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系列之烽火大唐
“阿弥陀佛,不知施主有什么事?”
高凤麟竖掌还礼,说道:
“小师傅,我奉我师伯郭子仪之命,前来找一位妙众大师,送上书信一封。”
那和尚一听是郭子仪的书信,连忙将寺门大开,将高凤麟领了进去。整座寺庙不算很大,前后房屋不过七八间,里面僧众也不过十来人。那和尚将高凤麟领到善堂,不过一会就有小沙弥看来清茶。
高凤麟喝了两口茶,就听见门外脚步声匆匆,往外瞧去,却是刚才开门那和尚和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和尚一起赶了过来。
高凤麟忙起身迎接,那老和尚正是妙众,进门就双手合十朝高凤麟说道:
“施主远道而来,贫僧有失远迎,罪过罪过。”
高凤麟同样双手合十:
“大师不必多礼,敢问大师可是妙众大师?”
“正是贫僧,施主是郭令公派来的吧。”
高凤麟点头称是,从怀中取出书信:
“这是我师伯叫我亲自送来,一定要亲手送到大师手里,要大师当面打开。”
妙众道了一声谢,双手接过书信,当着高凤麟的面将信拆开。妙众看着书信中所言,表情越来越凝重,看完之后又看一遍,又看了几眼高凤麟,问道:
“施主,这封信是否郭令公亲手交给你,让你再亲自送来的?”
高凤麟点点头,道:
“正是,大师,我看你神色有些不对,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妙众大师摇摇头,道:
“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想起了一件事。”
高凤麟问道:“什么事?”
妙众看着高凤麟的脸,端详了很久,才道:“一个我们守护了二十多年的秘密。”
高凤麟大惊!
第二十七回 往事如昔(二)()
妙众将信又再读了一遍,然后将信和信封一起,踱步到堂上的蜡烛边上,将书信给烧毁了,他手中一直握着书信,直到信和信封全部烧毁,这才放手。
高凤麟看着妙众大师一系列反常的举动,心有尽是疑惑。妙众对刚才开门的那个和尚说道:
“一鸣,你先下去吧。”
那一鸣双手合十,躬身退了出去,妙众将堂门关上,慢慢走到高凤麟身边,示意高凤麟坐下,他自己坐在对面,仔细看着高凤麟,然后叹了一口,说道:
“我原本以为,这辈子都不会收到这封信了,没想到,快三十年过去了,终究还是收到了这封信。”
高凤麟不解,这信里面到底有什么蹊跷,问道:
“大师,这信中到底说了什么?”
妙众也没有回答他的话,而是从怀中掏出一个锦帕来。高凤麟瞧出这锦帕上像是绣了一朵花,乃是一女子所用之物,怎么会出现在一个和尚身上,当真是奇怪。
妙众将锦帕递到高凤麟手边,说道:
“这件东西,是时候物归原主了。”
高凤麟不懂:
“物归原主?”
妙众点点头:
“这条锦帕,和锦帕里的东西,原本就是你所有,我已经替你保管了近三十年了,现在该还你了。”
高凤麟更是不明白了,自己不过才二十三岁,怎么这个东西在他手中却已经保存了三十年?
带着疑惑,高凤麟将锦帕拿起来,锦帕里面还包着个东西,他将锦帕一层一层展开,只见锦帕中心存放着一把金钥匙。
高凤麟看着金钥匙,自己从未见过,更没什么印象,又将锦帕展开,看了看两面,上面绣了一朵牡丹,再无他饰,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了。
高凤麟双手各持一物,望着妙众,问道:
“大师,晚辈不懂,这两件东西,跟我有什么关系?”
妙众道:
“这金钥匙,是你的外祖母之物,这锦帕也是你生母之物。”
“什么!”
