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修真时代
一呼一吸为一息,则一息之问,潜夺天运一万三千五百年之数。
一年三百六十日,四百八十六万息,潜夺天运四百八十六万年之数。
于是换尽秽浊之躯,变成纯阳之体,始而易气,次而易血,次而易脉,次而易肉,次而易髓,次而易筋,次而易骨,次而易发,次而易形,积九年而阅九变,然后阴久斗尽阳纯,而与天地齐年,其为长生超脱之道。
而众邪辟除,正气常存者,昼夜运火,炼尽阴气,变为纯阳,而正气常存,乃能长生。
“透体金光骨髓香,金筋玉骨尽纯阳。炼教赤血流为白,阴气销磨身自康。”
纯阳者为仙,纯阴者为鬼,阴阳相半者为人。人能炼阳以销阴,乃可以为纯阳之仙,如若有纤毫阴气暖炼未尽,则不得谓之纯阳。
人禀天地元气而生,一吐一纳,内外相应。
六气分属于五脏,一气则包乎三焦,能服其气,一年则气通,二年则气行,三年则气成凝结为玄珠。
气者道,道者虚无,虚无者,自然,自然者,无为,无为者,心。
而心不动则外境不入,内外安静则神和,神和则气和,气和则元气自充,元气自充则五脏滋润,五脏滋润则百脉流通,百脉流通则津液上应,津液上应则五味止绝,饥渴不生,反老还童。
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神。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三万六千神居于其身,化为仙人。
神者,无形之至灵也,故神禀于道,一年易精,二年易髓,三年易骨,四年易筋,五年易发,六年易形,内气不出,外气不入,其名曰真人。
而金丹所起,起于太初,太始生混沌,混沌生两仪,两仪立三才,三才运八卦,八卦滋九宫,九宫则丹之终,则太一之始先也。
而铅是水之精,水是阴之体,阴极则阳生,变化万物。
“原来如此!”
常乐不由得点头,得到了信息中的这些内容,再结合他两世为人的所获得的知识,很容易就弄明白这信息中的内容,所要表达的意思。
信息中所传达的这些,虽然都是技击武艺,但是却也是修真知识。
一切都是由后天开始慢慢锤炼,直至进入到先天境界,人就开始有凡人转变为真人。
只有成为了真人,就从此再与凡人不一样。
常乐不由得想起了,那些再上一世所见到的强者。
那些强者,以信息中的话来说,都已经不是凡人,而是真人,另外一种生物了。
试想,这些自认为与凡人不同,高高在上的生物,一旦遇见,以凡人为主体组成的科技文明,又怎么可能会以平等待之呢?
这就是战争的根源,那些已经不算是凡人的生物,高高在上,以一种俯视的态度看待联邦,战争也就不可避免了。
第457章 入先天要练气()
要以后天入先天,需先练内功。
练内功,需先练气法,即以舌顶上聘,闭口,鼻施呼吸,意守丹田。
练习时以静为纲,始终如一,或坐或站,肢体必须保持自然,肌肉放松。
以意领气,思则气到,意不可乱,气不可逆。
次练外功。
先拔筋运气,三呼三吸,泄废气,纳新气,即吐故纳新。
先静而后运气,气沉丹田,疾收疾发。
气与力合,脑与心合,心与意合,以意领气。又必须以目视其标而及于脑,由脑施策,以意领气,以气壮力,以力动气,以气发劲。
信息中参练内功,必须由浅人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练外功,必须坚守“苦与恒”的妙诀,无苦不成才,无恒不成功。
6练者必得其法。仅靠苦与恒,而不得其法,也难成才。要练成真功,必须拜良师指教,刻苦练功,虚心学习诸家之长,补己之短,持之以恒。
初练意守丹田,因方法不当或意乱失调,容易导致气逆凝滞,造成下腹部胀满,甚则串痛或全身不适。如有此症状,可用中指按压气海穴。
这练功如违背练功法则和注意事项,就将导致气血逆行和脏腑功能紊乱,即所谓“走火人魔”。
