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锦衣卫






    同时薛飞刻意了撇了韩立一眼,韩立这时候也同样皱着眉头,没想到平常笑眯眯的韩立也会做出如此失态的表情。薛飞见这二人像是要商量一二的样子薛飞也懒得在说什么,拱手说道:“若是指挥使大人没别的事情,那属下便先退下了。”

    蒋瓛看着手中的那封信纸上的三个字轻叹了一声,对薛飞挥了挥手示意让他退下。薛飞见此便不做停留拱手向后退去。。。。。。

    等薛飞走后,韩立才说道:“大人,如今太子已死我们北镇抚司怕是会被。。。。。。”

    蒋瓛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将手中的信纸握成一团。韩立虽然欲言又止,但他清楚韩立要说的话,他们北镇抚司虽说是皇帝朱元璋手中的一把匕首,但是朱元璋以后也是要把他们北镇抚司托付给朱标的。

    同时在南京的南镇抚司却日渐壮大,甚至如今的人数已经发展到了五千余人。这些人都是朱标的班底,但是他们这些班底才起来,这作为台柱子的朱标却突然倒下了。。。。。。

    这么一来他们被废除的可能性就会又高了许多,毕竟现在的藩王的势力都是各据一方豪杰。当然入得了朱元璋眼里的也就几个罢了,秦王朱樉作为诸王之首可能是继承皇储的人选,毕竟朱标死后就数朱元璋的二子朱樉了。

    同时朱元璋的三子晋王朱棡,虽说洪武初的时候有所过失但从那之后便收敛许多也深受朱元璋的喜爱。

    最后便是四子朱棣,可以说朱元璋很早就比较中意朱棣,甚至建国之时朱元璋便想立朱棣为太子。因为朱棣的性格与朱元璋的性格很像,早年更是跟着朱元璋一同征战过,所以朱元璋对朱棣也是极其看中的。

    虽说北镇抚司不至于因为太子的事情退出朝廷,但从这以后怕是也得好好的整顿一二了。

    蒋瓛思虑了一会才说道:“韩立你去通知一下各个千户手下的人最近办事都要低调些,千万不要在这个事头上惹是生非。若是谁无视我的命令,之后必格杀勿论。”

    “是。。。。。。”

    这边的蒋瓛没完,而南京那边的朱元璋可谓是这辈子什么都经历过了。当年与自己一同走过来的马皇后去世的时候,自己也是向今天一样呆坐在书房里面。没想到这糟却承受的是丧子之痛,莫不是自己做了什么伤天害理之事?老天要如此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惩罚自己?

    自己这辈子几乎都活在了杀戮之中,但是那些人那个不该杀呢?自己是白手起家,以前也不过是一个臭要饭的乞丐,甚是还做过和尚,自己都没想过这辈子可以坐到皇帝这个宝座上来。

    朱元璋瘫坐在椅子上,望着屋梁叹道:“好累。。。。。。我怕我快撑不住了。。。。。。。”

    若是被别的人看见,现在的朱元璋哪里像一个君主的样子,反而倒是像一个普通农家的老头。他本来就已经上了年纪,但出了这事情以后他觉得自己好累,他好想睡上一觉,最好这个梦还无法醒来。

    这时候书房外面来了一名衣着官服的中年男子,那守在门外的洪璾说道:“李大人,陛下说谁也不见,您还是请回吧。”

    “洪公公,这。。。。。。”中年男子叹了一声便想要转身离开。

    这时候屋内传来了朱元璋那消沉的声音:“可是李景隆?若是他的话,便让他进来吧。”

第151章 冒死进谏() 
洪璾闻言便将书房的门轻轻的推开,说道:“李大人,请吧。”

    李景隆点了点头随后便走了进去,他望着书案后坐着的朱元璋不由得在心中叹了一声。没想到这大明开国的君主如今却是如此的颓废,真是造化能人啊。同时他作为臣子的也是心痛不已,但是越是这个时候越是不能被眼前的事态击垮。

    朱元璋将身子坐着,脸上似乎恢复了一些威严,他自己都觉得自己若是表现的这么悲凉那这个大明由谁来撑起了呢?自己现在还不能倒下,也不能休息,更不能怠惰!他眼睛睁圆,望着李景隆淡声说道:

    “景龙,你找朕何事?”

