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狂飚-从诺曼底到易北河
那是欺骗我们的假象!。。最适于登陆而又最危险的地方应该是瑟堡和布雷斯特这两个海岸半岛。这两个地方有建立桥头堡的有利条件,因此非常诱人。一旦投入大批空军力量,就能逐步扩大桥头堡的地盘。
。。就敌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尽快获得一个港口,以便使登陆的规模可以扩大。基于此,我已命令把西部海岸上的港口全部“要塞化”,只有要塞司令对于该地区三军的训练和作战负有指挥的专责。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允许敌人的整个登陆作战持续几个小时,最多不得超过几天。迪耶普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敌人一旦被打败,就决不会企图再发起第二次进攻。
姑且不说他们遭受的重大损失,要组织另一次进攻起码也得几个月的时间。进攻失败对英美军队的士气也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譬如,这将使罗斯福不能再当选美国下一届总统,要是运气好的话,他还会死在某个地方的监狱里!英国人则会产生空前的厌战情绪,而那个年老多病的丘吉尔,他的声望也一定会一落千丈,再无力组织另一次新的军事行动。
。。我们目前在欧洲拥有的45 个师的兵力对东线来说也是生死攸关的。一旦我们在西线取得决定性胜利,就能把这些部队迅速调到东线,彻底改变那里的局势。因此,这场战争的全部结局都取决于西线每个人的战斗,同时也关系到第三帝国的命运!会后,希特勒把隆美尔留下来单独交换了意见。隆美尔告诉希特勒,他对挫败敌人的进攻满怀信心。希特勒道:“嗯,埃尔温,整个德国都托付给你了。”隆美尔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请元首放心,依我所见,敌人不会成功地把脚踏到旱地上。但有一个条件,即西线所有的装甲和机械化部队都要归我指挥。”希特勒:“可以考虑。”就在这一天,德军统帅部获悉,在西西里销声匿迹的巴顿将军终于在英国出现了。三个月来,他们一直在找寻这个唯一能使他们注目和敬畏的美国将军。他们推测,巴顿将指挥进攻欧洲的主力部队,因此他出现的地方一定是主攻方向。
① 1942 年8 月19 日,英、加军队6000 余人在法国海岸迪耶普登陆,结果损失4300 亲人,一天后撤出。
各得其所
这些天,巴顿的心情遭透了。他的司令部被安排在英格兰中西部、靠近曼彻斯特的纳茨福德,这里远离伦敦,远离英格兰南部的反攻基地。他的部队还在稀稀拉拉地从国内向这里缓慢调动,使他当了好长时间的光杆司令,成了“艾克的卫兵”。很明显,他在“霸王”行动中只是个配角,而这配角如何个演法,他也还不得要领,只知道他在登陆战役后期才能上场。一个月前,他曾到圣保罗学校拜访蒙哥马利,后者问他是否喜欢“霸王”计划,他嘴一咧:“不喜欢。按照计划,我没有任何事情可做。”
人们似乎在有意忽视他、疏远他。讨论“霸王”计划不让他介入,又不许他乱说乱动,说是不能让人知道他在英格兰。更使他懊恼的是,他要受昔日的部下布莱德利的指挥,而这个人在他看来“才智极为平庸”,又“不够勇敢”,是个“跑龙套的”;“他戴着眼镜,下巴很大,说话不多,还是陆军参谋长的射击伙伴。”哎,倒霉呀,只怪自己这张不把门的嘴。
最近这些天,他老实得不行,甘当三孙子,见人就笑,见话就听,见了艾森豪威尔和他身边的人就奉承:与艾克比拿破仑算老几?这套做法对巴顿来说既感吃力又觉恶心,真难为他了。他无可奈何地叹息道:“哎,我在这儿不得不干舔屁股的事,难怪我嘴上长疮。”
闲着无聊,他便常常在自己的官邸大摆筵席,招待四邻贵族,然后看上一场美国电影。客人一走,他便觉得非常孤独。为了解闷,他买来一条狗,取名“威利”。“威利”虽然长得又丑又凶,但非常温顺,令巴顿百般钟爱,甚至让它坐在椅子上同他一起进餐,还经常与它扭打在一起。
然而,巴顿没有被人忘记,起码最高统帅部的人还想着他。他们给他安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美国第1 集团军群司令的头衔,目的是利用德国人对已顿的特别关注来进行欺骗。
