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狂飚-从诺曼底到易北河





贾陆袢耸慕峁!?br />   罗斯福心里清楚,说丘吉尔胆小,这实在冤枉了他,在推行自己的战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行动上,他的胆子比谁都大。两年多来,他一直在督促北非的将领采取更大规模、更坚决快速的行动打击隆美尔。三个星期前,他还敦促艾森豪威尔要放开手脚,大胆北上直取罗马:“为什么要象大腹便便的臭虫一样,从脚踝骨往腿上爬?打击它的膝部岂不更好!”可见,丘吉尔在登陆法国问题上显出胆小的样子,其用心不过是想以此来吓唬美国人,让他们放弃那可怕的战役,而采纳他的地中海战略。他担心的是巴尔干会被苏联人占领,从而危及他在地中海和中东的利益,因此想赶在苏军之前出现在那样,以保证整个东部地中海都在他的影响之下。然而,罗斯福所关心的并不是巴尔干,而是整个欧洲,是美国人在战后谈判桌上的发言权。他不能总是跟着丘吉尔走边线,搞迂回,他要作为主力打冲锋,显示美国人在战争的作用。因此,他对史汀生报告中下面这段话特别欣赏:“我认为是你下定决心的时候了,在我们所面临的欧洲战争的最后阶段,你的政府应该担负起领导责任。”
  同一天,丘吉尔化名“沃登上校”,在夫人、女儿及238 位官员陪同下,乘坐“玛丽王后”号再渡大西洋,抵达加拿大的魁北克,准备与美方举行代号为“四分仪”的会议。途中,他和助手们精心拟定了实施“霸王”行动(“围歼”行动的新代号)的三个基本条件,目的在于保住地中海战场,而实际上否定第二战场。这三个条件是:①在发起进攻之前,德军在西北欧的战斗机力量必须有实质性的削弱;②在战役发起之时,德军在法国北部可机动的兵力不能超过12 个师,而且在以后的两个月内,德军不可能再凑起超过15 个师的兵力;③必须解决大部队长期呆在海峡滩头的供应问题,为此,最重要的是要至少能建造两个有效的人工港。丘吉尔打算用这些限制条件来取消至少推迟“霸王”战役的实施。
  但美国人现在已决心由老二变成老大,对盟国的军事行动行使领导权。如今的美国在战争中已成长状大起来,其军事力量已超过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的英国老大哥。实力的消长必然带来座次上变化,即使丘吉尔有三寸不烂之舌也打动不了美国人的铁石心肠。最后,丘吉尔不得不主动向罗斯福提出由美国人来指挥“霸王”战役,以换取美方对进攻意大利的让步,尽管他曾把“霸王”许给了布鲁克。
  8 月14—24 日,“四分仪”会议在魁北克一座豪华的哥特式城堡举行。这里位于风光秀丽的圣劳伦斯河北岸,举目可见一望无际的亚伯拉罕大平原。一开始,双方又陷入难解难分的争吵之中。马歇尔坚持在地中海的作战行动只限于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而这无需对意大利搞大规模进攻,非占领它不可。布鲁克则坚持说意大利的攻势应与“霸王”战役平分秋色,二者应享有同等待遇。
  直到8 月17 日,当艾森豪威尔传来意大利新政府正在伸出和平触角的消息时,美国参谋长们的态度才有所缓和,同意赶在德国大军越过阿尔卑斯山以使“软腹部”变得硬朗起来以前占领意大利,但条件是这一行动只能由地中海现有兵力进行,且还要抽出7 个师去英国。一句话,不管其他地区采取什么行动,都不能影响“霸王”战役的实施,并且要以一切力量保证这一首要任务的成功。“霸王”行动的发起时间仍定在1944 年5 月1 日,届时为配合这一行动,拟在法国南部进行一次代号为“铁钻”的牵制性登陆。丘吉尔见大势己去,只好对上述决定表示同意。他虽然争得了意大利战役,但这对他说来已毫无意义,因为他争意大利的初衷乃是为下一步进军巴尔于铺路,从而让“霸王”走进死胡同。但如今巴尔于没了,一切都要为“霸王”让路,他的意大利战役只是个点缀而已。

  金字塔下的阵痛
