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红海腥-从阿拉曼到罗马
沟芯魏渭幔⑿肓髡健八嗲宓腥伺叹岬囊磺械胤健薄!?br /> 作为第9 军进攻的序幕,英第5 军奉命于5 月5 日傍晚占领布奥卡兹山侧高地。此后,第5 军继续进攻,以便“打开一条通道”,让第9 军得以由此进行冲击。因敌人已无发动有效反攻的力量,英第5 军顺利完成了任务,为第9 军的大进攻扫清了障碍。
5 月6 日凌晨3 时,盟军发动了全线进攻。炮兵和战术空军对敌军防线上的重要据点连续炮击和轰炸。敌军防线上平均每1。8 米就落下一枚炮弹,比阿拉曼战役时炮火密度提高了5 倍。400 门大炮的集中轰击产生了毁灭性效果,拂晓200 多架次飞机的猛烈空袭更是锦上添花。
至上午9 时30 分,印度第4 师以伤亡百余人的代价突入敌防御纵深,并报告军长霍罗克斯说,装甲部队现在“要走多快就走多快,要行多远就行多远。”上午10 时,第7 装甲师先头部队超越印度第4 师,向前推进。在右翼,英第4 师的出动较迟,推进较慢,但在其左翼友邻部队帮助下,在中午以前也到达了目的地。装甲师冲出两个步兵师的突破口,向敌防御纵深大举出击。他们的对面只有敌军两个战斗力很弱的步兵营和德第15 装甲师的一个反坦克营,并得到一支混编部队(拥有60 辆坦克)的支援。显然敌军的防御力量十分薄弱。此外,由于缺乏燃料,阿尼姆己不能按计划把德第10 和第21 装甲师的非装甲残部北调。这正是英第9 军装甲部队乘胜突击的大好战机。可是,霍罗克斯对战机的反应有些迟钝,没有充分发挥机械化部队机动神速的优势。第6 和第7 装甲师下午3 点多在马西科附近停止前进,而这里离突尼斯还有一大半路程。霍罗克斯认为“在两个装甲师所控制的坚固阵地上都部署一个旅,比之放松对两个阵地的控制从而使补给工作这样的长期任务变得复杂化起来,要明智一些。”这样的措置未免谨慎过度。其实,霍罗克斯若乘敌军乱不成军之机。令装甲部队继续突击,便可势如破竹,长驱直入,很快就会兵临突尼斯城下。
5 月7 日拂晓,霍罗克斯令第6 和第7 装甲师重新开始推进,在圣西普里安,被拥有10 辆坦克和几门大炮的一小股德军阻挡,直到下午,粉碎敌军抵抗后下午3 点15 分两个装甲师向突尼斯城迅速推进,半小时后先头部队便攻入城内。后续部队源源开到,扩大并完成对突尼斯城的占领。热情奔放的突尼斯城的居民们、纷纷涌在街头,向英军投掷鲜花和飞吻。交通秩序大乱,弄得部队举步维艰,也防碍了英军搜剿残敌。当天傍晚英军抓获了一大批俘虏,第二天早晨又抓获一批。但大部分德军却设法从城中逃出,往北和往南撤逃。在城郊作战的敌军残部,被进攻突尼斯的盟军部队打得七零八落,作鸟兽散。
在此期间,美第2 军在北部地区重新发动攻势,以与英军的突击相配合。布莱德雷修订了作战计划。马特尔外围的开阔地虽有坚固设防,但却适合于坦克实施快速突击。布莱德雷决定,发起进攻后,坦克部队要勇猛穿插,迂回至敌人后方,彻底瓦解敌军防御。第1 装甲师师长哈蒙认为布莱德雷的计划至少要损失50 辆坦克,不过虽有点冒险,但值得一试。布莱德雷还协调了3 个步兵师的前进速度,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哈蒙第1 装甲师的突击效果。5月6 日,美第2 军发起进攻,哈蒙的第1 装甲师一马当先,到达目标时损失了47 辆坦克。在左翼,埃迪的第9 师开始时谨小慎微,裹足不前,布莱德雷大为不满,严令埃迪率领全师英勇作战,尽快逼近比塞大港。5 月7 日,第9师的侦察兵发现道路畅通,遂迅猛推进,于下午4 时攻人比塞大。此时,敌军已逃出该城撤往东南方向。艾伦的第1 师和赖德的第34 师在这次进攻中执行艰巨的穿插任务,他们出奇制胜,很快就夺取了乔吉,这是美第2 军支援安德森第1 集团军要达到的主要目标。5 月8 日,美第2 军把正式接管比塞大城的任务移交给法国部队,继续追歼残敌。
轴心国部队遭到盟军的多路夹击,既无力抵抗,又无法从海上或空中撤逃,因而开始了大规模投降。5 月9 日晨英军一个坦克团冲入法里纳港,海滩上群集着9000 多名德军,其中有些人正在可怜地试图编扎木筏,走投无路的这股敌军被迫举手投降。上午9 时30 分,德第5 装甲师和北部地区的指挥官韦尔斯特将军向阿尼姆发出电报:“我们的装甲部队和大炮均已被摧毁。没有弹药和燃料。我们将战斗到底。”最后一句是带有点壮烈意味的荒唐话。韦尔斯特很快获悉,部队已纷纷投降。到了中午,他本人也率领残部正式投降,这使在北部向盟军投降的敌军增至4 万人。