盟军最高统帅部深知,象横渡海峡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瞒不过德国人的,但也不是一点隐真示假的余地都没有,起码可以在进攻地点和时间上作点手脚,让敌人作出错误的判断,以保证登陆行动的顺利实施。为此,摩根将军制订了一个代号为“刚毅”的欺骗计划,该计划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德国人相信,盟军的主攻方向在加来而非诺曼底。这样,即使德国人发现盟军真的要在诺曼底登陆,他们也会认为那只不过是佯攻,从而使他们作出错误的兵力部署,导致指挥失误。
“刚毅”计划实施的主要手段除了利用间谍网,特别是双重间谍向德国人提供假情报或无害的真情报外,再就是在英国东南部虚设一个集团军群,摆出准备进攻加来的架式。这样,真正的“霸王”战役在诺曼底打响后,敌人也不敢把防守加来的重兵集团和战略预备队轻易调往诺曼底。这个假集团军群的司令部设在肯特郡的多佛尔附近,除了电台是真的外,其他差不多都是假的。有假营房、假飞机、假坦克、假登陆艇。。,都是用纸板、木头、帆布和橡皮做的。那些电报员们整天忙着收发报,好象真有那么回事似的。与英国其他地方比,这里唯一有大战将临的气氛,再加上巴顿的出现,不愁德国人不上当。当然,这些欺骗行为也不能做得太露骨,以免敌人生疑。情报即使是假的,他不能让他们顺利地得到;侦察机飞来了,也要把它们赶跑,只是偶尔放进来一两架。
巴顿做梦也没有想到派了他这么个有名无实的公差,但聊以自慰的是,这也算着重他、抬举他了,说明他比任何人都更引人注目。别人想干,还不够格呢。
艾森豪威尔这些天的情绪也不高,空军的指挥和使用问题搞得他焦头烂额。随着战争进入第5 个年头,空军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且不说地面作战要依赖战术空军的支援,更令空军指挥官们骄傲的是那些威力越来越大的重型轰炸机。这些轰炸机当时正在对德国实施代号为“直射”的联合轰炸行动,旨在摧毁其军事工业和经济命脉,瘫痪其指挥系统。艾森豪威尔深知空军对实施“霸王”行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从他被任命为最高统帅的那一天起便极力希望全面控制空军。
早在魁北克会议期间,英国空军上将利—马洛里即被任命为欧洲盟国远征军空军司令,但当时授权他指挥的只有战术空军(战斗机和中型轰炸机),而不包括战略空军(重型轰炸机)。利—马洛里在获此任前是英国战斗机部队司令。他长着一张圆圆的脸和一对充满感情的眼睛,嘴上留着两撇梳得很整齐的小胡子。他为人谨慎,不易相处,一上任就冒失地发起了争夺战略空军指挥权的攻势。但战略空军指挥官本能地维护自己的独立性,认为利—马洛里作为一名战斗机指挥官不了解轰炸机的“奥秘”所在,只会滥用战略空军,而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和能力。
当时,指挥英、美欧洲战区战略空军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英国轰炸机部队司令阿瑟·哈里斯上将,另一个是美国驻欧洲战略空军司令卡尔·斯帕茨中将。哈里斯长着一头红发,为人随和,没有架子,但打起仗来勇猛顽强。他对他的轰炸机简直着了迷,一天也不让他的飞行员闲着。他常说,别的将军在一年之中不过拿他的军队冒一两次险,而他则每天晚上都使他的整个前线处于危险之中。他私下里向丘吉尔保证说,他的重型轰炸机可以把柏林夷为平地,从而最终赢得胜利,而无需发动地面进攻。丘吉尔听后为之振奋,坚决支持他的对德战略轰炸计划和独立执行任务的主张。有丘吉尔撑腰,哈里斯更肆无忌惮地反对把战略空年划归远征军指挥了。
