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贾人生
笑,柳道定迫不及待的返身回屋收拾包袱去了。
“二桂哥,这云南大理一带哪些买卖好赚呀?”
在家时,道定对于云南的好奇远没有他大哥那般强烈,可一旦踏上了云南的旅程,他便完全换了个模样。一路上都在缠着李二桂,让他讲述云南的种种,什么风土人情鬼怪传说都不放过。
总算他心里还惦记着他大哥,除此之外也打听点有关买卖的事。其实文定出门前只是凭着一股子冲动,至于日后的事也并未有如何详细的打算,沿途而来除了领略各地不同风情外,更多的是在思量着究竟从何种买卖开始自己的第一步。
此次出门自然不能跟从前相提并论,一路上他们住的是最普通的客栈,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甚至于那还算是比较好的时侯,进入了汉蛮杂居的地域,常常一连数日也瞧不见人烟,更多的时侯只能是白水就干粮,露宿山林,天为被地为床,与满林子的野兽同室而眠。
文定深知自己所处的地位,正是艰苦的起步阶段,不是讲究这些浮华外在的时侯,一边啃着干粮一边谋划着未来的道路,这僵硬的馒头也不觉得十分难食。
而道定呢!他就像是一只刚刚放出牢笼的小鸟似的,海阔天空的世界让他格外的兴奋。
对于这个精力充沛的弟弟,李二桂总是不忍推辞,答道:“云南境内缺盐,自产的卤盐完全不够数,最好赚的当然是盐,在当地卖盐的商人,那就是用一担担白花花的盐换回一筐筐白花花的银子。”
不论在何地盐商总是最为赢利的行当,不过文定深知这个行当也最是凶险,既没有本钱又没有靠山的他当然不会去冒这个险。
又听道定问道:“二桂哥,你不是说过大理的茶马互市也十分兴盛。”
“你别急呀!我正要说到这个呢!”二桂缓缓道来:“大理最兴旺的除了卖盐之外还有开采银矿,那个地方多的是银矿,你想想一锄头下去就是白光闪闪的银子,还有哪种买卖有它来钱快。不过那乃是皇家的买卖我们这些小民想都不要想,除这两样之外就是盐马互市,这个倒是一点约束都没有,说它好赚不假,说它难赚亦可。”
“此话怎讲呢?”文定也忍不住问了起来。
“说好赚,是因为只要将这边的盐茶等物运送过去就不愁没有销路,再从那边牧民手中收些皮毛,骏马回到这边又是紧俏货;说难赚嘛!一则是那条茶马道崎岖难行,非一般人可以穿越,二则嘛衙门里对贩卖茶叶的商人卡的特别严,没有关系很难拿到茶引。”
“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成,我们还过去凑什么热闹呀?”道定听闻过后,一下子便松了劲。
“傻弟弟,他们那些大老板有大本钱自然是要做大买卖,我们小本经营也可以做我们自己的买卖呀!呵呵,云南那些白族人的脑袋里都是一条筋,只要稍稍动点脑筋,耍些手段保管可以得到丰厚回报。”
李二桂的笑容让道定感到一阵不舒服。
独自一人久久漂泊在外总是会发生诸多改变,好像眼前的二桂,在文定印象中他以前是非常老实甚至有些怕生的一个人,十年不见如今看来不但是见识增加了,就连性情也变的有些滑头了。
不过精于算计这也是商人的共性,在文定与之有过交往的商人中,惟独几位身家上十万百万的大老板有那种从容与大气,一般凡夫俗子大都或多或少存有这种习性。
经过数月跋涉三人终于到了云南境内,绚丽的山水,热情而直率的白夷人无不让柳氏兄弟觉得新奇,尤其是文定,整个身心已被美丽的云南深深的征服。
兄弟俩初来乍到对云南的一切都还十分陌生,自己开买卖的时机自然是不太成熟,是以仍旧跟着李二桂跑跑腿,顺带着适应环境。