高凤麟惊的从坐中站了起来。
自打高凤麟记事起,我就没听到过任何关于自己父母的消息,小时候问赵保真夫妇,他夫妇二人也绝口不提,只是说他的父母早已身亡,这世上只剩他一个人了。当时年纪小,高凤麟就当此事是真的,就再也没有问过关于自己父母的消息,并且心中一直将赵保真夫妇看成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一般。
哪里知道,自己在江湖上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到头来,在这静桐寺,居然听到了关于自己生母的消息,一时间内心汹涌澎湃,不知所措。
妙众道:
“你母亲姓武,小名牡丹,因为至小就喜欢牡丹花,你外祖母就给她取了这个小名,她自己也非常喜欢这个名字,这条锦帕上的牡丹,就是他亲手所绣。”
高凤麟抚摸着锦帕上的牡丹,抚摸着这锦帕上的一针一线,不由心中一酸,两行清泪掉到了锦帕之上。
高凤麟抹掉流眼泪,问道:
“这两件东西为何会在大师手中?”
妙众道:
“你且坐下,我与你讲一个故事。”
话说在三十年前,正值大唐王朝最兴盛之际,中原武林中出现了四位武功高强的年轻人,这四人年轻人乃是一师所授,武功都在伯仲之间。四人共进退,共荣辱,江湖中送了他们一个外号,叫“四君子”。
与这四君子同门的,还有两位师妹,这师兄妹六人整日谈武论剑,却也是落得一个逍遥自在。
直到有一天,四君子中的大师兄突然决定要去参加武举考试,并且以异等的成绩入朝供职。随后,他的三位师弟也都前后参加了武举考试,并且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兄弟四人在一起供职,又可以一起在谈武论剑,如此过了几年。忽然有一天,四兄弟接到一道密旨,皇帝要四人去刺杀一个人,务必要提这个人的人头来见皇帝。可是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皇帝要他们杀的,正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师妹。
四兄弟下不了这个手,但是皇命又不可违,违抗圣旨那是杀头大罪,这个责任谁都担不起。最后兄弟四人冒险违抗圣旨,谎报师妹的死讯,并以一名容貌与师妹相似的女子人头颅,冒充他们的师妹,来到皇帝面前交差。
皇帝对四人的表现非常满意,于是对四人大肆封赏,但是四人当中除了大师兄接受了封赏之外,其实三个师弟都谢绝了皇帝的赏赐,从此辞官回乡,不问朝堂之事。
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不知道皇帝从哪里得到的消息,知道四兄弟的师妹没有死,于是又派出了另外一批杀手前去追杀他们的师妹。
当时幸好有大师兄得到消息,他飞鸽传书给三位师弟,要他们前去营救师妹。但是他们三个始终来晚了一步,当时他们的师妹已经嫁做人妇,过着隐居的生活,没想到还是逃不过朝廷的追杀,当三兄弟赶到时,小师妹的丈夫已经气绝身亡了,小师妹也不知所踪。
直到夜里,兄弟三人听到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才在暗格之中找到了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
于是三兄弟就将这婴儿收养下来,可是三人都是男人,不懂如何哺乳,只好将婴儿送到附近乡下,交给一对普通夫妇收养,等到孩子断奶之后,三兄弟就将孩子接了回来自己抚养。
“后来呢,这婴儿后来怎么样了?”高凤麟急切的问道。
后来三兄弟将婴孩接回来之后,当时老三处漂泊,无处定所,而老四也已经出家为僧,不问世俗之事。只有二师兄家境殷实,能给予孩子一个好的环境,所以到后来,这婴儿便就被安排在二师兄的家中收养。
“那这位二师兄姓甚名谁,家住哪里?”高凤麟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因为他已经隐隐猜到了后面的结局。
妙众无奈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又宣了一声佛号:“阿弥陀佛,善哉善哉。那二师兄姓赵,名保真,乃是徐州赵氏大家族的继承人。”
轰隆一声,高凤麟头顶一道晴空霹雳。
第二十七回 往事如昔(三)()
这故事中的婴儿不就是高凤麟他自己么,人生第一次听到关于自己的父母的消息,但是没想到却是这种结果。
妙众看着高凤麟,道:
“当年我和你师傅、师伯、师叔,还有你母亲份属同门,你师娘与你母亲也是情同姐妹,当时我们违抗圣旨放走了你母亲,没想到还是逃脱不了这个命。”
高凤麟问道:
“大师,不,师叔,后来我娘呢,你们有没有再见到她?”
