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怎样当农民





媸荆称烦Ш筒凸荨⒕坡ト缋挠靡恍┨砑蛹粒ㄈ缣蔷⑽毒⑸亍⒎栏恋龋淮σ?万至25万加元的重罚,或坐牢半年至3年。    
    加拿大的公路星罗棋布,尽管公路上的汽车川流不息,却始终看不到扬起的灰尘,闻不到排放的尾气。1999年,安大略省能源部规定,整个夏天本省所有的加油站都必须出售改进后的低挥发型汽油,以减少有机物质对大气的污染,尽可能地消减地面烟雾。    
    加拿大的淡水资源占全球的20%,不算北部的冰山,每人可分配的水源是美国的4倍。1999年,美国发生严重旱灾,许多水库都出现了干涸的现象,因而对加拿大的水资源垂涎欲滴,提出向加拿大借水,但加拿大始终坚持禁止大批出口淡水。他们预计,在全球变暖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本国的水资源可与如今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相媲美。为此,他们不惜重金,添置大型设备,对全国企业排放的工业污水进行过滤、净化、回收;同时,对日常生活用水也十分节约,如遍布公共场所供饮用的消毒纯净水的水龙头,其细小的出水口只有小钉子一样粗。    
    加拿大是渔业大国,水产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近海和内陆河港、山涧溪流盛产各种鱼类,主要有鳕鱼、鲱鱼、鲐鱼、鲑鱼、三文鱼和大螯虾等。为了保护鱼类资源,政府制定了“留大放小”的政策,坚决杜绝“竭泽而渔,一网打尽”的败家子作风。规定捕获的几种鱼(不是所有的鱼)长度在7英寸以下的必须放回水里;另外,65岁以下的居民钓鱼要办执照,对指定的几种鱼,一般只允许每次钓3条,每年需要交费30加元,若每次钓5条,则一年需交50加元,其他鱼种则不限。    
    平日,人们可以偶尔看到水上警察拿着望远镜,开着巡逻艇,检查钓鱼情况。倘若无照钓鱼,将被罚款500加元;如果捕获到7英寸以下的小鱼不放回水里,则要处以50加元的罚款。为此,垂钓者大都随身带着尺子,以便对长度没把握的鱼随时量一量,及时决定取舍。    
    对不少垂钓爱好者来说,钓鱼往往不是一饱口福的需要,而只是要体会一下将鱼钓上来时一刹那的喜悦。为了鼓励人们将鱼再放回水里,动物标本制作公司便应运而生。垂钓者先给钓上来的鱼拍一张彩照,并记录下它的尺寸大小,然后放回水中;再将资料交给这家公司,公司会马上据此用玻璃纤维制作一条和原鱼一样大小且非常逼真的复制品,垂钓者即可带回去,向家人和朋友炫耀一番。    
    加拿大曾连续6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上居住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应该说绝非偶然。    
    


