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重生李世民 作者:寻香帅
“行了,你还真是能瓣。”李世民见了俱文珍,倒也还高兴。毕竟有许多的事情,没他在身边还当真是有些不方便。
俱文珍嘿嘿笑了一阵,看来着实开心。然后他又转到李世民旁边,对着胖太监霍仙鸣拱手长拜了一揖,轻声唤道:“义父大人可好?”
霍仙鸣瞟了李世民一眼,随即满脸堆笑的说道:“免了吧,俱文珍。记着好好伺候汉王殿下,可别疏忽了。不然我可饶不了你。”
“是——”俱文珍长声应了一声,回到了李世民身边站着了。
李世民眨巴了几下眼睛,也没说什么,带着俱文珍走了。等离了皇宫一段路程,李世民才说道:“俱文珍,你认了那个霍仙鸣当干爹?”
“是呀……”俱文珍看似还有些高兴,乐陶陶的说道,“殿下你有所不知,咱们这些当宦官的,都实兴这一套。就如同当官的仕人认个高杰的师门,抬高自己的门第出身一样。霍仙鸣现今执掌禁军,可是陛下跟前的红人儿。小人认了他当干爹,包准日后有好处,更能方便的为殿下办差事了。”
“嗯……”李世民略自点了点头,寻思道:让宦官执掌禁军,李适你也当真是干得出来。看来,这朝堂之上,又要越发的变得乌烟瘴气了……
。
第一卷 浴火 第113章 坐地分赃
二天一大清早,奉天县可就热闹上了。兴奋了一夜I大臣们,早早的拖儿带口聚集到了北门城外,熙熙攘攘的好大一群,活像是赶集的村民。今天这个日子,他们可是盼了有一段时间了。长安的豪宅良田、美食佳人,早已经将他们的心撩拨得七上八下,哪里还想在奉天这个穷酸地方再多呆一天。
卯时三刻,李世民带着三千铁甲依仗,护送着皇帝的车驾到了北门,文武百官和百姓们跪道欢呼。李适的精神头也不错,坐在龙辇上洋洋得洋,看着眼前跪成一片的人群,仿佛终于找回了那种君临天下的优越感。同时,他心里也忍不住对李世民多生出几分感激和赞赏来。
‘毕竟是咱李家的人,自己收回了帝都嘛!’回长安的途中,李适心中时时的安慰着自己,不让自己有什么丢了面子、无颜面再回长安的感觉。一路上,他也时时让骑着马的李世民就跟在自己的龙辇旁边,有一搭没一搭的和他闲聊。停下来休憩时,则更是将他与太子叫到一起,三人一起用膳。
同行的文武百官自然是都看在眼里,心里默自想道:这下可好,汉王李谊,当真是受尽恩宠一飞冲天了……
李世民一路上都十分的小心,收敛着自己满胸的骄傲和不屑,乖乖的扮着‘儿臣’。太子李诵则是与他若即若离,偶尔攀谈上两句,也是不痛不痒的闲拉家常。可李诵越表现得无所谓,李世民越发感觉,这个城府颇深性格内敛的太子,已经在对自己深深的忌惮。
李适也还算有心,记得在高陵养伤的李怀光,于是车驾特意多走了一段路,在高陵歇了一下脚。李怀光摆足派场出城迎接,李适对他大加赏好言抚慰。让他先在高陵养好伤,军中的事务不必操劳过多,日后国家还有许多的大事要等他料理。李怀光自然也还高兴,连连磕头谢恩。朝堂上的人也就都清楚了,这一回收复帝都,汉王身边的人,那肯定是个个都要飞黄腾达,就连曾经露出过反迹的李怀光,皇帝也会对他大加赞赏。汉王一系,从此在朝堂上可谓是风声水起了。
面对这一切,太子的表现一直十分的淡定。李世民暗中留意了一番,发现他几乎没有任何的情绪波动。
入长安的时候,李世民金甲红袍领着铁骑在前开道,长安的仕绅军民夹道欢呼,跪迎皇帝回京。李适看着井井有条的长安城,感受着人群的欢呼,将之前狼狈逃离长安的尴尬全都抛到了脑后,坐在龙辇上频频向人群挥手。仿佛更像是御驾亲征后得胜归来。
皇城里的一切事务都打点清楚了,再也看不到大战后留下的痕迹,仿佛这里从来就没有发生任何的事情。李适也自然没法去想像自己离开皇城的这段日子,这里究竟发生过一些什么事情。他只看到,皇宫还是那样的富丽堂皇,街道还是那样的整齐平整,每一块城砖似乎都擦拭得光亮照人,比以前还更加的有气派了。宫殿里的物什全都是自己离开时的样子,宫女宦官虽然换了一些人,但仍然十分的好使。只不过,当时留在后宫里的许多妃,好像不见了一些。
