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
本期学生毕业后,除留校一部份外,大都分配到西北军,东北军和绥远,青海等地的国民革命军部队服务。从此,本校毕业生就遍及国民政府所属各地的部队中。
第十期
本期学生,自1933年春由全国各省教育厅会同各省保安处,分别进行两次招生。经各省取录后再到南京举行复试,招收学生计lll8人,于1933年9月进校,编为入伍生团。为适应入伍生投考之踊跃和报国之心切,又加收备取生而成立入伍生预备班。后者修业时间延长半年,主要补习自然科学和外国语。入伍生和入伍生预备班都先后经考试转为正式学生。计入伍生转为学生者940人,分步、骑、炮、工、交通等科,1936年6月毕业,称十期一总队;预备班转为学生者621人,亦分步、骑,炮、工、交通等科,1937年1月毕业,称十期二总队。
这时日本帝国主义继上海“一&;#8226;二八”事变之后,妄图进一步侵占华北,以武力相威胁,向我国提出对华北统治权的要求。由此引起北京学生掀起了“一二&;#8226;九”学生爱国反日运动,全国学生纷纷响应。本期学生也与南京学生联合会投入宣传抗日运动,拥护“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第十一期
本期学生,主要在北平、洛阳、汉口、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广为招考。前来投考的热血青年不下万人,录取者先后于1934年9月到南京入学。计经考试录为正取生者700余人,编为入伍生第一团,称十一期一总队;录为备取生者称入伍生预备班,编为十一期二总队,修业期延长半年补课。第一团于1935年11月修业期满,并分发各部队实习三个月,1936年1月升学转正为学生,1937年8月毕业,分骑、炮、工、交通等科,计毕业生605人;预备班分步兵、炮兵和交通等科,1937年10月毕业,计毕业生664人。
这期正值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实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而日本帝国主义又于1937年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和上海“八&;#8226;一三”事变。全国人民同仇乱忾,一致要求对日作战。国共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正式形成,掀起全民抗战的热潮。一总队学生在敌机狂轰滥炸南京和本校的严峻时刻,在灵谷寺举行毕业礼,并随之分发前线,参加淞沪抗战和守卫南京之战。二总队学生则奉命随校撤离,转移至九江才举行毕业礼,也奔赴抗日前线。
第十二期
本期学生,1935年9月28日在南京入学,计652人;另有要塞炮学校学生转入本期学习,计103人,合并组成入伍生团。次年9月9日分科:计步兵四连、炮兵一连、工兵一连和通讯兵一排。1938年1月28日升学,是为第十二期学生总队,计740人。随之毕业于武昌。
时值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之上海失守,南京危急。军校在学各期学生队乃奉命辗转移地教育。他们在日军飞机空袭、追踪声中沿长江西迁,水陆并进,先后转移至芜湖、九江、武昌等地坚持学习。由于在战乱中迁移,与南京前期在校学生的正规上课大有不同,原属三年制的学习课程及入伍生转为正式学生都未依时完成,1938年1月28日到达武昌才转正升学。但为适应抗日前线充实基层骨干的需要,又从速随之举行毕业礼于武昌,并分发前线部队投入抗日战斗,另有广州分校第二批学生在广州入学,1938年2月移至广东德庆毕业,列入本期学生序列。
第十三期
1936年9月1日在南京入学,计1490人,1937年11月11日升学,是为十三期学生总队。分科后有步兵六队,骑兵一队,炮二队,工兵二队和交通兵一队。1938年9月毕业于四川铜梁,实计毕业生1412人。