第一部分你不了解的爱斯基摩人

    船舷    
    爱斯基摩人称自己是因纽特人,“爱斯基摩”是印第安人对他们的谑称,意思是“吃生肉的人”。    
    爱斯基摩人不只能吃生肉,还能在零下六七十度求生存,令其他民族的人不可思议。    
    至于爱斯基摩人是如何到环境恶劣的北极定居的,还要从人类的大迁徙说起。    
    随遇而安    
    五百多万年前,当人类在东非裂谷的草原与树林间诞生后,随着数量增加便不断地向外扩展和迁徙。亚洲是人类大范围迁徙的第一个落脚点,大约在一百七十至一百八十万年前,人类的始祖首先从非洲迁至亚洲,再从亚洲向欧洲、澳洲及美洲迁移。大约在一万多年前,除南北极外,地球的绝大部分已被人类所占据。    
    近八千年前,人类最后的一支迁徙大军,从亚洲出发越过白令海峡欲向美洲腹地进发。岂料,当时的美洲大陆早已是印第安人的天下,他们并不欢迎外来者,爱斯基摩人刚接近美洲大陆就遭到印第安人的围追堵截和残忍杀戮。爱斯基摩人且战且退,最后终于退至北极圈内,时值寒冬,印第安人以为爱斯基摩人不久便会被冻死,便停止了追杀。    
    谁料,适应能力极强的爱斯基摩人从此与世隔绝,在北极落地生根,繁衍不息。    
    北极冬日的气温经常是零下五六十度,最低时达零下80度。零下80度是什么概念?有人为此专门做过实验,将一暖瓶开水从一人高处倒下,落到地上竟然全是冰块;连几毫米厚的钢板从高处落到地上,也会被摔碎。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早期的爱斯基摩人因食物匮乏,常常几天吃不到东西,难怪有人说,是爱斯基摩人将人类的耐寒力和抗饥饿能力发挥到了极限。    
    长期在环境恶劣的状态下生存,爱斯基摩人形成了世界上任何民族也无法比拟的淡泊功利、随遇而安的性格。    
    鲸鱼、海象、海豹、驯鹿、鲑鱼和北极鸭是爱斯基摩人的主要食物,他们一生的工作就是为追逐这些猎物做准备。这不仅意味着他们要在寒冷的冰雪中与动物比智慧,拼体力,还预示着危险和灾难会随时降临。    
    大自然是无私的,有时也是无情的。在冰面上捕猎常出现这种情况:父子俩或兄弟俩正在冰面上追捕猎物,脚下的冰突然裂开,有时会将猎手隔开,或把他们全部带上漂走,在这种情况下,生存的希望几乎是不存在(现在,爱斯基摩人已用上了卫星定位通讯系统和救援直升机,类似的悲剧很少发生了)。    
    在这些生离死别的短暂时刻,爱斯基摩人表现出的平静镇定是超乎寻常的,他们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是迟早会发生的事情,根本用不着大惊失色大呼小叫的,为工作殉职的非正常死亡,他们看到听到的太多了。所以,面对死亡时他们听天由命,只是向眼前的亲人,或是向远处的亲人招手,以示诀别,并在心里祈求上苍:请照顾我的家人吧!    
    连他们的婚姻生活也是如此。爱斯基摩人虽然也实行一夫一妻制,但以前爱斯基摩妇女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婚姻松散而随意,未婚的猎手在迁徙中遇到相中的女人,只需征得她的同意,日后他们便可以共同生活,不需要繁琐的礼节仪式。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女人又看上了另外一个猎手,或是男人又跟其他女人对上了眼,两人便会和平分手,互不相干。这与他们的生存状态极相吻合,在获取食物以求生存面前,任何事物都显得微不足道。    
    爱斯基摩人的生育率不低,可婴儿存活率却极低,所以他们非常喜欢孩子。他们至今流传这样一种习俗,不管你喜欢哪家的小孩子,只需表示领养的意思,主人绝不会阻拦你带走他们的孩子。其实,他们根本没有领养的概念,所有的孩子都是大家的。    
    正是这种视全民族为一个大家庭的观念,才使他们在地球最不适宜生存的地方,生存至今。


