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修真时代
常乐依法行功,双目微闭,含光内视,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
所谓观丹田,就是观丹田之炁。
微闭双目,是因为睁开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沉入睡,皆于养炁不利,所谓微闭是指,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常乐两耳屏却,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凝韵听息。
【筑基大法】上说过,“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
这就是“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以求其绝利一源,专心养炁。
常乐又依着要求,以舌顶上腭,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顶住。
这是因为人的上腭,有两个小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漏神漏炁,修炼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哺乳之状。
不管以何种姿势行功,之前必须排除杂念,念想不除,则无法驭炁。
【筑基大法】对于止念之法,有着专门的论述,“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
“心求静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
意思是说内观返照,亦可止念。
入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常乐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入清炁,用意咽入下丹田,以补充呼出之气。
呼必呼尽,吸必吸满,这是吐纳之要求。
吸时小腹圆起,呼时小腹回收,叫做顺呼吸。
常乐这样,口呼鼻吸三次之后,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腭,收视返听,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
常乐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这叫做心息相依。
其实人本来的呼吸,并不能使吸入之气,直达至丹田。
这是因为,在人之心脏处,原先有一个管道,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
其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出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
“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
有人初入修真之门时,经常胸闷胸痛,就是由于行炁不当,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
行炁之时,不可强迫压炁,也不可强制憋炁。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间久了,便可慢慢冲开。
这常乐慢慢修炼,却发现吐纳,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吸长呼短。
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于吸入,空中太和之炁,注润丹田积蓄下来,使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炁,心性渐渐伏下,与肾炁交合。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炼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
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汩汩有声,亦可帮助入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益津可化炁,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炁”,肺主炁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造精捷法。
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
行炁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气息自回丹田之内,仿佛有力吸引,至此时,橐龠已通。
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
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即“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
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愈是修炼,常乐愈是发觉,其中效验不可思议。
最后常乐自觉,神意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氲不散。
而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静到极处,但觉炁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入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之中。
常乐心中一阵欢喜,知道胎息已成。
【筑基大法】上说,“专炁致柔,能如婴儿乎。”
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就在于此,到此地步,修真大门已开,仙道之路,已在常乐面前。
但是达到如此境界,随各人秉赋有早有晚,要在慎终如始,勿懒勿怠。
所谓“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常乐骤然起身,仰首发出一声长啸。
他筑基已成!
从今往后,再与常人不同。
第164章 击技()
筑基成功,就意味着常乐,可以任意的,采取天地之灵气,用于改造自身,增强修为了。
灵气这个东西,是非常抽象的,用在导引时,那就是呼吸,放在运转周天时,那就是感觉,放在卦算预测时,可以理解为势。
灵气本无形,若是强行把它形容为,一种有形之物,那就是南辕北辙。
天地之灵气到底长什么样?
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灵慧,一种灵秀?或是……
婴儿的眼睛,那种灵动明亮清澈,是成人所没有的,这就是灵气的体现。
那种一见便让人,福至心灵的景色,也是天地灵气的,一种体现,还有翠绿的植物嫩芽,那种蓬勃的,焕发无限生机地东西。
所以修道也叫悟道,这个东西是体悟而来的。
如果把天地灵气,比作有形有色的东西,那么只要人类,没有把大自然破坏殆尽,那么这个天地灵气,就不会被耗尽。
所谓天地灵气,是万物的气场,如同人的气场一样。
人的气场,会随精神面貌,健康情况变化。
天地也是如此,人类贪婪的消耗,而不懂得珍惜的话,破坏大自然,气候变的恶劣,人为的大型土木建筑,破坏自然循环法则,都会使灵气变弱。
这方天地,便如同病了的人一样,气场变弱了。
修真者吸收灵气,就是一种气场,与气场的感应,静心去感受一棵树,一朵云,一片海,当心静下来时候,人为的把精神力外放出去,然后吸纳进来。
就好比人是一个小宇宙,天是一个大宇宙,正所谓“万法唯心造”!
吸收天地灵气,其实是一种,内丹修炼法,以人身为小天地,锻炼自身元气,结胎成丹。
其实在【筑基大法】中,有提到,修真之最终目标,虽然一样,但是修真法门,却多得数不胜数。
比如吐纳吞津,服日月光华,饵草木之饵,吞金石大药,存想观神,吞符咒水,摄气炼降等等法门,入门之法虽有不同,却也并非路只一条!
以符咒派而言,修炼者须在修炼中存神、吞符作为修炼,如果修雷法,先修收摄五行拜雷祭斗之术,上清灵宝等派,则以存神观想为主要修法。
丹法有三乘,天元、地元、人元。
天元丹法为直取之道,地元以外丹知名,人元则包含双修采补等,各有不同。
而修真者,却并非是,清静无为之士。
在他们的修炼途中,无时无刻,不在争,不在斗!
