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水依荷起微澜 作者:夏慕言(起点vip2014-02-15正文完结)
将这诸般种种联系一处,更是不敢妄动半步。收妥了那封急信便寻思着老父信中所述,不免低声提议道:“既然已被府中老爷提点了万事小心,那庄中之事还是暂且交于旁人打理一二为妙。你我索性在外避上一避,待等些时日再回自家山庄,才可避免殃及池鱼!”
☆、第二百四十六章 远行而去
当初姚宏远是碍于那幕后之人的威胁,不敢轻易将此事说与另两家合股人知晓也是情有可原。然而随着一步步的抽丝剥茧,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只因倍受万岁器重的官员所为,便知想要绊倒对方、善了此事必定不能仅凭一己之力。
此刻也惟有听从卢二爷劝言,将期间种种道明与卢、王两家老爷知晓,才是要紧!至于别家是否也有此举虽不得而知,然而就姚宏远自己看来,的确是被卢家二爷料到,两府的几位大人皆是吃惊不小。
饶是此人出身早已今非昔比,却是谁都不敢轻易忽视他的那位恩师严阁老。三思之后,方才定下可行之法,此中关键却是不足为外人道,想来也是颇费了一番周折。
至于究竟是如何成事的,只怕也需若干年后,时过境迁才会稍稍透露一二与自己知道。本就是官宦之家出身的姚宏远,也不是那等愚笨之辈,自是避而不谈,只论事情解决与否便好。
果不出所料,数日后这桩困扰众人多时的大事,便就此一一化解殆尽,最要紧的是不存后患之说,更是让商户们长舒一口气。毕竟是攸关自家长久之事,又岂能不常挂于心?
然而到了此刻,卢家二爷身在京郊这桩委实瞒不住了,不免让姚宏远他也是倍感歉意。虽是完满解了自家之境,却不得不将身在幕后一路帮村的卢二爷推止台前,的确是颇为无奈。
反倒是卢家二爷坦然笑称,不过是晚了几日告知府里罢了,算不得要紧大事。待再度见完卢府两位大人后,自己才算是彻底安下心来。
正如卢府的那位大爷之言:“虽是三家合股,且你姚家所占股份亦是高过卢、王两家之合,倘若真被外人强收去了过半之数。只怕才是我们三家之困!”
余下之言,更是大赞他姚宏远应对得当,寻了远离众人视线已有年余的卢临渊,赶来京郊筹谋帮村,才得以如此完满的解决此事。若是一味的拘泥拖沓,事到如今也惟有忍气吞声交出股份,方能保得自家在京中其余生意了。
想到那日在卢府书房的情景,还不忘颔首低语一句:“可是谁又知晓,其间各桩皆是由他二爷一手谋划而成,我等不过只是暗自佩服的份罢了。”
别看那会儿几家的行事各不相同。却并非出自商议的结果,皆是由卢家二爷统掌大局后,排兵布阵而成。看似再简单不过。却早已留出了多条可以退守之法,只是不曾料到那马姓商人也是个惯会见风使舵的主,略感不安就毅然决然弃了物件,兼程出京而去。
又刚好遇上卢、王两府的老爷,皆是极为看重这一档子合股的买卖。自然是全力以赴出面解困。这种种的必然,才使得原本看似难以解决的死局,得以迎刃而解!
此刻,再看这位卢二爷一如既往的淡然处之,更不由的暗道一声‘佩服’。毕竟才这般的年岁,当初自请出京将养身子。只怕也是为了避其锋芒而已。再联想到,那时娘子所提更是深信不疑。
锋芒太露为必是好事一件,单说官场之上那些惯会敷衍趋势的小人也好。还是本就已埋下了嫉妒之心的也罢,与卢府而言皆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存在。更别提随之而来的诸般种种,怎不叫人倍感忧心,本就是以清廉著称的纯臣世家,更需事事小心。
也正如他姚宏远所想。此刻远在京城卢府之中的父子俩,亦如寻常那般书房对坐。论起朝中诸事。然而今日却是转了话题,提及了今日早朝严阁老的自请还乡。
“父亲让二弟避祸一事,的确是势在必行。单看翰林院中那几位大人面上的凝重之色,便知此事的牵连颇深。”
端了茶盅才欲饮,却已是缓缓颔首放下手中之物:“这位能得两朝天子看重,并非单是当年辅佐有功,而是另有深意在。他严氏一门本是开国老臣,前后在京中六部任职的族人更是不在少数。更何况还一贯以纯臣得名,岂是那泛泛之辈!只是终不曾想到,此番会被那赵姓之人所累……。”
虽有惋惜之意,然而此刻更多的却是敬畏之色。试问一个开国的元老世家,即便以纯臣著称,到底还是多年在京的高门大户,又岂能因此等小事所累,而弃了这朝中重臣之职,自请告老而去?
