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水依荷起微澜 作者:夏慕言(起点vip2014-02-15正文完结)
瞧这毫无规矩的模样,便只道是个小户人家的民妇罢了。但那旁的管事妈妈却一眼便认了出来,却不是别家之人,正是与他们府住对面的那家第九房姨太太。
也怨不得这房姨太太这般模样,怪只怪她们家的子嗣不旺。漫说是嫡子了,就连三姨太太好容易得了个庶出的儿子,却也是个整天只晓得手捧碗筷,蹲在厨房外头的痴儿。更别提正屋那位夫人了,就连早先生养过的一个闺女,却没能活过六岁整。
如今这位姨太太别看原是渔家女,好歹人家肚子争气一连生养了两胎,还都是儿子。所以才这般地硬气,只是早先的民家性子,却是再难去掉咯!
不过当这位被丫鬟簇拥着疾步来到跟前时,却让那旁的管事妈妈都不由是大吃了一惊!居然与主家动了同样的心思,也是为了换丫鬟一桩,才特意命人停住了马车,直言提及重点所在。
☆、第一百二十八章 事出有因
听完了这位姨太太的明示,牙行薛婆子是免不了赔着笑脸,一通耐性劝说,毕竟又是一家要寻良家的女儿,却是难办的很。只怕单凭牙行眼下的人手,必定是不能够的。且不说,都学着卢府更是难上加难,那家寻的可都是只有十一二岁的小丫鬟。
哎,若是有一家挨着一家来寻,倒是好事一桩,可这一股脑的全都打听这事,可就不麻烦咯!是排定了前后,还是比照着各府的官职大小而定,都不免吃罪与人。小小的牙行却是谁都惹不起,何况京城之中,又不单是他们家……。
突然电光火石一般,叫这薛婆子想到了一个好法子。本来这天下的银子就不是他一家能挣完的,要是联合了相熟的那几家,一同将这桩接手下来,才是省时省力!
想到要紧之处,忙应下了两家所托,匆匆回转而来。听完薛婆子的一番言语,这旁二人不禁亦是惊愕半响。这卢府既不是那名声在外的公卿之家,又不是朝中高官,难不成就因为府上做了公主伴读的二小姐,未免也太过了些吧!
见她二人面露吃惊之色,那旁的薛婆子才摇头轻叹了一声:“这等富贵门第的内宅家务事,你们又哪里去晓得哦,就更别提你张五家的才来牙行,还不到两年时日。”
忙又比出两根指头来:“这才没出三日,便有两户家人已是寻上了门来。且不说这般的消息必是传得最快,指不定月底前,就另有几家问起此桩的。所以,还需联合了别家一起才是要紧。”
不等这旁两人面面相觑,已是摆手将为何这般行事的缘故,细细说了与她们俩知晓。果然当听得薛婆子,提及其中的利弊得失。不免也随之是连连颔首。
两人心中的惊恐也是不言而喻的。虽说比起一旁张五家的来,这刘长根家的已算是牙行的老人了,但与做了整整二十余年的薛婆子相比之下,便差了好大一截。而且她与乡党梅子娘,不过是才来京城没几个年头,与薛婆子这等本土本乡之人而言,更是没得比。
想当年,她薛婆子年纪轻轻便是寡妇失业,为了不被堂叔父强走了两个幼子,才卖了郊外的田产。投奔了城中的娘家舅母。那时的艰难便是可想而知,不过好在她娘家舅母在城中有两家私牙经营着,日子倒还不差。
于是这才刚二十出头的薛婆子。便学着做起了牙婆这桩来。而那个家中断了子嗣的堂叔父,也是碍于薛婆子娘家这个在京中颇有势力的舅母,才没敢前来闹事。
就连这薛婆子都倍感不安,想要联合了别家一同接手,她们二人又哪里敢多言半句。这旁张五家的更是连连点头:“薛嫂子有事尽管吩咐。咱们好歹也得把这难得的大笔生意,留多一份在自己行里。”
“就等你这一句了,别看要与别家联手接下这几家的生意,可到底亲自选定了人领去那卢府的,就是你张五家的。单凭这一桩,这大头已是稳稳落在咱们手里咯!”一拍巴掌。不禁是笑出了声来,连带着刚才的愁眉之事,也好似烟消云散一般。再不见所踪了。
说定了此事,三人便已是分头忙碌了起来。该往熟识牙行商量联手一事的薛婆子,显然最是麻利;再看这旁二人也是分作两路,正往城外赶的梅子娘,刚才已同长根嫂子商量了两句。却是为了说动其余的乡党,帮忙在各村落的农户家。寻找合适的人选。
与此同时,那最先在街口拦下薛婆子的管事妈妈,也正马不停蹄的赶着回府,将刚才所闻的最新消息转述与自家主子知晓。
果不其然在听完此番之言后,主家太太不禁将原先所需的人口之数,更往上提了两成余。显然也是被卢府大奶奶与吴姨娘,那等不同寻常的法子说动了。
无论成败各占几层,比起往日那般的放任之举来,好歹能避过大半才是。最后这位主家太太更是连连颔首,感叹一句:“咱们府里另立一项,但凡到了岁数嫁出府去的丫鬟,无论何等都直接另与一份二十两的压箱银!”