亚历山大的“火神”行动将轴心国部队劈成两部分,其中相当一部分驻扎在突尼斯南部。突尼斯南部易守难攻,盟军司令部以为敌军会进行较长时期的顽抗。但是,南部的敌军同样缺少弹药和燃料,加之北部的突尼斯城和比塞大城已被盟军占领,南部的敌军已成惊弓之鸟。
亚历山大决定乘胜消灭突尼斯南部的敌军,坚决阻止梅塞的意第1 集团军撤到巨大的邦角半岛建立新防线。5 月8 日,亚历山大电告丘吉尔:“现在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尽量切断敌人,使他们无法占领邦角半岛。”因此,英第6 装甲师一占领突尼斯,便奉亚历山大之命转向东南,并向邦角半岛基线较近的一角哈万姆立夫进发,而第1 装甲师也朝着同一方向集中。在哈马姆立夫,群山紧靠大海,平坦的海岸地带只有270 米宽,德军派出的一支分遣队抢占了这条隘路,并调来88 毫米口径大炮加强防御,盟军被阻挡在这条隘道上。但盟军挟胜利之威,设法强行通过。第6 装甲师步兵占领了俯瞰全城的高地,大炮则有计划地分段扫清市街,然后一个坦克纵队沿惊涛拍岸的海滩出击。至10 日傍晚,盟军已抵达哈马马特,从而切断了幸存敌军的退路。11 日,第6 装甲师向南推进,抵达坚守昂菲达维尔防线的轴心国部队背后,这部分敌军在盟军的前后夹击下,被迫缴械投降。
盟国海空军在全歼突尼斯守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坎宁安海军上将于5月7 日令海军舰只加强海上巡逻,防止轴心国企图重演“敦刻尔克”式的撤退。3 日,他命令“击沉、焚毁、消灭,不准任何船只通过,”有几艘企图逃跑的小船几乎全部被俘获或击沉。驱逐舰和海防舰艇,同空军一道日夜监视海面,封锁着西西里海峡。结果轴心部队只有653 入逃回意大利,其中多数是夜间乘飞机逃走的。
至5 月13 日,轴心国部队残余部队的官兵全部投降。盟军俘敌24 万人,其中德军12。5 万人,在这些俘虏中,有隆美尔能征善战的原非洲装甲集团军的残部,也有不久前从德国和意大利调来的精锐部队。5 月13 日下午2 时15分,亚历山大兴奋地电告丘吉尔:“突尼斯战役已经结束。敌人的一切抵抗已经终止。我们已经是北非沿岸的主人了。”
艾森豪威尔拒见阿尼姆
突尼斯的轴心部队被歼灭了。盟国上下一片欢腾。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首都伦敦第一次出现了真正精神振奋的局面,各教堂齐声鸣钟庆贺胜利。美国首都华盛顿也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5 月11 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向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拍来厂这样的热情洋溢的电报:“请允许我在英王陛下和战时内阁为你英明指挥下的军队在北非战役中所获得的卓越成果,向你表示的祝贺外,再致以我本人的衷心祝贺。”
艾森豪威尔当即复电丘吉尔:“今天,我接到了你那封令人感到温暖的电报。遗憾的是,没有词句可以表达我的愉快。我只能说‘谢谢你’,并且向你保证,在希特勒主义从地球上消灭以前,这支军队将永不停止斗争。”
被俘的大队大队的轴心部队,在盟军的严密监视下,正驾驶着自己的交通工具或征用的马车驶向西边的战俘营,其中有德国的阿尼姆大将和意大利的梅塞元帅。在他们途径盟军司令部阿尔及尔时,阿尼姆要求会见艾森豪威尔,但遭到拒绝。
中世纪时有一个古老的惯例。那时雇佣军交战并不是出于真正的仇恨,而是因为双方均以打仗为职业,甚至可能是为了金钱才刀枪相见的。在18世纪,一个被俘的司令官很可能在数周至数月内成了胜利者的贵宾。雇佣军之间实际上都是武装的战友,这个古老惯例一直延续至今。阿尼姆正是依据这个惯例要求拜见艾森豪威尔的。艾森豪威尔的参谋人员也认为,他应循惯例,容许阿尼姆前来。
