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军事战略从来没有经历过象一九三九年夏季所作的重大修改。这年夏季,美国陆海军参谋长不得不作出抉择:实行大西洋防御计划还是实行太平洋防御计划。他们的建议是,直接的威胁不是来自日本,而是来自轴心国。英国和法国面临同德国交战;佛朗哥由于德国空军的援助,在西班牙成功地建立了法西斯政权,轴心国为保护德国在南美日益增长的利益而沿西大西洋南下的危险迫在眉睫。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报告一致要求总统将海军力量集中在大西洋和加勒比地区。这就有必要在太平洋上作出某种防御态势以守住夏威夷——在一定程度上以放弃菲律宾为代价,如果日本人进攻该群岛的话。备忘录特别提醒总统,不要受政治诱惑而保护那个群岛,因为那样做“违背对美国利益所作的明智估价”。
  这个具有深远影响的结论彻底改变了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的宏伟战略。总统毫不犹豫地批准了,他已得出结讼:纳粹德国对美国在欧洲和甫美的利益构成的威胁比日本所构成的威胁要大得多。战略目标的这种戏剧性的转移反映在新订的一套“彩虹作战计划”中,所以这样取名,是因为同现在不现实的、传统的单色指令不同,它们旨在对付联合起来的敌人和潜在的同盟。一九三九年六月底新制订的“陆海军联合基本作战计划”包括五个意外事变的应付方案。“彩虹1号”限于“半球防御”,防止“违背门罗主义的字面和精神实质的行为”蔓延到大西洋中部和远至夏威夷、威克岛和萨摩亚等太平洋地区——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保卫菲律宾群岛和关岛。其余四个只是这个目标的延伸。“彩虹2号”设想英国和法国与轴心国交战,届时美国“不在欧洲作最大限度的参战”,但承担“维护太平洋上民主国家的利益。。并消灭敌人力量的责任”。“彩虹3号”预告了实施原来的“桔色作战计划”——派遣舰队收复非律宾——时“牢年控制西太平洋”的必要性。“彩虹4号”设想美国武装部队不得不集中力量打一场大西洋战争及其必然结果;而“彩虹5 号”则设想他们与英、法联合并在“打败德国的决战中”起主要作用。
  一九三九年夏当欧洲危机正在酝酿的时候,华盛顿的军事计划人员正忙于详细制订“彩虹2 号”。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一旦英、法为制止德国吞并波兰而卷入战争,美国可能卷进去,供应英、法——如果不是支持的话。这就需要在太平洋上采取防御态势,由美国海军以及在较小的程度上由美国陆军来肩负这个重担。与皇家海军军官的参谋会议又在秘密地进行,重新商讨英格索尔——菲利普斯关于如何有效地遏制和威慑日本的“会谈纪要”。双方承认,不可能采取很多行动阻止日本入侵并占领香港和菲律宾,但美国海军仍然不愿保证派遣一支舰队前往新加坡,尽管它是为马来亚、荷属东印度和澳大利亚的海上通道建立一条防线的关键所在。华盛顿还须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计划在太平洋联合作战的现实将使美国不得不去保卫欧洲的帝国属地。
  美国的军事计划人员就如何最有效地避免太平洋战争进行辩论的时候,欧洲的外交官们正在商讨如何抵制希特勒对波兰的急切要求。罗斯福得知德国到了九月就“无须再作准备”而能发动进攻,就竭力恳求莫斯科,要苏联人不要站在纳粹一边。斯大林东面面临日本的挑战,西面担心德国的入侵,他早在极力寻求结成防御联盟;他的特使已同时前往伦敦、巴黎和柏林。
  虽然希特勒极力反共,但他需要提防俄国,确保德国的东翼的安全,以掩护德军意图入侵波兰的闪电战。他原指望日本会起这个作用,与德国签订一个牵制莫斯科的军事盟约。帝国陆军要想北击俄国,但无论海军还是文职大臣都不愿意为欧洲人卷入一场战争。尽管德国向日本长期献殷勤,东京还是在一九三九年夏初拒绝同轴心国联姻。希特勒指责日本“冷漠而不可靠”,转而派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去追求斯大林。
