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春秋
以陨铁制器并非虚构,出土文物中便有这种陨铁制品,其效用如何难以论断,因为不同的陨铁质地是不同的。不过,小说中伍封的“天照”重剑是一件很了不起的金属武器,比当时极少见的钢剑还要厉害。
春秋时代的武器一般是青铜制品,战国时期逐渐采用铁制,这是指普遍的军备。其实在春秋晚期,铁制和钢制武器均已有了,当然只是少数人使用。
春秋时的甲胄主要是皮革的,战国时有了铁甲,但春秋晚期铁制武器渐多,应该也有铁甲或铜甲出现,只是在出土文物中还未见到罢了,所以本书中也有了少量铜甲和铁甲。
弩应该是春秋后期发明的。《吴越春秋》中记载陈音对越王勾践说弩是由楚国琴氏发明,传楚国的三侯,再传到楚灵王。不过我想弩的产生没有这么早,《孙子兵法》中谈到的兵器,常有“弩”。《墨子非攻中篇》之中提到了军中的武器,其中并没有弩,由于这是战国初期的作品,可见在战国初期时,弩在中原各国中未见使用,只在楚国、吴国、越国才用。
6、男女风俗
虽然在春秋之时女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但在有些方面与宋以后不同,女权沦落到最低处是宋朝理学家出现以后的事。
春秋时期的女子是允许改嫁的,王侯卿大夫和平民都是如此。
蔡穆公将其妹蔡姬嫁给齐桓公,蔡姬被齐桓公不喜,送回蔡国,蔡穆公便将蔡姬嫁改给楚成王,引得齐桓公率八国大军伐蔡攻楚,几乎大战;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儿,先嫁夏御叔,生子夏征舒,夏御叔死后改嫁给襄老,后来又改嫁给巫臣,不仅引起了陈国之乱,还导致了楚庄王伐陈和巫臣教吴人车战、吴国始强等若干历史变故;贾君原是晋惠公的嫂子,晋惠公继位后公然娶了她;秦穆公有个女儿叫怀赢,先嫁了晋惠公之子太子圉,太子圉本在秦国为质,后来逃回晋国,秦穆公便将怀赢嫁给了太子圉的亲叔叔重耳(晋文公)。
这些例子并非少有,史书中多能见到,国君都是如此,自然不用说卿大夫和平民之家了。后时的学者见“再适”二字而皱眉,那是宋代理学家种下的恶果。
春秋战国之时,男女之间也有自由恋爱的,甚至有私定终身的,从《诗经》三百篇中可以见到许多这样的诗篇,譬如《关雎》、《静女》、《木瓜》等诗。《关雎》是周南一带的作品,《月出》是陈国的作品,当然不是伍封写的,小说中是游戏笔法,当不得真。
自由恋爱的例子有不少,春秋时鲁庄公曾与大夫党氏之女割臂为誓,继而娶之,生下前文说过的公子般。公子般与大夫梁氏的女儿梁女亦私下往来,约立为夫人,是典型的自由恋爱。战国时更有燕军入齐,齐世子法章逃到太史府上为佣工,与太史之女私定终身,后来继位,便是齐襄王,立太史之女为君王后。
所谓“男女授受不亲”是以后的说法,虽然当时也有男女之防,如坐不同席,乘不同车,其实当时男女常常同路同车而行。卫灵公曾与南子同车过市,并命孔子陪乘。齐桓公常带姬妾外出,管仲也因此带着爱妾随行。虽然小说中伍封与妻妾常常同路同车而行,是我对一些俗礼的有意忽略,但未必是不可能的。
春秋时的男女丑闻是极多的,其中影响政事的才会见诸史书,以史书所载之多,可以推测当时绝对没有后来森严之极的男女大防。譬如田恒故意“选齐国中女子长七尺以上为后宫,后宫以百数,使宾客舍人出入,后宫不禁”,他死时,“有七十余男”,生女还不知有多少。若非当时的社会没有后时的贞节概念,田恒绝对不会用这种方法来壮大田氏一族(按:春秋时的“宫”指大屋,非王侯专用之词)。
所以,小说中伍封与妙公主私定终身、与众女的自由恋爱绝非没有历史依据。
春秋战国之时,女人是可以拿来赠送赏赐的,运气好的被赏赐给下属为妻妾,运气不好的便是奴婢侍姬,卿大夫之间互相索要、赠送女人的事常见得很。最骇人的是齐相国庆封与大夫卢氏两家,妻妾互不为禁,两家常行换妻之举。
有时候为了抢女人,常常酿出影响政局的祸事。前文所说的夏姬便是如此,还有楚文王闻息侯夫人息妫之美,索性灭了息国,将息妫抢了去立为夫人,号称桃花夫人,生下二子先后为楚王,幼子为楚成王。楚平王因抢了儿子的新妇,以致逐杀太子建和伍氏一家,伍子胥奔吴,十余年后攻入楚国,鞭尸报仇。国君如此,卿大夫亦然,宋国太宰华督见司马孔父嘉的妻子魏氏甚美,设计杀了孔父嘉,连宋殇公也死于乱中,魏氏自尽,孔父嘉之子木金父被家臣抱着逃到了鲁国,其六世孙便是孔子。