斯帕茨将军的胆量和对轰炸机的钟爱比哈里斯有过之而不及,英国人在晚上出动,而他则让他的飞行员在白天起飞。他是个不修边幅的人,性格直爽,不拘小节,有时连胡子也不刮。大家都很喜欢他,因为他为人友好,非常合群,还爱打扑克。哈里斯从不视察部队,也不亲临战场,而他坐不住板凳,常往下面跑,还亲自架机参加战斗。但他与哈里斯在空军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致的,认为单靠轰炸机就能取胜,并反对把战略空军交给利—马洛里。他对艾森豪威尔说:“我对利—马洛里指挥空军的能力缺乏信心,也没有信心让他指挥战略空军,除非是由于战术行动上的偶然需要。”
艾森豪威尔知道,斯帕茨反对把战略空军交给远征军指挥,多半是因为他讨厌利—马洛里。这个好办,给他换个上司就行了,比如说让那位大家都喜欢的特德来指挥·哈里斯就难对付了,他的后台老板是支持战略空军独立的丘吉尔。看来,要想达到目的,必须先攻下这个堡垒。在一次与丘吉尔的会面中,艾森豪威尔毫不客气地威胁道:“如果英国人继续持不合作的态度,那我就只好打道回国了。”接着,他又打电活给特德:“你听着,阿瑟,我已非常厌倦同一大批自以为是、爱慕虚荣的人打交道了。请你告诉那伙人,如果他们仍不能和睦相处,仍不能停止孩子似的争吵的话,老天作证,我就洗手不干了,让首相另请高明来指挥这场该死的战争好了。”
特德急忙从中斡旋,奔走于丘吉尔和英国空军参谋长波特尔之间。直到3 月上旬,事情总算有了眉目。特德和波特尔共同起草了一份协议,规定恃德将代表艾森豪威尔对包括战略空军在内的所有空军实施直接监督,而利—马洛里在特德之下仍负责战术空军的行动。艾森豪威尔看过协议,高兴地在上面别了个便条:“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空军问题的圆满解决使艾森豪威尔如释重负。他现在可以在他的新总部安静地工作、思考和休息了,有时还可以悠闲地打一两场高尔夫球,玩会儿牌,或阅读西部小说,甚至可以单独与萨默斯比小姐呆一会儿。
这个新总部设在伦敦西南郊金斯顿附近的布歇公园内,代号“宽翼”,这里很快便建起了一栋栋营房,以供司令部人员办公、休息之用。艾森豪威尔为自己选择了一栋两年前曾住过的三居室的旧砖房,屋里的地板嘎嘎作响,地毯凹凸不平,墙上的油漆也已剥落。由于过去这里曾用作通讯站,故得名“电报屋”。自3 月5 日迁到这里后,艾森豪威尔感到比在伦敦市中心舒服多了。这里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芳草遍地。他把他的司令部组织得象个大家庭一样,人们不分国籍和种族,亲密无间地并肩工作。
布歇公园的新主人除了艾森豪威尔,还有早些时候搬来的特德、斯帕茨和拉姆齐。拉姆齐因成功地组织了那次敦刻尔克撤退而被封为爵士。后来,他积极参与了“火炬”计划和制订,并于1943 年被任命为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出色地完成了多次重大军事行动。他性格开朗,平易近人,好交朋友。艾森豪威尔对于这位善于策划的合作者的工作非常满意,放心大胆地让他尽情发挥,从不过多干预。他上任后不久即搞出了一份极详尽的代号为“海王星”的海军作战计划,印成书有7。6 厘米厚,包括舰艇的分配、集结、补给、登船、航渡、扫雷、火力与后勤支援等方方面面,复杂精细得很,让人看了就头痛。但拉姆齐恰恰精干此道,工作越复杂越困难,越能显示他非凡的才能。
蒙哥马利近来除了忙于完善他的地面作战计划,便是周游各地、巡视部队。虽然他在上面显得有些离群索居,但他迫切希望让下面的每一个士兵都见到他这位总指挥,以便取得他们的信任,加强他们的信心。他每天要安排两三次检阅,每次万把人。他并不要求受阅部队成立正姿式、目不斜视,而是让他们“梢息”,可以用眼睛一直盯着他。他把这种方式你之为“相互检阅”,目的是要引起士兵们的好奇心,并把他的信心感染给他们。
除了检阅部队,他还象参加竞选一样到处演讲。有些人对此很看不惯,但他却沾沾自喜地说:“我走遍全国,民众都见到我,到处给我以热情的接待。人们似乎以为我有一些取得胜利的灵丹妙药,并且是奉命前来带领他们走上康庄大道的。”
4 月7 日是蒙哥马利大出风头的日子。这一天,各路将领云集圣保罗学校,出席他召集的“霸王”行动计划演示会。他为这次会议作了充分准备。会场被安排在经过精心布置的演讲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