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系列之烽火大唐
如此过了一夜,平青云一早便就与李俶商议后续事态如何进行,高凤麟却不见踪影,未曾参与。李俶着人写了一份状纸,交于平青云,依照原先安排,平青云来到大理寺,取出鼓杵,重重的击打着鼓膜,声音欲震天。陈文远早知今日有人击鼓,一早便在衙门内等候,听外面鼓生震耳,料是平青云来了,差左右将门外击鼓之人带将进来。时衙内各司职人员少卿、主簿、评事史,掌固、问事等数十人尽数到齐。
待一众人各就其位,陈文远指着平青云,问道:“击鼓者何人,何事击鼓?”
平青云下跪,双手抱拳向陈文远答道:
“吾乃前朔方军使平城梁之子,定远将军,平青云。”
陈文远听他自称平青云,心想果然如广平王所说,便又问:
“你击鼓所谓何事?”
平青云道:
“先父遭人诬陷,被判通敌卖国,我平家上下二十余口尽数遇害,只我一人逃脱,我身为人臣,自当尽忠报国,但先父蒙遭冤屈,含冤而死,我身为人子,定要要为先父洗刷冤屈,以正清白,恳请廷尉大人为我平家昭雪沉冤。”
说完,将状纸呈上。左右将状纸呈递给陈文远,陈文远细读之后,将状纸交给少卿李淳、张自徐二人瞧,二人瞧这状文,将事情原委徐徐道来,文笔造诣,不像出自一个带兵打仗之人之手,非翰林院之人是写不出如此状纸,二人都各自猜测,这其中背后,定有不寻常的关系,二人阅完之后,将状纸交于主簿。
少卿李淳问道:
“你说你是定远将军,可有凭证?”
平青云从怀中取出一物,是块青铜小牌,陈文远见小牌手掌大小,浑身通透,正面刻有“定远”两个大字,陈文远点了点头:“这令牌却为军中之物,旁人做不了假货。”
将令牌递给李淳、张自徐二人,二人看完都点头,这却是军中之物。张自徐问道:
“你说你父遭人诬陷,可有证据?”
平青云答道:
“没有。”
张自徐又问:
“你无凭无据,又如何能证明你父是冤枉的?”
平青云道:
“先父是因为一封所谓的‘通敌’书信才惨遭横祸,只需将那封书信拿来与先父以往所书写的文书做个对比,自然真相大白。”
陈文奇问道:
“就算物证能证明这书信非你父亲笔所书,但是又如何能证明你父差别人所写,你可还有其他人证?”
平青云道:
“没有。”
陈文远道:
“你既无物证,又无人证,这叫我们如何审理?”转身向李淳和张自徐二人望去,问道:
“此事不知道二位少卿大人如何处理?”
李淳和张自徐本为陈文远辅佐,却听他将问题抛向自己二人,颇为吃惊,李淳道:
“此事牵连原朝中大将,况且朔方军又是西北劲旅,倘若处理不好,引起军队哗变,非同小可,我等应该奏明皇上,请皇上来定夺。”
陈文远道:
“如此正和我意,不知张大人意下如何?”