  当德苏可能签订协定的消息透露出来后,在东京引起了很大恐慌。在日本看来,这样一个协定势必打乱反共产国际条约,这个条约的目的在于阻止集结在西伯利亚边境的俄国军队发动进攻。面对这样的威胁,关东军将领们决定破坏谈判。自五月下旬以来,日军在沿哈拉哈河与“满洲国”交界的边境地区制造了一系列“事件”以刺探苏联的防御。日军入侵当风的蒙古草原使斯大林吃惊,他派出格奥尔吉·朱可夫中将。这位提倡坦克成的红军主要将领得到保证,他可以拥有保护外蒙古免被日本的亚洲新秩序并吞所需要的全部坦克和飞机。一九三九年七月十九日,帝国陆军的三个敢死师大举进攻诺门坎。前一年日军吃过败仗,疯狂的复仇心理驱使他们向俄军前线猛扑过去,朱可夫则坚守纵深防线,等待后备坦克和飞机通过横贯西怕利亚的大铁路运到前线。
  一九三九年八月十九日,里宾特洛甫和斯大林签订了苏德条约。希特勒向他的将领们布置了进攻波兰的计划。他骂英国人和法国人是“小爬虫”,日本人是“表面光洁的猴子”:天皇“和以前的沙皇是一丘之貉”。就在同一天,朱可夫在诺门坎发起反攻。红军集中喷火器、坦克和大量的飞机对日本占领的哈拉哈河沿岸长二十英里、宽四十英里的地带发起毁灭性的进攻,这次进攻是即将在波兰进行的闪电战的先兆。
  由于缺乏重型坦克和空中支援,日军遭到严惩,十天内死广两万人,后来被迫撤回“满洲国”,再次乞求停火。俄军的胜利使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丢了面子。它终于扼杀了他们的“北击”战略。惨败的冲击波冲垮了平沼内阁,这个内阁已经看到它的外交政策因希特勒和斯大林签约而破产了。平沼首相正式向天皇提出辞职,并中述了“欧洲最近复杂而难以捉摸的局势”。据格鲁大使报告,阿部信行将军八月底组成的新内阁提供了东京和华盛顿改善关系的机会。野村吉三郎外相下令开始谈判以签订新的商业条约,但陆军和海军都赞成《外交政策纲要》中制定的目标,即向英国施加压力使之对日本作出让步,不再允许使用缅滇公路向中国国民党人提供援助,用这种方法在英美之间塞进一个楔子,“英国在中国有巨大的利益,但不能保护它们,”纲要指出。“美国在那里的利益微乎其微,但拥有最大的力量来遏制日本。”国务院强硬派的怀疑态度,帝国海军又呼吁日本向南扩张,以及在欧洲发生的一系列极端事件,使日本与美国和解的希望落空了。
  希特勒动的战争
  德国军队于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侵入波兰。希特勒不顾英国和法国的最后通牒,全面战争在四十八小时内在大西洋爆发。九月三日,星期日夜间,载满难民的“阿特尼亚号”客轮正开过大西洋时被一艘潜艇击沉。由于有二十二个美国人丧生,令人想起当年“路西塔尼亚号”的惨状。但是罗斯福发表广播讲话时再次保证,美国海军将部署在大西洋以“使我们的家园免遭战争”。
  不过总统提醒那些孤立主义者“即使保持中立也不能不闻不问,丧失良心”,这暗示他已经要采取实际步骤,确保在民主国家现在面临的与法西斯专政的生死搏斗中,美国不当旁观者。英同和法国正在指望修改中立法,以便能得到数百万美元的美国武器订货——作为交战国,它们目前自然不能得到这些武器。罗斯福走得更远,暗中向皇家海军提供援助。英王乔治六世在七月访问华盛顿时,总统就已向他保证,美国海军将在西半球进行“中立巡逻”,以履行那年春天英美海军参谋会议上达成的秘密协议——“美国必须保证控制太平洋、西大西洋和南大西洋。”九月二十三日,南美洲国家在巴拿马召开“泛美会议”,重申门罗主义,并宣布将中立区扩至几百英里外的大西洋海域——由美国大西洋舰队来实施。不过,总统和他的海军参谋人员仍然抵制英国施加的要美国派战舰前往新加坡的压力。他们知道,虽然美国舆论反日,但并不主张派遣美国海军去保卫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一九三九年的秋季“假战”期间,英国商船被水雷和潜艇击沉的速度之快,有助于总统说服国会在十月二十六日放松中立法案中的严格规定,通过了“现购自运”修正案——这个修正案有利于民主国家。英、法两国只要用现金购买而且不用美国船只运输,即可继续得到武器供应。同时罗斯福总统采取了将对战争进程有深远影响的两个步骤。第一步:九月十一日写信给温斯顿·丘吉尔(战争爆发后重进内阁担任海军大臣),请他“同我保持私人联系”。这是重大合作的开端。第二步:刚好一个月后,准备成立一个绝密的“原子能顾问委员会”,考虑由阿尔贝特·爱因斯坦签名、移居美国的一些高级物理学家所写的令人震惊的一个报告。这个报告警告:德国科学家们正在加紧研制一种有巨人杀伤力的原子弹。
