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修真时代
此谓狸猫上树之式,如阵图瓜牙之形,又剪子股式,如擒拿。
再变变崩拳式,先垫右足,再极力进左足出右手,左手拉至心口左边,右足随后紧跟步,手足用劲与两足相离远近仍与崩拳相同,不可相差分毫,停住再回身。
此谓直形,追风赶月不放松!
再变回身狸猫上树之式,仍与崩拳回身剪子股式相同,停住。
此式如同行军,败中取胜之式,故名狸猫倒上树。
在常乐的五行连环拳之下,光头少女可以说是,完全无法还击,但是却也没有被击中,只是看着样子狼狈罢了。
常乐眼神一凝,知道这五行连环,奈何不了光头少女,于是拳势再变。
这形意拳中除了五行拳外,还有十二形拳,据说是此拳的创立者,跋山涉水,考查水陆。
择性残力猛的大动物,选飞翔灵敏的小飞禽,按照它们适应环境,自卫觅食的特殊本能,以锻炼人的心身,使人体用兼备、智勇双全。
以动物之所长,益人类之所短,不但能健康身体,而且有抵御外侮侵犯的要意。
同时也能训练人的智、体各育,得到优越的发展。
如虎有扑食之勇,又有坐窝之势,有跳跃之猛,又有越岭之能。
鹰为猛禽,力威而猛,捉拿展翅是其功能。
猴生长在山林,其攀援纵跳、眼光捷速,体躯活泼,世间无有出其右者。
蛇乃阴类,其性最毒,虽说有拨草之巧,而其盘旋曲伸、气之吞吐、节之灵通世间少有,其独能者,未着物时似甚无力,气则收敛,一与物遇,则一触即发,胜于勇夫。
鸡虽禽类,其独立沉静,神光寂暇之势,世间也莫过于此。
凶龙乃麟虫之长,其或大或小,伸缩自由,遍体灵妙,变化不测之奇能,是其天然之性能……
不论虎扑、龙游、马奔、熊靠、蛇的拨草、猴的纵跳刁抓、鼍的浮水之精、的竖尾之力、鹰的捉拿之劲、鹞的穿林之术、鸡的欺斗之勇、燕的抄水之妙,都有它们擅长一技的本能,全都悉取而习之。
在日常锻炼中做实际操演的功夫,使人精神一贯,意志集中,坚实其内,整饬其外,不徒力争,要以智用勇。
不只是健康身体,而且还要取胜于人,不受他人的无理欺辱。
拳谱上讲“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拳术始教,即凡全体之式,万物之形,莫不由于数式数形,而时习之,以求乎其术。至于用功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万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拳术之大用无不明,十二形拳法能于此领悟故不难也。”
这十二形拳中,首取虎形。
虎是山中食肉类动物,它身长大,扑食勇猛,下定决心,毫无顾虑。
即取它这一本能特长,象形取意,演练而成拳,作为强身制敌之用,命名为虎形拳。
虎打堆身之劲,发于臀尾。
拳顺可清气上升,拳逆则浊气不降,督脉不通。
督脉为百脉之源,督脉通百脉皆通。
督脉又有阳脉之首之说,所以练虎形拳,有虎离穴之势,即是本着这个道理。
其要领在于要练出骨的勇气,骨是勇的根本,勇从骨而出,骨不支勇,则勇无从而生。强项怒目,双掌猛扑,抱头前进安全五行鼻、目、耳、舌、口,腰为主宰,丹田用劲。
常乐横拳出势,做防敌出冷手的准备。
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在前者应敌,在后者防守,其身体中正,不偏不倚。
若敌从左侧攻击,即将左手收回,顺其力的方向,引进落空,使他无着力的地方。
同时,先寸踩左足,急进右足,抢身抢上和敌人成十字形状,这时若敌人失利,即乘机反攻,举起两臂,形如抱石投水,手由心而起,由口而落,闭住五行向前猛扑,形成虎抱头之势。
