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修真时代
“七耀”在自然界指北斗七星,在拳术中内含步法进退、闪展摇转,脚踏方位之变化,又指人体头、手、足、肘、肩、膝、胯七个部位均可施放劲力。
“八卦”,指阴阳参互,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富于变化之意。
“花体桩!”
这是信息中的第一个桩,主要功用是固定基本动作、姿势身法的雏形,神筋拔骨,锻炼梢节和末梢神经,协调身体与四肢的关系,解决腹式呼吸之法,静与动的关系,培养“外三合”的形成,增强各关节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其中特别是神筋拔骨,讲求练气,使内脏坚实、内力充盈。
所谓“筋长力大,肉厚身沉”,把韧带、肌健伸开,促使关节的灵活,肌肉均匀伸缩,全方位锻炼,才能增强肌肉的弹性和爆发力。
桩功中都必须竖项,含胸拔背,这是对身体上下的伸拔,沉肩坠肘是对肩、肘、手的伸拔,站桩时重心在下盘,两腿都是弯屈的,这是对下肢的伸拔,腰与胯是拧劲儿的,双脚的躁骨就像机械中的转向轮一样,腿与膝都是扭着劲儿的。
这样就形成了对脚趾、脚跟、踝骨、膝、腿、胯、腰的伸拔,使肢体既沉实又灵活,并增大前趟后蹬的劲力。
尤为重要的是三体桩是解决“动与静”的关系的养练之始,道家“知命养性,性命双修”,所谓“性在天边走,命在海底游”,许多人不得其解,实质上本意是上练精神,下练精气,开发智力,保命延年。
所谓“神藏气内丹道成”,“养灵根而静心者为修道,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
这说明修炼是以静为主的,练拳是为了“敌将”,是以动为主的,再引申一层来认识,动与静是不可分割的。
“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动静一理,体用一源,不真动就谈不到知“意”,不真静就谈不到知“性”。
静为性,动为意,“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
静中无动等于有形无意,空势无备。动,就是“意”的训练、是内五行、精、气、神等内功内力的锻炼和培育。“意”动才会形意合一,“妙用则为神”。
在此基础上,再经其它四个桩的锻炼,才能追求到“虚极静笃时,则还于先天本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的境界。
而乾坤桩的主要功用是通气之法。
其讲求练气,但必须有渠道,有方法。所谓通气,一是要使气顺畅地疏通于周身经络。由丹田下行,“谷道”上提,气达“命门”后,沿后背像一串串珍珠一样向上行,至颈椎第七节微缓上至“双耳”,清气还于脑,再向下用鼻子将气排出,再吸气,通鹊桥回归丹田,周而复始,正是逆时针运行。
二是通耳鼻气道,真气补还于脑,按照此桩的姿势,气行至双耳后,由耳通过鼻子将气向地下45度角方向排出,练者会感到气达脑时,整个头部均有震动感,脑毛细血管被气一冲,防堵通堵使整脑空明、清晰。
三是通四肢,气乃生命活动之动力,四肢及周身部位的血管,神经经络类似管道,根据动作需要,要集中浑身劲力于一个方向一个点,气必须先通,以达到气与力合,同时使四肢气力充盈,何时用何时省,因其上通脑,下通双脚涌泉,异于正常人呼吸故此命桩名。
而天王托塔桩,则是合气之法。研究内家拳的人都知道,人体的气是散乱的,吸气和呼气并非只有鼻子和嘴,外气的吸进怎样与内在的气汇合于中,如何下行与先天之气相合,融汇于丹田产生真气,必须在一种特定的,利于形成真气的姿势下才能便于气的相合,这便是天王托塔。
而落地三盘这个桩主要功能是练内劲。
最难求的除“翻浪劲”外,就属“挣崩摘”三个劲儿。
“挣”即人体以脊椎为中线,两侧是对称发劲,既有左右发劲,还有对称的肢体发劲,就是所谓“前手打人,后手发劲”,也称“拳打一阴反一阳”。
