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红海腥-从阿拉曼到罗马
绝大部分船队的护航由护航驱逐舰担负起来。护航驱逐舰的吨位和作战性能比驱逐舰差得多,可没有更好的办法。护航驱逐舰的数目也少得可怜。1943 年第一季度,用于为去突尼斯的船队护航的护航驱逐舰,每日从未超过10 艘,2 日末时一度减至每日5 艘。到了1943 年第二季度,情况变得更糟,剩下的护航驱逐舰干脆留在西西里海峡,舰长很少离开舰桥。每艘护航驱逐舰每月出勤多达28 天。甚至连进港稍息之际,也经常处于盟军飞机的轰炸之下,舰员们不分昼夜高度紧张,以致肥的拖瘦、瘦的拖死。
为了向突尼斯抢运兵员和物资,意大利海军搬出了全部家底,使出了浑身解术,把登陆舰、大小鱼雷快艇都用来协助护航;拖船用于极其危险的海上救助,拖救受伤舰船。总之海军的所有辅助舰艇,形形色色全都派上用场。1943 年初起,新的护航舰只也从反潜作战中抽出来支援护航。
补给舰沉没很多,建造赶不上损失,只好把机帆船和渔船搜集来应急。这些商船的海员们知道前往突尼斯的航道危险万分,不是被盟军飞机轰炸,便是被盟军的潜艇和水面舰队击沉,因此千方百计逃亡。可是大部分不得不在法西斯淫威下被迫踏上送死之路,有这么一位海员,他已从西西里海峡两次死里逃生,又被迫第三次出航。他登上装载军火的“曼内斯”号补给船。在西西里海峡的航道上被盟军轰炸机击中,船立即爆炸,顷刻间人船俱无踪影。
邓尼茨碰壁
卡尔·邓尼茨(1891—1980)是法西斯德国海军名将,潜艇战专家。他指挥德国潜艇在大西洋上四处游弋,使盟国的商船队和护航舰队蒙受了惨重损失。1943 年1 月30 日邓尼茨接任德国海军总司令。他上任之时,突尼斯的地面作战正如火如荼。邓尼茨深知:德意部队在突尼斯的作战取决于意大利能否给他们从海上提供补给。邓尼茨对意大利海军不能提供足够的补给十分不满。
邓尼茨自靠奋勇,向希特勒报告说:德国海军打算尽一切可能对执行补给任务的意大利海军在人员和物资上给以援助,并愿专程飞往罗马会见意大利海军参谋长里卡尔迪海军上将。希特勒正力突尼斯的补给问题犯愁,因为前线几乎天天都吵着要援兵、弹药和给养。现在邓尼茨主动请缨,希特勒格外高兴,立刻表示同意。希待勒还给墨索里尼写了一封信,让邓尼茨带上。
1943 年3 月17 日,邓尼茨一行抵达意大利首都罗马,随后在里卡尔迪海军上将陪同下拜访了在帕拉佐威尼斯的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用德语同邓尼茨交谈,对于德军参加掩护驶向突尼斯的运输队表示完全赞同。
接着邓尼茨与里卡尔迪海军上将和意大利海军总司令部的高级军官进行会谈。但会谈进行的很不顺利。意大利海军总司令部怀疑德国海军要插手和控制意海军,他们对邓尼茨的指手划脚表示反感。邓尼茨起初以海军名将和海战行家的口气说话,遭到意大利同行的冷遇后才醒悟过来。随后他极力使里卡尔迪及其伙伴们相信:德国海军是为了双方的共同利益才主动就向突尼斯提供补给一事提供援助。最后双方勉强达成了协议:同意一个德国参谋部进驻意大利海军总司令部,德国参谋部由一位对指挥和掩护护航运输队颇有经验的将军率领。此外,双方还商定,为了掩护运输船队,德国海军负责提供了防空武器,意大利海军则把6 艘前法国鱼雷艇转让给德国海军用在突尼斯交通线上的掩护任务。
邓尼茨于3 月18 日致电希特勒,汇报他与意大利海军签署的有关协议,同时要求说:“对确保海上补给线的安全来说空军必不可少,”“仅靠海军单枪匹马必然难以抵御目前和将来的空袭。”希特勒当然知道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的道理,可是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失败后,他正聚集力量准备重新夺取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已没有空军可以调注意大利。所以,当邓尼茨出访回来时,他对邓尼茨说:“必须抗击敌人的空袭,不过要由海军采取低空防御措施加以改善。”邓尼茨听后顿时心凉半截。明摆着的,希特勒又把球踢回海军,没有空军的强有力配合,海军无论如何是无法有效地抗击盟军的空袭的。
邓尼茨返回德国后,便决定派卢格海军中将担任驻意大利海军总司令部的德国参谋部参谋长。卢格自1940 年德军占领法国北部起,就一直担任德军驻法国北部和西部海岸地带保安司令,在濒陆海区执行掩护任务和掩护扩航运输队方面积累厂丰富的经验。邓尼茨把自己的心腹爱将派到意大利,希望他对那些笨手笨脚的意大利人提供指导和在德国对护航运输队进行援助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卢格到意大利后,很快发现到突尼斯的护航运输远比法国北部和西部海岸地带的护航运输艰难危险得多。在突尼斯这条航线上,他并不比意大利同行懂得多。卢格在罗马呆了不到两个月,此间意大利的运输船在紧靠非洲海岸照样经常被盟军的轰炸机击沉,轴心方面的战斗机处于绝对劣势地位。无法对盟国空军的轰炸进行强有力的反击,德意对突尼斯的海上补给每况愈下。
卢格终于明白了,意大利海军总司令部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这里的补给条件还不如北方诸水区。他不无恼怒地宣称,西西里海峡是一座“咆哮着的熔炉!”