妙众摇了摇头:
“从那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见过你娘了。”
“那我爹呢?”
妙众叹了一口气,说道:
“你跟我来。”
说着他就出了门去,出了静桐寺的门,往北走十里,就是一处小山坳,在山坳下面有一座小茅屋,妙众和高凤麟进入到茅屋里面,妙众说道:
“这就是当年你爹娘住的地方,你娘不知所踪,你爹我们就把他葬在了房子后面的空地上。”
高凤麟四处打量着这个茅屋,只一张桌,两张椅,里面是个房间,房间内只有一个床榻,非常的简陋。
“这些年来,我每个月都会来这,将屋子里里外外都打扫一边,屋内的座椅摆设也都如当年一般模样,只希望你母亲哪天能够回来,看见的还是熟悉的场景。”
高凤麟抚摸着茅屋内的一座一椅,忽然注意到墙角边有一个小摇篮。高凤麟怔怔的走了过去,看着这个小摇篮,这应该就是自己刚出生时睡过的地方。
妙众又道:
“当年你还只是个刚满月的孩提,”指着房子后面的一个暗格,“当时你就是被藏在这里,你爹娘将追杀的人引到了外面,这才让你躲过一劫。”
第二十七回 往事如昔(四)()
高凤麟看着摇篮,又转身看到那他藏身的暗格,瞬间两行眼泪夺眶而出。
“你爹就埋在后面,每年我也过来看他几次。”说着妙众就领着高凤麟来到房子后面。
房后是一块平地,只见平地之上有一个土包,土包前面竖着一块墓碑“高门景山公之墓。”下面的立碑人居然是“不孝子高凤麟立”。
高凤麟当即跪下来,在墓碑前磕了三个响头:
“爹,不孝儿子来看你了。”此时的高凤麟已经泣不成声了。
“为什么,为什么现在告诉我我的身世?”
高凤麟突然问道。
“为什么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你们都不肯告诉我?足足要我等了二十三年。”
“当年我们本来是打算不将此事告诉你的,但是你师伯在信中写道,天下战乱将至,需要你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跟我的身世有什么关系?”
“此事我也不知晓,除了你师伯之外,知道此事的就只有你师傅、师叔,还有你三清观的老道师傅。”
“为什么在九原的时候师伯一个字都没有跟我提过?”
“这件事牵涉甚广,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说的清楚的,如果你想知道各种详情,可以以后问你两个师傅。”
高凤麟摇摇头,
“既然他们不肯说,或许有他们的苦衷。”
妙众说道:
“刚才给你的钥匙,你要小心保管,这把钥匙,可是关乎着整个大唐的命运,将来能否扭转乾坤,全靠这把钥匙了。”
高凤麟不解。
“这把钥匙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妙众道:
“将来,你自由你自己的一番因缘,这把钥匙的用处,你也知道该用在何处。你师伯之所以不直接告诉你,就是想让你自己决定自己的将来。哎,这也真难为你了。”
“难为我?师叔,这话什么意思?”
妙众摇摇头,道:
“你师伯竟然将整个大唐的命运系于你一人之手,这怎么不叫为难你?”
“师叔,能否详细告知我。”
妙众道:
“此事需得你自己去亲身体验,我们说的话,做不得数。阿弥陀佛。”
说着就离开了墓前。
见妙众话里似乎有话,并且一直闪烁其词,高凤麟猜想这其中还另有蹊跷,不过任自己如何详询,妙众始终不肯松口。
高凤麟在静桐寺小住一宿后,第二天一早就拜别了妙众,往金陵城赶去了。
第二十七回 往事如昔(五)()
当下也不去跟随高义过去了,就在这扬州城内四处打听,起初报了小荷的穿着打扮,来往之人不太注意,但是当高凤麟描述了朱雀的穿着打扮时,不少人就有印象了。
高凤麟依着别人的指引来到城南一处水榭,赫然发现了小荷的身影,但是这里却没有别人,只有小荷一人,他便奇怪,怎地她一个人跑出来了?
正想上前去招呼,想了想还是算了,毕竟他们现在算是对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