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春秋
毡荆毡咎乇鹁囱鲂旄!⒊绨菪旄#谌毡居泻芏喙赜谛旄5拇担脖A袅诵矶喙赜谒囊偶!!度毡敬蟀倏迫椤吩兀菟敌旄T谌毡窘窈透枭揭淮锹剑⒆≡诟浇芤吧揭淮H毡臼妨霞窃兀骸按翟谛芤鞍采淼男旄#蛉舜诟骱筒毒ǚ椒ǎ嗣撬捉妥鹬亍!?br /> 日本不少学者研究,认为“徐福即是神武天皇”,甚至有人说“徐福是我们日本人的国父”。徐福东渡是公元前219年的事。
这并不是说,在此之前并无中国人到日本,因为公元前五世纪,中国有一种陶器传到日本,称为“须惠器”。小说中伍封在公元前474 年到达日本,后来又迁往日本,这是合符历史的。
在《日本皇室之谜》一书中,作者甚至根据日本传说,直言日本的天照大神指的是来自中国的一个部落天照族,由于天照大神被认为是日本天皇的祖先,所以日本的皇室其室是中国人的后代。
公元前五世记便有中国人到达日本,所以,我相信在徐福之前,肯定有中国势力到达日本,小说中伍封远游海上,到达日本建立自己的王国,便是写出了这一种符合历史的可能性。
5、语言和习俗
由于小说中的故事发生时间离我们太远,其时的社会风俗有很多是我们难以了解的。一说起古代,一般人对古代风俗常有一种片面的看法,大脑中便出现一幅古时候的图像,认为古时候都是一样的,除了人的穿着有些改变外,朝庭、官府、集市、民居都差不多,君王、官员、百姓也是千百年来说同样的话。其实这些认识都是受了不尊重历史的小说、戏曲和影视剧的影响。譬如在《三国演义》之中,常常见到“一声炮响,伏兵尽出”一类的描写,其实火药是唐代才发明的,三国时绝对不可能有炮。《封神演义》中的错误更多了,譬如当时的作战方式主要是步兵格斗,连战车都少,更不可能有骑马作战的情形。君主自称“朕”是秦始皇开始的,商纣王绝不可能自称“朕”,而且当时的官职不分文武,并无任何以“将军”为名的官职。当然,《封神演义》是神话小说,不必深究,但古往今来的许多小说都有此类问题,尤其是戏曲中更多。在近来比较流行的文艺作品中,也有不少这样的问题(尤以港台作品为甚)。
其实,各个朝代的社会风俗、人的起居习惯、说话方式都不尽相同。下面以人们的生活习惯为例,随便说一点点。
清、元是少数民族统治,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宋明时自然有些不同,宋、明与唐、五代时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宋代时开始出现的理学所至,尤其是宋代之后的男女大防,比唐、五代时要严厉得多。
唐代的皇帝身上有少数民族血统,唐代女人的服饰也十分性感,这是后世所没有的。唐代的公主常常在丈夫死后改嫁,宋代之后便基本上没有了。
唐与晋、汉又有不同,譬如两汉、三国、晋时的人都是席地而坐,除非在军营之中,平时是不坐椅子,唐时的人才开始坐椅子。
晋与战国、秦代、汉时也有不同,不过其中的区别主要体操现在权贵身上,譬如门阀之见和服用“五石散”而导致整个风俗的变化。
6、小说中对历史人物的称法
史书上对周王、诸侯是用谥号称谓,譬如周敬王,“敬”是死后的谥号,也就是说,他活着的时候,是不会有人称之为周敬王的。其余齐平公、卫出公、郑声公也是如此。不仅是天子诸侯,卿大夫也一样,例如赵鞅在史书中为赵简子。
按道理,该人活着的时候,就不应该用其死后的谥号来称谓。但写小说不能拘泥,我觉得天子诸侯用谥号称谓,便于读者理解。因为书中历史人物太多,小说又长,如果不称齐平公而称姜骜,那么读者可能会一时想不起来该人是谁、是何身份。称齐平公就方便了,身份地位一目了然,写起来方便,读起来也容易。
还有些人物,譬如柳下惠、柳下跖二人,关于他们有多种说法,甚至连出生年代也不尽相同,他们也不一定是兄弟。小说中主要是采用的是民间传说,属于虚拟人物。