在信息中列出了多种情况,并且给予了解决方案。
如自觉气聚头顶,头部有明显的胀痛和重压之感,可用手指点按太阳、风池、合谷、涌泉等穴,片刻即可消疾。
如自觉气聚前额,有前额贴了一张膏药之感,此症状可通过用手指点按上星、太阳、风府和昆仑等穴,施泻法来缓解纠正。
如自觉热气缠身,犹如火烧,此症状可通过用手指点按百会、曲池、气海、三里等穴来解除。
如觉得心慌意乱,此偏差可通过用手指点按内关、神门、心俞和三里等穴来纠正。
……
信息中言,人之一身,内有五脏六腑,外有五官四肢。
五脏为心肝、脾、肺、肾,六腑为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五官为目为肝窍,舆为肺窍,口为脾窍,舌为心窍,耳为肾窍。
四肢皆以筋为联络,筋始于爪甲,聚于肘膝,裹结于头面。
其动而活泼者为气,所以练筋必先练气。
气行脉外,血行脉中,血状如水,百脉状如百川。
血的循环,气的运行,均发于心。
日夜十二时辰,周流十二经络,瞬息潮血来回,百脉震动。肝主筋而藏血,脏腑经络之血,皆由肝升运。
养气养气不离性,练气不离命,欲要养气保命,须使心意不动。
正所谓心为君火,动为象火,心火不动,象火不生,气念自平。无念神自清,清者心意定。
练气与养气,虽然同出一源,但有虚实动静、有形无形之别。
养气之学以道为归,以集意为宗法;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吞吐为功,以柔面刚为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
其妙用则为时刚时柔、半刚半柔、刚柔相济、遇虚则实、遇实则虚、柔退刚进、左刚右柔、左柔右刚、互相交替、虚实兼用、刚柔相济,此乃练气之秘要。
气,即呼吸。运气和用气,也就是调整呼吸。
用气有口吞、鼻吞之别,称之为文火、武火,鼻吞为文,口吞为武。
气走于经络筋脉,力出于血肉皮骨。
外壮皮骨为形,内壮筋脉为象,气血功于内壮,血气功于外壮。
信息中认为,只有明白气血二字,方能自知气力的由来,自然知用力行气之各异。
所谓“气在先行,力在后随,丹田盛而气力足,此为不移之定理。”
人体有十二正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庇经。
又有奇经八脉,即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在练气时,气在意的指挥下,使气通过经络的十二条经脉,达到运气或用气的目的,这种短暂的过程就是所谓的大周天运行法。
而使气通过任、督二脉的功法叫小周天运行法。
大周天和小周天两种功法,都是意领元气达聚丹田,以意把气由丹田循经络而运行至全身的功法,叫丹田运行功法。
人身左为血分,右为气分。
血分属阴,气分属阳,血分走得慢,气分走得快,所以要先左后右,先运动血分的气脉,使其在时间和速度上与气分配合起来,以调整阴阳气血的平衡。
而练气有六种呼吸方法,也就是练气由浅入深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然呼吸,吸气时嘴稍张开,上下牙齿微微相合,舌尖抵住腭,随着用鼻吸气,腹部要凸起。呼气时,嘴要闭住,舌尖抵上腭,随着呼气,腹部要收缩,其效果是力量增加,精神振作,肺活量加大。
第二阶段为阴阳循环,人体的前面属阴,后面属阳,小周天就是指气在上身循环周转。
阴阳循环的呼吸方法,是吸气时腹部收缩,呼气时腹部凸起,所以又称反式呼吸。
呼吸还是用鼻,而且用意念引导气循环于上体,即以意领气。
呼气时要意识到,气由头顶经胸部而下降到丹田,吸气时要注意到气由丹田经尾推、脊椎而达头顶。
