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怎样当农民





摹把┥健迸郎匣拢娴眯烁卟闪遥淮笕嗣侨ド降鼗┐蛄裕切酥虏渌坪醺鎏砹宋鞑侨说姆缭虾屠秩ぁ?br />

第三部分在俄罗斯种地的日子(2)

    西伯利亚有多富    
    俄罗斯西部的自然资源目前已接近枯竭,而西伯利亚的资源却应有尽有,异常丰富,工业基础也十分雄厚。可以说,西伯利亚是个有待开发的巨大市场。    
    但这里的资源浪费很惊人。水没有表随便用,居民区24小时有热水供应,每月缴费不到一美元;市内电话不计时随便打,两个女人唠上个把小时,每月也只交1个半美元,现在刚刚开始提价;西伯利亚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世界知名的大河,众多的水电站、火电站电力充足,老百姓几十年用电和煤气几乎不花钱,现在才开始有偿使用;那里有保存完好的大森林,人们用木材烧火取暖。西伯利亚任何一个城市的机场都闲置了许多民用客机、运输机、直升机、小型飞机,这些都是过去按计划配置的。像27个座位的“雅克勤—40”一类的小型喷气式客机,时速达550公里,飞起来与“图—154”的感觉差不多。这类飞机很适合中国现在开发的支线使用。    
    看国内,彩电大战、VCD机大战、保暖内衣大战,市场竞争可谓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我时常想,何不到国际市场去寻求出路?西伯利亚近在眼前,我们的产品都是西伯利亚居民十分需要的,那里普通百姓还不知道家庭影院为何物;那里的人们爱美,恰好需要保暖产品。为什么不能用国内这些产品换回石油、天然气、液化气、电力设备、小型飞机、钾肥、军工用品、船用发动机、化工产品等,甚至科学技术呢?    
    西伯利亚离我们有多近    
    这里使用的“近”是亲近友好的“近”。西伯利亚广大民众对中国人民是非常友好的。1988年,我率团访问阿尔泰的温泉小城别拉库里哈时,恰值十月革命节,代表团和市长一起检阅了游行队伍。当广播响起“欢迎本市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地方)政府代表团”时,游行的人群连续喊起了响亮的“乌拉”,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使我终生难忘。    
    西伯利亚人普遍长得人高马大,男人豪放、直爽、健壮;女人开朗、勤劳、漂亮。夏天是女人的天下,满街花团锦簇。而冬天即使再冷,白领女性也都穿着裙子保持风度,外面的裘皮大衣直拖到脚面。漂亮的大衣、一顶皮帽子和一双皮靴,是女人不可缺少的服装。赴宴和看剧是两件大事。每到此时,男人西装革履,女人靓丽飘香。剧场和饭店都有衣帽间,穿大衣棉衣不可入座,到机关去办事更是如此。在饭店里,除去音乐和唱歌,没有人大声喧哗。看表演时人们常常报以热烈的掌声,或上台为演员送上一束鲜花,反映出人们的文化教养。    
    西伯利亚夏秋两季是很美丽的,使人充分领略到回归大自然的宽舒飘逸。可惜由于经济的恶化,许多家庭没有了闲情逸致。西伯利亚许多城市家庭都靠一块“别墅”即郊区的自留地种植蔬菜,维持自身的需求,有的还将自家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没有这块“别墅”的生产,许多百姓就难以度日,就可能出现大的社会动荡。所以,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放“别墅劳务假”。    
    西伯利亚人民是具有巨大承受力的乐观的人民,他们艰苦地劳作着,对国家未来仍然充满希望。笔者衷心祝愿西伯利亚人民幸福,祝愿中国与西伯利亚合作成功。    
    尤拉一家人    
    张雨生    
    盛夏八月,俄罗斯的远东最迷人。汽车在缓坡公路上奔驰,一两个小时也难得见到村镇。草原一望无际,森林苍苍莽莽。突出的印象是,上帝赋予俄罗斯的资源实在丰富。    
    我到达的城市叫红石。意译而非音译,俄语意为红色的石头城。常居人口八万多,在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算是相当大的规模,但地图上没有标示。这里因发现铀矿,于20世纪60年代建成新兴的核工业原料基地。一直禁止外国人进入,本国来人也要审查。近几年,才逐渐揭开其并不神秘的面纱。翻译叫安德烈,去年毕业于北京二外。他以为外来客人对铀矿都有神秘感,指挥司机先去看矿区。其实,我是核工业的科盲,不但对铀的采掘和提炼没兴趣,还老担心核辐射。我坦率地对他说:“最想办的事情,是随意走访普通市民的家庭,看看他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他们的思想感情。”    
    小伙子待人热情,办事风风火火,他迅速跑进一家商场,找来一位女孩说:“就去她家吧。”    
    女孩叫尤拉,23岁,中学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在商场里租了处柜台,经营服装,相当于中国城市里的待业青年。按传统观念,政府没分配正式工作,就叫没有职业。但俄罗斯推行私有化后,青年一代的就业观念改变很快。尤拉说她的职业很好,乐意干这个工作。我问她知不知道中国叫“个体户”,她笑着直点头,说她卖的服装,多数是从满洲里的“个体户”那儿倒过境来的。    
    尤拉介绍,她的父亲是采矿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还有个妹妹,正念中学。这显然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我便对她说,很希望能去拜访她的父母。