“啥,你这可是冻傻了不成,怎么仅说些不着边际的胡话!天底下,见过给出嫁的丫鬟发还卖身文书的主家,可另外还与银两的,却是鲜见的很。那些原是内院主子跟前的大丫鬟,倒还罢了,一般的小丫鬟怎么能够?”
忙不迭拉过一旁,回头望了一眼身后的角门,见无异样才耐性解释道:“你怎么连这笔账都算不过来哦!要是不在事先投下这般的好处,分了些心思不纯的丫鬟去,也免得被整日都不安分!”
听完这句,那旁的婆子才不由得连连点头。见她已是明了,忙又得意一笑,接着卖弄道:“那些一门心思惦记着爬床的丫鬟们,为得什么?还不都是为了往后能让旁人伺候着,舒服度日!要是主家能给一份不错的嫁妆,直接去了家境尚可良家做正头娘子,少说也得有一半的丫鬟,却是乐意的。”
已是点头顺口接了往下:“谁说不是,姨娘们虽有人伺候着,不劳她洗衣做饭的,可在正经主子面前,还不得日日低着脑袋,半句不敢啃声。到头来自己生养的孩儿,还得管府里正室叫‘母亲’,外人面前压根不能有往来,单是几桩,啧啧啧,定是没几个心里不怨的!”
刚才还在没弄的守门婆子,此刻也已是忘了初衷,不禁是连声附和道:“怎么不是。别看给人家做小,饭食、衣裳都是普通人家没得比,还有丫鬟伺候着,可到底还是半个奴才。”
忙又瞥了一眼后院的方向:“就说咱们府里那几个,可是有一户是好人家出身的?这不卖身契还都在太太手里攥着哪!”提了这一句不免自己就已是忍不住发笑了起来。
“别看外头,对着自家的穷亲戚们是吆五喝六的,可到头来还是这府里的奴才命。那些有生养过,顺利长大成人倒还有个说道,可另几个却是打杀、让人牙子直接领了去的,也都全由老爷、太太一句话便定下了。”
最后更是不忘,抛出一句更是骇人的来:“你可还记得对面王家老太爷宾天那会儿,闹腾得可是厉害的紧!哭的哭、嚎的嚎、跪地求饶的也不在少数,更有撒泼耍赖的,还不都被他家主事的邢夫人一个不留,全都打发了娘家去,这才落得几分清静!”
显然那年的往事,这婆子也是亲历之人,此刻一提也是历历在目好似回到了当初。不觉对主事太太此番的举措,也是无比的赞同。单论她们这下等婆子最烦之人,便非后院那些个,仗着自己半个主子身份的姨娘为最了!
真要是少些这般眼高手低的,大家伙当起差来也能爽利许多。想到自己几个也能因此省事,不免也与刚才起头说道此事的守门婆子一般,满是欢喜的拍掌道:“往后咱们府里也定能清静好一段时日咯!”
这般如出一辙的对话,近些日子来,已是在京城这一片宅院内此起彼伏,不曾停歇过。原因无它,正是薛婆子她们六家牙行联手商议后的显著之效。
即便是原先并不看好此桩的官牙之人,也纷纷在半月之后,陆续加入了其中。不过好在整个京城之中,宅院众多压根就不愁被她们这等私牙,将生意都抢没了。再不济,还能凭借一个‘官’字,将此类的生意扩展到京畿各府去。
就在众家主事的夫人、太太们,忙着替换调掉那些个本有些心思不纯的丫鬟之时,此桩波及范围仍在逐渐扩大之中的大事件,无疑已是引得了朝中一些言官的看重。
赶在腊月未封印之前,上奏与天听。更为令人惊讶的是,圣上不但未曾恼怒,反倒是连连点头表示此等谏言很是贴切。于是乎,当即便下达了御令,将来年的采选之事罢了,另准了宫中年满二十的宫人三千离宫而去,仍其嫁娶自由!
