924年8月,周恩来从法国回国,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同年11月,前往黄埔军校就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主持军校政治工作后,非常重视政治教育,组织编写了大量的辅助教材,大大地丰富了政治教育的内容。军校的斐然成绩,得到了孙中山的中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坚力量的军校政工人员在军校中得到了充分发展。这些无不都与孙中山、廖仲恺等革命领袖的“兼容并包”宽大胸怀有重大关系,促成了军校政治教育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1925年底,中国共产党提出黄埔军校应开设政治科的问题,并委托军校的政治部和中共广东区委研究制定政治科教学大纲及原则。周恩来与苏联顾问积极参加了这一工作,从第4期起,设立政治科。1926年2月,军校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同月,政治科开课。课程设置即是按照《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育大纲》规定实施教学的。开设的科目是:中国国民党史、三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中国近代史、帝国主义、社会进化史、社会科学概论、社会问题、社会主义、政治学、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各国宪法比较、军队政治工作、党的组织原则、中国政治经济状况、世界政治经济状况、政治经济地理等共18门。其中社会进化史、社会科学概论、社会主义、政治学、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课程,虽然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观点,但其基本方面是好的。从这些课程的设置,足见军校的政治教育是以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为主导的,并兼收了其他不同党派、学派的思想政治理论。
作为统一战线性质的黄埔军校,采取“兼容并包”的政治教育方针,既宣传三民主义,也宣传马克思主义。1925年10月27日的《校党代表训令》明文规定:“本校学生为担负本党(指国民党)军事工作之中坚,除切实接受党的训练,努力研究本党主义,凡本党之一切出版物皆须细心阅读外,更必须注意世界潮流。所以,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以及表示同情于本党或赞成本党政策而极力援助本党之一切出版物,除责成政治部随时购置外,本校学生皆可购阅。”为在军校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合法保证。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在第3期《同学录》序言中,要求黄埔同学不仅要做国民革命的先锋,而且还要做革命的传播者,号召黄埔同学把革命思想传播到全国各地去,武装全国的革命群众。
由于政治教育的丰富和实用,在军校学生中间,政治课程深受欢迎。许多学生找军校领导,要求调到政治科去学习。其理由是:作为未来的军官,不仅要懂得军事,而且还要懂得政治。
兼容并包,生动活泼(2)
黄埔军校政治教育的这一特点,表明它不再是以往那种旧式的讲武场所,而是一种新型的革命军事政治学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军事与政治训练融会为一体的成功范例。黄埔军校国共两党开创的政治工作,为我国革命军队的建设提供了经验,并且逐步地推行到国民革命军部队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更是将黄埔校风发扬光大,形成自成体系的建军路线。
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和教学方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不局限于一般的课堂讲授,而是采取适合青年军人特点的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注重于和当时社会时事政治密切结合,除课堂讲授外,主要有:政治讲演、政治讨论会、政治问答、组织宣传队和出版刊物等,这是黄埔军校教育颇具特色的优长之处。
刊登在军校第5期同学录上的漫画之二政治演讲,是黄埔军校政治教育中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式。除了各门政治课程之外,军校还经常举行讲演会,集合全体学生听讲。黄埔军校政治教育以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主要内容,对不同党派和不同学派的思想理论实行兼容并蓄。不论国民党人或共产党人,都能登台向学生作政治演讲。