怕是不会甘心才对,虽是众人心知肚明的很,却又哪个敢当面提及,只恐私下议论者也是万般小心。即便是势力相当的人家,在圣上面前参了其一本,也需得谨慎非常,更何况本就才步入真正氏族大家之列的卢府,怕是经不住他严府的全力一击!
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且外城那片四合小院与卢、王两府而言更是不可或缺,怎能拱手让人。也惟有搏上一搏,方才收了往日的万般谨慎,寻到了身在都察院中相熟的旧友,送去了密信一封。
此番倒是极为顺利,不但将那贪财的官蠹贬了出京,更不曾料到随之而来的,便是这位大人自请了告老还乡,可谓是意料之外。
“纵然此人比起那些整日费尽心思,只想着如何收刮民脂民膏的衙蠹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的确更为棋高一着。请托了商户前去威逼众商家,度让股份只怕也是他首开先河。即使与百姓们看来,也并不算十恶不赦,却不知层层类推而下,最终的受害之人必是众多的黎民百姓。”
听得父亲之言,一旁端坐的卢临岩亦是正色附和:“无故被外人夺了利益,以商人们惯用的伎俩,自然会想法由别处找补回来,最终落到实处必是京城的百姓们被此事累及。”
“儿子只有一桩不明,他赵氏虽已家道中落,可毕竟被万岁器重有加,又何必行出此等触动众努之事?”
却见正座之上的父亲,轻轻叹息:“只怕正是这‘器重有加’才使其乱了心智,不明越是这般时刻,越要万分警惕才好。有道是乐极生悲,便是其忘乎所以所致!”
提到这句,不免想到来此刻只怕还身在京郊的次子:“且看你二弟当初依然放下京中所有,便是极懂得这物盛而衰的道理。倘若此刻我父子三人皆是步步高升,必会引得众人瞩目,反倒成了人人得而警惕的存在,而今再看当初他那一意孤行之举,却不失为化解之法!”
显然头一回听闻此言的卢临岩已是愕然当场,直到这旁的放下茶盅的卢家老爷,才赫然发现长子的异样。略作思量后,索性将当初次子与之深谈的那桩,关系整个卢府一门的自请之事,详细说与其知。
细细聆听,更是深感愧疚,从未想过自家胞弟竟然为了保全卢府一门的长久兴盛,宁可舍弃了京中的一切。
虽说二弟想要更进一步,怕是困难重重,可是留在户部为官到底还有一线希望,若是自请卸任怕是今生无望了。想到为了卢府得以长久立足,自弃了仕途前程,这岂是人人都甘心的?
不免长身而起,便要跨出屋外,却被身后父亲的一句厉声生生拦了下来:“切莫节外生枝!此刻让你二弟暂行避祸才是上上之选。”
一句意味深长之言,犹如当头棒喝,毕竟才刚因此事累及当朝硕果仅存的严阁老欲告老而去。倘若暴露了有这么一位插手其中,不单是他卢家之人,又是没了官职保身,只怕是危险重重。
他卢临岩原本早已熟知这官场之事,又怎会愚钝不堪的认为,那以纯臣著称的严家便是万事好说话的善茬?他府上虽是不参与各派党争的纯臣,却也并非全无脾气可言的纯善之辈,试问在这官场之上没有足够的势力与手段,谁家又能存活至今?
况且又是自此断了他得意门生的锦绣前程,只怕更是怒气难平才对。由此而论,卢、王两府之人更需万分小心才好。生生收住步子转回身来,重新落座,这才幽幽道出一句:“难怪就连舅父那方也不曾道明这幕后谋划一切之人,便是我家二弟。”
此刻方才明白,当日让自己倍感疑惑之事,原来皆是为保自家次子所为。而今想来,的确是万分庆幸,倘若早已言明真相,只怕此刻身在京郊的胞弟便会被牵连其中,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不敢妄断,但就眼下严府的势力而言,只怕朝中还尚无一家可全身而退的,更何况势单力薄的卢府一门?