“三口并一口,打人如同走。”若敌目标转移,即随机应变,以防不测,总之,口对口一直走,虽看正是斜,看斜却是正。
落势接上势,两拳由胸部钻出举起,势如霸王举鼎,到口变掌翻落,形成老虎坐窝之势。同时,右足在前进,左足猛蹬,以速度和体重逼人,足先手后,手扑身坠,也可说虎打堆身之劲。
回身势左扑则右后转身,右扑则左后转身,步法和炮拳回身相同。
第203章 戳脚对龙虎()
常乐出手虎形之后,又将拳势一变。
龙虎必相随,这其二却是龙形。
龙是最灵、最神的爬虫类动物,身长气壮,升降自如,且有搜骨之法。
取它这一本能特长,象形取意,演练而成拳,意欲使人身体伸缩、曲折自如,收升降灵敏运用莫测的效果。
其劲起于承浆,和虎形的气轮回相接。此拳练顺了,可使心火下降,身体灵活。
练的逆了,就要阴火烧身,动作呆滞。
其要领在于升降自如,盘绕曲折,身势空穹,如沾细雨,如披清风。全身化劲,注意心神,不拙不滞,搜骨法精。
常乐横拳出势,提起左足尖向左斜横,足心离地,足小趾着力。
再右足扭直,足掌着地,足跟提起。
两臂起如肩平,左手收回,右手前出,随曲就伸,引进落空。
小腹放在左腿上,两目注视前敌,右手大、食、中三指向前爪拿,就如龙下降一样。
同时头领虚顶,含胸实腹,穹腰束胯,提肛挺项,引气注于丹田,徐徐四达,至于五心,即两手足心和头顶心,心平气和,不用拙力、怒气、填胸助长。
换势由前势右手收回,复向前伸出右手,同时腰中挺劲,两肋齐举,身向上升。
两足前后互换,如龙高起的形状。落下时,前足先落,后足后落和前势一样唯左右互换,右手收回,左手探爪,小腹放在右腿上,左手大、食、中指向前爪拿,如龙形下降一样。
换势时,头随身上顶,腿随手向上,下腭微向前伸上提,成手顾足踢之势。
回身势收势仍还原出势,右手左足在前,则身向右后转,仍把右手伸出顾敌,用左手打出,形成龙形之势。
常乐出手变化,而那光头少女也不示弱,同样变化。
那少女拳势一变,与先前所施展的拳法,即像又不像。
戳脚翻子拳,又叫九枝子,九翻子。
它独特的腿法叫“踢趟子”、也叫“趟子踢”。
所谓“一见屁股掉、便是戳脚到”,这拳向后踢腿的方法很多,如九翻鸳鸯腿、后外摆腿、后蹬腿、后撩腿、后偷腿、蝎子势、蹶子腿等。
因为这些腿法,在踢击落回时要求,以前脚掌重重地,反戳在地上,戳脚拳的定势叫“戳丁”、将重心落在支撑的脚上、来击发腿以前脚掌向下反戳着地、脚后跟上跷、两腿似成一“丁”字形。
戳脚翻子之所以为翻,是指拳脚并用之变化、即上翻下、左翻右、前翻后、阴翻阳、肘翻手、手翻足、虚翻实、刚翻柔等,一手翻三手、三盘翻九手。
戳脚翻子并非单独的翻子拳,也非单独的戳脚,若是单独拆开来叫,那便不是戳脚翻子了。
翻子拳,原名八闪翻,又名翻拳。
戳脚拳是古老的四大门,赤、伯、蠢、温中的温家流派,是洪、留、枝、名、磨、弹、查、炮、花、龙,这十大拳种之一。
戳脚拳分文武趟子拳,武趟子即戳脚,文趟子即翻子拳。
武趟子是手脚并重突出腿法,文趟子是手脚并重突出手法身法,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
戳脚拳风格特点是,手脚并重突出腿活,动作舒展,架势较大,攻防方法明显,硬攻直进,快速勇猛,放长击远。
光头少女使来,腿像胳膊那样灵活多变,运用自如。
技击攻防时手领脚出,手到脚到,手防上脚踢下,手脚并重,上下配合。
翻子拳是戳脚的文趟手,又称九翻子拳。
其风格特点是架势较小,动作严谨,灵活多变,干净利落,先柔后刚,刚柔相济,攻防方法含蓄,手法多变,虚中藏实,实中有虚,虚实莫测,力从内发,发寸劲。
戳脚翻子拳极注重腰腿,认为脚者,身体之基也,脚站稳则身稳,眼有监察之精,手有投转之能,脚有行程之力。