本期学生在南京分科学习后,散驻于通光营房、小营、及炮标等地上课。在奉命自南京西迁时期。先经芜湖、九江、武汉、长沙、常德、并沿川湘公路向四川铜梁转进。他们当日边行军、边上课,而抗日救亡的爱国歌声不绝。在迁移中,计长途跋涉四千余公里,沿路饱尝播迁生活之艰辛。学生因此而因伤病死亡者亦达六十余人。为适应抗战用人急需,学制从原定三年而缩短为两年,毕业后大都奔赴抗日前线。
三、成都时期
第十四期
本期1937年先后在武昌、成都等地分头向全国招生,陆续到武昌、成都入学。直属成都本校的学生有三个总队:第一总队1937年冬在武昌应试入学,取录者多是高中毕业学生,及曾受军训的大专学生和公教人员为主,文化素质较高,计669人,称十四期一总队。1938年11月毕业于四川铜梁安居镇。在学时间仅一年多;第二总队1937年10月在武昌入校,随之向铜梁迁移,招收的多是有志从军报国、拯求民族危亡的爱国学生。1939年毕业于铜梁,计1510人,称十四期二总队。在学时期为两年。又一批是1937年九月在成都入校,原属成都分校招考的学生。自南京本校校部迁抵成都后,将之并来本校统一施教,称十四期六总队,计1520入。1939年1月毕业,是本校学生在成都入校并毕业的首期学生。本校三个总队学生合计为3700人,还有各地分校各自招生受训的都纳入本期序列,称第十四期第三、四、五、和七、八、九、十总队毕业生。其学生人数多少,未见统计。
本期自1937年底南京迁校以来,最终确定以原成都分校改为本校校部的部署陆续完成。分校各期学生皆奉命以成都本校教学要求统一施教。是时成都地区北较场、西较场、南较场、皇城遗址及外西草堂寺、青羊宫等地,均是本校学生的驻地。教学组织除扩编政治部,加强政治教育外,又添设军官教育队、恢复高等教育班、加设战术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击训练班、技术训练班和特务长训练班等,军事教育也相应完善。至此,经历近两年来流离播迁的艰难岁月,又而在抗战大后方开始正规生活、学习和训练的进程。在八年抗战,中输送大批军事人才。学生毕业后也大都分配到抗日前线。
第十五期
1937年10月,军校当局以武昌为基地,继续大批招收爱国抗日青年,1938年1月1日入学,计1559人。先在武昌作入伍生受训三个月。是时因日军准备围攻武汉,形势吃紧。学生乃奉命转移重庆,璧山而进抵成都本校就学。计有步兵大队,炮兵大队,工兵大队和辎重兵队,通讯兵队分科训练,称十五期第一总队,并代训空军学生大队,计272人,1940年7月21日毕业,共计毕业生1831人。在学时间约两年半。另有本斯第二、三、四、五、六、七、八总队属各地分校受训,亦相继毕业,总人数未见累计。
这成都本校校部虽然初步建成,传统的教学制度开始逐步恢复,但饮食;住宿、学习的设施尚处于艰辛苦难时期,所属校址除少数原有旧军营房是砖瓦房外,大多教室、食堂、宿舍仍是泥巴盖的草房。但在前方抗日战事隔歇之时,最高军政领导、校务委员和抗日将领也不时前来探望并作军事、政治演讲,激发学生继承黄埔先烈的革命精神,树立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国土的必胜的信心。所以本期毕业生大都马停蹄奔赴前线,不少则参加远征军深入印度、缅甸作战,立下抗日战功。
第十六期
本期招生计分三个总队:第一总队,1938年10月10日入校,驻成都南较场,计1597人。分编步兵第一、二、三大队、炮兵大队、工兵大队、骑兵队、辎重兵各一队,分科受训,1940年12月25日毕业,另代训空军学生97人,共计毕业生1693人。在学时间两年;第二总队1939年1月17日招考取录,驻四川铜梁受训,分第一、二、三大队,主要培训步兵,1939年10月毕业,计毕业生1629人;第三总队,1939年春天入校,驻成都北较场,分第一、二、三大队,主要接受适应抗战需要的政治教育和步兵教育。1940年4月毕业,计毕业生1165人,在学时间实一年。合计三个总队毕业生为4287人。
除直属本校的三个总队毕业生外,还有各分校同期培训的第四至第二十总队。这二十个总队总人人数虽无详确统计,却显示了抗战中的本校规模日大,师生众多,俨然恢复了昔日黄埔本校、南京本校的盛况,实际成了大后方培养抗日青年军官的大本营。1940年5月,本期举行毕业典礼也特别隆重。由蒋介石亲自主持,鸣放礼炮,举行阅兵,并向学生授以毕业证书和赠剑。还有党、政、军高等官员和宋氏三姊妹都联袂出席盛会和观礼。这个阵容成了全国团结抗日。的象征,对激励毕业学生奔赴抗日前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第十七期
