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红海腥-从阿拉曼到罗马
斫饽愕奈那椤!H欢颐遣荒芡敲斯献鞯奈按竽勘辍!!彼詈笕案姘投伲绻丛谄渌矫嬗龅椒且椋Φ蓖ü实钡耐揪短岢鲎约旱囊饧!?br /> 盟军对轴心国部队的进攻仍在继续,逐渐将敌军向北挤压,战斗仍十分激烈。巴顿的牵制性进攻虽进行得并不顺利,但牵制了德军的第10 和第21装甲师,使敌实力薄弱的后备装甲部队进一步分散,从而为蒙哥马利突破马里斯防线并继续向北挺进减轻了负担。因而美第2 军功不可没。
蒙哥马利的主攻
蒙哥马利一直在为突破马里斯防线进行积极准备。
马里斯防线是法国人在其兴盛时期修建的,用来防止意大利人入侵突尼斯的。它从海岸向内陆延伸35 公里到达马特马泰山脉,而荒凉高耸的马特马泰群山则把防线向西延伸直到沙海。这片显然无法通过的沙海,提供了强有力的翼侧掩护,使马里斯防线被认为是无法迂回的。此外,在与济格扎奥干河(马里斯防线的核心)和泽萨干河(在梅德宁战斗中,英第51 师曾驻守这里)之间是泽乌斯干河,这是一个很有用的前哨阵地。
德国人接管防线后,逐步弥补了防御工事的缺点。例如,法国人修建的钢筋水泥掩体面积太小,不能安装德国的重型武器;而防线上有许多哨所则大得足以部署一个营。经过德国人的精心改造,马里斯防线虽不能说坚不可摧,却也艰难突破。在泽乌斯干河和济格扎奥干河之间修建了许多前哨阵地,而济格扎奥干河本身就是一道令人生畏的防坦克障碍,该河河床平均宽近20米、高2。5—6 米。它还是一条水道,有些河段水宽9 米、深2。5 米。在这条河上布设了10 万颗地雷和30 公里长的铁丝网。济格扎奥干河的两岸均被劈成陡坡,在英军可能的强渡点部署了火炮和机枪。马特马泰群山中有许多狭窄的、弯弯曲曲的小道,德意部队在那里没有什么人工防御设施。最后还有“不能通过的”沙海,在沙海的那一边是泰拜盖隘口,通过这个隘口可以到达突尼斯的哈马平原、加贝斯和大海。作为预防措施,敌军已经在这个隘口布设了地雷和铁丝网,当然没有马里斯防线上的复杂。
为突破成功,蒙哥马利早在1942 年底就组织了对马里斯防线的侦察和探讨从南面迂回该防线的可能性。蒙哥马利派遣的一个“沙海远程侦察组”于1943 年1 月下旬报告说,他们找到了一个可以实施翼侧包围运动的隘口,并根据发现者的名字把这个隘口叫做“怀尔德隘口”。通过侦察,蒙哥马利积累了有关马里斯防线及其周围地区的大量情报,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自己的作战计划,取名“拳击家”。根据这个作战计划。在右翼靠海岸地带实施主要攻击,由奥列弗·利斯率领第30 军的3 个步兵师发起正面进攻,打开战役突破口,使布赖恩·霍罗克斯的第10 装甲军能乘胜前进。与此同时,由伯纳德·弗赖伯格率组成的新西兰军,在左翼发动佯攻,向哈马发动一次长距离迂回敌侧翼的进袭,以威胁敌人后方并牵制其后备力量。蒙哥马利的部队共约16万人,610 辆坦克和1400 门火炮。马里斯防线上的意第1 集团军号称9 个师,总共不足8 万人、150 辆坦克(包括靠近加夫萨的德第10 装甲师的坦克)和680 门火炮。英军在人数和火炮方面占有2:l 强的优势,在飞机上也一样,而在坦克方面则占有4:l 的优势。虽然轴心部队对马里斯防线的右翼心存忧虑,但是隆美尔离开北非前曾无可奈何地解释道:“凭我们当时所拥有的力量,不可能同时既对付英军对马里斯和哈马的进攻,又对付英军对加贝斯的进攻”。隆美尔离开北非后,其继任者苦于将寡兵少,也无力加强马里斯防线右翼,只希望那里的沙海是“不能通行的。”