“崩”,是意指人身体似一张弓,弓满箭发,主要是前后发劲,尤其值得品味和重视掌握的是“好似还弓一力精”,就是箭发出后弓还原的速度和劲;“摘”,全身上下加肋腹计十五处打法之劲,俱不脱丹田之气和长腰、缩腰、抖腰的主宰,又是人体中盘,就像烈日晒干的豆角,一摘,豆角皮突然炸翻卷,将豆子弹发出壳,丹田聚气蓄力,腰一动,内力才能突然得发,加之发劲时双足五趾就摘东西一样突然抓地一下,故视之为“摘”。
而行桩主要功用“悟灵性为至上”。
其用精气神运化周身,无微不至,“感至遂通”。达到无处不有,无时不然,触之自应,不思而得和“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不意而发,沾哪哪有的境地。
这五种桩法既是分割的,也是统一的,单独练哪个桩都会受益匪浅,但想达到高超妙境,必须循序渐进,沿着这条路子走,别无捷径。
“好!好!……”
常乐得了这天大的好处,喜上眉梢连连叫好。
第394章 丹田()
信息中的这些功法修炼,特别注重精、气、神,丹田功能作用的调整培育,使习练者能够得到性命双修的效果。
所谓“精养灵根气养神,养生养道见天真,内在养下长生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精、气、神是人类生命的根本,“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所谓“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所谓“积精全神”,‘’欲想不老,还精补脑”,练精气神对生命非常重要,是性命双修的必由之路,离开了精气神的培育训练,就失去了修练的价值和意义。
“精”是人体中的物质,其功能作用是构成人体和营养人体。
“气”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
“神”是人精神、意识、知觉、情绪、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精气神是人体内脏功能活动衍生的产物和能量,其活动的基础是“精”,动力为“气”,表露于外的则为“神”。
精气神之间,内脏与精气神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练气离不开练丹田,丹田就像人体的经络一样,虽然用手和眼摸不着,看不见,但可以感觉到。
下丹田在脐下,主藏先天之气和培育真气,中丹田在胸部膻中,是内外气的交汇点,上丹田在双目之间向内的泥丸宫,是清气流动之所。
丹田是人体的“气库”,蕴藏气之所,发气之源,一身之气的流行运动的出发点,周流全身之气,发自于下丹田,而通过一定路线与渠道而归于下丹田,周而复始地执行它的使命。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意为人们饮食所化生的营卫之气、内脏产生之气与吸人的自然之气相合积于中丹田形成“宗气”。
“宗气”与先天原气融汇于下丹田,便形成“真气”。
再靠“真气”使每一个动作、劲力由里及表,依赖丹田的变化、能量的施放动作方法,反催而出。
颏收头顶和气沉丹田,是利于上通三关,即周天督脉的尾闾、夹脊、玉枕,下固灵根,即丹田。
顺胯拧腰,会助长丹田的发劲,并贯达于四肢,调息归根,意注丹田,小腹就有动,有热流和气感,会使丹田真气逐渐充盈,固之体强、根固,内劲中生。
津多咽之,意引丹田,会有鸣音,咕噜之声直下小腹,会觉腹腔松畅,气顺腹实,更有益于内脏和腹腔疾病。
这就是所谓练丹田之气,丹田久练灵根本,亦即固灵根,真气退藏于密,也就是说,元神元气相合,由无到有,由小而大,一气之动,发之周身。
气者勇之实也,养气即所以养勇。
视不胜优胜,刺王候若刺褐夫,视三军为无物,都是因为气充乎四体,而溢乎其外,见乎其勇,而不自知也。
气始生于一,终分二,即魂魄,阴阳。
魂气属阳,灵明轻清,可虚实刚柔,循环变化,神乎神乎,至于无形,微乎微乎,至于无声,此阳气之妙用。
魄气属阴。。。。。。浑厚重浊,可坚强猛烈不挠不逃,雄魄毅兮可摧坚,气刚大之而拔山,此阴气之妙用。
正所谓用兵先谋后动,其动也灵妙变化飘忽猛烈莫可推测,其静也严整庄重如山岳坚实莫可撼移,这就是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为魂魄之气。
“哈!”