本期1940年初开始分批招生,计成都本校有三个总队:第一总队1940年4月15日开学,驻于成都本校西较场,计1527人。下分步兵第一、二大队、炮兵队、骑兵队、工兵队、辎重兵队。在学时间两年,1942年4月12日毕业;第二总队1940年5月6日开学,驻于四川铜梁,计1374人。下分三个大队,十二个中队。主要受步兵教育,1941年11月2日毕业;第三总队1940年7月13日开学,驻成都北较场,计1030人。下分三个大队,九个中队,1942年2月15日毕业。三个总队毕业生共为3931人。
本期除属本校的三个总队之外,连同各地分校招收的学生多达28个总队之多,分编为第四至第二十八个总队,分校校址广及四川、陕西、广西、贵州、湖北、云南、新疆、湖南和江西等,师生分布极广。时值1941年12月日本侵略者发动的“珍珠港事变”爆发,促成同盟国与轴心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展。我国战区从早期的节节失利,进而会合英、美盟军并肩对日作战,战局从此日见好转。该期学生毕业后,多开赴前线,参加抗日战争。
第十八期
本期自1941年初陆续招生,直属本校的有两个总队:第一总队1941年4月1日入伍,计1600人。因原校址不足,分驻于草堂寺、青羊宫等地。次年升学后才将步兵大队,工兵大队迁北较场,特科大队迁西较场。1943年2月毕业、毕业生实1215人;第二总队1941年11月25日正式入伍,驻成都南较场,计1237人,分为步兵六队,骑兵一队,炮兵二队,工兵二队,辎重兵一队通讯兵一队,1943年10月8日毕业。本期连同各地分校毕业学生共为十四个总队,七个独立大队和三个独立中队,包括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讯兵及适应抗战亟需之兵种。其分校毕业总人数尚未见确切统计。
本期学生毕业之时,正是八年抗战进入第五、六个年头,全世界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已进入最后决胜阶段。从而本期学生毕业时,一律授以少尉军官衔,其中大多数人走上了抗日战场。
第十九期
本期自1941年先后由各大城市分区招生,本“抢救沦陷区知识青年之旨”,由校本部派员深入各战区加以甄选。各地青年应选后于1942年春天陆续到校。5月成立两个总队于成都草堂寺。12月25日开始入伍生训练,1943年3月分科受训。计第一总队称步科总队,下分七个队,另有炮兵两个队,共为九个队998人,仍驻草堂寺;第二总队称特科总队,下分骑兵一队,炮兵三个队,工兵二个队,辎重兵,通讯兵各一队,计902人,驻西较场。同年12月升学转为正式学生受训,合计1890余人,同时各地分校招收本期学生亦有七个总队和一个独立大队,共为九个总队,一个独立大队,实际人数不明。
1945春,为配合抗战总反攻,适应加强前线部队到基干的需要,曾迭次奉命提前结业,遂于4月初全部考试完竣,4月14日举行毕业礼。不少开赴抗日胜利的日占区参加接收和受降。
第二十期
本期学生于1944年3月在成都南较场入伍。初分为十个队,同年八月分科后,分驻成都本校西较场,南较场,合编为步兵一个大队,辖四个中队,(内有一中队是广西六分校并来);炮兵一个大队,辖两个中队;工兵一个大队,辖中两个队;通讯兵一大队,辖三个中队。其余骑兵,辎重兵各一独立中队。迨后步、工、通三个队又迁驻北较场,合计步、骑、想工、辎、通六科,计学生1116人。1946年12月25日毕业。各地分校亦于此时相继结束,并归本校。
本期学生毕业,正逢抗战胜利,日本投降之后,全国人民都一致要求重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但国内战争随即又爆发?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