将之昭告天下后,也不知有多少户人家是欢天喜地。其中既有正为来年一桩,而愁眉不得舒展的良家;也有此前未曾料到,当今会定下如此年岁之限的人家;更为欢声一片的所在,当是内宫之中那些年岁刚好过了二十的宫人们。
一时之间,更是人人称颂!其中最为令人称道的是,圣上将此番放了回家的宫人年岁,生生减了再减,直接由原先的年满二十有五之数,锐减至二十便可。
即便只有三千名额,但比起先帝在位之时,屡次放回人数的总和还要多了近千之数!倒不是这位万岁势要越过先帝去,而是听完了言官的进谏后,顿时心生一计。
何不刚好借由此桩,将原本纠结不清的各项关系,稍稍缓和一二才是。而且此法另有一功,那便是现学得来的好手段!
旁人家正室多半是为了防着后院再添人口,而自己这为高高在上之人,却是为了刚好裁减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暗中在各处布下的眼线罢了。
即便是收效甚微,也因其事出有因,才不会叫人寻出丝毫的纰漏来,这才是关键所在!
☆、第一百二十九章 消息惊人(上)
而且此事之因,又是由言官进谏所致,一切皆是顺理成章,更是顺乎民意的很!放下手中的公文,这旁的卢老爷脸上不禁露出了久违的轻松之色。
这一切起因何在,或许外人是难以得知一二的,但他这卢府的一家之长却是不同。由自家另赠了银两与丫鬟,出府配了良家才有之后的诸府效仿。
至于皇上此番之举的目的何在,朝中也是心照不宣了,但对于那几位进谏的言官,颇为满意却是不争之实!若非如此,必是不会赶在年节封印之前,皆以六百里加急送至各府主事之人手中。
而今,能有此等变化虽未必是全部相关之人所愿,却是顺应了民意为百姓欢喜。若问是将女儿送入那再无回转之期的宫墙之内,还是如同普通之家一般,依然留在宫外好生过活,想必也惟有那实在躲避不过的,才眼睁睁的看着内监将自家女儿领了去。
所以每每到了采选的年份,便有好些良家想尽法子让女儿避过此劫,其中闹得最为了厉害杀手锏,当属‘拉郎配’这一实在被逼无法之下的最后手段。
眼下万岁居然在年关之前,便已提前颁布了此桩,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大事,可见当今这位的确是顺乎民意的好君王。急民生之急,想百姓所想,此番停了采选之事并还放归了三千宫人,便足以佐证。
这旁是卢老爷的满心欢喜,而另一旁各府衙中其余官员,却只知将皇上的御命昭告天下。起因何在,却是丝毫未明。除了有哪消息灵通者,或许还能获悉与早前的言官进谏有着莫大的关联,只怕更多官员不过是略感意外罢了。
收拾妥了行囊,忙又回转书房将老爷请出院外。车中坐稳后才示意了把式直往京城方向。正是年底时节,就连原本这车马颇为繁忙的官道之上,也已不再似往日那般,每隔不长的一段,便会遇上迎面而来的别家车马。
一直到驶入都成之境,也不过略瞧见几辆擦肩而过罢了。转眼进得城门内,却是另一番喜庆的景象。别看年成虽是一般,但封印前的那道昭告天下的御令,却是深得民心。
无异让这张灯结彩的街市上,更添许多欢喜之色。旁的不说。只瞧这街面上,来来往往忙着采办年货的行人脸上,不时流露而出的轻松之意。便已是最好的证明。
由自家车马一入京城后,车内之人便顺手挑开了厚实的布帘向外望去,正如次子信中所提那般。家中一举将丫鬟全都送出府外配了与人,并让言官写成了奏折上达天听,也并非皆是不利之事。
毕竟太太提议。但凡自愿外嫁的丫鬟,按每人二十之数,权作出门之时的压箱之用。试问她们那般地家境,哪个又能额外添这么一笔用来压箱的银两?
正因如此,那些原本还怨气颇重的大房丫鬟们,也再无一人不乐意的。心中仍有不舍的不在少数。但比较起主家这般出手阔绰来,还是令那一杆人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