  1943 年11 月11 日夜,罗斯福总统在霍普金斯等人陪同下离开白宫,在弗吉尼亚的瓜提哥海军基地登上“波托马克”号游艇,于次日上午抵达切萨皮克湾的卢考特角。在那里,他们登上“艾奥瓦”号(旧译“衣阿华”号)战列舰,与前一天下午上舰的马歇尔、金、阿诺德等60 位军政官员会合。
  海上波涛汹涌,3 艘驱逐舰前后护航。行至诺福克海军基地,当地驻军为总统安排了一次防空高炮射击演习。但演习刚要开始,突然响起了警报,同时传来一声叫喊:“这不是训练演习!”这时,只见一枚鱼雷正朝“艾奥瓦”号飞驰而来,舰长约翰·麦克雷急令调转船头进行躲避。说时迟那时快,所有防空高炮立即摇下炮身对准鱼雷齐射,在它穿过“艾奥瓦”号舰尾后将其击爆。原来,这枚鱼雷是从护航的“波特”号驱逐舰上发射出来的,它当时正在以“艾奥瓦”号为目标进行瞄准练习,但由于风急浪大,舰体摆动厉害,发射手不小心把鱼雷射了出去。金感到海军给他丢了脸,愤怒地要马上解“波特”号舰长的职,但被总统劝阻了。
  罗斯福此行有两个目的地:一个是开罗,一个是德黑兰。在开罗,他和丘吉尔将与蒋介石实现首次会晤;在德黑兰,他和丘吉尔要同斯大林实现首次会晤。
  关于罗、斯、丘三巨头会晤的意向早在一年前即己向斯大林提出,但始终处于难产状态而未能出世。“三叉戟”会议后,丘吉尔与斯大林的关系搞得很僵,两个人在互相指责了一阵后,气得有好几个星期互不通信。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打破僵局,罗斯福想撇开丘吉尔单独与斯大林会晤,“以打消他的离群索居,守口如瓶和猜忌多疑,直到他扩大自己的眼界,看到未来能够进行比较实际的国际合作。”他相信,没有丘吉尔在场,他可以和斯大林相处得更融洽,因为丘。斯二人相互偏见毕竟太深,到一起免不了要吵架。但丘吉尔反对罗、斯会晤,理由是他不想让世人看到美苏首脑撇开英帝国单独会晤,这不但会使友人感到困惑和吃惊,而且会被敌人的宣传机构加以利用。因此,他坚诗要会晤就必须是三方的,并于8 月7 日在赴魁北克途中向斯大林发出在苏格兰北部的斯卡帕湾举行三方会晤的邀请。但斯大林对在苏联以外的地方举行会议不感兴趣,说他身为最高统帅必须留在国内。这当然也是实情,当时正值库尔克会战的关键时刻,他每天都要守在电话机旁亲自下达各种各样的命令。作为替代方案,他提出最好在苏联举行会晤,比如阿尔汉格尔斯克或阿斯特拉罕。但罗、丘二人也不肯屈就,又提出在阿拉斯加的费尔班克斯。斯大林毫不退让,拒绝去那里。
  这以后,三个人在会晤地点上又没完没了地争来争去。一会儿罗斯福提出在北非,一会儿丘吉尔提出在塞浦路斯,一会儿斯大林又提出在伊朗。后来,丘吉尔退出了这场地名战,表示不论在哪儿他都去。罗、斯二人则继续讨价还价,都说不能离自己的国家太远,以免耽误对国内紧急情况的处理。10 月14 日,罗斯福又向斯大林开列了几个地名:开罗、阿斯马拉、马格达,并讲了这些地方的种种优点。但任凭罗斯福说得天花乱坠,斯大林还是表示:“很遗憾,我不能认为你所提议的那些地方来代替德黑兰作为会晤地点是合适的。”
  25 日,罗斯福通过正在莫斯科开会的赫尔国务卿向斯大林表示不能去德黑兰,理由是通向德黑兰的航线有高山阻隔,遇上不好的天气要连续几天不
  通飞机,因此很可能会贻误急需总统签署的文件往来。作为一项折衷方案,他又提出一个新地点——伊拉克的巴士拉,井建议可把电话线从那里拉到德黑兰,以解决斯大林同国内的通讯问题。
  斯大林对赫尔说,他作为最高统帅不能到比德黑兰更远的地方去,否则,要么延期,要么他派莫洛托夫去。他强调他的主张“并非出于不肯圆通或出于威信的考虑。”
  眼看三巨头会晤又要泡汤,这急坏了刚刚上任驻苏大使的哈里曼。他马上派人去调查德黑兰的天气情况,发现原来所报情况言过其实,没那么严重。于是,他在最后一刻致电罗斯福,力促他作此行。第二天,11 月8 日,罗斯福电告斯大林:
  “你会高兴得知,我已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如果我获悉国会己通过一项法案,需要我行使否决权,并已给我送来,我就立即飞往突尼斯处理,然后再返回继续参加会议。因此,我决定前往德黑兰,这使我感到非常高兴。。。全世界都在注视着我们三人举行这次会议。”
