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重生李世民 作者:寻香帅
贞观十九年,唐军向辽东进军。唐太宗在路上对手下人说,四方基本安定了,就剩下这一块地方了,趁着我还没死,良将们还有精力,一定要解决掉。
夏季,李绩暗渡陈仓,突然出现在辽东城下,高丽兵大骇。营州都督张俭和另一个前面出现的优秀将领(也是个王爷)李道宗也率兵进入辽东,击败高丽兵,斩首数千。四月,唐军攻破高丽盖牟城,俘虏两万多人,缴获粮食十多万石。五月,另一路唐军从山东渡海攻破高丽卑沙城,俘虏八千人。上百年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得以在鸭绿江边阅兵。
不久,李绩和李道宗所部进逼辽东城下。高丽军数万来援。有人建议说高丽军多唐军少,应该坚守。可是李道宗说高丽人仗着人多以为我们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我们就是要攻击他们,杀杀他们的锐气。李绩说9494,我们被派来就是负责替皇上扫马路的。现在马路不干净,我们怎么能躲呢。于是唐军处于劣势却猛烈出击,高丽兵始料不及,被冲乱阵型大败而归。唐太宗大军兵到后,把辽东围得水泄不通,日夜攻打。乘着刮南风的机会,唐太宗指挥士兵点燃城池西南楼,顺风放火。高丽军抵挡不住了,辽东陷落。唐军杀高丽兵一万多人,俘虏一万多人,此外还有百姓四万多人。
攻克辽东后,唐军继续向白岩城进发。乌骨城派兵一万支援,被唐军击退(此战唐军只用了800人)。六月,白岩城不战而降。唐军继续向安市进发。高丽将领高延寿等人率领靺鞨、高丽兵十五万来救援,被击败。高延寿向唐军乞降,来到唐军军营,一进门就跪下,挪动膝盖向前,拜伏在地。(《资治通鉴》上说“延寿、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唐太宗对他们说:“东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复敢与天子战乎?”(自唐以后,还有几个中国的皇帝能对任何一个外国说这么狠、这么长志气的话呢?)高延寿等人“皆伏地不能对”。唐太宗将降军中的高丽军官、酋长三千余人虏往中原,其余高丽人悉数释放。
安市城小而坚,唐军围攻数月不克。长孙无忌以为:‘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徼幸。今建安、新城之虏,众犹十万,若向乌骨,皆蹑吾后,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此万全之策也。’”)而这种方式过去一直是唐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最终唐太宗决定暂时停止这次出征。9月,唐军班师。这次征伐高丽,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在唐军,战士阵亡的约2000人,损失最大是战马,损失了七八成。
此战虽重创高丽,但是战事旷日持久,耗费巨大,最终却未能灭亡高丽。因此,唐太宗认为这战属于战败了,痛心地说:如果魏征还活着,肯定不会让我进行这次远征。但这战的意义还是比较重大的。这是自三国时期毋丘俭攻破高丽屠王城以来上百年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战胜高丽人,收复了今天辽宁一带很多南北朝时期被高丽夺取的土地,为今后唐朝彻底征服朝鲜打下了基础。
贞观二十二年,倒是有个印度的小插曲。王玄策作为唐朝的使者去印度。中天竺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劫持唐使。王玄策只身逃到吐蕃,借来吐蕃军和尼泊尔军向印度进发。连战三天,印度军大败。唐军斩首三千余级,水中淹死印度兵约万人。阿罗那顺弃城逃跑,副使蒋师仁追上并俘虏之。此外虏男女一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匹。