一夫多妻是定制,但那时候并没有“三妻四妾”的说法,妻妾的地位分得很清楚,嫡妻只有一个,其次是媵,然后是妾,妾媵不限人数,至于姬婢便不在妻妾之列了。
现代人的历史小说中常常时有意忽略此事,写成一夫一妻,这是不合历史习惯的,尤其在春秋战国女权低下的时候,如果伍封只娶了一妻,从地上掘一个那时人出来,他若能说话,必定会讥笑作者之无知了。
贤如孔子,也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像伍封这样爱护、善待甚至重用女子的人,当时可能是没有的,即使有也应是微乎其微,我想,这只能在小说中才能见到吧。
伍封对女子并不大守礼,因为他没有受过后世有关“男女大防”的教育,何况以当时的环境,作为贵族来说太容易得到女人,他在婚前只是时时与女人搂搂抱抱,这在当时应该是罕见的了。其实也可以将他写得如理学家心目中的君子,但那样太不合乎当时和环境,也不合乎伍封的性格。
7、夷人
春秋战国之际的夷人除了齐东莱夷之外,还有淮北沿海的夷人,统称九夷,小说中为了方便,只写了齐东的夷人。至于九族的名称是来自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小说中对各族的写法各有参照,譬如倭人便象是日本人,乐浪人、高丽人较似朝鲜人,满饰人更似后来在东北一带生活的鲜虞人和后来的女真人等。
8、骑马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很有名的历史事件,这是战国时期的事。春秋晚期,中原各国有没有人骑马呢?一般的看法是没有。不过我觉得春秋时除了代国、中山等地外,其它国家可能有少数地方也骑马,因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有这么一句:“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这可能就是说骑马。不过,小说中伍封提倡部属骑马应该是超前了些,不必深究。
二、几点说明
1、小说中的人物
(1)、伍封
《史记伍子胥列传》中的确有伍子胥将其子托付给齐国鲍氏的记载,其后不见于史书,而伍封之名又是从《吴越春秋》中而来。在《东周列国志》中也提到过伍封其人。不过,《逍遥游》中伍封的事迹却是虚构的。
根据一些记载和民间传说,伍子胥身高一丈,力大无穷,武勇和智谋都是出类拔萃的。伍封作为他的儿子,身高一丈、天生神力是可能的,不过,那时候的一丈相当于现在的2。25米左右,伍封身高超过两米,的确是很高的了。
(2)、其他人物
妙公主、楚月儿、庆夫人、平启、子剑等人都是虚构的;支离益、任公子、董梧、颜不疑、市南宜僚、南郭子綦、东郭子华、朱平漫、阿九、渠公等人一般取自于《庄子》、《列子》中的故事,譬如朱平漫散尽家财向支离益学屠龙之术,学成而无所用;任公子在东海钓上大鱼;颜不疑向董梧求学等等,这些人物历史上未必真有,市南宜僚的故事在《东周列国志》中也有描写;老子、孔子、孔子的弟子既是历史人物,也可算是传说中的人物;越女、柳下惠、柳下跖是传说中的人物;书中的人物大多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如周襄王、楚惠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齐简公、齐平公、卫出公、晋定公、田恒、田盘、田逆、蒯聩、浑良夫、桓魋、范蠡、西施、文种、伯嚭、智瑶、豫让、赵鞅、赵无恤、刘卷等等。
2、关于老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已弄不清楚老子究竟是是何年代的人,在他矛盾的说法中,老子有三个年代:
第一,老子名李耳,是孔子曾向他问礼的老聃,那么老子便是与孔子差不多时代的人,孔子的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前479年,那么孔子向老子问礼应当在这些年中,那么老子应是春秋晚期的人。
第二,老子是前374年见过秦献公的周太史儋,那么老子的生存年代又是战国中叶后了。
第三,老子的儿子名宗,曾做魏将,封于段干。有人疑之为《战国策魏策》中的段干崇,段干崇是战国晚年之人,那么老子也是战国晚期的人了。