吸气时要提肛,如果是站势,吸气时脚趾要抓地,这都是为了使气上提。
第三阶段为阴阳循环,大周天就是把气扩展到下身,因为有了前两个阶段的基础,把气已经练得深长了,所以气的循环可以扩展到全身。
呼气用口,吸气用鼻。
呼气时腹部凸起,吸气时腹部收缩,呼气时要意识到气由头顶经丹田下沉到涌泉。
吸气时要意识到气由涌泉经尾椎、脊椎、颈项而上达头顶。
第四阶段为调息,也叫自然呼吸,好像又回到第一阶段的自然呼吸,腹部的凸缩同第一阶段,但要比第一阶段呼吸深长得多。
这是为了使内部器官得到平衡发展,不致出现偏差。
第五阶段为喉头呼吸,也叫加强深呼吸。
喉部要尽量张开,喉部张开,可以加强、加深呼吸。
这一阶段腹部的凸缩同第二、三阶段,也要运气于全身。
第六阶段为内呼吸,也就是呼吸时毫无声息。
又叫做真息,也称胎息,就是说像胎儿在母体内的呼吸,胎儿在母体的呼吸不是用口鼻,而是用肚脐。
进行内呼吸时自己好像是用鼻在呼吸,可是又感觉不到,实际上,是在用肚脐进行胎息,练先夭之气。
吸气时要意识到气由涌泉提到尾椎、再至脊椎而达头顶百会。
呼气时气由头顶百会经丹田,会阴而至涌泉。
第458章 霸力()
“动练身,静练心。”
这内练之法,以“调意调息调身”为本。
而练气之精要,据信息中所言,首先当从“入静”开始。
入静的第一步是放松,彻底的放松,从上到下,从头顶到脚趾,逐步将各部位放松,使身体各个部位无有僵持,包括五脏六腑一片虚空,静寂,耳听不入耳,目视不入目,身体如在空中飘浮,将平日各种杂念,七情六欲,统统抛开,进入“忽兮恍兮”的状态。
常乐依信息中所言,面南背北,双脚分开一步与身同宽,双手掌心劳宫穴相对,指尖朝前,置于腹前。
然后开始做一些轻缓柔和,顺畅不滞的连贯动作,在全身放松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运动。
其口鼻呼吸,顺其自然,鼻吸口呼,不必在意。
常乐舌抵上腭摄真气,气注丹田成神威,意守丹田,舌抵上腭,摄气归意,意从脑施,这样才不至于使人的宗卫元三气流散。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顺血畅,血壮气强,气快血疾。
这血为气壮力,气为血导航,摄气即聚气,发气即发劲,气到力到,气为精,气为力。
此外常乐全身的肌肉也很放松,所谓松者气宜达,气足再摄存。
一拳一足,皆需调气,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这些过渡皆需调气,调气前必先检气,不松者难移,松者才透气,才顺气,这是“松“在练气运气中的作用。
还要使呼吸粗细均匀,长短相宜,呼则呼进,吸则吸满,切忌长吸短呼,或是长呼短吸。
晨练泄废纳新气,午练顺逆精气蓄,夜深旋气发精锐。
人体经过一夜平卧,体内的废气必然聚积,而早晨练气,一可舒展筋骨泄尽废气,二可纳入新气整体振神。
人体经过半天的活动,易致气逆失静,静而无力,午练可调气归穴,导静畅顺。
夜半更深,万籁俱寂,宜使思纯心专,气宜领发。
运气也叫用气,运气的过程是先换气,然后以意领气,下沉丹田,最后发气。
以意领气,使气入下腹正中为“气沉丹田”,换气后,或挺身站立,或站弓步桩,马步桩,开始以意领气,每时每刻都以意调息,意守丹田。
而丹田之法,为练气之母法,丹田之气为虎力之源。
气发丹田以意领气,使气沉丹田,渐而聚之丹田。
缩腹而藏卫气、元气,然后动而疾发,进丹田之气为“气发丹田”。
当全身之宗气、卫气、元气汇聚在丹田时,就可以发出强大的力量。
动与进要同时发动,周密配合,久练方见成效。
意守丹田即是用意静思丹田,默默的坚守。
常乐依法三呼三吸,泄废气,纳新气,即吐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