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牌嫡女+番外 作者:土豆茄子(晋江金牌封推高积分vip2013.01.19完结,宅斗、种田
关锦年毫不犹豫的答道:“儿子全凭父亲安排。”
关老爷看了他一会,笑道:“你放心,这次只要你能中了进士,想招你为婿的人家自然多得是。可为父也不是那眼光短浅的狭隘之人,不会被这些蝇头小利迷了眼,定然会为你择一宜室宜家是良妻。娶妻娶贤,娶妾娶色,即便是你侥幸娶到了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到时她家务繁忙,上要伺候公婆,下要照顾子女,主持中馈,极为劳心劳力。像你祖母,你母亲,身子就都不大好,从年轻时起,药就一直没断过。光靠嫡妻一人开枝散叶也不现实,纳上一二个妾侍服侍是必须的。由此可见,娶妻太过美貌出众也是无用,关键要会操持家务。君子不可好色,可做事也要得法,无论是朝堂还是后院亦然,这些你可都明白吗?”
关锦年垂目道:“儿子明白,儿子早已打消了其他念头,只想安心读书,将来报效朝廷,光耀我关家的门楣。”
关老爷满意的笑了笑,道:“闲话少叙,咱们说说正题。人都说肃郡王礼贤下士,资助了不少举子,其中也包括你在内。可你上回写信来说,似乎暗示并非如此。你告诉为父,现在究竟是谁在暗中资助你?”
关锦年一凛,道:“父亲明鉴,以儿子在京中这些年的观察,虽然肃郡王在文人中口碑极好,可他本人亲临国子监时,儿子也曾远远见过两回,听他当场题字副诗,只觉文采一般,不像是大贤大慧之人。当然,这个也许是儿子见识不多的缘故,只是胡乱猜测而已。可是儿子最近却又听说他和陈阁老之间有些来往,虽然他是闲散王爷,却也是皇亲宗室,这样总归不好。”
关老爷背着手,在厅中踱来踱去,仔细寻思着儿子的话。
关锦年继续道:“肃郡王当时亲自接待了儿子和几个举子,当时我们几人都是受宠若惊。可事后回想起来,儿子却觉得此事颇为棘手。朝中形势复杂,儿子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子,是谁都不敢得罪。”
关老爷停下了脚步,道:“这很正常,无论哪朝哪代,朝中历来都是拉帮结派的,谁都避免不了。你若想要独善其身,反而更要有靠山才行。而这个人,却是你现在根本无法接触到的。但话虽如此,你别以为那位就什么都不知道。他也许正看着你呢。既然你得了肃郡王的青眼,就注定太平不了。你需小心,如今万事都不可出头,大考在即,你需得过了此关,方能接着想下一步的进退。若是你真的惹恼了肃郡王,前车之鉴就摆在那里——高家是大老爷当年可是圣上钦点的状元,有连中三元①的本事。三元呀,放眼天朝百余年历史,加上他,一共就只有两个人做到了,这是何等的不易!可他就是因为得罪了肃郡王,后来如何了?还不是照样回家做生意去了?若你会为官的平衡之道,如何能在宦海沉浮中安然无恙?”
关锦年恭敬一礼,道:“父亲教训得是,儿子明白了。”他顿了顿,郑重道:“还有一事,儿子想对父亲言明。”
关老爷一摆手,道:“这里没有外人,我儿但说无妨。”
关锦年道:“父亲,除了肃郡王,儿子还曾见过一人。”
“哦?是何人?”
“宁王殿下。”
关老爷闻言,脚步忽的一滞,随即道:“你说说看,你是如何见到宁王的?”
“儿子有一次去参加永思长公主在‘昭贤文馆’内举办的书画展,来了许多贵人,其中就有宁王殿下。当时,儿子正在同子虚品评一张苏子的字,恰巧被殿下听到了,对儿子似乎很感兴趣,宴散后,还将那幅真迹借与儿子临摹。如此一来二去,儿子便与宁王殿下有了些交往。不过,父亲放心,迄今为止,我们都只是谈论些书画,每次见面,最多不超过两个时辰,而且还有其他文人学子在场,无甚特别之处。”
关老爷笑道:“这样反而好些。”
“父亲的意思是?”关锦年本以为父亲会反对,却没料到他会这样说。
关老爷再次跺起步来,道:“你想想看,你若与两边都有来往,却又都没有深交,是不是反而对你更加有利?”
