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参锏闹瘟谱饔茫⒘撕芏嘁┢凡⒔型饪剖质酢K俏嗽诔鞘行藿艘皆骸W詈笪颐腔挂行话⒗澜绱丛炝艘徊孔罹赖耐际椋涸紫嗟呐铰匙舻挛苏茸约旱男悦盏そ彩龅耐昂凸适隆兑磺Я阋灰埂贰!   ?br />       今天,伊斯兰教已经成为世界大宗教之一,大约有10亿信徒。    
    


公元1000年前的历史两个新的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2)

      12. 加洛林王朝    
      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没落之后,日尔曼各部族控制了大片欧洲。由于他们之间并不一致,所以相互经常发生战争。战争中,狡猾残暴的法兰克君主赫洛维格(Chlodwig)率领大军逐渐攻战了越来越多的地区,到公元500年成了大法兰克国的国王,后来的法兰西、德意志和荷比卢各国均在此地形成。赫洛维格承认了基督教,并接受洗礼,要求全体臣民一律皈依基督。于是,基督教就成了法兰克国的官方宗教,但异教的风俗习惯还一直和基督学说并存了200多年。最终的基督化是通过八世纪初的教士的努力和后来的主教卜尼法斯完成的。    
      这个时期,墨洛温王朝赫洛维格的一个后人占据着法兰克国王的宝座,但他只能坐在宝座上吃力地念着别人给他写的演说稿。真正处于统治地位的,实际是王国的最高官吏“管家”查理·马特。他于公元732年获悉,一支阿拉伯大军已经成功地越过比利牛斯半岛向法兰克国挺进。他立即率领军队迎向阿拉伯大军,并于公元732年10月在土尔斯和普瓦提埃击败敌人,把他们赶回比利牛斯。从此制止了伊斯兰继续对外扩张,留在了东方地区。    
      查理·马特的儿子丕平认为,谁代替国王处理政务,谁也就应该成为国王。在教皇的默许下,他把墨洛温王朝末代国王希尔德里赫(Childerich)三世赶入修道院,让贵族任命自己为法兰克王国的新君主,并树立了加洛林家族的统治地位。为了使这个统治地位更为稳固,他还专门索取了教皇的祝福,并让国内的各个主教为他涂圣油赞美。就此,他在法兰克国历史上首次使政治、宗教和教会联结了起来,所采用的方法直到二十世纪仍为欧洲的国王和皇帝学习的榜样。丕平之后的国王都要求从上帝手中得到王位,并根据上帝的法旨行事。    
      公元771年,丕平的儿子查理成了法兰克国的惟一统治者。他从一开始就树立了目标,要把所有日尔曼部族全部纳入自己的版图。征服了巴伐利亚和上意大利的伦巴德之后,还只剩下异教地区萨克森了。萨克森采取一切手段抵制了达32年之久,但最终还是被战胜,不得不接受基督教信仰。查理的目标达到了。当他于公元800年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时,经过百年之后又有了一个“西罗马”帝国。查理把自己看成是最伟大的罗马皇帝的接班人,同时又是基督教的西方领袖。很快,他就获得了“大帝”的称号,这对他是受之无愧的,因为他不仅是个战绩辉煌的战争统帅,而且是一个科学、艺术和文学的伟大的促进者。在他的被称为“法尔茨”的皇宫里,经常有著名的学者、神学家、诗人和建筑师进出。    
      除了法尔茨外,修道院也成了精神和思想生活的中心。最早的修道院出现在西方世界,是在公元六世纪初的圣本尼狄克时期,首先是为全身贡献给信仰的男子建立的团体。查理大帝极力促进修道院的发展。他建立了修道院和教堂学校,让自由农民和手艺人的孩子在其中学习宗教、写字、和算术。我们可以说,他是在推行一种先进的教育政策。他比其他国王更关注这个时期生活在贫穷中的普通百姓的忧虑和困苦。    
      (插图:原文第50页。文字:查理大帝的豪华肖像,画家是阿尔布雷克特·丢勒,1512年绘制。查理大帝是否真是这个模样,画家和我们都不知道。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所在;画家只想把查理大帝的统治风貌表现出来。)    
      当查理大帝于公元814年在他最喜爱的亚琛的法尔茨去世,他为欧洲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帝国,完全可以和东罗马以及拜占庭帝国相媲美,不需要惧怕任何其他的强国。查理的儿子虔诚者路德维希,无法和他的父亲的伟大相提并论,也不能控制整个帝国的统一。还在路德维希在位时,他的三个儿子就开始争权夺利。大儿子洛塔尔甚至宣布他的父亲已经退位,由他继承皇位。这当然不符合两个弟弟的愿望,于是联合起来反对哥哥。路德维希死后,每个儿子获得了三分之一国土。开始时三人还维持国家的统一,但实际上,这种分割已经是加洛林王朝没落的开始。洛塔尔家族消亡之后,他那三分之一的土地落入了东西法兰克之手。两个法兰克国的界限,把欧洲核心地带分为两半。当东法兰克部族的贵族们于公元936年选举萨克森人奥托为他们的国王时,德意志的历史翻开了第一页;而西法兰克,后来则成了法兰西。    
          
