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红海腥-从阿拉曼到罗马
拥慕岷喜浚饕蚧饕獯罄慷蛹囱恿肫钡牡胤剑晃思崃诵挛骼际Α⒌? 和第7 装甲师、第151、第152 和第133 步兵旅;“增压”作战开始前,澳大利亚第9 师继续沿滨海公路向海岸方向发展进攻,吸引德意部队注意力。为使用于“增压”作战的部队做好充分准备,蒙哥马利还将总攻时间从10月31 日6 时30 分推迟到11 月2 日1 时5 分。
10 月29 日凌晨3 时,隆美尔在自己作战指挥部附近的沙漠上徘徊踯躅。他担心的是:要是他的部队固守在原地,一旦英军突破防线,就会形成包抄的态势,德军必将彻底覆灭。因为他根本不可能迅速将辎重装备和大批非机械化的意大利步兵撤至新防线。现在该是认真考虑一旦英军突破成功如何顺利撤出部队的时候了。更让隆美尔心烦的是:希特勒绝不会允许他撤退,意大利人也会拼命阻挠。于是他瞒着他的意大利上司,悄悄布置一条新的防线——阿拉曼以西100 多公里的富卡一线。
10 月30 日,凯塞林空军元帅返回战场,告诉隆美尔,“一支德国空军运输中队正从苏德战场调来。”隆美尔在次日给露西的信中对此不以为然:“当事情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时,才开始所谓的增援,这简直是在上演一出悲剧。”
10 月30 日晚些时候,楔入隆美尔防线最北端的澳大利亚第9 师再次向海岸挺进,引起了一阵小小的的骚乱。隆美尔及时派出部队阻挡澳大利亚师,击毁了20 辆坦克,并俘虏了200 名澳大利亚士兵。意军总参谋长卡瓦利诺发来了墨索里尼的贺电,并确信隆美尔会战斗到底直至夺取全胜。对此,隆美尔淡然一笑。他己认定会战失败了。10 月31 日,他就准备必要时向富卡撤退的计划向一些战斗部队透露了一点风声。一张撤退时间表己拟定出来了,并在地图上标下了临时位置。
“增压”开始
蒙哥马利的“增压”作战有5 个目的:摧毁隆美尔的装甲部队;迫使他在广阔的战线上应战并耗尽所剩无几的燃料;切断其补给线并阻止敌人进行再次补给;迫使敌人放弃前沿机场;将德非洲装甲集团军撕成碎块。
困难在于如何克服敌人的地雷场和摧毁躲在防线纵深的敌反坦克武器。要克服这两个困难,必须有压倒优势的火力和高度的机动。蒙哥马利宵足够多的火炮和坦克炮,又有沙漠空军的密切配合,自开战以来一直占据着火力优势。但是他缺少机动自由,敌人的地雷场挡住了去路,在没有冲过地雷场前他不可能获得实施广泛机动的空间。蒙哥马利选定两个英国步兵旅即第151 和第152 步兵旅担任主攻,伴随这两个旅进攻的是两个瓦尔蒂坦克团,其后依次是第9 装甲旅和第1 装甲师。指挥“增压”作战的弗赖伯格在进攻前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曾这样说道:“我们全都明白,用坦克去攻击一堵由火炮构成的墙壁,听起来多么像另一次巴拉克拉瓦战斗①呀。这应当是步兵干的事,但我们再没有多余的步兵可供调遣,只好由装甲兵来干。”第9 装甲旅旅长约翰·柯里说,他的旅这样打可能遭受50%的损失。弗赖伯格回答道:“损失可能比这大得多。集团军司令说,他准备接受100%的损失。”
11 月2 日凌晨1 时5 分,蒙哥马利惊天动地的进攻开始了。200 门大炮同时向隆美尔防线一段狭窄地带齐轰,构成了一道密集的火力网,成群的重型轰炸机潮水般地向该地区和后方目标狂轰滥炸。炸弹的爆炸声、坦克履带的转动声和双方官兵的喊杀声交织在一起,在这苦寒的夜晚格外刺耳。挂在沙漠上空的一颗颗照明弹像狰狞魔鬼的眼睛在尽情欣赏人间的大厮杀。
英军进展顺利,没有遭受重大伤亡。第9 装甲旅凌晨6 时15 分开始进攻,直捣敌军阵地。不久领头的坦克进抵敌反坦克防线,遭到敌反坦克武器的猛烈射击,但第9 装甲旅不顾伤亡奋勇向前。天刚放亮,有20 多辆坦克已冲破防线,这是隆美尔的“大坝”崩溃前从裂缝里喷出的最初的水花。这些坦克在晨曦中消失在隆美尔防线的后方。它们在那里横冲直撞,向防守薄弱的敌给养分队射击。但德第15 和第21 装甲师迎上前来,德意部队的反坦克武器也利用正面和侧面猛烈射击,率先冲过来的英军坦克一辆接一辆中弹起火。