脚前进身随之,脚后退身亦随之,脚里进身斜之,脚外进身伏之,脚踢手颁,手为先锋,脚为主帅、拳打六路,脚踢八方。
见到光头少女变拳,常乐冷哼一声,也随之亦变。
他却是使出了十二形中的猴形。
猴本猿属,心敏意捷,善于纵山越岭,跳跃灵活。
此拳即取它这一本能特长,作为以灵敏而制笨拙,以足智多谋而胜勇猛鲁莽。
猴形拳练人的心脏。
练的顺了则心神安静,足智多谋而形色纯正。
若练的拳谬,则心摇神乱,而形色失和,手足无措。
其要领为心平气和,身体灵动,足智多谋,神志坚定,敏捷迅速,灵活机动。
由横拳出势左手左足在前,右手右足在后作防守之势。
敌从左面攻击,即外应其动,以左手捉拿,以右手抓打,同时右足垫步,提起左足用膝打。立即将左手和左足齐落,做到手抓足踩。
敌人从左侧进攻,即将左足向后方撤退,成步踩三角以解对方攻击之危。
同时右足提起足尖点地,右手自左肘下钻出,暗用刁扒,但两手要平,不宜一高一低。敌从右攻,即用左足垫步,提起右膝攻敌小腹,左手抓打。
同时右手和右足齐落,形成手抓足踩之势。敌人右侧进攻,即将右足向后撤退,步踩三角以卸对方进攻之力。同时,左足提起足尖着地,左手自右肘下钻出成倒撵刁扒之势。换势左右相同,最后练到正面,进左足垫右足,提起左膝攻击,同时以右手抓打,左手置于心前,紧连左手左足齐落成抓踩之势。
回身势左手左足在前则右后转身,右手右足在前,则左后转身。
右转身时,右手刁扒,同时,左足后退,右足足尖着地同时垫左足提右膝,左手上抓,紧连右手右足落,成抓踩之势。
使完了猴形,常乐又使马形,马虽为家畜,原系野生草原山野,是食草类动物。
马体力健壮,四蹄如铁,疾奔如飞,如遇敌时,宗尾乱乍,踢撞爬扒,敢和虎豹作斗。
成家畜后,性情良驯,任重致远,持久不怠,一旦上阵,奔跑迅猛,有疾蹄之功。
马形拳练人体脾脏,脾藏意,脾动大力攻,马形拳练的顺了,则意定气平,有毅力有持久力,耐力强。
拳练谬了,则意妄气乖,缺少信心和耐力,动作缓慢,手足不灵。
第204章 马踏飞燕()
这马形其要领为,提气用力,合于意气,节制呼吸,施于四体,双拳齐出,俯身崩击,意定理直,气势磅礴。
由横拳出势左手和左足在前,右手和右足在后,前者应敌,在后者防守。
敌从左侧进攻,则先寸左足,扼敌前进,复急进右足,有义马引路之意。
然后再进左足攻敌,双掌变拳由两腮打出,但要两拳相平,不可一高一低,拳由口落闭住五行,一顾一打不可分离。
落势两手起钻落翻,护腮而下,成阳盖阴打的拳势。
回身势左足在前,则右后转身,右足在前,则左后转身,转身的动作和虎形相同。
到了出势的地方,先退右足,后退左足,两腿并拢靠齐,还于原地。
紧接着又是鼍形拳,鼍是甲介的一类,乃鳄鱼之属,为两栖类动物,俗称一猪婆龙。
长逾数丈,爪牙鳞甲都很锐利,凶猛异常,善于浮水,而捉食鸥鸟是它灵捷的技术,超过一般动物。
此拳在人体内配肾,肾水上升能散心火,消饮食,活泼周身之筋骨,融化身体之拙气拙力。
拳顺筋骨能转弱为强,易笨拙为灵巧。
若拳谬,则手足拘束而筋骨固涩不通,于身体有害。
其要领灵通于背,活泼于腰,调筋练气,曲中求直,左右分合,连成一气。
由横拳出势先将左手收回,置于心前,变作守势,是用分力化彼之劲,而做守势。
同时随曲就伸,一顾就打,左手和左足齐向左方前进,左足着地右足后跟,形成了顾中有打的攻势。
但在未打之前,先将左手起于左侧,由心口钻出而外翻,右臂随至胸前,如鹰捉形势。两肘下垂较重,大拇指和食指伸开,余指都要弯曲。
左右互换练习,动作相同。虽有手之分合,臂有曲直,劲有刚柔,总是一气连环不断,上下一致才好。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