    看着有些振作起来的朱元璋,李景隆这心里面也是安定了许多。同时拱手说道:“太子殿下已经仙去还请陛下您节哀,而且这太子的位置一空,各地的王爷怕是。。。。。。。”

    朱元璋眼中顿时变得十分凌厉,声音也抬高了数倍:“那你的意思是我那几个儿子还会为这个位置起什么争执?”

    虽然李景隆想否认但是的确是有可能有这个事实的,毕竟这太子死了对于他们藩王来说可是最好的也是最合理的一次机会了。怕是这时候藩王们应该差不多都知道了这太子过世的事情,估计不知道现在他们的心思是怎么想的。

    到时候朱元璋下令叫他们过来服丧,估计他们的算盘不知道打的多么精明。

    虽然知道朱元璋他很信任自己的这些儿子,但是农家都有因为自家老父亲几亩田地争的头破血流的,这皇储的位置他们岂能不眼红?若是朱标在的话都好说一些,朱标在众皇子的心中威望颇高自然不会有人敢犯上作乱,但是如今不一样,朱标死了。这下,可没人压的住他们了,若是不赶紧指定一个,怕是又会惹出什么大乱子。

    自己这也算是谏言了,刚刚那些话足以可以判自己一个挑拨皇亲之间的关系,然后给判一个死罪。但是,自己这是将自己满腹忠言说出来。。。。。。

    文死谏,武死战,自己虽说不算是文臣,但是也豁出去了!

    李景隆心一横之间便跪在了朱元璋的面前,作揖道:“陛下,臣的确有此意!古往今来哪个朝代不因为这皇储的位置争破了头?所以陛下还请您以大明的基业为重,为大明挑选一名优秀的储君吧?”

    朱元璋听得心中是怒火中烧,直接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将书案上的奏折直接掀飞,说道:“挑拨皇子之间的关系,你就不怕我治你得罪!?”

    “臣不怕!”李景隆将头抬得高高的,盯着朱元璋说道,“臣是为了大明的基业才这么说的,臣说的话句句忠言,若陛下您要砍我头,我也不会改自己今天的话语。”

    太子死后正是要再立储君的时候,若是这个时候犹豫不定或者放着储君的位置而不进行册立的话,怕是会引起大乱。此时自己不说,还等着谁来说?

    朱元璋慢慢的坐了下来,叹了一声说道:“起来吧。依你之见,你觉得谁合适当这储君?”

    “臣不敢妄言,还请陛下定夺。”李景隆起身说道。

    “这几日我那皇孙允炆一直再为标儿守孝,而且性格品行也和标儿极其的相似,若是将他立为皇太孙,你觉得如何?。”朱元璋望着李景隆说道。

    李景隆稍加思量,这朱允炆本是太子的二子。但由于朱标的长子早年夭折,而且原太子妃常氏,敬懿皇太子妃也早先朱标数年而卒。所以这长子的位置自然由朱标的现太子妃吕氏的长子朱允炆继承了。。。。。。

    而且李景隆听闻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这几日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他都听宫里的人在传,而且很多人都认为朱允炆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而且太子朱标生前便对朱允炆特为看好,想来陛下举荐他估计也是有几分道理在的。

    “回陛下,臣觉得可行,陛下圣明!”李景隆恭敬的看着朱元璋说道。

    朱元璋闻言点了点头,对外面喊道:“洪璾你进来。”

    只见那宦官洪璾推门而入,躬身说道:“陛下叫老臣何事?”

    “你去拟一道圣旨,即日起便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在另立一道圣旨将所有在外的皇子都召回南京,为他们大哥服丧!”朱元璋说这话的时候和以前那雷厉风行的模样依然差不了多少,同时对洪璾挥了挥手示意他可以下去了。

    洪璾闻言便躬身说道:“老臣遵旨,臣先告退。”

    说着洪璾便退出书房便将门关上,随后便前去通知翰林院去拟旨。朱元璋见此也不由得摇了摇头,说道:

    “李景隆啊李景隆,你说这算不算是老天给我的惩罚?”

    这问题可算是问倒了李景隆,这回答是的话估计脑子也没了。虽说他不怕死,但是如果是因为这个死的话实在有些冤屈,但若说不是的话,那不变着说太子是活该才死的吗?这回答是也不行,不是也不行,这可如何是好?

    李景隆背上冷汗直冒,躬身说道:“臣不敢妄言,还请陛下节哀,若无它事臣也先告退了。”

    事态不对还是先走为上,这伴君如伴虎,若是等一会这朱元璋再抛出几个要命的问题自己岂不是往火堆里面跳吗?