【太宗争议】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也是人,人无完人,是人就有错误。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丽,这个被某些人认为是某些人认为是错误的举动,但是,纠当时形势来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第一,发动战争的责任是高丽,高丽悍然进攻唐朝附庸国新罗挑起战端,为了维护权威,唐需要发动战争来保护自己的附属国的利益。第二,战争中,唐军是正义和人性的,这也是保证唐军损失非常小的一个外在条件,在唐军攻占的城池中,均拥护唐军。但是由于为了保持正义性和人性化,导致偏求稳,而使战期拉长。第三,唐军的撤退和后续战争,充分体现了李世民的胸怀和高超的战略思想,唐军以2000人的损失消灭高句丽数十万人,千古罕见。撤退之时,敌将城墙跪拜,也实属罕见。唐军后期的军事骚扰和政治封锁,使高句丽的实力每况愈下,最终高宗消灭这一小丑。
还有奢侈现象的明显增加。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这些使唐太宗后期没有前期勤俭,但是比康熙,乾隆等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还有一个大的错误就是参与史官所写的起居注当中。这是专门写皇帝日常生活和朝政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皇帝都没有看,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复。但唐太宗这个名君却犯了一个颇大的历史错误,影响干预了史官的公正性。当然,没有任何完整证据表明太宗大量歪曲历史。同时,不仅仅是太宗,自春秋,看史者何止数百,董狐直笔,陈寿索贿,太史被宫,不要说清朝的文字狱了,另外,许敬宗和武则天对李世民并没有好感,这样表明,唐初历史应该具有可信度的。
不过,系数一生,唐太宗毕竟是个名君,在晚年也反省自己晚年过度奢侈糜烂的错误。他对太子李治教诲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的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没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劳民伤财,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
在636年(贞观十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病,此后一直调养,由此开始服用方士提炼的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皇汉武迷恋方术和寻求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到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由于长期服食“延年之药”,结果使病情不断恶化。649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终于不治身亡。享年仅五十二岁。太宗之死成为一个谜。
作品相关 李怀光反唐之战
唐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泾原将士在京城叛乱(史称“泾原兵变”或“泾师之变”),德宗避难奉天(今陕西乾县)。朱泚僭号称帝后,李怀光奉旨率军救驾,在奉天解围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当朱泚还走长安后,德宗却听信宰相卢杞、度支使赵赞、神策军使白志贞等奸佞的谗言,命怀光乘胜追击朱泚,收复长安,不许率部到奉天见天子。李怀光屯军咸阳,一再揭露卢杞等人罪恶,直到把他们贬为远州司马,又上疏杀掉德宗信任的宦官翟文秀。但他仍不进军配合李晟作战,准备谋反。当初在解奉天之围后,德宗派人邀请吐蕃出兵帮助官军收复京城,吐蕃相尚结赞说没有主兵大臣李怀光署名制书不出兵。德宗派翰林学士陆贽晓谕李怀光,他仍固执不署敕,尚结赞也不进军。
兴元元年二月,德宗加封李怀光太尉,增食实封,兼赐铁券,派遣神策右兵马使李升等喻旨。李怀光愤怒地投铁券于地,说朝廷这样做是逼他造反。当时,李怀光的部将韩游瑰还在奉天执掌兵权。李怀光写信约他同谋反唐。韩游瑰却向朝廷密告此事。第二天,李怀光去信催促,韩游瑰再次密告德宗。过几天,李怀光又派人同韩游瑰商谈,被韩拘捕。李怀光公开宣言:我今与朱泚联合反唐,车驾应当远避。
