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7






     窦建德领导的起义军是河北一支强大的力量,王世充自称郑帝以后,窦 

建德也自称皇帝,国号叫夏,攻占了唐军许多土地。他接到王世充的求救信, 

一面带领30万人马,水陆并进,援救东都;一面派出使者给李世民送去一封 

信,要李世民退回关中。 

     面对这种新局势,李世民的部下出现了意见分歧。李世民比较两种主张, 

权衡利弊。决定令屈突通协助元吉围困东都,亲率精骑3500余众,急奔虎牢 

关,阻挡窦建德的西进。 

     于是,就在这个时候,著名的虎牢之战发生了。窦建德无法挺进,筑军 

于板渚。窦建德数战不利,军心有所涣散。可窦建德一心只想决战。李世民 

渡河,牧马于河北,留下千余匹,伪装粮草已尽,以惑窦建德,而本人则当 

晚返回虎牢。次日晨,窦建德果以全军出击,世民按甲不战。及至中午,窦 

建德军饥倦,争着喝水,席地而坐,全无斗志。世民抓住战机,下令攻击。 

窦建德军队迅速被击溃,窦建德也被俘。之后,王世充惊惶而降,唐初统一 

战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到这时候,天下大部分地区都已归于唐的统治之下。最后一次统一战争 

是对刘黑闼的战争。窦建德失败后,唐王朝并未能有效地控制河北地区。由 

于唐朝官吏实行严厉惩处起义军的办法,激起了窦建德部将刘黑闼的起兵。 

     武德四年十二月,李世民和李元吉讨伐刘黑闼,次年2月,唐将秦叔宝 

破刘黑闼军队,接着李世民又以坚壁不战大败刘黑闼。后刘黑闼迅猛异常地 

二次卷土重来。皇太子李建成亲征。根据魏征的建议,争取人心,安定社会, 

刘黑闼的部众溃散了。武德六年,刘黑闼被杀。 

     这四次大战役,主要是李世民指挥的,取得了显赫的战功。另外还有李 

孝恭指挥的平定以杜伏威、辅公祜为首的江淮义军,平定萧铣的梁政权。经 

过一系列战争,唐王朝最后统一了中国。 

     历史的车轮驰至今天,客观地向人们提供治国富强的经验与一些惨痛的 

教训。因此,总结历史,可以鉴今,确保现实的正确发展方向。 

     历史又是何其的相似。历史之剧有重蹈的时候,可是人们往往会忘记一 

次错误,以致悲剧重蹈其辙。 

     秦二世灭亡,隋二世也灭亡。 

     秦王朝是在远征近战、灭六国的基础上建立的,结束了中国的割据状态,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隋呢?也是在三国、二晋、 

南北朝长期混战、对峙的局势中崛起而一统天下的朝代,秦、隋同样地完成 

了同样的任务。 

     秦亡于苛政,秦之残暴统治与四处征战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忍亦 

死,反亦死,一人呼之,天下响应,揭竿斩木,兵变四起,奋而亡秦,汉续 

之;隋一统天下,大兴石木,建洛阳,征高丽,战突厥,劳民伤财,以致炀 


… Page 26…

帝被杀于江都,承亡国之罪名,隋不鉴史,终蹈秦之辙。 

     隋朝自文帝开国,到炀帝身亡,历时只有短短的37年。隋王朝在隋末农 

民起义暴风骤雨式的打击下二世而亡,隋亡唐兴,为唐初政治家提供了活生 

生的教材。 

     唐初统治者清楚地看到一个富强的隋朝被农民起义所推翻。因此唐初的 

几个帝王的统治指导思想都对农民采取了让步的政策。 

     唐统一全国后,政治上仍保持清廉的作风,唐太宗善于用人,肯于纳谏, 

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为官,辅佐政治。 

     在经济上,采取了许多对农民有利的措施。轻徭薄赋,不夺农时。这样, 

生产状况迅速好转。 

     唐太宗又败突厥,退吐谷浑,连吐蕃。唐太宗的羁縻政策取得了显著的 

成绩。 

     经过君臣的努力,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况,和外国的交流也日 

益频繁,长安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唐所采取的文化和经济措施对许多 

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乱平定后的唐朝迅速发展,蒸蒸日上,成为一个空前强大的东方大帝 