高昂的代价
到突尼斯的航线成了意大利海军的“死亡航路”,但为了向陷于饥馑和弹药不济的轴心部队提供补给,意大利海军不得不一次次地驶入这条航道,并因此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942年12月和1943年1、2月,意海军运抵突尼斯的补给品分别为58763吨、69908 吨和59016 吨,损失率为23%。在这三个月里,还将4。2 万德意军事人员运抵突尼斯,其中3400 人葬身大海。
1942 年2 月底时,隆美尔在给德军最高统帅部的报告中曾强调:要继续坚持突尼斯的地面作战,每月的补给至少要保证14 万吨。希特勒满口答应并向意大利施加压力,但没有什么作用,1943 年3、4 月间,盟国空军的空袭更为猛烈,海军的封锁也更加严密。这两个月意大利运往突尼斯的补给品损失率上升到41。5%。3 月实际补给品登陆量仅43125 吨。4 月份为29233 吨。5 月上旬运出的3723 吨补给中,损失率狂升至77%。军队在航渡中的损失率也大幅度上升。3、4 月间,离开意大利的轴心部队损失率达12%,实际只有1 万余人抵达突尼斯。
意海军在长达6 个月的护航运输中,共从意港口派出船队119 起,此外还有578 次航渡是由小型补给船执行的,前后参加海上运输和护航的舰船共有485 艘。此间盟国海空军共对意补给船队进行64 次潜艇攻击和164 次的空袭,并对意大利对突尼斯补给有关的诸港口进行了273 次大规模空袭。在盟国海空军的沉重打击下,意大利共付出各型舰船243 艘,其中151 艘是500吨以上的货船。
冷酷的数字表明了意海军对突尼斯的补给是血铺的路,也表明了盟国海空军对肃清突尼斯轴心部队作战中的杰出贡献。围绕突尼斯航线所展开的惊心动魄的厮杀和较量,比以往任何战役都更有力地证明了,在北非地中海战场上,现代战争是陆海空作战紧密联系的立体战争,陆上作战离不开制海权,而制海权又离不开制空权。确保制海权和制空权是为保证己方海上补给线的畅通和破坏敌方海上补给线。双方在海上补给线作战至少同双方的地面作战一样激烈和重要。
意大利海战史专家布加拉丁把意海军与盟国海军在地中海上的角逐比作一次不同等量级拳手之间的较量。他写道;“意大利海军是一个中量的拳击选手,他所面对的敌手乃是世界上最重量的拳击家。重量的差别因有下列情况而益见悬殊:(1)中量选手的眼睛是模糊不清的,有时简直是瞎子(指没有空中侦察和雷达);(2)他的一只臂膀动不得(指没有空中支援);(3)他的双脚被绑在地板上(指没有燃油)。”布加拉丁多少道出了意大利海军失败的原因。然而,更深入一层便会发现,现代战争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基础,尤其是海空军更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联。经济是战争的目的,又是决定战争胜败的“看不见的手”。
丘吉尔在突尼斯战役结束后致电坎宁安海军上将,对盟国海空军的战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首相致坎宁安海军上将1943 年6 月11 日
我们的潜艇英勇忠诚,共击沉船只47 艘之多,我们的水面舰只也击沉了42 艘,,总计268600 吨。加上空军的战果,共达137 艘,433400 吨。这相当于轴心国在突尼斯战役开始时所有船只估计数的32%。
在大陆上的漫长的斗争中,海军和空军在极密切配合下,共击沉驱逐舰或鱼雷艇21 艘和小型船只众多,并使敌人的供应船和运输船有35%不能到达突尼斯。