3 月20 日英军的进攻开始了。在靠海岸一翼(右翼)对马里斯防线的正面进攻中,英第50师第151步兵旅和拥有50辆步兵坦克的第50皇家坦克团,企图在济格扎奥干河上建立了一个桥头堡。进攻部队选择敌军抵抗最弱、水最浅、堤岸不太陡的河段进行强渡,但这样一来就不可能达成任何突然性。英军先进行了强有力的火炮准备,扫雷坦克扫除着地雷场上的地雷,第151步兵旅在云梯的帮助下,不顾敌人猛烈的火力,渡过河去,夺占了两大据点,但随之而进行的坦克强渡进展很不顺利。坦克携带着大柴捆前进,企图把柴捆扔在于河里,连成一条简易通路,可坦克废气的热度把许多柴捆燃着了。领头的那辆坦克又掉进河里,堵塞了道路。有3 辆坦克在工兵修的一条旁道上到达了对岸,但后来旁道堵塞了。那天夜里,敌军以火炮、机枪严密封锁强渡点,使英军的强渡点简直成了地狱之门。奋力渡过河去的步兵特别是那些停留在河床上为坦克开路的工兵遭受了重大伤亡。原计划开辟3 个强渡点,但因工兵伤亡太大,结果只开辟了一个。21 日夜里,第151 步兵旅在得到一个团的增援后发动了另一次进攻,使桥头堡多少扩大了些,且又有42辆坦克强渡到对岸。但这只是表面上的胜利,因为坦克在强渡时把道路搞坏了,以致任何运输工具和反坦克炮都不能过河。22 日下午,德第15 装甲师发动了一次反冲击,英前沿步兵在没有充分支援的情况下被逐出己占领的阵地,被迫退到河岸边,渡过河去的英军坦克也被摧毁了30 多辆。这样,到22 日夜晚,英军不但未能在敌防线正面取得突破,而且连原来插在敌防线上的据点也被迫放弃了。
由弗赖伯格率领新西兰军在左翼进行的迂回运动起初进展顺利,所谓新西兰军实际上就是用第8 装甲旅和一个装甲团加强的新西兰第2 师,外加若干炮兵和戴高乐自由法国一个纵队,共认2。5 万人,1550 余辆坦克。
新西兰军于3 月11 日深夜至12 日黎明开始在富姆泰塔温集结(位于梅德宁与怀尔德隘口之间)。3 月19 日全军进抵泰拜盖隘口,做向哈马和斯法克斯进击的准备。与新西兰军对抗的是支意大利部队,战斗力很弱,被新西兰军一个情报军官轻蔑地称为“装模作样的侏儒”。新西兰军虽未遭受强烈抵抗。仍克服了重重困难,国为要穿越一片沙漠地带。行军中,经常要用推土机把陷在沙里的卡车推出来。一位新西兰军官说:“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比这更困难、更令人疲劳的行军。”
新西兰军进行了出色的接敌行军后,动作就缓慢起来。尽管蒙哥马利电令弗赖伯格尽快到达哈马,然后迅速向加贝斯和马里斯防线后方推进,但弗赖伯格却显得不急不躁。那支意大利部队已在泰拜盖隘口做好了防御准备,并得到德第21 装甲师和德第164 轻装师之四个营的增援。新西兰军第8 装甲旅和第6旅于3月21日午夜至22日黎明前对泰拜盖隘口进行了试探性进攻,但没有取得突破。
弗赖伯格没有以主力发动进攻,这倒不是因为他怯战无能。事实上他是一位经验丰富、非常能干的新西兰将领,遍布全身的27 块伤疤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生入死的明证,丘吉尔赞扬他是“不怕炮火的军人。”弗赖伯格所以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攻击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部队正处于可能招来敌军猛烈反击的暴露位置。更使他为难的是,他既要使用又要保存新西兰部队,这支部队是英国一个人力有限的自治领的精华,且有着强烈的民族情绪。蒙哥马利非常了解弗赖伯格的心理,知道怎样控制他。在阿拉曼战役中,为保证弗赖伯格进行“增压”作战行动,蒙哥马利曾经额外地多给了弗赖伯格几个步兵旅。这时,蒙哥马利已经感觉到,弗赖伯格正抱着“不合作”态度,需要给他新的增援力量予以“鼓舞”。3 月23 日蒙哥马利决定停止马里斯防线的正面进攻后数小时,便致电弗赖伯格说,第1 装甲师连同第10 装甲军司令部将开来增援他。
调兵增援弗赖伯格是蒙哥马利新作战计划的一部分。3 月23 日凌晨,蒙哥马利看到沿着海岸的进攻显然已经失败了,便决定改变计划,变左翼的佯攻为主攻,除令第10 军司令部和第1 装甲师穿过沙漠去增援新西兰军外,又令印度第4 师从梅德宁向内陆侧挺进,穿过马特马泰山去肃清泰拜盖隘口。印度第4 师采用这种办法可以使在沙漠侧面进行大规模机动的那种行军补给线缩短160 多公里。该师肃清泰拜盖隘口后,应通过离马里斯防线最近的侧面,沿群山之巅向北推进,以加强对敌军侧翼的威胁。