国。 


… Page 27…

                   手足相残,血溅禁门——玄武门之变 



     李渊建唐伊始,其长子建成和次子世民之间即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储位之 

争。在这场激烈的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搏斗中,李世民技高一筹,先发制人, 

制对手于死地。公元626年6月4日,他经过周密策划,发动宫庭政变,诛 

杀其兄李建成、其弟李元吉于长安玄武门,迫使其父李渊退位,自己登上皇 

帝宝座。这次兄弟相残、喋血宫门的事件,史称“玄武门之变”。这场宫廷 

政变之所以酿成,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的。 

     隋朝末年,炀帝暴虐,民不聊生。贫苦百姓,走投无路纷纷揭竿而起, 

起义烽火遍布全国。在隋朝灭亡已成定势的情况下,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严 

重分裂,许多贵族大臣为了保全自身利益,趁火打劫,纷纷拥兵割据,遍地 

称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准备夺取最高统治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李渊 

集团。 

     太原留守李渊 (566—635年),先人是隋重臣,世袭唐国公。尽管李渊 

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很为朝廷卖力,但是炀帝却始终不信任他,派自己的心腹 

王威、高君雅做太原副留守,监视他的举止。李渊敢怒不敢言,整日酒色度 

日,但暗中却蠢蠢欲动。 

     李渊膝前四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玄霸、四子元吉。除玄霸早 

逝外,其它三子个个英武,雄心勃勃。在诸子中,次子世民雄才大略,英姿 

绝伦,智勇无双。他见隋朝大势已去,便暗结天下英雄豪杰,蓄意经略天下。 

他对李唐的奠基、创建及强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认为只有趁天下大乱之机,夺取政权,才能保住家族的地位和利益。他一面 

广结天下豪杰,积蓄力量,一面积极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李渊虽然也有 

起兵的想法,但一直顾虑重重,不敢贸然行事。 

     晋阳县令刘文静是个很有头脑的人。当时因为与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密是 

儿女亲家,被炀帝免职关入监狱。他虽然比李世民年长许多,但非常钦佩李 

世民的才华和胆略,与他成了好朋友。李世民由于想不出合适的办法鼓动父 

亲起兵,于是就求助于刘文静。李世民感慨地说:“像您这样正直的人也被 

关进监狱,这世道真是忠奸不分啊!”刘文静想,今天李世民到监狱来看我, 

肯定有原因,于是就试探地说:“如今天下大乱,哪还有什么忠奸可言!除 

非有汉高祖、光武帝那样的英雄人物,才能收拾局面安定天下呀!”李世民 

说:“怎么知道现在没有那样的人物?只怕是一般人不知道而已。今天我来 

这里,就是想和您商讨天下大事,听听您的高见。” 

     刘文静听出李世民以刘邦自居,有推翻隋朝建立新王朝的雄心,非常高 

兴,于是就对李世民谈了自己对天下大势的看法。 

      “我到底没有看错公子。如今天下大乱,烽烟不断。李密率领的瓦岗军, 

已打到东都洛阳城下,洛阳守军连吃败仗,无力招架。反隋烽火燃遍全国; 

造反势力,此起彼伏,隋朝江山眼看已无法收拾。皇上只顾在江南游玩,这 

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如果有一个英杰,把各种反隋力量联合起来,夺取天下, 

易如反掌。太原百姓,为避战乱,纷纷入城。其中不乏英雄豪杰。如果把这 

些人收编起来,可得十万之众。令尊唐国公,坐镇一方,拥兵数万,德高望 

众,倘若振臂一呼,谁敢不应?趁长安空虚,洛阳之军又被李密瓦岗军牵制 

无力救援之机,率军入关,攻占长安,号令天下。我敢说,不出半年就可以 

建立帝王伟业,隋朝江山就非李家莫属了。” 


… Page 28…

     率军入关,占领长安,夺取天下,正是李世民朝夕盘算的大事。因而刘 

文静说完,他马上点头表示赞同,说: 

      “我与您的想法完全一样。现在正是大丈夫展示身手的大好时机,您我 

都要高瞻远瞩,有所做为。”说到这里,他皱了一下眉头说:“只是如果父 

亲不同意起兵,那该如何是好?” 