  当日本领导人等待欧洲战局的发展的时候,远东也出现了表面的平静。同英国人和法国人一样,日本老百姓冬天山第一次忍受着食品短缺,日益恶化的经济危机使阿部信行将军的内阁渐渐失去了陆军的支持。一九四○年一月,米内光政海军大将组成新政府。歉收使新政府实行了更严格的食品配给,
  米内光政是个胖子,人们讽刺新内阁是“无米内阁”。日本依靠美国的价值三亿五千万美元的进口、其中大部分是重要战略物资和石油,而日本领导人及报纸却以反常的逻辑抱怨罗斯福总统继续支持蒋介石。前首相近卫正在纠集国会支持他的“神圣战争同盟”,以便最后解决中国事件。既然英美都不准备协助在中国大陆实现和平,他敦促同德意结盟以实现亚洲“新秩序”。
  一九四○年一月底,美国与日本之间的商业条约期满而不再延长。正如强硬派人士所指出的那佯,总统现在对日本实行强制性的而不是道义上的制裁的路是敞开的。“目前的趋势是健康的;如果山姆大叔保持强硬而中国人仍然不合作的话,这样的趋势将保持下去”,芝加哥《每日新闻》发行人、有影响的共和党议员弗丝克·克诺克斯说:“维持这种趋势是远东恢复和平的唯一希望。”这只是一种迹象,表明在中国的战争还在继续的时候,美国的对日政策变得强硬起来了。此外,俄国人正在芬兰作战,德国潜艇正在大西洋上击沉英国商船,它就成为报刊上提醒人们一场战争确实在进行的唯一消息。罗斯福总统在他的国情咨文中说,有必要提醒全国,美国正面临着危险的现实。在谨慎重申他打算不介入欧洲的冲突后,他宣布:“不介人战争同假装战争与我们无关,两者之间有很人的区别。”
  白宫开始反击那些孤立主义者,强调现在必须把英国和法国看作是美国大西洋防御的前线。一九四○年春,德国军队对挪威,后来又对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闪电入侵,证明了那些防线薄弱到了多么惊人的地步。在溃败的浪潮中,丘吉尔就任首相。他保证要用“鲜血、劳苦、眼泪和汗水”重振破碎的河山。英国远征军被切断,正从敦刻尔克撤退,德国装甲部队正直逼法国首都。罗斯福利用美国入与日俱增的惊恐,要求国会议员们投票通过给美国陆军十一亿美元的拨款,“重新考虑国防问题。”意大利参战,从背后给法国捅了一刀,德国就可能控制大西洋沿岸地区,为了应付这种威胁,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计划人员开始着手进行“彩虹5号”战略的详细准备工作。
  丘吉尔每天给罗斯福发电报,要求提供更多的飞机和物资供应以使英国能实现他的“我们决不投降”的誓言。他请求美国借出五十艘老驱逐舰以加强英国的反潜能力,并再一次试图说服美国派一支强大的舰队前往新加坡,“使日本犬安静下来。”总统知道,向英国提供这些援助将引起强烈的批评。美国海军战舰奇缺,无论大西洋还是太平洋都穷于应付。直到七月十八日巴黎沦陷,总统极度震惊,他才敢要求国会投票通过猛增拨款的法案,使美国的海军力量增强百分之七十。包括建造十一艘新型快速战列舰,同十一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约五十艘巡洋舰和一百多艘驱逐舰一起活动。美国现在决心建立两洋海军,其实力将远远超过日本一九三九年“第四建造计划”——这个计划决定再造八十艘战舰,并将海军航空兵力量增强一倍,不过美国海军将领们心里太清楚了,要将这个蓝图变成太平洋上占压倒优势的海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