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狼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潜艇主战纪实





战的态度,英国空军部没有提供反潜飞机的满意设计方案也就不足为奇了。
  集中执行战略轰炸方针意味着,空军部不能向岸防航空兵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新式飞机。他们的观点是特伦查德空军元帅的方针能迫使敌人很快投降,不致使敌对行动走得太远,并破坏德国大量生产潜艇的能力,而潜艇正是邓尼茨设计的无限制潜艇战所需要的。
  英国岸防航空兵是在岸防区的基础上于1936 年7 月成立的,当时兵力少得可怜,总共只有76 架飞机,编成3 个水上飞机中队,2 个“安桑”式飞机中队和1 个“维尔德比斯特”式飞机中队,“维尔德比斯特”是一种老式的双翼飞机,是岸防航空兵对付水面袭击舰和商船的唯一攻击力量。英国空军部在1937 年12 月给岸防航空兵的命令中规定的战略任务是:1。保护贸易;2。实施侦察,以支援舰队作战;3。与英国海军协同作战。
  其中重点是侦察,岸防舰空兵的大部分飞机也是为此目地设计的。特别是“安桑”式,其设计目的是监视企图经过北海进入大西洋的水面袭击舰。
  1937 年12 月,海军大臣厄恩利·查特菲尔德评论说:“再没有比水面袭击靓的成功攻击更能中断我们海上贸易的了。”反潜作战的方针是“等待和观察”。如果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还可能采取协同作战的方式,不过,这在给岸防航空兵分配飞机时是次要的因素。当时完成空军部规定的各项任务所需的飞机数额如下:保护贸易213 架。
  侦察84 架。
  与海军协同作战42 架。
  共计339 架。
  根据该命令,对战前成立的各个区域联合指挥系统首次进行了检验。在这个系统中的海、空军参谋人员使用共同的情报来源肩并肩的紧密协作。第一个这样的指挥部负责西部海防区,于1939 年4 月在普利茅斯智慧山由岸防航空兵第15 大队组成,在那里设立了海、空军联合作战室,并配有完整的独立通信系统。海、空军的参谋人员在智慧山共同规划了“航路控制法”,以便在战争爆发时用于保护航运。
  岸防航空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一般性侦察,包括实施必要的反潜巡逻,阻止敌潜艇在水面机动等。
  30 年代中期和末期,岸防航空兵的水上飞机每年夏季在波特兰进行一周演习,即1939 年,从索内岛和坦戈米尔起飞的飞机与从波特兰和朴茨茅斯出航的潜艇每周进行两次演习。随着两次大战之间财政限制的取消,以及备战工作的加速进行,英国空军部才能够着手制定增加岸防航空兵兵力的计划。
  而对海军来说,时间已太短,到战争爆发时,所需的339 架飞机,只能得到183 架。水上飞机中队仍保留老式的“伦敦”式(2 个中队)和“斯塔勒尔”式(1 个中队)飞机。“安桑”式飞机中队已从2 个增加到9 个(其中4 个是训练机中队),飞机都很陈旧,急需立即改装。
  新飞机还没设计出来,唯一比较适合的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制造的“赫德逊”式飞机,英国订购了一些,1939 年夏开始服役。岸防航空兵的攻击兵力仍然是1 个“维尔德比斯特”式飞机中队,这实在是一个笑料。虽计划由“博法特”式飞机进行换装,但这种飞机于1939 年12 月才能开始服役。
  1937 年7 月,海军部又取得了对海军航空兵的某些控制权,英国空军对从岸上基地起飞巡逻的海军航空兵的飞机有作战控制权。海军航空兵一直是由空军部指挥的,由于防务预算的限制,严重缺少资金。因此,海军航空兵的状况非常惨,都是老式飞机,而且数量不足。虽很快制定了迅速扩大新型飞机数量的计划,但是没有时间对这些新计划进行全面鉴定。到1939 年,对海军航空兵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的任务规定如下:1。实施侦察,以支援舰队;2。攻击敌舰艇;3。为己方舰艇担任防空和反潜;4。校正炮火射击。
  在这里,反潜没有放在重要位置上,因为估计装有声纳的驱逐舰能够胜任这项任务。
  在大西洋彼岸,加拿大海军的反潜兵力由6 艘驱逐舰组成。东海岸的“萨格内”号和“斯基纳”号当时都装上了声纳。加拿大海军的所有军官几乎都用四分之一的工作时间在英国海军军舰上轮训过,因此始终能跟上英国反潜发展的步伐。