由于本书故事发生的年代,离我们太过久远,如果没有适当的铺呈,对历史不是很熟悉的读者,可能会难以融入故事情节。因此本书的第一章是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环境及生活习惯详细铺陈,而临淄之变是春秋末年政事演变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以此事件为小说开局,相信读者比较容易理解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第二章才开始进入人物刻画,第三章主人公才正式现身。
对小说来说,这种写法对读者的耐心是一种考验,在当代小说创作中,这种写法是小说家一般不愿意采用的。我曾稍稍改动,让主人公在第二章中便现身,不过仅仅是露了一下面而已。就小说创作言,这种改动其实是我很不愿意的。今后在本书正式出版时,主人公仍将在第三章才会出现。
本书写的是春秋战国之交的事,我在写作中尽量避免一些大的错误,在描写行政、军事、外交上尽量合乎史实,在描写人物时对其起居饮食、服装玉饰、兵器甲胄等细节上也比较留意。
最难的是当时人的语言习惯,在我们说的话中,有很多习惯用法在当时是没有的,或者是另外一个意思。譬如说,春秋人所说的“小人”和“君子”,与后时的用法便大大不同。后世所说的“君子”一般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行为卑鄙的人,是从品德上来描述一个人。春秋时“小人”和“君子”却是描述人身份的词语,“君子”指的是地位高的权贵,“小人”指的是地位低的人。这样的语言用法还有很多,譬如后世常常用到的“有缘”、“无缘”、“随缘”、“机缘”等语,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传入中国后才逐渐被人使用,先秦人是不会这么说的。那时已经有了醋,只不过不叫作醋,所以,那时候的人是不会说“吃醋”这样的话。另外,春秋时不饮茶,酒是常备的饮料,所以绝对不可能有“喝茶”、“品茗”之类的说法。此外还有“东西”,这应该是唐朝才有的说法,春秋战国时是肯定不会有的。
如此种种,所以小说中稍有注意,但尽依历史小说便难写了,所以有的地方还是有所忽略。
全 威
作品相关 关于本书在起点发表的说明
《天下春秋》一书已经全部完成,共220多万字。本来可以全部一次性上传,因为上传之前,自己要再审看修改,而本人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作家,还有其它创作任务,时间不甚充裕,只好每日抽空上传两三章上去。
春秋时期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与现在相差很大,官制又混乱,书中我曾写了相关内容,作为后记,为便于大家阅读,所以先将后记传上来,可能有助于对小说的理解。
《天下春秋》一书本来在联系出版,朋友介绍,说起点的代理做得不错,而起点要代理,又必须先在起点发表若干文字才行。思之再三,干脆将本书在起点发表一下,对本人来说,先通过网络发表再印成文字,这也是一次尝试。
《天下春秋》本名《逍遥游》,但起点书库中似乎有同名书存在,只好改名发表。
谢谢各位读者对本书的关注。
作品相关 致读者——对读者评论的回应
首先感谢认真读过我的小说,并发表评论的朋友,因为我对起点非常不熟悉,不知道应该在何处、用何种方式与各位读者交流,所以写下这篇短文字。这篇文字可能会不断地修改补充,用来回复各位读者的相关疑问或建议。
1、本书其实并不应该算玄幻小说,发表之时,没找到合适的选项,似乎有点玄幻内容,所以列入玄幻小说之中。
2、关于本书人物称谓、官制、历史的虚实、书中描写的夷人、日本等等,在后记中有详细的解释,对此有疑问的朋友,请看看后记。
3、本书不是作为网络小说而写的,在网络上发表是我的第一次尝试。虽然出了不少书,但从来没有一本像本书这样,能及时看到读者的回应、听到读者的评价,所以,我觉得这种尝试是值得的。
4、在此特别感谢各位发表评论的朋友,你们的评论对我来说是巨大的鞭策和激励。我并不在意什么点击率和推荐率(也不知道这有什么用),但我很在意读者的意见。尤其感谢“我似江潮来又去”、“呱呱呱”读者。后者是一位非常认真的读者朋友,虽然他的部分意见我不完全赞同,但我非常感谢他对本书的关注和对我的勉励。“我似江潮来又去”是很有鉴赏力的读者,他对本书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他写的书评我看了好几遍,评得很仔细,有些意见是非常中肯的,对本书的修订很有作用。请“我似江潮来又去”和“呱呱呱”朋友留下联络方式,等书出版我会寄一套给他们。