关锦年想了想,道:“可是父亲,若是如此,会不会将两面都得罪了?况且,若将来……”
“你不必怕,只要拿捏好度,不参与进党派之间的争斗,自然会有你的立足之地。你记住,你是在为皇上办事,你是主人,不,这全天下的主人都是皇上。这并非愚忠,而是你只有忠于那个人,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其中的学问还多着呢,等将来为父再好好告诉你。”
父子两人长久未见,相谈正酣,不必赘述。
再说毓秀成亲后不久,这一日,高家忽然派了人过来,说高太君想念孙女们,想接回去住两天。上官老夫人虽不舍,却也不好多留。
就这样,明珠和明霜回到了高家。当明珠抱着美貌猫走进院中的时候,当时就是一惊,怎的家中竟像变了个样子似的?只见下人们一个个都面带喜色,似乎发生了什么好事。
银蝶和红枝笑着接出来道:“小姐不知道,咱们家嫁去京城侯府的那位姑奶奶,如今已经升格为国公夫人了。圣旨刚颁下来没多久,京城送信人的就到了。老太太听了喜得不得了,给我们下人派了红包不说,连菜都加了好几个。”
“呀,小姐怀里的猫可真漂亮呀!”
明珠顺势将美貌猫交给二人,自己则一边往屋里走,一边努力的在记忆中搜索关于这位姑母的事情。
她从未见过这位姑母,只是知道她是高太君唯一的女儿,名唤高敏珍,在家当姑娘时,十分的娇惯。后来嫁去了京城,据说夫家十分富贵,又很快生了儿子,地位稳固,是碧水城中各夫人和太太羡慕的对象。高太君每次提及这个女儿,语气中都是满满的喜爱之意。如今她成为了国公夫人,地位更加显赫,想必高家要开始得意一阵子了。
她觉得有些累,便索性丢开手,不再去想了,而是吩咐下人备水,准备沐浴。
与此同时,另一封信也被送到了高太君手中。
“……回禀老祖宗,大老爷在京中一切都好。”书童高文兴笑嘻嘻的道:“大老爷日日都惦记着老祖宗,也不知老祖宗身体好不好,吃得香不香,还特意让小的给老祖宗带好呢。”说着,跪下去磕了三个响头,道:“老祖宗万福金安,洪福齐天。”
“好,好。”高太君乐得合不拢嘴,“你这孩子,嘴可真甜,块赏快赏。”丫鬟珊瑚立刻用托盘呈上去一个荷包,总有七八两银子重。
书童高文兴笑着接过,又结结实实的磕了一个大响头,道:“文兴多谢老祖宗赏。”他一向嘴甜,长得也清秀,每次都能博得高太君欢心,对他的赏赐也很是大方。
高太君拆了信,接过丫鬟递过来的水晶西洋眼镜,看了半晌后,遣退众人,只留下了文兴一个,问道:“你跟我说说,你们老爷在京中究竟怎么样?”
文兴道:“回老祖宗的话,大老爷虽在三老爷处落的脚,却常常出门,也很少带小的出去,因此有些事小的也不知。不过,大老爷说了,他已将一切都在信上写明,老祖宗一看便知。小的看大老爷今日心情不错,想是一切顺利之故。”他偷眼瞄了高太君一眼,见她面上稍解,遂又重新低下了头去。
“也好。”高太君舒了口气,眼神望向了远方,自言自语道,“不如就这样做吧。”
第二日,高太君称有事,在房内召集了家下所有的主子。众人都还沉浸在喜意中,不知何事召唤他们。
高太君的目光在众人身上一一扫过,半晌,才缓缓道:“近日我要出一趟远门,到京城去贺你们姑奶奶。”
余氏笑道:“这是应该的。只是母亲年纪大了,如今眼看着天气就要变冷了,不如等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再走也不迟。”
高太君道:“现在离天冷还早呢,事不宜迟,我已经查了黄历,十日后便是个好日子,就在那一日动身。”
她是目光从明佳、明霜、明秀、明沁等人身上扫过,最后,定格在了明珠身上,道:“而且,我还要带几个人同行。”
、欲离
“把那个带着。”
“对,还有这个,小心绑紧了,别弄散了。”
“这件就别带了,等转过年去,小姐身量长了,又该穿不下了。”
明珠房内,青雪和素英都在张罗着收拾东西,一旁侍候倒茶的银蝶眼泪汪汪的端着茶杯,望着明珠,道:“小姐,你们这一去,可要到什么时候才回来呀?”