上午11 时,隆美尔接到报告:“英军坦克群已突破28 号高地西南一3。5公里的地段,正向西推进。”隆美尔日记中写道:“非洲军估计这里的敌军坦克有400 辆,我们的坦克力量在反攻后处于无能为力的境地。根据炮兵的观察报告,在布雷区T 和K 两地对面,正聚集着准备增援的四、五百辆敌军坦克增援。”隆美尔匆匆吃了几口鸡丁盒饭,便赶去指挥他最后一次沙漠坦克大战。隆美尔多次立在一座高高的沙丘上审视这场大战。
英第9 装甲旅在突破中损失了74 辆坦克,全旅仅剩下20 辆坦克,已丧失了战斗力。但该旅终于在德军的地雷场杀开了一条血路,第1 装甲师的坦克沿着这条血路蜂拥而出。隆美尔把德意部队所有残存坦克都集中过来,向英第1 装甲师的两侧猛烈攻击,均被击退。从正午至下午1 时,一队队英军轰炸机凌空而至,对28 号高地以西的敌残余防线进行了7 次轰炸。
下午1 时30 分。蒙哥马利下达了新的命令:英军主攻方向转向东北,逼近嘎沙尔海岸,以便从突进去的北部切断隆美尔的部队。英军坦克主力部队使用了数百辆“谢尔曼”式坦克,这种坦克远比德军的4 型坦克厉害,德军的88 毫米高射炮只有在相当近的距离上才能穿透它的装甲。迄今为止,隆美尔一直把88 毫米高射炮当平射炮用,打坦克效果很好。现在他这一招失灵了。隆美尔当机立断,从防线南部调来最后的预备队,封堵英军在防线北部的突破口。激烈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双方伤亡都极为惨重。入夜,已被炮弹炸伤的德非洲军军长托马将军打来电话:“我们已尽了最大努力将防线连成一体。战线现已稳住,但很薄弱。明天能够作战的坦克只有30 辆,至多不会超过35 辆。后备队已经全部出动。”隆美尔对托马说:“我的计划是要全军边打边撤,退到西线。步兵今天夜里开始运动。非洲军的任务是坚守到明天早晨,然后撤出战斗。但要尽量牵制住敌军,给步兵赢得脱逃的机会。”夜间步兵部队已开始了悄悄的撤退。
这天下午,隆美尔向德军最高统帅部发出的报告中隐瞒了他要撤退的计划。约德尔将军向希特勒宣读了这份电文:
虽然我军在今天的防御战中获胜,但面对占绝对优势的英空军和地面部队,经过十天的艰苦鏖战,全体将士已精疲力尽。预计强大的敌军坦克群可能于今晚或明日将再次突破防线,我军部队确实已鞠躬尽瘁。由于缺乏运输工具,无法将意军的6 个非机械化师和德军的两个非机械化师顺序撤出阵地。
大批部队将被敌方的摩托化部队牵制。目前,我军的机械化部队正在浴血奋战。然预料仅有一部分人员能摆脱敌军纠缠。。尽管我军部队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显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但鉴于此种形势,全军覆没的危险依然不可避免。
陆军元帅隆美尔
从这种例行报告中看不出隆美尔的澈退决心。子夜时分,希特勒亲自打电话向最高统帅部指挥参谋部的参谋人员询问:“隆美尔那边还有消息吗?”回答是“没有”。希特勒如释重负,不久便去睡觉了。
几乎就在同时,在英国一幢乡村别墅里,隆美尔的电文正被放入破译机中。几小时后,英国情报局局长在保密电话里将这一情报,向丘吉尔等几个可以参与绝密事件的官员作了汇报。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看来隆美尔正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在阿拉曼前线,英军的无线电侦听分队同样没有猜到隆美尔已在秘密撤退。
11 月2 日至3 日夜,阿拉曼战线依然是炮火连天、杀声憾动。风在吼,血在流。。
“不战斗,毋宁死!”