对于这件事情,李世民可没打算要向李适去解释什么。皇帝的女人被朱泚这样的逆徒霸占了一段时间,或许不会缺胳膊少腿的那样明显,但是人都能想象,她们身上究竟会少了什么,或是多了什么。所以,凡是被朱泚用过的女人,李世民狠下心来全都暗底里做了处理。视情况而定,或杀或流放。这种事情,自然做得越隐晦、低调越好。不然,皇家的声誉将会大受影响。李适倒也没蠢到哪里去,没找任何人问起那些女人去了哪里,只在心里有些憋闷,感觉自己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乌龟。
李世民将李适迎回了皇宫,也算是完成了一件大事,自己也放松了一些。当晚,他仍然暂时在司农寺里安歇。俱文珍远比一般的军士细心周到多了,担茶倒水更衣整榻,忙得不亦乐乎。这些日子以来一直都比较累,李世民也想好好的休息一下了,于是早早便睡。
第二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时隔数月之后,皇城朱雀门再次在卯时三刻准时打开,文武百官前来上朝了。每个人都有一些掩饰不住的兴奋神色,整个皇城里也焕发出了许多的生机来。
李世民饱睡了一夜,第二天精神头很不错,神清气爽的起了个大早。换下铠甲刀剑,穿上了紫色亲王袍,头戴三梁进贤冠,手上持了一根玉,前往大明宫含元殿上朝。出了司农寺,巧不巧正好遇到李晟|i|许f都十分殷勤的上来跟他们打招呼问好,然后不远不近的跟在他们后面,一起朝大明宫走去。渐渐的,二人身后的人越来越多,远远看去,就像是他们二人领头,带着后面一大批人去上朝了。
含元殿钟鼓楼上的大鼓敲响了,将整座昏昏沉沉的宫殿都唤醒过来。李世民和李、浑耍乓话锒浣游鞒美镉愎岫觯叩搅撕晡暗暮钋啊A睬傲讲啵丫至⒘送湫圩车纳癫呔孜朗俊L费鐾俳壮さ牧驳滥┒耍∪灰倭⒌暮罟罘路鹁妥湓谠贫耍俏尴蕖?br /> 太子居左,李世民居右,二人各自领头,带着文武百官走上了龙尾道,向含元殿正殿走去。胖太监霍仙鸣今天的嗓门也特别的大,十分起劲的喊道:“皇帝早朝,皇亲王公文武百官依班觐见!”
含元殿里宽敞明亮一尘不染。金銮宝殿上,坐着那个容光焕发衣冠楚楚的皇帝李适。他先是十分激动的感慨了一下重回帝都的心情,信誓旦旦的表示,今后一定做个好皇帝。然后,就对李世民这一干人等,做出了赏赐。
不得不说,李适这一回当真是汲取了‘泾师之变’的教训,变得十分的大方起来。李世民身为收复帝都的统军大元帅,自然是居功至伟。李适给他加了五百户食邑,其数量几乎就要与太子的三千户平起平坐,达到了二千八百户;另外赏赐了奴仆百余人给汉王府,钱十万贯,绢八百匹。汉王府要修缮重建的一切花销用度,用皇宫内苑一力承担。(也就是说。由皇帝私人买单,都没有调用国库。)另外,也将他李适当年当过的一个官,赏给了李世民——“尚书令”。
其实从开唐以来,身为秦王的李世民担任过‘尚书令’这个官职以后,一百余年来李唐一直没有让谁再任这一职,而是用尚书左右仆射或是左右丞来代替它的职能。一直到了李适当太子的时候,才由他担任了尚书令。只不过现在三省六部的官制名存实亡,统辖六部的尚书令,手中的职权还比不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
对于这一些,李世民倒也不怎么在意了。自己一个亲王,犯不着也入阁当个宰相,与卢杞这种人争一日之长短。眼下自己身边的亲信党朋虽然不多,但李晟、浑⒗罨彻庹庑┤耍寄鞘呛蘸沼忻挠泄χ恕K膊桓以偾崾铀飧鲋还伊烁隹胀沸橄蔚那淄酢?br /> 李怀光、浑⒗铌傻热耍蛭ㄖ和醭晒κ崭吹鄱迹补途薮蟆@钍识哉馊艘彩亲龀隽酥刂氐陌薄3思邮骋亍⑸颓谷美罨彻饧绦H瘟颂竞椭惺榱睿氍{与李晟则是做到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武将入阁当起了宰相。
李适虽然有点糊涂,有些事情还是相当的清楚的。他很明白,这些人都是汉王的亲密僚党,这一回收复帝都这样震惊天下的功劳都干下来了,当然要让他们在朝堂之上也有一席之地,不然就会难以服众了。另外,他也隐约有些感觉到,卢杞那一班人,的确是势力太大了一点。如果想要有一些人对他构成制衡,汉王这一拨自然是最好的人选。