扫雷舰由于在5 月9 日至21 日间已扫清了长达600 海里的海峡,因而赢得地中海重新通航的荣誉。
我方运输船队的护航工作达到了最高水平。1942 年11 月8 日至1943 年5 月8 日间,我们进入地中海的大量船只,损失尚不到2。25%。下面该回过头来看看突尼斯地面作战的进程了。
十、让非洲成为净土巴顿“虚张声势”
乔冶·巴顿于1943 年3 月初接任美第2 军军长,艾森豪威尔的目的是让巴顿重振萎靡的第2 军,使其“斗志昂扬”。巴顿到任后的第三天,第2 军的参谋人员就真的疯狂地斗起来了,但不是对德国人,而是对着巴顿。
巴顿赴任前曾拜访过盟军地面部队司令亚历山大将军。亚历山大向巴顿讲述了第2 军的“可怕混乱情况”,并说了他对美军感到的“失望”,至少是“身心软弱”,缺乏训练”。亚历山大让巴顿对第2 军严加管教。巴顿觉得让英国同行批评美军是奇耻大辱,决心狠狠整肃“那帮不争气的兔崽子”。
他改造第2 军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着装。经过几个月的战斗,美第2 军受了英国兵的影响,对其传统的野战服装毫不在意。在炮火间隙,越来越多的士兵取下沉重的头盔,只戴着按规定垫在钢盔里面的绿色无边便帽。在巴顿看来,这种无边便帽已成为第2 军纪律松弛的象征。他明令禁止戴这种便帽,还严令该军士兵任何时候都必须戴铜盔、打绑腿和系领带,这对全军士兵是个巨大震动和打击。后方各单位不许免戴钢盔,前线作战连队打仗时要系领带。
开始美第2 军内怀疑巴顿是否会那么认真,因而迟迟不动,巴顿便亲自出去,四下搜寻那些不戴钢盔的官兵,叫他们排好队,对他们训话:
“我对任何一个不立刻好好执行我命令的兔崽子都不会容忍的。我给你们最后一个选择机会——要么罚款25 美元,要么送军事法庭。我可告诉你们,送军事法庭是要记入档案的。”
巴顿常常说:“一旦叫他们掏腰包,你就可得到迅速的反应。”
且不论这些做法是不是鸡毛蒜皮,巴顿的举措震动了美第2 军,迅速改变了它原来的软弱涣散状况。布莱德雷写道:“每当战士扎绑腿和扣上沉重的钢盔时,他就不能不想起现在指挥第2 军的是巴顿,卡塞林战役以前的日子已经结束了,一个艰苦的新时代已经开始了。。。尽管这些改革并没有使巴顿赢得众望,但是却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了不可怀疑的印记:“第2 军的老板是巴顿。”
巴顿全力以赴。在一个星期内视察了所属4 个师的每一个营,对每个营都发表一通不同的鼓舞士气的讲话,里面夹杂着一些不三不四的脏话。他的视察是很彻底的,连厕所也不放过。但巴顿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连副军长布莱德雷都大为不满。在视察布莱德雷的朋友特里·艾伦指挥的“大红师”第1 步兵师时,巴顿对艾伦让工兵挖许多狭长的堑壕掩体很不满意。巴顿一边大步向前走,一边用轻蔑的眼光察看这些堑壕,似乎掩体是胆小鬼的隐蔽所。他怪声怪气地高喊道:“特里,哪一个掩体是你的?”特里·艾伦把他的掩体指给他看时,巴顿大步走过去,掀开门帘就往里撒尿。巴顿蛮横地拉上门帘,向特里轻蔑地嘲笑道:“现在去用吧。”巴顿这一粗鲁的兵痞举动,使在场的人为之愕然。布莱德雷在惊愕之余,心里升起了疑团:这样能说是好的领导作风吗?
一星期结束的时候,巴顿多少确信,他已在第2 军“恢复了纪律”。他的确给部队来了一次高压电休克治疗,也确实使可怕的巴顿深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