  加拿大海军的反潜人员在英舰“鱼鹰”号上受训练,但是合格的反潜军官只有二名,他们二人在20 年代末受过专门训练。加拿大海军的声纳装置的备用部件几乎全部没有,而且没有受过训练的维修人员。
  1935 年2 月,活森·瓦特教授提出了雷达的理论。第二年,成立了一个由E。鲍恩博士领导的小组,研制一种由飞机探测水面目标的体积小、耗能少的雷达装置。第一次由“海福特”式轰炸机进行了试验。
  1937 年7 月,“安桑”式飞机装了一部波长为1。5 米(240 兆周/ 秒)的雷达。1937 年9 月3 日,“安桑”式在5 英里的距离上,收到了“罗德民”
  号、“勇敢”号和“南安普敦”号的清晰信号。
  然而,在这方面又必须要优先发展探测敌空袭的地面预警雷达,鲍恩的设计工作进展缓慢,到1939 年研制出一种空对舰雷达(AsVI 型)。这种雷达结构非常复杂,容易出故障。当时正在研制的唯一一部舰载雷达是探测飞机的警戒雷达。
  到战争爆发时,某些后来在击败德潜艇中起了很大作用的武器和装备,至少已在进行试验和研制了。对付这场可能爆发的战争,仅仅只有三年的准备时间,重要的显然是尽快扩充整个武装部的力量。因此,刚刚进入试验或研制阶段的长远项目不得不暂时下马或放慢速度。1939 年,急需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依靠的是已过了关但也过了时的设计,即使如此,也不能完全满足新条件下战争的需要。
  第二节 给英国皇家舰队的致命一击
  1939 年9 月3 日,英国向德国宣战。此时,邓尼茨统率的56 只U 艇中,只有46 只能够参加作战行动。其中行使在大西洋作战的只有22 只,其余是小巧的(250 吨)U Ⅱ型,因限于续航能力,只能在北海作战中使用。
  1939 年10 月8 日10 时正,年轻、瘦小的德国“U —47”号潜艇艇长普里恩,穿着一件灰色皮上衣,戴着军帽,精神抖擞地来到艇上,提高尖嗓门喊道:“解缆!”
  “U —47”号潜艇从基尔运河悄悄地驶出,进入北海,直向西北方向驶去。
  去哪里,执行何种使命,水手们如蒙在鼓里,一点也不知道。一路上,艇长普里恩不发一语,只是偶尔下达命令。“发现舰船。”嘹望哨报告。
  普里恩听了报告只是点点头,并不下令攻击。素有小老虎之称的艇长,今天似乎变得温文尔雅起来,水手们愈发感到纳闷,不明白艇长闷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12 日凌晨,普里恩看了看海图,轻声下令:“下潜!”U —47 在水下20米的深度潜航,向位于英国苏格兰东北面的奥克尼群岛接近。直到夜幕降临,普里恩命令潜艇上浮。潜艇从水下露出黝黑艇体。普里恩从舱内匆匆爬上舰桥,在幽暗的海面与低垂的天帐之间,他看到奥克尼群岛绰绰的边缘,他重新测定舰位,知道现在U —47 号潜艇正位于哥克海峡的东南面。
  “下潜!”普里恩又一次命令道。
  当潜艇再次潜到海底时,普里恩命令全体艇员集合。“我知道这些天你们一直在揣测我们艇的任务,”稍停顿一会儿,普里恩严肃而又自信、斩钉切铁他说道:“我们要突入斯卡帕湾!”
  回答他的只是沉默。这种沉默蕴含着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因为他们终于从迷惘不解的闷葫芦里解脱了出来。斯卡帕湾对德国人来说,是一个太熟悉的地理名词。它位于苏格兰东北部的奥克尼群岛,是英国海军主要基地之一。
  斯卡帕湾的地理位置特殊,它东通北海,西接大西洋,进可攻,退可守,在军事上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同时,斯卡帕湾对德国海军来说,又是一个耻辱的代名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4 个月,德国U —18 潜艇在艇长亨尼希的指挥下驶近胡金海峡的防潜栅。由于英舰队已驶往北海,潜艇扑了个空,在返航时被一艘英国驱逐舰击沉。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德国失败已成定局时,U —116 号潜艇在艇长埃姆斯曼的指挥下妄图插入斯卡帕湾作最后一搏,但结果也未能逃脱葬身海底的厄运。更使德国寒心的是1918 年德国舰队投降后,主力部队就被拘禁在斯卡帕湾,于1919年6 月21 日全部舰艇被凿沉海底。
  普里恩继续说道:“我理解你们的沉默。这次使命是极其危险的,很可能重蹈复辙。因此,从现在起,除值勤人员。16 时,我们共进一顿丰盛的晚餐。此后,我们将吃不到热饭,只有面包、奶油和巧克力供给大家。艇上不许有任何灯光,任何人不许随意走动,必须保持绝对安静。我再重复一遍,必须保持绝对安静!”