第三部分在俄罗斯种地的日子(3)

    她向安德烈咕哝了几句,便指引司机向郊外开去,她说她的爸爸妈妈住在郊外别墅里。    
    红石的市民在城里都有住房。我看过工人宿舍楼,三室一厅,八九十平方米的单元房。公房已作价卖给户主,一套约新币两万卢布,相当于六七千元人民币。全市只有一个烟囱,统一供暖,24小时有热水,烧烤全用电。    
    没有农民,没有牧民,郊外全是荒原,广阔而肥沃。市民都在郊外建有别墅。自由选个地方,围起来,修座小楼房,种植果树、蔬菜和花草。小楼各式各样,贫富不同,差别很大。登上山冈远远望去,四郊的别墅群落比市区的面积还大。    
    尤拉家的别墅离市区约有五六里,在一处向阳的山坡上,四周围着一人来高的木板墙,坚固而密实。    
    她的父母见有人来便在门前等候,很热情地把我们请进院子。小楼是钢架木板房,两层。下层内外两间,一间是餐厅,一间是老两口的卧室。姐妹俩大概住在楼上。    
    女主人忙前忙后。她端出西红柿、黄瓜、樱桃,有种像桑葚的小果子,酸甜酸甜的,很好吃,我叫不出名。她说都是园子里自产的,不断地推过来,让客人多吃。    
    俄罗斯妇女到了她这个年龄,多数要发胖,有的粗得笨拙,但这位女主人却很清瘦,是不是在园子里劳动的缘故?    
    男主人拿出一瓶酒,说是莫斯科产的好酒,倒进玻璃杯里,要同我们干喝。安德烈忙说,中国人不喜欢干喝白酒。女主人进去拿出一盒蛋糕,切开分给我们,让边吃边喝。    
    喝烈性白酒是俄罗斯男人的嗜好。傍晚的街头,常能遇到不能自控的醉汉。前些年,中国人过境来办事,带一箱子二锅头,出了阻碍,送上一瓶,马上就顺畅了。近来行不通了,有的说是中国白酒过境太多,人家不稀罕;有的说是假酒毒死了人,人家害怕了。    
    男主人高高的个头,满脸皱纹,双手结满厚厚的老茧,一看就知道他很勤劳,而又饱经风霜。我问他多大岁数,他不愿说。女主人代他说了,五十八岁。尤拉解释,五十八岁是俄罗斯男人的平均寿命,不吉利。我忙凑趣说:“五十八,在汉语中很吉利。”并让安德烈翻译给他听:“吾要发!”他听明白了,笑着说:“快退休了,发不了。”    
    这位老矿工长期在一线采掘,如今年纪大了,退下了作业场,但仍到矿山上班,做些后勤工作。他问我去没去矿山,我说去了,那里是露天采矿,场面宏大,工人很辛苦,都是好样的。我伸出大拇指,直接用俄语说给他听。    
    他问我有多大,我说小他四岁。他说:“我们是一代人,都经历过中苏友好时期,后来有一段不愉快,是赫鲁晓夫搞坏的。”    
    红石有军营,在公路上就望得见,营区里停着一排排坦克和大炮。我说:“是发展旅游和贸易好,还是发展坦克和大炮好?俄罗斯人恐怕也不喜欢后者。”他坦诚地说:“那些坦克和大炮是不愉快时期运来的,对付中国人的,早就该撤走它们了。”    
    喝过白酒,吃过蛋糕,主人让我们参观他的园子。园子约有两亩地。北墙根有两间平房,一间是车库,停着一辆小车,一间是鸡舍,养着一群鸡。西墙根有两间大棚,一间种着西红柿,正值收获期;一间种着辣椒、黄瓜,还有西瓜。有趣的是,西瓜秧子也爬上了高架,结了瓜,底下钉根木桩,桩上放个盘子托着,高高低低,有六七个。主人说他没有见过这种西瓜,还是吃了中国的西瓜,留下籽,试种的。我告诉他,中国西瓜不用搭架,爬在地上就行了。南墙根是果园,栽有苹果、沙果、樱桃,枝条上都垂着累累的果实。中间的土地上,种着圆白菜、土豆、玉米、向日葵、茴香、胡萝卜、大葱、大蒜。整个园子,生机勃勃,茂盛极了。    
    俄罗斯人原没有种菜的习惯。这些年,中国农民过去种菜卖,他们也学会了。品种与栽培同中国的菜园几乎没有区别。    
    主人告诉我,他的园子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浇污水,属于绿色食品,蔬菜和水果都可以生吃。他还说,小楼底下有很深的菜窖,秋天收获后,放进去储存,足够一家人吃一个漫长的冬季。    
    安德烈吃了几个酸果,牙痛了,女主人说她家的药箱子在城里家中,这边没有,便赶紧跑到邻居家要来了止痛片,还摘回了几个苹果,说他家的苹果熟得早,好吃。    
    邻居家显然比尤拉家富有,院子里的小楼很气派。主人正在门前修小车,见了我们,热情邀请去他家做客。我说时间不允许,谢谢他。看来,他们的邻居关系很融洽。    
    远东的夏季是短暂的。十月份下雪封冻,收获完毕,一家人便搬回城里去住。    
    没见着尤拉的妹妹。她妈说,暑假里同学邀她旅游去了。俄罗斯姑娘长得漂亮,高个子,大眼睛。尤拉虽然不是出色的,但青春鼎盛,热情洋溢,妹妹不会逊色于姐姐吧。我称赞主人养了两枝鲜花。她开始没弄懂,以为我说园子里的花,待弄明白是赞美她的女儿,笑得前合后仰。她从园子里摘了几枝鲜花,非让客人带上不可。    
    离开尤拉家的别墅,她的父母一直送上公路。我的感觉,这里的俄罗斯人,很热情,讲友谊,有教养。    
    国内早有传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很穷,黑面包也吃不饱。人家的轻工业确实不发达,日用品没有中国丰富。在满洲里,见到俄罗斯人过境后,什么都想买,大包小包背得满满的。中国人过境后,几乎没有东西可买,往往空手而归。这是因为,俄罗斯运过来的物资,主要的是钢材、机械、木材、化肥、水泥,这些都不属于普通公民的日常购买范围。就我所见,对于那些传言,可以置之一笑了。    
    