本来以为一入云南境内,二桂便会马不停蹄的赶往大理,谁知压根不是这么回子事。一路赶到云南边陲的华坪县才歇息下来,而且这一住就是十数日不曾挪动,任文定如何询问他也不将原由向他们透露,只是告诫柳氏兄弟不必心急,马上就会有大买卖上门。
半个月后,果然有两人找上门来,私下与李二桂谈了好半天,对文定他们则是一点风声也没透露,竖日李二桂便带着文定兄弟起程了。
一开始文定还在奇怪,昨日二桂与来人谈了那么许久,一切似乎相当顺利,可就是并未见着他们有何银货交易,心里还在猜想难道是买卖没做成,等到出了华坪县城以后方才知道非是如此。
昨日那两人早早在林子中守侯着,远远望着他们便马上迎了上去,与二桂又是一阵窃窃私语。
文定见着二桂偷偷将行囊中的一包银子塞给了对方,来人检查无误后一挥手,林子中即有一群人挑着担子疾走了出来。
来人将银子收好,对那些个挑夫吩咐道:“下面的路你们就跟着李老板走,只要顺利做成了这笔买卖,李老板亏待不了你们。李老兄,我们的差事就到这儿了,恕不远送,以后发了大财可别忘了兄弟们哟。”
“瞧你说的,这条财路还不是承蒙你两位老哥给我的恩惠,兄弟日后还多得是地方需要二位老兄的照应。”
“呵呵,这还得是李老兄自己的本事,连那种门路都能找到,我们是互相互惠互利。”三人又客套了几句后来人便揣着银子转身离去,随即李二桂也催促挑夫们上路。
整个过程中文定都是茫然不知所以,仅是凭着直觉知道这里面必是大有文章,买卖双方皆是如此隐秘,连交货都得来这没有人迹的密林之中,想必这担买卖也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第七章 夔寨遇险~
紧接着又一连赶了十数日的路,李二桂仿佛有意避开人烟,走的尽是无人小径,风餐露宿众人都不知道究竟走到了何地,只晓得要紧跟在李二桂的后头。走着走着,到终于在一道山涧前停了下来,从山涧往内眺望,是一处深不见底的山洞,洞内岩石陡峭,有一道人工开凿的栈道紧靠着潺潺的溪水延伸出来。
文定对此处是半点不知,而那些挑夫则是不然,一到此处个个显得惶恐不安,一两个年纪较轻的甚至开始周身发抖。
经过这数日的细心观察,文定已隐约猜到那些挑夫的簸箕中装的是什么,这还有赖他们走过的那些崎岖小路,任挑夫们如何小心谨慎,颠簸的损耗也是在所难免的,从他们的脚下文定发现了一粒粒盐花。他暗自估算了一下,若是将这二十多名挑夫所挑盛的食盐累加起来,少说也有四千几百斤,这乃是十多引盐的份量,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了,这二桂要这么些盐做什么?
商人嘛吸纳货物自然是要用来出售的,可看他这种行径肯定非是正当买卖,一路过来文定心中隐隐衍生出一丝不快,奈何彼此总算是亲戚一场,更何况如今自己兄弟二人在这陌生的云南之地处处尚需仰仗于他,自然不好与他较真。
在山涧之前停留了一会儿,从洞内出现了一队身着白族服装的武士,手持着锋利的矛将文定等人团团围住,一时间吓的众人都蹲下了身子,惟有道定二话不说上去就要和他们打斗。
文定惟恐弟弟惹出祸来伸手想要拽住他,可偏偏就是拽不住这个力大如牛的小子,还别说虽然对方看上去孔武有力,可道定上前之后三拳两腿就撂倒了几个,反而让那些个白族武士措手不及,立时又有十数人上前围攻,可就是近不了道定的周身。
“误会,误会,道定别打了,这都是自己人。”心急火燎的李二桂跳了出来稳住众人,又急忙用向那群武士说道:“不要误会,我是格桑土司的朋友,是来给你们送盐的。还麻烦请通报土司大人一声,就说滇池旧友李二桂依约前来。”
武士们初时不信,其中之一带着狐疑的目光用手中的长矛刺穿了他们带来的簸箕,顷刻间便有白花花的食盐从破口出,白盐不停的倾泻越流越急,一个首领模样的武士一抬脚将那名刺破簸箕的同伴踢下了溪水,嚷道:“楞着干嘛,都快来接盐呀!”