与此同时,李适自己也没忘了要照顾自己的宝贝儿子李诵也来分一杯羹。东宫左庶子王叔文,连升三级被调入了阁部,升任为宰相;王伾则是由翰林院学士做到了东宫詹事、中书舍人,也入了阁部在宰相们身边办差。另外,这一次跟随皇帝到奉天的大臣们,也都受了赏赐,其中表现得比较好的几个,也是飞速升迁。其中最快的,莫过于前剑南节道使张延赏,就是那个给奉天送过几次钱粮的‘大功臣’,李适早早便放出话来要让他入阁理事的;还有一个,就是陆。此人年方三十出头,却十分令人意外的从谏议大夫被一举提成了宰相。
一个朝会下来,朝堂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明眼人都清楚,眼下朝中呈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太子、汉王、卢杞三方势力,旗鼓相当。
李世民却感觉,这许多关乎天下大事的决定,根本就是皇帝一个人在左蹿右跳像伎子一样的讨好众人。而太子和汉王他们这些人,则更像是在坐地分赃。所有的一切人事任命,似乎都不是为了帝国的利益而做出的,而是皇帝为了……安抚人心,不得罪人。
第一卷 浴火 第114章 门庭若市
复帝都的大事干完,李世民突然一下就清闲了下来,可做。长安九门有李的神策军打理,城外的数万朔方大军由浑托焱ス馔陈剩土食墙酪步桓嘶鹿倩粝擅K飧鎏煜卤泶笤С沟壮闪嗣废危济皇裁慈巳ヌ峒傲恕?br /> 不过,倒有一些私事,也是时候处理一下了。比喻说,重返汉王府,将那处家舍好好的整理一番。朱泚霸占长安的时候,将李谊一家子杀光,东西也抢了个干净,唯独留下空荡荡的板壁没给拆了。后来让一些伪官住了一阵,搞得乱七八糟的。
皇帝亲自下了旨意,让将作监的人一定要将汉王府给收拾好了。俱文珍这个汉王府总管这下可就得势了,对那些将作将的三品、四品大员们吆五喝六当成下人来使,这些人也只能唯唯诺诺的听命行事。谁让汉王是眼下最炙手可热的人物呢?他身边的近侍宦官自然也要跟着身价暴涨了。
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汉王府摇身一变,从一处破敝的房舍,变成了富丽堂皇的亲王宅第。自从唐高宗永徽年间起,大唐的亲王们一般都不住到分封的番地去了。太子自然住在皇城东宫,而亲王公主们则是比较集中的住在朱雀大街西面的‘十王宅’里坊。到了玄宗年间,这里又被人习惯的称作‘十六王宅’。意思就是,这一片里坊附近,住的大多是皇室的宗亲。‘十六’当然也只是泛称了,并不仅仅只有十六家皇亲。
李世民的汉王府,无疑便成了眼下十六王宅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处所在。汉王府离朱雀大街主道最近,坐东朝西,打开大门几乎就能看到朱雀街。门口两只大石坐镇,朱红油漆卯钉大门,门檐斗拱上是一对戏珠的三爪金龙。稍有点常识的人,看到这副景象也就会明白了——这里肯定住着皇室王亲。而且那幅门匾更加说明了这一点,上面写着三个大字——“汉王府”。
眼下这若大的长安城里,还有谁不知道“汉王”的鼎鼎大名?
将作监的人没日夜夜的赶,短短几天时间,就将汉王府修缮一新可以入住了。因为毕竟不是乔迁新居,而且家里之前还发生过一些死人的惨剧,所以李世民也借此没有声张,只是静悄悄的搬了进去。
进了大门,左右都是绿荫蔽道,花香鸟语,环境还算不错。主宅是一栋斗拱飞檐的大瓦房,大气而又宽敞,倒也还合李世民的心意。左厢有几进院落,是供客人和下人居住的客房和耳室,以及存放东西的杂间。右厢则是一片正房,专供汉王府僚属和亲兵们住的。难得是后院还有一处小池,建了假山流水和小桥楼亭,环境清幽。还有一处较大的绿茵草地,间或的栽种了一些奇花异草,倒是一处静闲休息的好去处。
在长安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能有这样大的一栋宅子,也算是难得了。虽然?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