    


中世纪前后以十字架名义进行的战争(1)

      13。   上层和下层和底层    
      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很多强大的国家兴起又没落。因为,用征服手段建立一个大国容易,但要把它保住并治理好却很难。如果一个统治者想长期统治一个国家,那他就必须有一些新的思路。我们看到,从法老到罗马皇帝,他们都进行过各式各样的尝试。    
      查理大帝在这方面走了自己独特的道路,在日尔曼传统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统治和社会模式,对整个中世纪具有指导意义。    
      为了把帝国保全和治理好,皇帝是需要帮助的。他找到一批忠诚的追随者,称他们为“封臣”,并对他们的效忠进行奖励。这种奖励并不是钱财,而是土地及那里生活的农民。但这并不是送给他们的赏赐,而只是借给他们的物品。这样一些土地就叫做“采邑”;封臣就是皇帝的采邑受封人。中世纪早期,在人们的观念中,所有的土地均属于皇帝,所以皇帝也可以慷慨地分封采邑。很多采邑地域辽阔,得到这样采邑的封臣又可以把它划成小块,分封给他的所谓二等封臣。而二等封臣也可以继续分封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就逐渐形成了一种采邑制度,它详细规定,谁可以成为谁的封臣,封主和封臣都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双方相互承诺忠诚:“你的敌人就是我的敌人,你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在你需要时,我愿永远效忠和随时效劳。”    
      最初,采邑只同封臣本人相联,他死后,采邑将重新归还给封主。但后来,在东法兰克帝国慢慢形成一种习惯,把采邑继续传给封臣的子女;不知到了什么时候,这个习惯得到了认可,变成了现行的法律。从此采邑可以继承,消除了皇帝的处置权利。长此下去,皇帝的权势逐渐被削弱,而帝国中世俗和宗教界上层人物的权势却不断增强。这也是德意志帝国诸侯日益强大,而中央集权难以形成的原因之一。人们正确地把德意志称为“迟到的民族”。    
      中世纪的欧洲秩序主要建筑在采邑制度之上。由于拉丁文的采邑是“feudum”,因此我们称其为封建制度(德文:Feudalismus;英文:feudalism)。这个制度形如一座金字塔,每一层都有它的等级。最高处就是皇帝。下一层是由皇帝直接分封的世俗和宗教诸侯。他们和贵族、主教和修道院长老,组成第一等级。他们的下面是骑士、官吏、富有的市民和手艺人。处于最下层是所谓的隶属农民。他们被束缚在他们进行耕作的土地上,不许随意离开,但封主也不能把他们赶走或者卖掉,因为这不是他的私有财产。但“农奴”就不同了,他们不被当作人,而是当作物件,所以对待他们就和对待牲口没有什么两样。“农奴和他的耕牛,就是两只野蛮的畜生”,或者“农奴和公牛差不多,只是没有犄角”,上等人就是这样藐视他们的。实际上,所有人都依赖农民的劳动而生存 — 而且大多数都生活得不错。农民必须定期向他们的主人交纳生产出的部分粮食及肉类、奶酪、牛奶、禽蛋和蔬菜。此外,他们还必须服“劳役”,即无偿为主人在草场、田地或森林中劳动。他们必须协助修路、盖城堡和宫殿。农民自己只生活在简陋的房子里或用木头、树枝和土搭成的窝棚中。居室和畜圈虽然分开,但大多是在同一座房子里面。他们的饭食主要是菜汤、稀粥、奶酪和面包。    
      孩子的生活和成人没有什么两样。今天意义上的童年是不存在的。从小时起,孩子就得在家里和庄园里劳动。他们很早就结婚。13岁的女孩和18…20岁的男孩结为夫妇,常常就已经是六到八个孩子的父母,但很少有两个以上的孩子能够成活。妇女往往在生产时就已死去,即使能够活下来,也不会长命,因为生育频繁和劳动繁重,使她们身体十分虚弱,经常是疾病缠身。    
      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和没有安全的环境中。这种状况在一百年中几乎没有变化。1620年,德国作家格里美尔豪生在他的小说《辛普利基西穆斯历险记》中,让13岁的主人公说,他既不知道上天有个上帝,也不知道农庄外面有个另外的世界。他相信,他和他的父母及其他帮工“是这个地球上惟一的人,因为我没有见过其他的人和其他的房屋,我只知道我每日进出的房子 …… 我只长了一个人的模样,有一个基督孩子的名字,除此之外,我仅仅是一头畜生。”    
          