    朱元璋见其模样也猜出了李景隆的心中所想,不由得冷哼了一声说道:“算了,你下去吧。”

    李景隆心中的石头这才落了下来,拱手说道:“臣告退。。。。。。”

    说着李景隆便退了出去,将门合上的时候他才重重的松了一口气。同时疾步的便出了宫,刚刚出宫便看见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者。但是这人虽然看上去老态,但是却极其的精神,衣着着一身官服手里还拿着奏折,李景隆一眼便认出了此人。此人正是宋国公,冯胜。

    宋国公冯胜乃是开国的功臣,而且当年远征辽东的时候可是立下了大功。而且还被朱元璋封了太子太师,可谓是德高望重的老臣了。

第152章 提醒() 
冯胜见是李景隆便干笑一声道:“原来是李贤侄,今日为何有闲暇到皇宫里来?”

    李景隆对此倒是没怎么在意,自己世袭自己父亲曹国公的爵位,还掌管着左军都督府,大多时间都在军中,甚至有时候还要出京练兵,出现在皇宫里也不免冯胜好奇。

    “小侄今日是来觐见陛下的,前些日子冯伯父在太原附近招兵的事情可还顺利?”李景隆问道。

    冯胜拍了拍手上的奏折,轻声说道:“昨日晚上才刚刚回来,今日便去启奏陛下吗,却没想到太子殿下却。。。。。。”

    李景隆看了看四周收着宫门的官兵急忙打断,低声说道:“伯父慎言。。。。。。小侄刚刚从陛下的书房中出来。陛下要册立允炆殿下为皇太孙,而且已经让人去拟旨了,伯父一会进去的时候就不要提太子殿下的事情了。”

    这些官兵之中未免不会没有锦衣卫的探子,所以他可不想因为一件小事被朱元璋给记下来。同时冯胜作为开国的将领,更是应该慎言才对,念于冯胜和自己父亲以前的旧情来讲还是略加提醒着点为好。

    “咳。。。。。。”冯胜干咳了几声,随后笑道,“有时间到我府上来喝酒,我还有事要启奏陛下就不和你多谈了。”

    李景隆微微颔首,淡笑道:“伯父慢走。”

    说着二人便相背而去,而冯胜也是无奈,没想到自己刚刚回来就遇到这摊子事情。早知道就不提前回来这么早了,真是倒霉躲都没法躲啊。

    他摇了摇头随后便朝着朱元璋的书房走去,冯胜望着那些守卫。便上前直接扣门说道:“陛下,臣冯胜前来觐见。”

    屋内传来了一声低沉的声音:“进来。”

    冯胜闻言便推门而入,望着书案后面的朱元璋说道:“见过陛下。”

    “不必多礼了,这次为太原招兵可顺利?”朱元璋眼中充斥着血丝,但眼睛看着却极其的精神。

    冯胜从容的说道:“一切顺利。。。。。。”

    朱元璋点了点头,又问道:“这些日子我那儿子朱棡可有什么不妥之处?还有常在山西的付友德他们可有什么倦怠,不准隐瞒,一一道来给我听听。”

    冯胜心中大为的无奈,同时说道:“回陛下,晋王殿下处事稳当,而且在军中也威望极高,山西的百姓对晋王殿下也是夸赞不已。付友德也是恪尽职守,手下的将领无一不是生龙活虎,若是放在战场上那必将是所向披靡!”

    “不错,看来朱棡管理的还算妥当。”朱元璋看着冯胜轻叹了一声说道,“如今太子已故,不知道你觉得我应该册立谁为日后的储君呢?”

    冯胜心中有些哭笑不得,这陛下是揣着明白给咱这里装糊涂呢,还好李景隆告诉了自己要不然还真的不知道怎么说为好。不过虽然知道事情的缘由,但是这问题依旧不好回答。

    如果直接推举已经板上钉钉的朱允炆的话,自己根本没去了解过这不是明显的空穴来风吗?反而自己和那些藩王走的还算进一些,若是不知道有这档子的事情的话,那自己说不定就推举这些藩王里面的一个了。

    不过现在看来还是避免多嘴吧,若是被朱元璋猜忌自己与这些藩王走的太近那就是真的冤枉。既然陛下你喜欢装,那也不要怪我装。

    “臣只懂得带兵打仗,这没仗打我就喜欢喝酒,而且我这年纪也有些大了,什么时候陛下您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