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
与天争!与地争!与人争!
所以这修炼功法中,击技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击技是修真功法中,最主要的东西之一,不同的派别,有其不同练法,但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与人争斗的本领。
击技之功,是心静求动,以动求整,以圆培势,自我改变,自我优化的功夫。
调呼吸,蓄吐纳、固精气、壮神色,益气血,通过锻炼,丹田内气充实,充盈于四肢百骸,使躯干,骨架增强绷力弹力,从而固精壮骨,增强元气,如此则精气足、筋骨壮、元气充,能神采飞扬,精神倍增,能增击技,壮气势,所向披靡。
修真者者与人相斗,就是以击技,互相残杀。
而击技之本,则在于功,万功之源,又在于桩。
无论是练习,与人争斗的本领,还是修炼自身修为,桩都是很重要的东西。
在【筑基大法】中,介绍了一种混元桩法。
习练桩法先要调身。
两会一点一垂线,全身体重到涌泉。
两会指百会和会阴,一点指两脚涌泉穴,连线的中点。
使这三点位于一条,与地面垂直的假想直线上,久而自然能全身贯通。
全身体重到涌泉,基本上是属于,一种假想或者感觉。
根据人体的结构,重心无论如何,也不会在身体的最下部。
但是长期在,这种意识引导下,很快可以进入,上轻下沉的稳定感觉,进而达到脚下双轻。
因而在击技练习中,预备式又称为混元式,也有称无极式的。
两脚放平,略窄于肩,全身各大关节,自上而下放松,不可使一处僵硬,各骨节间须是松张状态,不宜软塌。
百会、会阴、两脚涌泉穴连线的中点要在一直线上,自然松垂落地,感觉全身体重落入两脚涌泉处,全身无一处挂力为最佳。
如果桩式正确,身体不自觉地,出现无方向的摆动,是很正常的现象,无须刻意保持不动,以道法自然即可。
练习桩法需调心,“无念无欲,毋妄毋助。”
这似乎显得,有些不可思议,怎么可能什,么也不想呢?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会在某一时间,头脑中出现片刻空白。
也许只有一秒是这样的,也许连一秒也没有,但随着日积月累。这样的时候越来越多,渐渐连在一起,行桩法的质量也就提高了。
【筑基大法】中提到,有人曾主张“一念代万念”,但是最终,这一念也必须除掉。
习惯了,一念代万念以后,要除这一念,反而难上加难。
桩法也同样讲调息,所谓呼吸纯任自然,就是不必去在意呼吸,而“忘息”,也是这个意思。
任由桩法来塑造你,而不是刻意去,制造某种模式,功夫久了,呼吸上自然就有变化,人为去追求,却往往适得其反。
所谓“无形无相,无根无极。”
无形无相者,两腿不屈蹲,两手不作势,外不带一丝张狂,秀若处女,内敛一团精神,不怒而威,平和中正,泰然自若,有佛祖拈花之妙,妙处全在“无中生有”。
无根无极者,指无所思,无所住,真气弥漫,自然发动,随动而动,自然顺遂,无一丝勉强,无一丝滞病,故而有无所不在,无所不是之妙。
能循此练习,渐至玄妙之境,击技之术可渐佳,自然明晓其中妙理,至此桩法始有小成。
常乐深知,与人争斗,击技之重要性。
在他的上一世,那些修真者,面对着联邦的,各种高科技武器,却应对有余,轻松自如,反将联邦一次次杀得大败。
却正是从这些,简单的东西中,修炼出来的本领!
本章完
第165章 采取灵气()
这混元桩,常乐练习了一段时间,便发现了,其中的特点与效用。
他初站桩后,便感觉有热气,弥漫逐渐及与腰胯,小腹盎于背,以及周身四肢,继使自身之元气,充及五梢。
所谓五梢是指,舌为肉梢,齿为首梢,为筋梢,为血梢,十指为神经末梢,充沛之热以关元,气海最明显。
而且体温增高,热能可通达全身,畅及四肢,周身皮肤毛孔开,透出微汗。
常乐就经常练功时,遍烧全身,汗流如雨,湿透衣裤。
由于这桩法,在入静之时,嘴似笑非笑,齿微叩,舌往上微卷,唾液自然增加,自如泉涌,其味清洌,久则甘甜。
常乐在练功后,发免食欲大增,胃肠蠕动功能加快,产生肠鸣,发动胃气,有打噎呵气等,有益肠胃之现象。
这混元桩法之妙,常乐愈是练习,愈是为之而惊异。
发系云天,脚踩大地。
两臂松撑,环抱球圆。
十指松柔,全身虚灵。
随风律动,如泳真空。
上托千斤,下按浮船。
松紧自如,整劲归一。
这就是混元桩法之诀窍!
常乐在修炼桩法时,做到最多的就是放松,全身放松,骨骼放松,骨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