担任政治演讲的人,除军校领导人和政治教官如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汪精卫、李济深、胡汉民、戴季陶、邵元冲、周恩来、熊雄、恽代英、萧楚女、张秋人等外,还特别注意邀请国共两党的重要活动分子和当时的社会名人到校作特别讲演和专题报告,如谭延辏А⒄啪步⒑蜗隳⒚蠖⒘跎倨妗⒄盘住⒌酥邢摹⑺照渍鳌⑽庥裾隆⒙逞傅取Q萁菜婕暗奈侍夂芄惴海渲泻芏嗍俏谱攀澜缧问坪椭泄墓椋酶锩砺畚渥把乃枷耄岣摺拔裁匆锩钡娜鲜叮寡髁ⅰ熬瞎〈幔蓝笠选钡母锩瘛P5炒砹沃兮鳌陡锩秤τ械木裰煲濉返难萁玻好褡鳌毒说谋匾熬嗽谑澜缟系牡匚弧返难萁玻跎倨嬗ρ诨破揖W饔祷な「鄞蟀展さ难萁玻砼扔ρ髋┟裨硕难萁玻逞咐葱W鳌陡锩贝奈难А返慕惭荩寡胨斩碜す愣肀尥⒑透呒勇宸蚶葱W餮萁病5笔保械恼窝萁埠苁苎堑幕队缰芏骼春推渌父龉膊吃薄懊看谓惭菔保蠡ㄌ锒技返寐模5墓ぷ魅嗽币捕甲远厝ヅ蕴!敝芏骼吹慕惭萆钍芑队慕惭莶┐缶睿趵砬宄苯彩毙拢准潜始牵惨妆乘校八镂闹饕逖Щ帷敝械墓歉煞肿永畎捕ā⒉叹⒕嗟目裢剑灾芏骼匆才宸梦逄逋兜兀看慰窃诰5?期同学录上的漫画之三肃立静听,还找学生抄写周恩来的讲演笔记。政治演讲这种教育方法,在军校政治教育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军校政治部经常组织学生举办“政治讨论会”,以“提高研究政治问题的兴趣和观察力”。讨论会一般由政治部主持,以区队为单位进行,在日程课表规定时间内举行。政治部在每次开讨论会时,分派指导员去各区队指导巡视,指导员要酌情解释问题,并在讨论会结束时,依据政治部规定的答案作为结论。在讨论会上,规定每人发言时间,每次以10分钟为最长限度。
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实行政治问答制度。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军校专门设立了政治问题箱,据1924年6月3日《上海民国日报》载:黄埔军校“政治部除了分组实习外,并设置质问箱。凡学生关于主义及一切政治经济问题有疑问时,可投函于质问箱。每星期一开箱,检查各质问函件,由主任、教授(即政治教官)分别以书面或口头答复质问者。此种设备目的在于引起学生之研究与兴趣,使讲义不致偏于注入式。”这个制度,黄埔军校在前几期是一直坚持实行的。政治主任教官恽代英、政治教官萧楚女、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每日根据学生的政治提问,归纳整理后公开解难释疑。并将答案编成《政治问答集》,长达10余万言,对学生影响很大。
兼容并包,生动活泼(3)
组织宣传队和出版刊物,也是黄埔军校政治教育中的两种重要教学方式。
军校不断派学生深入工厂乡村宣传,帮助训练工农武装,支持保护工农运动,使主义与群众运动紧密结合。宣传队受政治部宣传科领导,全校设一总队,总队以下以学生队为单位设分队,分队以下以区队为单位设宣传组。主要任务是在校内外进行各种宣传活动,通常采取的方式为“讲演、谈话、接洽、散布宣传品或张贴标语,并根据当时的情况,举行各种
联欢会或化装讲演。”通过这种宣传队,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科学的
知识”和“革命的观点”,向民众宣传,并练习宣传工作的能力。这样做
血花剧社全体人员合影
的结果,“学生也觉得与人民接触之机会,兴致勃勃,比在课堂内听讲更有益处。”
在周恩来主持校政治部工作期间,1925年1月组织学生成立了“血花剧社”。这个剧社的领导和骨干,多半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每逢纪念节日,剧社就在军校大操场和广州市内戏院等处,演出自己编导的以反帝、反封建为题材的剧目,寓政治教育于文化娱乐之中,很受观众的欢迎。北伐战争开始后,剧社一部分人员随军出征,进行战地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效果也很显著。校政治部还经常组织学生编写北伐军印发的标语和教唱革命歌曲,使政治教育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为搞好政治教育,军校自编了大量通俗生动的辅助教材,出版成套的政治讲义、课本、丛书、小丛书,和恽代英、萧楚女等教官编撰的《政治问答集》等大量文集和专著,发给学生,深受学生和广大读者的欢迎。
黄埔军校曾以大量出版书刊而闻名于世。在大革命期间,军校及其分校出版的报纸刊物多达20多种,有力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军校出版的日报先后有《黄埔日刊》、《壁报日刊》、《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日刊》和武汉分校的《革命生活》等;期刊有校政治部的《黄埔潮》、《黄埔丛刊》、《军事政治丛刊》,校特别党部的《革命军》,入伍生部的《入伍生》、《先声》、《士兵之友》,青年军人社的《青年军人》,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中国军人》、《兵友必读》、《三月刊》、《青年军人联合会周刊》,孙文主义学会的《国民革命》等。1926年《黄埔日刊》日发行量达5万份,中外发行。各种刊物也在国内各省市广为流传,仅1926年8月1个月,军校政治部宣传科就向全国各地发行书刊16230册,极大地扩大了革命影响。
黄埔学生对《向导》、《中国青年》及其他公开发行的马列主义理论刊物,更是非常欢迎,总是“争相阅读,先睹为快”。每天午饭后的40分钟休息时间,几百名学生拥向书报室,连立足之地都没有,“所订专供青年阅读的进步报刊,为数不能算少,可远远不能适应需要”。这些报刊文集都成为军校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通过这些刊物,开拓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们的政治素质,使政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