5、书评中我删了两篇,因为我发现那两篇评论,似乎是没读过本书任何一章就写出的,我想可能是读者发错了地方。——对此我很抱歉,请那两位朋友(记不起名字了)不要见怪。
6、本书章节于2005年8月5日开始上传,现已经全数上传完毕。
7、关于小说的文笔问题。本书用的是传统小说笔法,我觉得这种写法比较适合用于历史类小说,所以我尽量避免直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所有的视野都来自于小说的人物,而不是来自于作者。要用小说人物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主要是靠人物的行为和对话来达成。其次是避免用太现代的语言,这样有助于为小说创造出一种古朴的氛围。所以有的读者认为本书对话较多、文字较仿古,可能不习惯。——我不认为这是本书的写法失误,这是我有意这么写的。
8、某位读者说我“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太清高”,这种说法让我很不以为然。我虽然是作协会员,但我并不认为专业作家一定比业余作家的小平高,也没有在任何地方这么表达过。
第一章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
乾上坎下,是为“比”卦。被离在烛光下数着蓍草,叹了口气。
齐简公脸上透着汗,神情十分紧张,小心地问道:“先生,此卦象吉凶如何? ”被离又叹了口气,道:“国君此卦,所问的可是排难去厄之事? ”齐简公点头道:“正是。”被离道:“吉。”齐简公吁了一口长气,道:“吉就好,吉就好。”阚止在一旁笑道:“既是吉卦,国君大可以放心了。”
这是公元前481年底的齐国都城临淄公宫偏殿之上,此刻殿中就只有他们三人。
被离摇头道:“请恕外臣直言,此卦虽吉,却并非好卦,国君万万不可大意。 ”齐简公又紧张起来,问道:“卦上怎么说? ”被离道:“卦辞上说:”吉。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意思是说,刚开始时便要公正,方可无害。不安宁的事刚刚开始,后来者大有凶险。“齐简公神色茫然,喃喃道:”’不宁方来,后夫凶? “被离道:”此卦乃君臣辅佐之象,国君眼下极需贤臣辅佐,若得贤臣,当可披荆斩棘,所行无咎。“
齐简公笑道:“寡人有左相阚止,唔,还有右相田恒,可谓贤臣矣。”阚止在一旁笑道:“我齐国人材鼎盛,鲍、晏、高、国四大家中,能人极多,正所谓‘君明臣则贤’。”被离冷笑,摇了摇头。
阚止面有不悦,道:“三年之前齐吴艾陵之战,吴鲁集两国之精兵大败我齐师,连大夫国书也丧命于是战之中,吴人可说是齐国的大仇人。先生既为吴人,避难于齐,先生在齐国的这几天,常有向国君进言要诛杀先生者,但国君却不以为意,视先生为上宾,正是礼贤下士、胸襟开阔的天下明君,被离先生却不以为然,不知更有何说?”被离叹道:“被离为人卜卦相面,从不敢以假言误人,是以一向不为吴王阖闾所喜。阖闾虽然强横无礼,却并非不能容人。如今吴王夫差是个心胸狭窄之人,连伍相国也被他赐死,外臣只好离开吴国,来齐国避祸。倘若国君也是夫差一样的人,外臣也不敢来了。”
齐简公听他说得十分得体,心中得意,笑道:“先生是天下名士,寡人怎敢怠慢?唉,伍子胥忠义之名,天下皆知,竟然不容于夫差!”阚止冷笑道:“听说先生初识伍子胥,是在集市之中。那时伍子胥刚从楚国逃到吴国,穷困之极,在市中吹箫,无人能识。先生一眼便识得其相貌非常,说是‘必是忠义武勇之士。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于是荐之于公子光。如此看来,伍子胥之前程富贵,全靠先生。此乃民间逛传,还是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