常乐大喝一声起手,左脚绕步外摆,脚尖朝向左侧,脚心朝前,身体随之向左旋转,左手在上,随身体的旋转拧翻成手心朝上,右手下按于左肘下侧。
他在。身体旋转的同时,右脚提起,以左脚为轴心,随身体的旋转绕左脚一周,落步到右脚起始时的位置,脚尖着地成扣步,此时的身姿成拧麻花状态的蓄力阶段,蹲身束裹并吸气。
紧接着,他身体向左旋转,身体如弹簧般弹起,左脚向前踩落一大步,脚尖着地同时,左手臂贴身经口前向前上方顺时针拧裹钻而出,大拇指基本成向下的状态,右手也同时向后下拉并展开,手臂逆时针拧裹,手心向后,与左手形成对争力。
“呼!”
常乐吐气如龙,身体向右侧旋转,同时右脚绕步外摆,右手臂由下向上翻转,左手臂由上向下扶按于右肘下侧。
他左脚提起,以右脚为轴心,随身体向右旋转,绕右脚一周落步到左脚的位置,脚尖着地成扣步,此时身体的姿势成拧麻花状态的蓄力阶段,蹲身束裹并吸气。
紧接着,常乐身体向右旋转,并如同弹簧般弹起,右脚向前踩落,脚尖着地,同时右手臂贴身经口前向前上方逆时针拧裹钻而出,大拇指基本成向下的状态,左手也同时向后下拉并展开,手臂顺时针拧裹,手心向后,与右手形成对争力。
“吼!”
常乐口中发声如雷。
他在发力前,手臂放松,五指自然分开,掌心稍含,指有扣意,含胸拔背,头顶项竖,肩沉肘坠,下面脚趾如勾抓住地面,脚心内含,其法如手等同,如此便为三心含,即为蓄力之身姿。
在发力时,常乐头领身,将身体上下对拉,而丹田小腹沉坠,以稳固下盘,丹田小腹沉住气,五趾抓地牢,发力瞬间全身骤然一紧,如同铁浇铜铸,五指可叉开怒张,使气血贯注梢节,口闭齿合。
常乐左脚绕步外摆,脚尖朝向左侧,脚心朝前,身体也随之向左旋转。
他双手回收并拢,左手臂逆时针拧转,右手臂顺时针拧转成双手手心朝上,手在口前,双肘贴胸腹,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小腹。
他在身体旋转的同时,右脚提起,以左脚为轴心,随身体的旋转绕左脚一周,落步到右脚起始时的位置,脚尖着地成扣步,身体成为拧麻花状态的蓄力阶段,蹲身束裹并吸气。
“嘶!”
紧接着,常乐身体向左旋转,左脚向前踩落,脚尖着地,同时身体如弹簧般弹起,双手同时贴身,经口前向前上方拧钻而出,左手为顺时针拧翻成拇指朝下。
“呼!”
常乐身体向右侧旋转,同时右脚绕步外摆,右手臂顺时针拧转,左手臂逆时针拧转,双手收置胸前。
他在身体旋转的同时,左脚提起,以右脚为轴心,随身体的旋转绕右脚一周,落步到左脚起始时的位置,脚尖着地成扣步,身体成为拧麻花状态的蓄力阶段,。
然后常乐身体向右旋转,右脚向前踩落,脚尖着地,同时身体如弹簧般弹起,双手同时贴身,经口前向前上方拧钻而出。
第395章 巨熊势()
常乐移动重心向前,以头领身,身带步,右脚过左脚向前踩出一步,脚尖落地,后脚紧随追半步,成立身中正之势,以保持重心的稳固。
与此同时,他右手掌心朝上由左臂下向前螺旋拧裹穿出,变为掌心朝前,以掌根发力,左手伏按于右肘部。
“哈!”
常乐吐气发声移动重心向前,以头领身,身带步,左脚过右脚向前踩出一步,脚尖落地,后脚随追半步,左手掌心朝上,由右臂下向前螺旋拧裹穿出,变为掌心朝前,以掌根发力,右手伏按于左肘部。
他这一势以头的领劲,腰部的旋转力,后脚的蹬劲等大的关节部位形成主要的驱动力,带动手臂梢节的螺旋拧裹,产生向前上方的挫劲和掌根的冲击力。
常乐移动重心向前,以头领身,身带步,右脚过左脚向前踩出一步,脚尖落地,后脚随追半步,成立身中正之势,以保持重心的稳固;同时,左手拉回胸前,与右手?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