1942 年11 月3 日早晨8 时30 分,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参谋长、陆军元帅凯特尔急匆匆地跑进希特勒的地下避弹室,要求面见希特勒。凯特尔手里拿着隆美尔2 日晚上发来的电报,电报在结束时写道:“11 月2 日至3 日夜间,步兵师已撤出防线。”这句话给了希特勒当头一棒。凯特尔解释说,值夜班的参谋军官未注意到这句关键性的措辞,把电文当作日常公文处理了。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11 月3 日凌晨3 时,同防军指挥参谋部一名年逾50岁的少校军官,在值班时收到了隆美尔关于5 小时前部队已开始撤退的报告,但他没有认识到情况的严重性,未像对待其它重要情报那样,立即向上司报告。在早晨8 时多交接班时,另一位参谋发现了这份重要电报,并急忙上报。这才出现了凯特尔急匆匆求见希特勒的一幕。
希特勒紧紧揪住自己的头发。在苏德战场上,他企图迅速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和整个1942 年夏秋战局计划进展得很不顺利。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正与苏军进行逐街逐垒的争夺。德军已死伤70 万人,损失火炮2000 门、装甲车1000 余辆、飞机1000 余架。这些使希特勒心痛、心碎,他眼看要支持不下去了。北非战场的风云突变义给他沉重的一击,他把怒气全部发泄在那位可怜的少校和指挥参谋部副参谋长瓦利蒙特将军身上。只因为他想弄清楚国防军指挥参谋部是否和隆美尔串通一气,玩弄阴谋,那位值班军官才死里逃生,免于枪决,被降为士兵,到一个“缓刑营”服役。对瓦利蒙特,希特勒歇斯底里地喝道:“在这关键时刻,隆美尔求救于我。求救于祖国,我们应当给他鼓励,给他力量。要是我清醒的话,一定全力支持,命令他坚守阵地,可是当隆美尔向我呼救时,我们的瓦利蒙特先生却在呼呼大睡。”希特勒一气之下,解除了瓦利蒙特的职务,并让他立刻离开大本营。后经希特勒的副官长施蒙特说情,希特勒才干次日撤销了处分。
11 月3 日9 时许,希特勒大肆发泄了一通后,立即向隆美尔发出一封电报,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闻名逻尔的电文:
我和全体德国人民,怀着对你的领导才能和在你指挥下的德意部队的英勇精神的坚定信念,注视着你们在埃及进行的英勇的防御战。鉴于你目前所处的形势,毋庸置疑,只有坚守阵地,绝不后退一步,把每一支步枪和每一名士兵都投入战斗,除此别无出路。大批空援将在未来几天里到达南线总司令凯塞林那里。领袖和意军最高统帅部必将竭尽全力积极增援,以保证你能继续战斗。敌人虽占有优势,但已是强弩之末。意志的力量能够占胜强大的敌人,这在历史上已屡见不鲜。你可向你的部下指明,不胜利,毋宁死,别无其他选择!
阿道夫·希特勒
3 日上午,隆美尔驱车视察了在阿拉曼防线北部继续抗击英军进攻的装甲部队和正在向西撤退的步兵。正午过后,他驱车回到自己司令部的指挥车上,和代理参谋长威斯特发尔上校正默默无言地同进午餐。下午1 时30 分,艾尔马·瓦宁(威斯特发尔的参谋)匆匆来到指挥车旁,大喊一声:“报告!”威斯特发尔微微抬起头:“进来。”瓦宁钻进车里。威斯特发尔问:“什么事?”瓦宁答道:“我们的死亡签证。”随即把一纸电文递交过来。威斯特发尔接过电报,迅速从头到尾看了一遍,随即默默地递给隆美尔。隆美尔看了看威斯特发尔,那眼光显然是在询问,可后者无言地低下头去。
“不胜利,毋宁死,别无其他选择。”电文结尾时的这几个字像颗颗钉子,深深刺痛了隆美尔的心。他把电报轻轻放下,缓缓扭转头去,凝视着车窗外。仅仅90 分钟前,他还向部队发出了进一步撤退的命令,并准备打一场机动防御战。然而此时此刻,他一向奉若神明的元首却明令禁止撤退。他该怎么办?往后的1 小时内,隆美尔时而勃然大怒,时而惶惶不安,亲自起草了一大堆电文。其中一封电文是这样的:“我的元首,我永远遵从您的命令。但在盲目服从和责任感之间我无所适从。”这些电文后来均未发出。隆美尔处于究竟忠于元首还是正视现实这一进退两难的境地。
下午2 时28 分,隆美尔要通了非洲军军长托马的电话,向他宣读了希特勒的来电,并强调:“把这项命令贯彻到士兵中去。部队必须战斗到最后的一兵一卒。”当托马指出这将导致灭顶之灾,并建议撤下坦克重新编组时,隆美尔对着话筒吼道:“不能撤!元首命令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