原来,高太君在接到女儿女婿的喜信后,决定进京贺喜。未免路上无聊,便想着由几个年长的孙女们陪着她一块去。这此同去的名单中,除了大夫人余氏,明秀、明霜和明佳外,另外还有明珠的名字。
剩下的,二夫人要留在家中主持中馈,四夫人上不得台面,五夫人要照顾小少爷,少爷们还要上学堂读书,明沁、明芳等小姐年岁还太小,还需要有人照顾。
由于这次是出远门,所以身边既不能带太多人,也不能太少。除高太君和余氏之外,其他几位小姐每个人身边都只能带三个丫头,一名乳母,于是银蝶便只能留在家中看家了。
明珠接过茶盅,笑道:“快别哭了,你家小姐又不是不再回来了。我不过是随老太太进京贺喜,也不会住得太久,想必三五个月,多则半年,怎么也回来了。家里怎么说也不能没人,你就留下来,帮我当一回家吧。”
她这屋里,怎么说也有几件值钱的好物件,比如那件青玉雕龙钮三足香炉,墙上的几卷古画,都是母亲从前留下来的。虽然都已经锁在箱柜中了,但屋子里人多手杂,她需要有人留下来看管。银蝶跟了她多年,秉性老实,做事甚至有点死板,却是经由她一手提拔上来的,其忠心自不必说。
银蝶擦了擦眼泪,道:“小姐放心,我一定好好看着,决不让家里丢一件东西。”
这时,红枝从外面走了进来。在众人略带些深意的笑容中,她当时就红了脸,略显局促的来到了明珠跟前,小声道:“小姐,奴婢已经打听出来了。”
素英笑嘻嘻的凑上来道:“你文兴哥这回又送你什么好东西了?”
红枝羞得低下了头去,摆弄着衣角,再不肯说话。
青雪走过来,拉过素英的手,点了点她的额头,道:“你少贫嘴了,快点过来帮我收拾东西。” 说着,将素英拉走了。
明珠放下手中的青瓷小盖钟,轻声道:“说吧,文兴是怎么说的?”
红枝这才低声道:“文兴哥说,大老爷派他来给老太太送信,信的内容在他研磨的时候看到了一些,起初他不肯说,后来,我一再求他……”说着,脸更红了。
明珠笑道:“你放心,你主子也是个嘴严的,绝不会让你的文兴哥受了连累。”
红枝连忙道:“奴婢不是这样想的……”
“好了,”明珠一摆手,“这么多年了,我还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吗?这里没人能听到,你只管告诉我就是了。”
红枝一五一十将从高文兴那里听来的话都说了。
明珠闻言,沉默了好一会,吩咐道:“好了,我都知道了。同以往一样,此事万不要再对第三个人张扬,你先下去吧。”
“是。”红枝退了下去。
明珠倚在榻上,拿起团扇,有一搭没一搭的扇着,兀自想着心事。
大老爷在信上说,他此次去一切顺利,起复的事也有了准信。吏部的邱尚书那边终于松了口,答应帮着疏通,此事已有了八成把握。请老太太进京,一是为了给妹夫家贺喜。二是若要在京城久居,有些大事还需要打点。高家能做到这一点的,恐怕也只有高太君了。她年轻时也随高太爷在京中住过,有些人脉和见识。三是家里的几个小辈,将来也要接到京中住,长长见识,不能做那井底之蛙。他们高家若要长长久久的兴盛,就必须出几个能扛得起家业的子孙,如此这般,还写了许多琐碎家事,高文兴便没再细说。
明珠轻叹了口气,看来,这一世的改变确实多了许多。一旦父亲进京做了官,那她这个女儿想必也要随之进京常住了。她前世可是连京城大门向哪开都不知道的。今后会发生什么,她似乎觉得越来越难以把握了。而且,老太太为什么要带她们几个没什么用处的小女孩进京呢?她和明佳才十一岁,按理说此事已经有了八九成的把握,应该还不需要她们。难道说……
明珠蹙了蹙眉,想到父亲信上所写的“长长见识”这几个字,心下烦乱。
与此同时,明霜的院中也不安静?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