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埔军校(全文)





目全非,因时光流逝,环境多已变迁。在军校北迁后,济深公园年久失修,衰败荒芜。现在大门柱上“济深公园”4字匾额亦剥落殆尽,门柱坍塌,遗迹犹在,由蒋介石题词的“济深公园”石碑亦已遭破坏,园内其余景观已是不复当年,惟有高耸的北伐纪念碑,古朴的教思亭,葱茏的林木,可以依稀追寻昔日的风采。

  第十六章 寻踪黄埔岛(10)

  俱乐部——军校文化中心黄埔军校俱乐部在孙中山纪念碑之西约50米处,当年称为大礼堂,是军校师生集会、节日庆典、举办文艺演出等文化娱乐活动的公共场所。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今天留下的黄埔军校旧址的各个建筑中,俱乐部是少数没有重建的设施之一,基本上保持了原建筑的风貌,而且见证了军校的发展过程及学生生活丰富多彩的一面,最具有历史文物考古价值。
  黄埔军校俱乐部1925年4月,黄埔军校政治部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决定建立军人俱乐部,并在走马楼内划出场地作为俱乐部的活动之处。俱乐部包括政治、经济、美术、戏剧、音乐、体育6个小组。随着军校的迅速发展,学生宣传、娱乐活动的日益频繁,原有的房子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建设新的俱乐部迫在眉睫。为此,1926年3月学校决定在珠江畔建设新的俱乐部,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可容纳4000人,钢筋混凝土结构。1926年11月1日,俱乐部落成,正好赶上11月15日第5期学生开学典礼。新修建的俱乐部规模颇大,高大宽敞,建成时已有舞台,装有电灯和风扇,配备了近千个座位。俱乐部内大礼堂常用于开大会、上大课和文艺演出。据一些“老黄埔”回忆,国共两党著名活动家经常来这里演讲或授课,也在这里举行宣传和演出,大礼堂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课堂。
  俱乐部布置得庄严而政治气氛浓烈。外面楼顶正面半圆形的装饰墙上有“俱乐部”3个大字。俱乐部内的摆设,不同的时期有所不同。最初,俱乐部礼堂正面高悬着3幅油画,一幅是林则徐在广州虎门焚烧鸦片,一幅是义和团在天津追击八国联军,一幅是沙基惨案。四壁悬挂着廖仲恺、朱执信、史坚如、陈秋霖等22人的画像,供师生瞻仰和作为学习的楷模。之后,俱乐部的摆设发生变化。在礼堂舞台正中悬挂着身着戎装的孙中山像,两旁挂着国民党党旗和中华民国国旗,下面是谭延辏质榈乃镒芾硪胖觯闹芪竦沉斓既说幕瘛N杼媳绷讲嗪屠裉梦鞑嗟那奖谏希嗽鹊?幅油画之外,增加了反映第二次东征中的攻打惠州城的油画。
  俱乐部是军校举办文艺演出、举行重大集会的重要场所。特别是每逢节日或庆祝会,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1926年1月4日,军校举行新年各界联欢大会,前来参加庆典的来宾和在校师生约有6000多人,声势蔚为壮观。白天在大操场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晚上则在俱乐部举行游艺大会,节目琳琅满目,直到深夜,晚会才结束。文艺演出既有明星表演,也有学校文艺社团自己的演出,如军校的“血花剧社”即主要在这里排练和演出。“血花剧社”是当时很出名的学校文艺社团,取意于“革命之血,主义之花”。这个剧社成立之初主要由“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掌握,在共产党员蒋先云等人的推动下,曾演出了《还我自由》、《鸭绿江》、《黄花岗》等反帝反封建的著名剧目,在广州、武汉乃至战争前线,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汉口,剧社还曾与世界著名的邓肯舞蹈团同台,观者人山人海。广州大新公司的名角金艳秋曾在军校俱乐部演出过《空城计》、《纺棉花》、《大劈棺》等剧目,名噪一时的交际花紫罗兰也曾应邀到校表演舞蹈。
  俱乐部除了进行文艺演出外,还是重大集会、演讲以及来访者参观和休息的重要场所。如1926年12月22日,黄埔农工商学兵联合会和黄埔区15公里以内各学校来校参观时,就首先到新落成的俱乐部休息。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代表、中央华侨运动讲习所等团体来黄埔军校活动时,也到过俱乐部参观。1926年,曾在俱乐部召开过一次欢迎国际劳工局局黄埔军校礼堂内景长汤姆逊及各国劳工代表团的盛会。
  昔日的俱乐部内不仅充满着军校师生的欢歌笑语,而且也留下了骇人听闻的血腥场面。1927年蒋介石集团在南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4月中旬,广东反动当局接着在广州发动反革命政变。当时黄埔军校的“清党”活动就是在俱乐部中进行的。4月18日在这里被抓的共产党员有200多人,许多被逮捕或受清洗的共产党员从这里被解除武装,捆押上船,这些师生后被押往虎门和鱼珠炮台被杀害,史称黄埔“四·一八惨案”。从此,黄埔军校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军校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后来到此地参观的游客特别是黄埔师生总有种百感交集的情绪在其中。