由于《道德经》对战国中期的黄老学派有很大的影响,有人说《道德经》应该是战国早期的作品,那么太史儋和那位段干先生的父亲都不可能是老子,我以为老子还应该是孔子问礼的那个人,但孔子在春秋晚期死了,其后便开始渐渐入了战国时代。我想,老子未必年老,说不定年记还小过孔子,因此是跨春秋战国之交的人也有可能。另一种想法,也可能老子是个极长寿的人,若他能活一百多岁,孔子向他问礼与战国初期写《道德经》便有可能了。
如果《道德经》是战国初期的作品,那么有关“道”的说法在《道德经》之前就有了。
公元前594年,也就是鲁国“初税亩”的那一年,《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国大夫伯宗曾对晋景公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天之道也。”《道德经》中有“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之句,这两个观点是一样的。
公元前484年,《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夫差赐剑命伍子胥自杀,伍子胥临死时说:“吴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盈必毁,天之道也。”《道德经》上说:“得此道者,不欲盈”,仿佛与伍子胥互为问答。
《国语越语下》记载,范蠡曾说:“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无过天极,究数而止”,“必顺天道,周旋无究”,“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得时不成,天有环形,天节不远,五年必反”。这些物极必反,强弱互变的道理,纯粹是《道德经》中一类的道家者言了。
有关“天之道”必定是老子的时代或其之前时代有识之士的认识,或者是《道德经》书成之前就有的了。
3、朝鲜
朝鲜的国主据说是周武王封的,名叫箕子,朝鲜至今还在流传的歌谣中,也说他们的祖先是箕子。这位箕子是商王之后,周武王夺得天下之后,不肯臣事于周,武王招见他,他便写了一篇《洪范九畴》的文章交上去,然后去了辽东,也就是现在的朝鲜。由于朝鲜在历史上分为百济、新罗、朝鲜等国,分分合合,箕子是哪一国的祖先已经不可考究了。由于朝鲜与中国相交,自古以来关系密切,乐浪人、高丽人散居朝鲜是大有可能的事。
4、日本
关于日本人的起源问题,日本人在明治之后就进行了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其中有两种说法与中国有关:一种说法是日本人的祖先来自于中国南方,这是从各种文化联系上得出的结论;还一种说法是日本人的祖先来自于中国的东北、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这是从古坟、陪葬品的马具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根据近年一项新的基因研究成果,科学家们通过对日本人DNA 排序研究发现,日本的本州岛上的日本人,有四分之一基因排序与中国人完全相同,也就是说,这四分之一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国人。
日本传说,伊奘诺尊(伊奘那岐命)和伊奘冉尊(伊奘那美命)男女二神创造了日本列岛,生下天照大神(日之女神),天照大神继承大地,派其孙子迩迩艺神统治日本,迩迩艺神下凡后,最终将王座传给了神武。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登基,但这个年代太早,基本上已经被日本史学家推翻。神武是日本第一位凡间天皇,血统一直延存到现在,现任明仁天皇是神武天皇的直系子孙,从神武到明仁已经传了一百二十五代。
根据中日两国的历史学家研究,中国居民曾有五次大规模迁往日本。第一次是中国秦灭六国之时,日本弥生文化的初期,即公元前300年之后的数十年间。那时候,中国人不仅带去了汉字,还带去了水稻等农耕技术和铁器制造技术。徐福东渡见于史书,不过并没有说他到了日本,但日本特别敬仰徐福、?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