艾林豪威尔不这佯看。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不是个人的事。虽然过去发生过许多次国家间战争,但均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同,法西斯国家发动的这场战争,破坏了全人类的幸福。只有彻底摧毁轴心国,才可能出现一个善良正直的世界。艾森豪威尔曾告诉负责情报工作的肯尼思·斯特朗准将,要尽量从被俘的德军将领那里获取情报。但他本人只对尚未被俘的将领感兴趣。他不许任何战俘拜访他。他坚持这种做法,直到战争结束。
非洲大陆的轴心国部队被肃清了,一个大陆获得了解放。随着轴心国在北非地中海战场大批久经考验的部队的覆灭,盟军在南线从海陆两方面完成了对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的战略包围。盟军的下一个进攻目标指向了意大利的西西里岛。
盟军在北非的胜利首先是沿着抵抗最小的路线进攻的结果,北非地中海战场对弱小的意大利来说是生命攸关的,对德国来说显得并不十分重要。在这个战场上,盟军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人力物力优势、武器装备的优势和海空军优势。美英两国的政治领袖、军队指挥官及两国军队之间求大同存小异,精诚团结,共同对敌,这是他们取胜的重要条件。当然在进攻突尼斯的最后几个月中,如果盟军大胆穿插,迅速割裂敌防御布势,本可以早一点夺取最后胜利的。军事家们指出,盟军在突尼斯的进攻作战是“运动中的堑壕战,而不是谢尔曼式的快速运动战,更不是德国式的闪击战。”这些评论是有道理的。
轴心国部队的劣势是那样明显,他们为什么不早些组织撤退,而听凭全军覆灭呢?突尼斯战役一结束,德军上下就一起攻击天生乐观的凯塞林空军元帅,说他怂恿希特勒大举增兵突尼斯,最后铸成大错。希待勒本人并不这样看,1943 年7 月他在一次高级军官会议上为自己辩解说:“我之所以在突尼斯采取行动,是因为我确信以下几点:通过占领突尼斯,可以将(盟军)入侵欧洲的时间推迟半年。更重要的
是,可因此使意大利留在‘轴心’里。
否则,意大利肯定会脱离‘轴心’。盟军在俄军占领斯大林格勒后和可能趁德国空虚闯入德国之时,就会兵不血刃地在意大利登陆,就会通过布伦纳山口(奥地利境内)向德国突击。这就必然加速德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和损失。”
希特勒显然是从战略上看问题的。至于他的这番辩解是否有道理,人们自会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来的。
十一、难产的“哈斯基”分歧
“哈斯基”,是英文Husky 的谐音,它既可以翻译成“爱斯基摩人”,也可以翻译成“壮汉”等,总之,它是盟军西西里岛登陆作战计划的代号。
西西里岛,位于地中海的中部,是地中海中最大的岛屿,面积2。5 万多平方公里,人口400 万左右。该岛东隔墨西拿海峡与亚平宁半岛相对,最窄处仅3219 米,是意大利的南方前哨,西与突尼斯隔海相望。南邻马耳他,是从北非到欧洲的海上交通要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价值。
1942 年初,正当美、英盟军在北非节节获胜的时候,盟军便开始酝酿如何把战争打到欧洲大陆去。英军尤其是丘吉尔首相极力主张,美、英盟军基本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即首先解决意大利问题,然后再考虑在法国登陆的事宜。然而,“哈斯基”登陆作战计划的最终出台,却经历了数个月的较漫长的历程。
1942 年,德国军队在苏联的进攻势头越来越猛,苏联处境相当困难。这年的春天,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来到华盛顿,竭力敦促美国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来对付德国人,以便减轻苏军的压力。罗斯福总统答允开辟第二战场,地点可能是在法国。
然而,整个1942 年美国人仍然是在一种没有任何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忙碌着。随着伦敦和华盛顿之间的信息往来的日益频繁,美国人很快就感觉到,英国人并不同意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