然而对于此中利害,身在京郊的卢临渊又怎会丝毫不察。若说早在当日卸任离京之后,便不再关系朝中大事,却是未必尽然。
无论是身在何处,对于时局动向也是多有留意,更别提此刻尚未收复全部的封地,更需时时留心。再加之此番推论那幕后主使,愈发让卢临渊夫妇俩,深觉时局变化的重要之处来。
“即便已是行出了二十里,我还不免心有余悸!”正靠坐在车内的二奶奶叶氏,放下一旁的布幔不禁心有戚戚道。
☆、第二十四十七章 迂回而行
一行人虽是得了信中提醒,也未及多做准备,赶在第二日午时之前便已是启程上路了。却不知,晚他们一步赶上的蔺管事来报,只怕那小院外头已有探头探脑,四处暗中打探之言,寻到了那片地界。
虽说未必冲着他们而来,却是与避祸在此的姚宏远撇不开干系。
“事已至此,此刻再来探听姚家琐事,岂不为时已晚,又何苦多此一举?”拿过一旁的地理图册,逐一翻阅了起来:“如今是往何处去方能避过那人的耳目,还需斟酌一二。”
“南方的岳家必是不能前往,自家山庄反倒是不怕那方寻根溯源,毕竟地契上所用的名姓也是难辨分明。如今看来也惟有饶过京畿境内,直接取道向西北方向了。”
“西北皆是荒凉一片,即便不深入戈壁黄沙腹地,亦多半是无人问津的所在,的确比起尚有几座大城池的北地重镇,更安全三分!只是苦我家闺女,这般年幼便不得安宁度日……。”顺势抚上身边女儿熟睡中的稚嫩面颊,顿觉心酸非常。
只是此番之事,任谁都不曾料到竟然是以自家无奈避祸,远走他乡为代价。虽说那头也已是得了报应,却还是棋差一着,到底漏算了那位两朝元老的毅然决然,的确是无奈中带着三分唏嘘!
“暗中看似两败俱伤,实则却是卢、王两府大出风头,绝非明面上所见的这般值得庆幸,反倒更需谨慎行事。”想到苦了自家这宝贝闺女,心中怎不痛惜。
伸手将她们母女俩一并圈住,低声安慰:“西北之境虽是荒凉无不,此行恐怕也无需太多时日,便可顺利而返。就眼下京城内外的情形而言,各方人马只怕有此按耐不住了。若非如此这严阁老的名下爱徒,又怎会这般心急敛财一事?”
待怀中的叶氏闻言偏过头来,与他对视了一眼,才见这旁的卢临渊幽幽道了一句:“即便身在那位左右,只怕也不敢断言那位的真正心思,更何况早已等得心焦的那几家,想来经历严阁老这桩后,更是猜疑连连,急不可耐才对!”
“一头是东宫平静如常;而另一头田家被压制许久,即便此刻收敛了气势。再不敢明目张胆行事,可也少不得暗中排兵布阵,蓄势待发。再看还有那几位最先投诚的藩王。更是令人生疑的很,满口答应交还了封地却是迟迟不见动静,反倒是其余几家陆续进京而来。”
怀中之人轻笑摇头道:“最先投诚多半是其实力不济,随后又不见朝廷再有兵士团团合围,自以为得了计。再观此时京中尚无官员力推强行收缴一事。更是乐得静观其变,待退无可退之时,方才晓得大势已去,惟有束手而投了。”
“娘子所言确实,这等最善投机取巧之人又怎肯轻易罢手的。需等再无他路可行之时,方知那位是势在必得。若不是碍于手中无兵马粮草,只怕早已按耐不住,出兵威逼交出那众多之境。说来此番贪心之人被贬出京。却让宫中那位所获不菲!”
“单是几家商户每年一成半的进项,已是不容小视,再别提接踵而至的众多老字号的那一份咯!”说着已是一并扶了娘子坐直了身子。
那日送去京城卢府的书信中,虽不曾提及一二,他夫妻二人却是早已论起过随后发生的诸多情形了。试问。被新近才入京城的一杆商户占尽了先机,另奉了一份进项献给朝廷。余下那些百年老号可会安心家中坐?
恐怕没有一家甘心落于人后,更不愿就此被这许多后起之秀盖过风头,自然会依葫芦画瓢,也是紧随其后另奉上一份。只是这多寡却是不好妄言,要知道此刻已不再是一家之言便可断论,必得引得众家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