  第十六章 寻踪黄埔岛(11)

  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黄埔军校时,俱乐部楼房多处被炸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岛海军接收军校时,曾对俱乐部进行过维修,多次加以改造,但是与原貌相差甚远。1993年,广州文物部门重新对俱乐部进行复原维修,使它基本上恢复了历史原貌,在内部按原貌陈设,保持了原有的演出、集会和文艺活动的功能。根据发展旅游经济的需要,21世纪初重新布置后的俱乐部,通过陈列蜡像、油画、雕塑、多媒体透视合成景箱、视频展示台等美术、技术手段,再现了黄埔军校的光辉历史和军校师生英勇作战的场面。
  俱乐部内的多少神秘,多少传奇,引发多少人的兴趣,纷纷来此地寻觅。
  与珠江海水共潮生的军校游泳池
  军校游泳池位于俱乐部西侧约100米处的珠江之滨,并排有两个,西为浅水池,东为深水池。
  军校修建游泳池,完全是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当时军校的学生有许多人来自于北方,不习水性。创校初期,就有学生黄秀山、符济群因为不会游泳,溺死在珠江中。1924年7月,又有苏联军事顾问包和罗夫在石龙河翻船淹亡。所以,为适应部队在南方水网地带作战的需要,提高学生的作战能力,军校在经费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修建了游泳池。1926年,为适应校军在南方水网地带作战的需要,军校拨出了一些经费,将俱乐部西侧造木船的两个小船坞进行改建,在池底和池边地面铺上红砖,用水泥修建池壁,建成了两个长43米、宽18米的新游泳池。深水池的东北面还有一块两米长的跳板,会游泳的学生可在跳板上练习跳水。但水性较好的同学,仍然喜欢离开游泳池到珠江里去锻炼。游泳池的建成,既适应了军校训练的需要,又为学生的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提供了物质条件,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在当时经费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建成这样的游泳池,确实是具有战略眼光和治校才能的。
  黄埔军校游泳池由于建设游泳池时没有配备更衣室,学生需要在宿舍内换上裤衩,在众目睽睽之下再走到游泳池,这在讲究军容风纪的军校里,实在是有规难守,立纪自犯,并且有失斯文。1928年6月15日,军校安排副官处将日久失修、堆满杂物的游泳池清理好,供学生练习游泳,并严禁学生赤身示人,以免有伤文明风化。1929年校庆前,考虑到执信、真光、教忠、省女中的学生都来军校参加联欢和演出,于是在两个游泳池之间的空地上建了一排10间砖砌铁皮盖顶的简易房子作为更衣室,使设施稍加完备,并在附近还开设了一个小卖部,出售一些洗浴用品。
  军校本部北迁南京后,黄埔岛上的军校游泳池随之被废弃。由于长期废置,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已是仅剩下两个水坑的轮廓,当年的风貌荡然无存。1984年开始维修,后又多次清疏,重铺池底地台,修补池边,恢复了原有的游泳功能。原貌再现的游泳池,池中水依然和珠江水相通,随着珠江水潮起潮落,成为供游人参观的一个景点。顺着池水中的倒影,历史的长卷在游客面前打开,黄埔师生在时代风云中乘风破浪的矫健身姿分明就在眼前。
  东征烈士墓园——黄埔先烈安魂处
  从黄埔军校校本部沿江边向西走,在珠江岸边有一座凯旋门式的牌坊建筑,拱形的大门庄严肃穆,琉璃瓦顶极具民族特色。穿过高大庄严的牌坊往上走,沿着古朴寂静的墓道,即来到东征烈士墓园。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统一广东,对陈炯明叛军等军阀进行讨伐,在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1986年摄影)历次战斗中,军校师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就是为了纪念在历次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们而建立的。墓园里,曾经“闻着相互的汗臭味,相视而笑”的灵魂,在松柏深处相偎长眠。
  东征阵亡烈士墓园,是黄埔岛上最大的墓群,安葬着516位烈士遗骸,坐落在黄埔军校校本部西南面平岗万松岭。墓园始建于1925年,次年6月落成,面积5万多平方米,由纪念坊、墓道、墓冢、记功坊、入伍生和学生墓群、士兵集体墓群、蔡光举烈士墓、17少将墓等构成,气势宏伟,有“小黄花岗”之称。其中,纪念坊、墓道、墓冢、记功坊构成了墓园长达数百米的中轴线,从珠江边直达半山腰。蔡光举烈士墓位于中轴线东侧,17位出自军校的将校墓位于中轴线西侧。