张自徐是他下属,这话本问本就多余,但大理寺既管天下案件审理,办事自然要公允,如此一问,也显得自己的公正廉明,张自徐随声附和,言明此事还是奏明皇帝方为妥当。
陈文远暂时将平青云收押到大理寺后衙监牢,拟出一份奏折,连同状纸一起,进宫面圣。
这一日,太极宫内,太子李亨,广平王李俶与玄宗皇帝于湖边赏花,此时正值春去夏来,园中百花盛放,生发出勃勃生机。李隆基一袭龙袍,金光灿灿,在阳光照射下更显耀眼,他相貌雄伟,仪表俊丽,遥想当年唐隆先天,英姿勃发,此时白发生,皱纹长,却也掩盖不住他眉宇间的英气。他本面容隽秀,加之这些年来又有杨太真常伴左右,大是逍遥快活,丝毫瞧不出他已经是一个七十岁的老人了。
昨日兴庆殿上,李俶趁李隆基见罢群臣,正欲往南熏殿休息时,觐见李隆基,他向自己的祖父,玄宗皇帝诉说父亲近来状况,言父亲近来,深居东宫,不常出宫,身体日渐消瘦,人至中年,头发却早有几丝花白,自己身为儿子,不免为父亲的身心担忧,遂恳请祖父明日纡尊东宫,一叙父子情,得享天伦乐。
李隆基对这个太子,何尝不是感到欣慰,但是又有几分亏欠和踌躇。昔日韦坚案和杜有邻案还历历在目,正是这两件大案,都涉及到太子,最后太子不得不自己最宠爱的两位妻妾太子妃韦妃和良娣杜氏和离,经此两案后,太子身心遭受到巨大的打击,人变的十分的憔悴。这些李隆基都是瞧在眼里,记在心里,虽然太子一直遭到朝中他人的排挤和打压,但他一直从未有过废除太子的念头,还为太子再次赐婚,也算是给他一个安慰。
见李俶恳求自己与太子一叙,心中动容,就顺了李俶的意思,明日便就会去到东宫看望太子。
晌午将近,太子在东宫设宴,父子孙三人一堂,其乐融融。席间,只见门外急匆匆走来一名小太监,神色慌张,不知是发生了何事,那小太监在李俶耳边低语了几句,李俶听罢,眉头紧锁,沉思了片刻,还是摆摆手示意小太监退下,那小太监会意,退了下去。李俶并没有向李隆基呈报的意思,而是继续吃酒。这一细节,被李隆基看到了,见李俶并没有说明的意思,便就主动询问李俶是何事情。
李俶故作扭捏,不肯告知详情,李隆基龙颜微变,李俶才肯道出详情:
“启禀皇上,宫外大理寺卿陈文远求见,孙儿想今日是皇上与太子共享天伦之乐之日,不便被这等琐事打扰。”
李隆基听罢,脑中想了一番,道:
“陈文远为人廉政清明,定是有要是才会急闯宫门的,我父子间叙情固然重要,但是也不可坏了国家大事啊。”说完转头对身边的宦官说道:
“宣。”
那宦官正是赫赫有名的大太监高力士,他与李隆基年龄相仿,主仆情谊,长达半个多世纪,深得李隆基信任,此刻李隆基与太子相见,他自然侍奉左右。高力士领了皇帝命,传话下去,着大理寺卿陈文远进宫觐见。
第六章 平冤昭雪(五)()
陈文远”说着呈上奏折。高力士将奏折递上,李隆基打开奏折,陈文远道:
“前朔方军使平城梁因通敌之罪被斩,他有一子逃脱在外,今日来大理寺击,为其父喊冤。”
李隆基看了看奏折,又看了看那定远将军牌和状纸上所述,沉思了半刻,将东西一并交给太子,让他参阅一番,说道:
“这件案子不是已经了解了么,证据确凿,他儿子又怎地来鸣冤?”转而问太子李亨:
“太子,此事你怎么看?”
太子拱手答道:
“启禀皇上,此事既已结案,依儿臣看,应该将平城梁之子缉拿归案,按规处置。”
李隆基又向李俶问道:
“俶儿,你怎么看?”说完指着奏折,示意将奏折与状纸交由李俶手里。李俶接过奏折,仔细了一番,然后拱手道:
“此事全凭皇上决断,孙儿不敢冒言。”
李隆基最后问陈文远:
“此事既已结案,卿何故如此匆忙入宫?”
陈文远答:
“皇上,此事案情虽为简单,但是牵涉却颇为复杂。”
李隆基疑惑道:
“哦?如何复杂?”
陈文远答:
“虽说此番证据确凿,但是平城梁向来忠君爱国,朝野尽知。朔方军乃是我朝西北劲旅,长年来戍卫边疆,功不可没,此次斩了平城梁,引起西北朔方军上下一片哗然,臣以为此次案件处理有些唐突,有诸多疑问之处,如不查明真相,万一引起朔方军兵变,岂非大祸?”