      14。   千年更迭    
      1999和2000年的年关之际,全世界都在庆祝千年的更迭,就仿佛一个新的时代又开始了。然而,世界历史的发展,并不是根据年代的整数而改变的。对我们人类来说,这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至少可以短暂地安静下来,总结过去,抓住新的机遇 — 至少能够像迄今为止那样继续走下去。然而,在公元999年,想同样演出这样的戏剧,是不太可能的。大部分人可能根本就不会知道有千年更迭的发生。但我们要利用1000这个数字,综观一下那个时代的世界状况。    
      当时,在地球上共生活着两亿六千万人,仅中国的人口就有六千五百万。这个远东的大国,在技术和文明领域里十分先进。中国那时已经制造出了丝绸和瓷器,已经发明了印刷术和第一台计算机;人们已经利用水力推动机器运转,他们还发明了火药。通过从亚洲直达巴勒斯坦的所谓丝绸之路,中国商品走向了很多国家。除了通商外,还交流了思想。比如中国的小东邻日本,就从“大哥哥”那里学习了政务、管理、艺术和文化。    
      有八千万居民的印度,是当时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中国一样,为这么多人提供食品极其困难。只是在田地里的庄稼改一熟为两熟之后,才有了更多的稻米供人食用。公元1000年时,印度人的生活还和佛陀时代没有什么两样 — 一直到阿拉伯人入侵,把伊斯兰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了印度北部,使佛教几乎彻底消失。从此,穆斯林和印度教就展开了霸权斗争,直到几百年后,国家分裂,导致巴基斯坦成为独立的国家。    
      巨大的伊斯兰帝国很快就过于庞大,使哈里发都无法再把它控制起来。因而逐渐开始瓦解,但伊斯兰信仰却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只是阿拉伯人已被土耳其人所取代,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领导力量。在土耳其的压力下,拜占庭帝国越来越虚弱,最后萎缩到了君士坦丁堡地区。    
      在西方文明中,西欧当时是最无足轻重的地区,罗马帝国已经没落,没有其他类似的力量取代它的地位。欧洲西部刚刚开始从东方大国和古文化的阴影中走出来。    
      那么美洲呢?这个大陆的中心地带具有3000年的古老的马雅、印加和阿兹特克文明,他们修建了雄伟的建筑物,有优秀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而且已有一部十分精确的历法。但他们却没有像亚欧民族所具有的那种能量和动力。或许是因为缺乏同其他现存民族进行交流的机会。只是欧洲发现者闯入后才改变了这一切 — 当然使用了相当残暴的手段。    
      (插图:原文第56页。文字:在乌赫马尔(Uxmal)发现的马雅神庙遗址。右侧的金字塔被称为“魔法神庙”。)    
      在北美和南美洲,公元1000年时,那里的人还和他们的祖先一样仍然生活在石器时代。澳大利亚的阿波里基内斯人(Aborigines)和南非的土著民族也是如此。与此相反,伊斯兰占统治地位的非洲北部,却在文化、政治和经济上同地中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