蒙哥马利的新计划是一种很好的设想和巧妙的转变,表明蒙哥马利善于改变主攻方向以重整旗鼓,甚至比在阿拉曼战役中做得更好。新计划执行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新西兰军在20 日到达泰拜盖隘口附近的消息已引起了轴心国部队司令部的警惕。23 日和24 日轴心国部队的山头观测哨发现新西兰军继续向泰拜盖隘口推进后立即上报,轴心国部队司令部据此断定:蒙哥马利己改变作战计划,将作战重点转到沙漠侧面。因此,在英军增援部队南调的前两天,德第15 装甲师已调回哈马附近,做好支援德第21 装甲师和德第164 轻装师的准备,这一调动正好赶上英军预定于26 日下午发动进攻的时刻。
蒙哥马利要达成战役突然性已成泡影,新计划显得前景暗淡。但下列四种因素使蒙哥马利的新计划有了成功的可能性。第一个因素是,阿尼姆24日决定将意大利第1 集团军的一个军撤到阿卡里特河地区,并拒绝该集团军司令梅塞打算坚守马里斯防线的要求,这样在泰拜盖隘口防守的轴心国部队的任务不过是尽可能长的顶住英军的突击,以便马里斯防线上的机械化部队撤退。第二个因素是,英空军的16 个战斗轰炸机分队轮番作战,每隔15 分钟一次,每次由两个分队用炸弹和机关炮进行低飞袭击,把守军打得惊惶失措,这种空中“掩护炮火”为地面部队进攻扫清了障碍。第三个因素是,作出了装甲部队夜间进军的大胆决定。英军过去一直不敢做这种尝试。第四个因素是,偶然和幸运,当英军装甲部队集结完毕并开始穿过敌军反坦克炮林立的隘口时,刮起了一场沙漠风暴,为英军的进攻提供了天然掩护。
进攻是在26 日下午4 时开始的。这是蒙哥马利精心选择的时刻。正在落山的太阳照耀得敌军睁不开眼睛。第8 装甲旅和新西兰第2 师冲在前面,紧随其后的第1 装甲师下午6 时超越过上,向前推进了8 公里,于下午7 时30分停顿下来,又在月亮升起的午夜以前,排成坚强的坦克方阵,浩浩荡荡地向前推进,出现了英军和德军肩并肩向哈马快速前进的奇特景象,有时两支军队竟混杂起来。但最后撤退的德军还是快了一步,德第164 轻装师把一些野战炮和反坦克炮集中起来勉强组成一条薄薄的防线,逃跑的德军在哈马以南数公里的地方停止下来。德军在哈马地区对英军侧翼进行了一次反攻,使英军被阻了两天,马里斯防线的轴心部队乘机逃脱被切断的危险,撤退到阿卡里特河床阵地上去。
在马里斯战役中,英军俘虏轴心部队6000 余人,其中在战役初期俘意军5000 人,在哈马附近的战斗中俘德军1000 余人。
英军已经获得了胜利,蒙哥马利在战役指挥中既坚定又灵活。在海岸地带的正面进攻失败后,他及时改变主动方向,变左翼的佯攻为主攻,这是蒙哥马利全局在胸投下的一着妙棋。但是英军的胜利不圆满,没能歼灭马里斯防线上的敌人。如果蒙哥马利把左翼攻势计划搞得更好一些,他就可能多赢得24 小时时间,将马里斯防线敌军大部歼灭或俘获。在英军突破马里斯防线作战中,美第2 军在西线进行的大规模牵制性进攻吸引了部分敌军,为英军的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罗纳德·卢因在谈到美第2 军和英第8 集团军的战役协同时写道:“这次作战鲜明地、形象地表明了它们之间的统一,同时也证明了卡萨布兰卡会议认为需要一个负全盘责任的地面部队指挥官是明智的。美军所获得的每一英里土地,所摧毁的每一辆敌军坦克,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英军作战,反之亦然。”此论是极为正确的。
轴心国部队的下一道防线是所谓的盐沼防线。这道防线天然是利于防守的。防线的一翼依托大海,而另一翼则位于离海岸30 公里的内陆,那里是根本不能通行的费贾杰盐沼。防线靠海岸的一翼地势较为平坦,但宽不过7 公里,再往西便是鲁马纳山脊,更往西的地方是一个逐渐升高的法特纳萨匠陵地带。依托这样有利的地形,如再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改造加固,轴心部队的这道新防线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