     刘文静想了一下,对李世民耳语几句,李世民马上点头微笑。 

     第二天,李世民就派自己的亲信、擅长赌博的高斌廉带着巨款找晋阳宫 

监裴寂赌博。裴寂是刘文静的好友,将近50岁,是个怀才不遇,不满现实的 

人。又是李渊的好友,李渊很可能听从他的意思。裴寂非常喜欢赌博,李世 

民就投其所好,以便结交他,好请他劝说父亲。一会儿,他就把高斌廉带去 

的钱全赢了。裴寂兴高采烈,留高斌廉吃饭。吃饭时,高斌廉说:“您知道 

您赢的钱是谁的吗?”裴寂吃了一惊,忙问究竟。此后,李世民与裴寂的交 

往就越来越多,两人的关系日益密切。 

     一天,两人正谈得高兴,李世民忽然沉默不语,一脸忧愁的样子,裴寂 

忙问:“公子有什么为难事吗?”这时李世民才把自己心事告诉裴寂。他说: 

 “皇上把我们家看作眼中钉,时刻想找借口除掉李家。我家真是朝夕不保啊! 

就目前局势来看,早晚将有大变动。我想乘机大干一番,只怕父亲不同意, 

您看怎么办?” 

     裴寂经常听刘文静称赞李世民“非平庸之辈,是汉高祖、光武帝之流的 

人物,年纪虽轻,却是匡扶救国的奇才。”心想,这样的人物现在如此信任 

他,找他帮忙,将来打下天下,自己就是开国元勋。因此,他郑重地说:“公 

子不必着急,我自有办法。” 

     裴寂想起前不久李渊曾收下他送去的两名晋阳宫宫女,便决定在这件事 

上做文章。一天,他与李渊一起喝酒,酒至半醉时,裴寂忽然说:“大人, 

都是我害了您,我送的两名宫女的事,恐怕要传出去了……”。李渊大吃一 

惊,吓出一身冷汗,酒也醒了许多。私留宫女,乃是灭门之罪,万一泄露出 

去,后果不堪设想。裴寂接着说:“二公子世民怕事情败露,正在招兵买马, 

网罗贤能,我看我们应该先下手为强。谨小慎微,危在旦夕,起兵举事,或 

可成功。”李渊沉吟半响,也无可奈何,只说:“事到如今,也只好如此了。” 

     此后,李渊一想起宫女的事就愁眉不展。此时又值突厥来犯,李渊派太 

原副留守高君雅率兵迎战,却连吃败仗。守卫北部边防,防备突厥来犯是李 

渊的职责,现在连吃败仗,万一朝廷问罪下来如何应付?炀帝非常残暴,杀 

朝廷重臣如同宰鸡一般,李渊如何能不害怕?想到这些,李渊更是焦躁。 

     李世民觉得这正是劝说父亲起兵的好时机。一天,趁四周无人时,悄悄 

对李渊说:“当今皇上昏庸无道,大兴土木,开凿运河,四出巡游,远征高 

丽,百姓穷困潦倒,天下到处都是烽火,晋阳(今山西太原)城外就是战场。 

您若一味拘守小节,唯思尽臣子本分,那么,下有流寇走盗进逼,上有严酷 

刑法,不是死于流寇之手,就是死于皇帝刀下,危在旦夕。如今反对暴政苛 

税是大势所趋。我看不如顺乎民心,率兵起义,才能化险为夷,化祸为福。 

天赐良机,不能坐失啊!父亲,您还要等到何时?” 

     李渊听到这话,把脸一沉,训斥说:“放肆!你怎敢说这种剿灭九族的 

话?我马上把你治罪!” 

     李世民沉着地说:“我是看天时、人事都是如此才敢对您这样说的。如 

果您真要把我治罪,随您的便,我虽死无憾。” 


… Page 29…

     这时,李渊才换了一副面孔,小声对世民说:“我哪忍心治你的罪。只 

是怕你做事不机密,坏了大事,招致大祸,因此警告你千万不要随便乱说。 

一定要小心谨慎,此事关系重大,切不可走漏风声!” 

     原来,李渊也已清楚大隋朝已摇摇欲坠,朝夕不保了。李渊早有野心, 

他正在观察形势,寻找时机。李渊是个饱经世故,老谋深算的人。他既想当 

皇帝,又不愿冒太大风险。尽管暗中已在做准备,但还没最后下决心。因此 

他不露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