那些原本凶神恶煞的武士霎时间变的慌乱无章,七手八脚的上前补住窟窿,一些则爬在地上去拾拣那些散落的食盐,别看都是些孔武有力的大男人,可他们就连盐渣都不肯放过。
经过一番周折他们见到了那位格桑土司,那些原本值不了几十两银子的食盐,却整整替李二桂赚回了几百两银子。从华坪县到这个名为会泽的地方,总共不过半月的工夫,这就赚进了一笔不菲的银子,怨不得他要涉险。
听李二桂事后向兄弟俩道明,文定才弄清楚事情的始末。这个格桑老爷原本乃是朝廷分封的白族土司,因为不满沐公府的跋雇,愤而起兵相抗,凭藉着山涧前的天险,以及洞内错综复杂崎岖诡秘的石洞,硬是打退了朝廷数次的围剿。
沐公府眼见强攻不行,便采取围困战术,从各条通向山洞的必经之路上堵截企图困死他们,只是一直也是成效不大。
沐公府的封锁让物质不得其门而进,其他的倒还罢了,惟独这食盐却是万万缺少不得的,偏生这附近就是不产食盐,让人徒呼奈何。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此处不产盐却蕴藏着丰厚的银矿,土司老爷用那些白花花银矿吸引着商人们自动投身前来。
做完了这宗买卖,李二桂用几十两银子遣散了那些挑夫,与文定、道定兄弟走上了官道向大理赶去。文定权衡再三,还是忍不住向李二桂劝说了几句,让他不要再做这种掉脑袋的买卖。
换来的却是他毫不在意的笑曰:“文定兄弟,你这都是在家里待久了,还没能了解这汉夷杂居的地方,若是在这里待上一段日子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里少说也有十几族各自不同的夷人,大大小小的寨子就好像是地里的杂草,从来也没人弄清楚究竟是有多少个。朝廷的规矩再好,可到了这里谁会真的去理会呀!大家都是奔着银子来的,只要有利可图谁管这碍手碍脚的规矩呀!”
“不是有沐公府世守云南吗?难不成他们也会坐视不理?”
“大兄弟,哥哥知道你书念的多,懂得的大道理也多,可这世上的事哪里都会像书中说的那般。云南这地方不像咱家乡,大部分官员都是夷人自己充当,他们对付起自己的族人又怎会赶尽杀绝呢}咱们这些来此谋生的汉人自然也是入乡随俗,别说是我们这些小百姓了,就是沐公府那样世守云南的大官,还不是有银子就捞,有田地就占,若不是他们要的太狠,哪来那么些个土司要起来造反,本地人都说云南境内顶顶有钱的就是沐公爷,他的田庄从甘肃到云南不下四百座。”
沐公府世受恩宠,家大业大也是情理之中,只是没想到这等朝廷重臣来到这里也变的不同于中土了。文定霎时间仿佛受到了一种启迪,只觉得自己必须得重新考虑一番,既然已经到了此汉夷杂处之地,那些以往的规矩便得暂放一旁,不然是很难适应这里,到时侯别说是发迹,就是生存下去都变成了件难事。
当然不再墨守成规也不代表着为了银子,什么事都干的出来,好像这回李二桂将食盐卖给逆臣贼子,文定就一直不能释怀。
往后的一两个月,文定兄弟跟着二桂东奔西走,大多是买些粮食到偏远村寨换回当地特产,比如虫草、当归、天麻、田七等药材,转手再卖给大理城内那些来此进货的各省行商,这一进一出就是两份银子。
在李二桂的指点下文定也时有入货,只是文定不忍像他那样把收货的价钱压的太低,是以获利也总是比不过他,二桂还常常借此调侃文定是妇人之仁,文定则是毫不在意依旧我行我素。
对这些善良的白夷人,文定总算是有了一些认识,他们好客、勇敢、善歌善舞,大多信佛且喜爱兰花,兼有北方人的率直与南方人的万般柔情,难得的是还保留着那份淳朴。
在他们身上,文定看到了古人所具备的优良品质,可叹的是这些优良传统则是一点一点的从汉民身上流失。
与人相交贵在谊切苔岑,有道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文定与如今的李二桂在做买卖上的风格迥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背道相驰,一个是要尽可能的赚更多的银子,一个则不愿违背自己的良知;一个只想赚那份心安理得的银子,一个则对那些礼义廉耻不屑一顾,如此南辕北辙的二人,自然是难以长久的合作下去。
初一开始彼此看在亲戚的份上相互间还能保持着谦恭,即使有些重话也不过是希望能说服对方,可三次五次不见成效后也就变得懒于张嘴,久而久之便演化成互不理睬。
虽然没有了那些明面上的争执,可就连一向退钝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