  开罗会议则没这么多磨难,实际上,它是应丘吉尔的要求而仓促决定召开的。丘吉尔对他在“三叉戟”和“四分仪”会议上以2:O 输给美国人一直耿耿于怀,他决心作最后的抗争,力图在终场扳回一分,把美国人的注意力从英吉利海峡引向地中海。因此,他坚持在德黑兰会议前举行一次英美双方战略会议,以便重新检讨1944 年的计划,待形成双方的共同立场后再赴德黑兰。
  11 月14 日,丘吉尔和他的参谋长们乘坐“声望”号战列巡洋舰从普利茅斯出航,经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从冷丝丝的北方来到暖融融的地中海,丘吉尔心潮起伏,浮想联翩。英国人对地中海的感情可以追溯到17 世纪晚期,当时威廉三世的海军冲入地中海,大败法王路易十四的舰队,取得地中海的制海权。没过多久,英国人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取得进出地中海的咽喉直布罗陀和梅诺卡岛。自那时起,英国人一直把地中海看作是自己的内海,并以它为基地四面出击,向沿岸特别是东地中海扩张势力,插手北非、巴尔干和中东事务,建立起庞大的地中海殖民体系和势力范围。大战爆发后,黑索里尼首先把目标瞄准了地中海,想从英国人嘴里掏出这块肥肉,从而在北非大漠上演了一场经久不衰的独幕剧。一时间,你打过来,我打过去,好不势闹。要不是山姆大叔后来登陆,从背后给“沙漠之狐”隆美尔致命的一击,这出戏还不知演到何年何月。现在,北非问题解决了,意大利也垮了,唯有巴尔干还在德国人手里,如果不赶紧动手,那里很可能会转到俄国人手中,而这是丘吉尔最不愿看到的。
  17 日,“声望”号在大英帝国殖民地、位于地中海中央的马耳他岛靠岸。丘吉尔路上患了感冒,一上岸便被送到一座古老的宫殿里休息。他躺在一张大床上接待了来看他的艾森豪威尔,又推销了一遍他的“软腹部”战略。作为美国人,艾森豪威尔不好说什么,只是洗耳恭听。见艾森豪威尔不愿谈这个问题,丘吉尔话锋一转:
  “艾克,告诉你个秘密,总统有意让马歇尔将军挂帅‘霸王’行动,不过他还未最后决定,你也有可能入选呢。”
  艾森豪威尔眼睛一亮,忙问:“这是真的吗?这里的人可都在议论马歇尔将军是肯定的入选,而我将接替他任参谋长。说实话,我倒宁愿泡在战场上,也下愿呆在办公室里。”
  丘吉尔说:“这要由总统来决定。不过,不管是你还是马歇尔,我们英国人都高兴地表示欢迎。”
  迭走艾森豪威尔,丘吉尔情绪低落、心烦意乱。他为大英帝国的衰弱而叹息,为美国人成为地中海战略的绊脚石而愤怒,为自己失去对战争的驾驭而悲哀。他与罗斯福原本处于一种平起平坐甚至占优势的伙伴关系,如今却只能当个跟班的,这令他难以接受。他痛苦地向布鲁克控诉美国人的罪过及英国人在爱琴海的损失。
  “我要对美国人说,”他摇动着拳头,“如果你们在地中海不与我们合作,那我们在英吉利海峡也将不与你们合作!”
  布鲁克叹道:“你要是这样说,美国人就会扬言要把他们的主要力量转到太平洋。”
  “那我就回答说,你们要想那样做,那就请便好了。”
  “你不能这么做。发脾气是没有用的,那只能坏自己的事。”
  这时,外面传来一阵嘈杂的人声。原来当地居民听说丘首相驾到,便拥挤在宫殿外面的街道上,想一睹他的尊容。他们看到一张粉红色的大胖脸在窗口闪了一下,狠狠地扫了他们一眼。
  11 月20 日,“艾奥瓦”号驶抵阿尔及利亚的奥兰。艾森豪威尔前往迎接,并陪同罗斯福一行乘专机飞往突尼斯城。第二天,艾森豪威尔陪总统巡游昔日战场。突尼斯这块地方在古代叫迪太基。前202 年,罗马统帅大西庇阿率军攻人迦太基,在扎马大败汉尼拔。半个世纪后,小西庇阿经三年围攻拿下迦太基,并将该城夷为平地。罗斯福兴致勃勃地坐看汽车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