面对关中这两个反唐对手,唐德宗只得转到梁州(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避难,以躲其锋。这时,李晟已移军东渭桥,准备进攻被朱泚占据的长安城。李怀光再次袭击鄜坊节度使李建徽、神策行营节度使杨惠元等军,把咸阳主力移向好畤(今陕西麟游县武亭川上游),其部属往常同官兵闹磨擦。
朱泚探知李怀光在后方扰乱官军时,高兴得要给李怀光加官进爵。李怀光向岐、邠二州掠夺,二十日后,又掠夺泾阳、三原、富平等地,从同州(治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开往河中(治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李怀光大将孟涉、殷威勇从三原带数千人投奔李晟。韩游瑰杀李怀光留后张昕,率邠州(治新平,今陕西彬县)归顺唐廷。戴休颜在奉天宣示军中:李怀光已反叛朝廷,于是上城拒守。德宗决定授予韩游瑰,戴休颜以节度使职务,下诏数落李怀光罪恶,解除李怀光副元帅、太尉、中书令、河中尹兼朔方诸道节度、观察等使之职,他所管兵马委派该军自举一名功高望崇者统帅。是年四月,李怀光到达河中后,又攻占同、绛等州,按兵不动,观察长安城形势发展.形成一支与唐廷相对抗的一支军事势力。
德宗命待中浑又薪诙雀痹В毂址セ彻狻;氍{重新占领同州(治冯翊,今陕西大荔)后,几次与李怀光交锋都为其所败,不能前进。当时,许多朝臣建议赦怀光罪,德宗不许。又任命河东节度使马燧为副元帅,与浑罢蚬诙嚷嬖猓撃诙群苇劇⑧~坊节度使唐朝臣等会兵同讨怀光。为了分化这支数万人的河中军,在官军颁发冬衣时,朝廷特意指示,朔方及诸军在怀光所属的士兵,冬衣及赏钱皆当另外贮放,待道路稍通,及时发放。马燧率步骑3万人攻拔绛州(治正平,今山西新绛),随后又分兵攻取闻喜、万泉、虞乡、永乐、猗氏地,在陶城(今山西永济西北)斩首万余级,与浑嗷岷希坪又欣罨彻獯蟊居U暝晁脑拢盱荨⒒氍{在长春宫(今山西永济境)南大破李怀光军,并掘堑壕围宫城,怀光部将相继降唐,朝廷又任命马燧、浑懈埂U馐保谥荩ㄖ涡缕剑裆挛鞅蛳兀┖苇劼时?000请示浑餐ゴ虺兀ń裆挛鞔罄笙囟铣卣颍@罨彻獠拷株逃稣剑洳肯氯匆蛄诰亲约旱那兹耍辉赴兹邢嘞颍株塘⒓匆巳ァ@罨彻饪吹街谛牟淮樱阏┏埔樗程仆ⅲ嘶奂佣岬牟莆铮急赋德恚镅运荡缆烦┩ê笙虺⒔保庋映俳桓鲈隆5笔保旰祷仍趾Γ俦奈镒柿甘池呀撸钟行┤私ㄒ樯饷饫罨彻狻@铌扇闯率鑫宓憷碛闪χ髌脚训降住K骨肭蟪⒎⒈?万,自备资粮,独讨怀光。七月初一,马燧从前线回京建议除恶务尽,拨给官兵一月粮,必定歼敌。得到德宗批准。
八月初二,德宗罢免子一切与打仗无关的费用,全力支持平叛。马燧回到前线行营后,当即与诸将商议攻打长春宫,并亲自深入宫城下,向守将徐庭光喊话策反,并要求他们坚守不要出击。初十,马燧、浑碱、韩游瓌三支主力近逼河中焦篱堡(位于河中府河西县西),守将尉硅率700人投降。这天夜晚,李怀光举火联络,诸营不予响应。马燧亲自到长春宫下招降守将徐庭光。马燧率诸军到河西(今陕西合阳东),河中军士惊慌,怀光无法控制局势,自缢身亡。朔方将牛名俊砍断李怀光首级出城投降。这时河中兵还有1。6万人,马燧斩杀了阎晏等七名首要犯,其余皆不问罪,叛乱被平定。
第一卷 浴火 第1章 我是谁
闪电,雷鸣,大雨倾盘。
深秋时节,居然也会有这样的滂沱大雨,更何况是在关内这种地方。这个季节的时候本该是晴朗而干燥的。西风从关外带来的风沙,此时也完全沉淀在了雨水中,消失得寥无痕迹。眼下的这种情形,更像是夏日去而复返。若不是一股清冷的寒意隐隐透来,还真是会让人有这样错觉。
奉天县,一间低矮的瓦房内。屋檐角上的雨丝密如绸布,一个个惊雷滚滚而来,时时亮出的闪电,弄得人一阵心慌意乱。
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将床上一人的手臂放进被子里,紧锁着眉头轻叹了一口气,摇头:“难过今晚。”
他旁边的一个小太监顿时有些仓皇的急道:“不就是吐了一口血么,有这么严重?大人,你可得看仔细了啊!舒王殿下,可是先帝和当今圣上最喜爱的皇子,这万一……”
“没有万一。”老人重重的哼了两声,也颇有些惆怅的说道:“是死定了。舒王历来体弱,加?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