  U —47 号潜艇在海底一直潜伏到13 日傍晚。
  19 时,潜艇浮出水面。19 时15 分,天色已暗,潜艇取320 °航向,十分小心地悄俏向前行驶。观察哨增加了人员,四个双筒望远镜负责观察尾部舷角以外的天际。指挥室内实行灯火管制,艇员彼此用耳语讲话。23 时7 分,当潜艇位于南罗纳尔德塞岛正东时,一个观察哨兵用时轻轻碰一下普里恩,指一指南边的暗处。
  “一艘商船!赶快离开舰桥!紧急下潜到潜望镜深度!”
  普里恩通过潜望观察四周海面,潜艇继续前进。23 时30 分,待商船了无踪影时,潜艇再次浮出水面。普里恩突然看到离艇首左侧一海里有沉船的桅杆,心里一惊,马上命令:“向左,270 度”。潜艇向西航行几分钟,航海官施帕尔走上舰桥。
  “报告长官,航向不对,那是斯克里海峡的沉船。”
  “什么——斯克里海峡!”普里恩拿起双筒望远镜观看一会儿,自言自语他说道:“我差点坏事。你是对的,柯克海峡还在北面半海里。”
  为什么普里恩艇长一定要找到柯克海峡呢?
  原来,斯卡帕湾南北长约24 公里,东西平均宽13 公里,容纳英国皇家舰队的全部舰艇。1939 年9 月,德国曾派出侦察机和小型潜艇前往奥克尼群岛一带实地侦察。各种情况表明,英国已经严密封闭这里的一切通道,斯卡帕湾的7 个人口,其中6 个设有防潜栅、防潜网、水雷场,有警戒舰艇封锁。
  第7 个入口——柯克海峡,虽然不像其它入口那样防备严密,但这里水道狭窄多变,波汹流急,水下密布巨大的岩石,构成险峻的天然屏障。即使这样,为防备万一,英国人还在柯克海峡凿沉三艘旧船。为了给英国皇家舰队致命一击,唯一的办法只有靠着潜艇的优越性,隐蔽、机动灵活地通过柯克海峡进入斯卡帕湾,尽管这是一次冒险行动。
  U —47 号潜艇瞬即来了个右满舵,向北行驶,直冲梅因兰岛而去。距海岸线不到457 米时,向左转进入柯克海峡,然后沿着跟海岸线平行的航向前进。在闪烁不定的北极光的映衬下,沉船的轮廓隐约可见,像不祥的幽灵横卧在拉姆岛和梅因兰岛之间。3 艘沉船在前面不到1。8 公里的地方。两艘成南北一线排列,另一艘靠近海岸,位置稍右。普里恩沉着、从容地指挥潜艇向正西航行,从船尾直挺挺隐现在水面上的沉船南侧驶过。突然,正前方出现另一艘沉船,一条生了锈的锚链一头系在船首,另一头栖于水中,成45°的角度,斜悬在黑沉沉的水面上。普里恩急忙指挥潜艇向它的东侧驶去,企图借助涨潮潮流通过,不料,就在此时,潜艇艇尾却陷入第一艘沉船周围的旋流,艇首直向右打转。潜艇像一块浮动的木头向沉船漂去。
  “左满舵!”普里恩指挥着,“左车停。。右进一!”
  潜艇好不容易从危难中解救出来,缓缓地向前移动,片刻之后,艇体微微一震,水下传来石头擦碰艇壳的声音,真是祸不单行,潜艇搁浅了。
  “前进三!”普里恩果断地命令道。
  潮流太猛了!几分钟后,从搁浅中脱身出来的潜艇,又随着潮流直往前冲。
  “左车停!左满舵!”普里恩急得满头是汗。
  可是,来不及了,潜艇不自由自主地朝前撞去,锚链横勒在左螺旋桨的护板上,死死地勾住潜艇。这时,距梅因兰岛海岸不到183 米,灯塔闪烁的灯光照射在水面上,也映照在U —47 号潜艇的艇体上。普里恩心悸他说:“现在只得听天由命了。英国人还看不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