“日前,兵部尚书李暠就曾收到军情,西北军内乱,杀了朝廷委派的新任军使,此事与平城梁被斩,定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臣想,此案疑点重重,加之平城梁之子今日主动投案鸣冤,不如趁此机会,将案件重审,也好按抚西北军心。”
李隆基在位期间,曾大肆设置节度使,各地节度使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益强大,朔方军乃朝中精锐,李隆基自是比谁都清楚,倘若朔方军兵变,事情就非同小可了,他听陈文远这番说道,心中也兀自盘算起来,想了一想,又看了看奏折与状纸,口中低声念叨着,不一会他又向李俶问道:
“俶儿,此事你如何看待?”他知太子生性谦谨,不会妄揣圣意,倒是这个孙儿,行事作风,颇有几分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是故又再问李俶。李俶迟吟了两下,却不肯透露他的看法,李隆基瞧他神态,微微一笑:
“有话但说无妨,朕既问你,那便是圣旨,你需得照实回答。”
听李隆基如此说话,李俶这才肯正面答话:
“是,孙儿谨遵圣意。”顿了顿,续道:
“平城梁之案,孙儿也有所耳闻,这案件从生到结案,前后只有三天不到的时间,案件结的如此之快,此为疑问一;再者,此案当时仅有物证,也就是那封通敌信件,并无其他人证,仅凭一封信就将朝廷大将下牢,未免有失偏颇,此为疑问二;平城梁之子案之时尚在西北,案情所为实情,理应将平城梁之子从西北召回一并审理,可是并没有,此为疑问三;最后,皇上日理万机,此等事乃交由丞相一人所办,但是却并未经过大理寺和三司会审,早早的将案件结案,此为疑问四。有次四点,我相信,这其中另有隐情。”
说到此节,李隆基便就明白过来了,杨国忠和太子之间,一直都有纷争,他却并未插手干涉,这其中的帝王权术,自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他不能让太子的羽翼过于丰满,以免架空了他作为皇帝的实权。但是又不能让杨国忠的势力强大起来,不然外戚专权,也不是明君所为,他要做的是制衡两者之间,将一杆秤端平了。李俶最后将矛头指向杨国忠,自是因为长期以来杨国忠数次打压太子,此次正是调转矛头的好时机。
李隆基心中暗想:“太子谦谨,能忍辱负重,能托大事,但我心中对他始终是有几分踌躇。这孙儿李俶却不一样,他颇善权术,将来为君,想来定有一番作为。况且这平城梁之案的确是杨国忠处理的不妥当,才导致边军军心不稳,不如趁此机会,考教一下这孙儿能力如何。”打定主意,便问:
“那依俶儿之意,此事该当如何?”
李俶道:
“此案疑点颇多,孙儿认为,理应重新取证,将案件回重审,到时候三司会审,定能还他一个公道。”
李隆基手捻胡须,双目微闭,沉思了半晌,对高力士说道:
“去内阁库房中把之前的卷宗取出来,交由陈爱卿,将此案回重审,你们随朕一道回宫。”
太子、李俶与陈文远听见将此案回重审,三人心中都各自松了一口气,如同卸下一块大石。李隆基说完就摆驾回宫,太子三人远紧随其后,出了太极宫,往兴庆宫去了。
回到兴庆宫之后,君臣四人去了兴庆殿,高力士传下话去,命尚宫局女官将卷宗取来。那尚宫女官正是红儿,昨日奉李俶之命早已将卷宗收藏好,听高力士吩咐,知道此时就是李俶昨日所说的时机成熟,没想到来的这么快,便将东西取来送到兴庆殿交给高力士,高力士捧着卷宗、书信和三分奏折一并交给李隆基。
李隆基看到卷宗时,现还另附有三份奏折,当即想到状纸之上提到的对比笔迹,但是自己并没有吩咐高力士另取奏折过来,但转念一想,他与高力士数十年主仆,他自然知悉自己心中所想,笑道:
“还是你了解朕啊,办事如此牢靠,知道另取三份奏折来比较笔迹,很好很好,哈哈哈。”
高力士听见李隆基夸奖,随声附和,但却听的不明所以,他哪里晓得需要另取几份奏折来对比笔迹呢,还道是尚宫女官办事可靠,这才让自己受了皇上的赞许,心中极为高兴,待君臣几人散了之后,特地对尚宫女官红儿一番奖赏夸赞。
李隆基对比笔迹之后,现原先的书信却不是平城梁亲笔所书,这等重要书信,若不是自己亲笔书写,可信度极低,心中正是嘀咕:“莫非真有人嫁祸?”
正在此时,门外通报,丞相杨国忠求见。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李隆基正忖这事杨国忠怎能办的如此糊涂,就听见杨国忠觐见,心中生起一股无名之火,冷冷的道:
“朕还没找他,他却自己过来了,宣。”
杨国忠当然要来,此前平青云去大理寺击鼓鸣冤,大理寺上下百余人,又怎么会没有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