第三部分炉子里有啥,往桌上端啥(1)

    盛世良    
    “五大领袖”和“四大金刚”    
    俄罗斯人吃啥?择其要者,有面包、牛奶、土豆、奶酪和香肠——“五大领袖”,圆白菜、葱头、胡萝卜和甜菜——“四大金刚”,以及黑面包、伏特加、鱼子酱——“三剑客”。    
    早在解放前,上海人就把纺锤形的咸面包叫做罗宋(俄罗斯)面包。到了俄罗斯才知道味道多样、外形花哨的甜面包是当茶点的,只有微咸的罗宋面包才是当地餐餐不离、百吃不腻的主食。用这里出产的硬小麦和强小麦做出的面包非常筋道,干了也不掉渣。至于牛奶,更是俄罗斯人的最爱。俄罗斯的牛奶消费量接近人均每天一升,早在19世纪,这里就把用白水而不用牛奶熬粥视为赤贫的标志。    
    赫鲁晓夫曾把共产主义简化为“土豆烧牛肉”,可见俄罗斯人对土豆的钟爱。苏联时期的外交部发言人曾引用过一句俗话:发言越短越好,香肠越长越好。足见他们对香肠的深情。俄罗斯作家克雷洛夫有一则寓言,说的是狐狸诱乌鸦张嘴,骗走了乌鸦口中的奶酪。由此可见,俄国人把奶酪当做美食的代名词。    
    如今在莫斯科,从法国的绿菜花到中国的蓬蒿菜,从土耳其的西葫芦到西班牙的柿子椒,什么蔬菜都可买到,但是价格最低、味道最正的依然是当地产的圆白菜、葱头、胡萝卜和甜菜。用这“四大金刚”加牛肉做红菜汤,滋味醇厚,鲜香无比,喝了通体舒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