  第十六章 寻踪黄埔岛(12)

  1936年,黄埔军校在墓园正门前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和码头。纪念坊面临珠江,用花岗石和红砖建成,有3个斗拱形门,上盖琉璃瓦,门顶上方刻着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题写的“东江阵亡烈士纪念坊”9个镶金大篆体字。沿着墓道直上,就是规模宏大的烈士墓冢,墓冢成正方形,钢筋水泥构筑,安葬两次东征时阵亡的黄埔军校师生的遗骸或骨灰,总面积100多平方米。墓群四周绕铁栏杆,中间是一座由4根古罗马式圆柱拱起的斗笠式碑亭,是墓群的主墓。碑亭正中立石碑,刻“东征阵亡烈士墓”。碑亭是东征阵亡将士墓群的主体建筑。
  碑亭后有一座两层3个门洞的城楼式记功坊,门洞的墙壁上镌刻烈士的英名。坊内侧分别有楼梯上行,坊上刻“东征阵亡烈士记功坊”,坊内壁镶有3块石碑:其一是“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阵亡将士纪念碑”,镌刻黄埔军校官兵在东征中的辉煌战绩,他们都是当年在讨伐东江东征阵亡烈士记功坊军阀陈炯明战斗中牺牲的黄埔将士,其中共产党员占绝大多数;其二是“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阵亡将士题名碑”,列有237位烈士的英名(含1926年6月在猎德阵亡的连长王声聪),此碑立于1928年,当时国共两党分裂,许多共产党员烈士的姓名没有列入;其三是“陆军中将刘君墓碑”,记述的是国民革命军第4团团长刘尧宸的生平和他在攻打惠州时的牺牲经过。
  当年的黄埔军校为缅怀先烈,让后人铭记东征将士的英雄事迹,在第一次东征结束后就决定建立东征阵亡将士公墓,并于1925年4月间,在黄埔岛勘察选择建墓地点。4月21日,周恩来奉命组织“抚恤东征阵亡将士委员会”,调查各位东征阵亡将士及其埋葬地点,开始筹建东征阵亡将士公墓。12月15日,黄埔军校决定在本岛的平岗修建东征阵亡将士公墓,并派人前往东江惠州、河源、淡水、五华、棉湖等地的战场上收集烈士遗骸,运回墓园安葬。东征阵亡烈士墓园于1925年12月动工兴建,1926年4月下葬烈士遗骸,墓茔6月竣工。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东征阵亡烈士墓园竣工暨军校成立两周年大会。国民政府要员、高级将领、社会名流和黄埔军校师生数千人参加。蒋介石主持大会,率众致祭。他致辞说:“所有两次东征及扫除杨、刘及沙基惨案各位殉难烈士,差不多统统集中葬在这里,这一点是我们同志所可安慰各位烈士英魂的。”国民政府主席谭延辏А⑺樟呒豆宋时尥ⅰ⒐窀锩?军军长何应钦、第7军军长李宗仁等分别在会上致辞。东征阵亡烈士墓园的整个工程,分为两个阶段建造完成。第一阶段,即1926年6月竣工的工程,墓园简陋,规模较小;第二阶段,即1936年的扩建工程,建成现在所见到的较为完整的墓园。1936年8月,蒋介石到广州时,决定把仲恺公园并入东征阵亡烈士墓园,扩大墓园规模。9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广州行营拨出专款,由广州市政府负责建造。扩建后的墓园内青松翠柏,绿竹红花,更加气势宏伟,庄严肃穆。“十七少将墓”位于东征烈士墓园西侧,陵墓内安葬的是1936年在“两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