第一部分分享奉献

    分享,是每一个爱斯基摩人都自觉遵守的生活原则,不仅与家人或认识的人分享,而且与全村人或遇到的人分享,颇有一点共产主义的味道。    
    最能体现分享精神的,是每次捕到鲸鱼后的热闹场面。    
    位梦华在《最伟大的猎手》中描写道:“当我跑到海边时,见那里已经有许多大人和孩子,大家喜气洋洋,像过节似的。有的老人拄着拐杖,站在岸边向远处眺望,他们都白发苍苍,却喜形于色,似乎在迎接的不仅仅是鲸鱼,还有他们几十年来许多美好的回忆和向往……两台绞车费了很大的力气,终于把鲸鱼拖到了平台旁边,这时迎来了两辆大铲车,开足了最大的马力,还是不能使鲸鱼翻身。后来又加上一台推土机,一齐努力,才终于把鲸鱼翻了个个儿,滚到了刚刚搭好的平台上,人们鼓掌欢呼。    
    “按照古老的爱斯基摩仪式,首先给鲸鱼洗个澡,把它的全身冲洗干净,因为鲸鱼在水里向来是干干净净的。最后又铲上一斗清水,哗地浇进鲸鱼嘴里。据说让鲸鱼喝了水,它就可以投胎转世,这样,爱斯基摩人就会永远有鲸鱼吃。    
    “祈祷过后,分鲸便开始了。就像中国农民在秋后分粮食一样,每户一堆,每人有份。在欢笑声中,人们将自己分到的鲸鱼拉回家……”    
    每个捕鲸队都有自己的旗子,一打着鲸,旗子立即竖起来,人们只要一望到旗子,就知道是哪个队捕到鲸鱼了。    
    捕鲸队长集能力、技术和威信于一身,每到捕鲸季节,他们自己花钱准备工具组织队伍,冒着生命危险去捕鲸。鲸鱼捕回来后,不仅要给全村人分配,而且还得招待全村的人痛痛快快吃一顿。这种时刻,就像中国人办红白喜事一样,手脚麻利的妇女会主动前来帮厨,煮的煮,炸的炸,美味佳肴摆得到处都是,大家又说又笑,又唱又跳,毫不客气地大吃起来。    
    即使这样,女主人还嫌不够,拿起话筒站在门外大声广播:“我们的食物已经准备好,东西很多,请大家快来享用吧!”    
    爱斯基摩人虽然没有文字,但爱斯基摩文化却一枝独秀,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原因很简单,因为爱斯基摩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惟一与鲸鱼紧密联系的文化。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起居、他们的歌曲、他们的舞蹈、他们的地名、他们的音乐,甚至连他们的思维方式,都与捕鲸有密切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讲,爱斯基摩文化是由鲸鱼托起的文化。是鲸鱼的奉献精神,深刻感染了爱斯基摩人,这种感染不是浮皮潦草转瞬即逝的,而是融入血液深入骨髓的影响。    
    在爱斯基摩人中,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上帝为了惩罚人类而怒发洪水时,地球上生存下来的不仅是诺亚一家,还有爱斯基摩人。当时的爱斯基摩人看到洪水来了,他们便纷纷爬上自己家的木架皮舟,随着滔天洪水飘泊而去。就在他们饥饿万分时,弓头鲸来了,在他们周围游来游去,甘愿用自己的身体为他们提供食物,使爱斯基摩人在最危急的时刻能够活下去。后来洪水消退,山头露出来了,爱斯基摩人便住在山头上,弓头鲸和其他鱼类继续来为他们提供食物。自那以后,每年春天弓头鲸就要到北极来,秋天回去,目的就是为了保障爱斯基摩人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在爱斯基摩人中,经验就意味着食物,经验就意味着生存,经验就意味着人丁兴旺。所以,爱斯基摩人很早就形成了老人优先、尊重老人的习惯。    
    同样,爱斯基摩老人也非常仁义,一些患病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在食物紧缺的年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们打理好自己的行装,告别家人,特意停留在北极熊经常出没的地方,等着让熊把自己吃掉……    
    他们说,虽然熊现在吃了他们,但说不定哪一天,熊又能成为他们的孩子们的猎物,这样的死,不是很值得吗?


第一部分生存之争

    几千年来,爱斯基摩人寄居北极,与世隔绝,自给自足,从不曾给任何人带来麻烦,可现代文明却多次侵扰伤害他们,甚至威胁到他们的生存。你不招惹别人,别人却不让你安生。这是20世纪中叶,爱斯基摩人的生存状态。    
    一百多年前,当阿拉斯加作为商品在俄美之间的谈判桌上被讨价还价时,从未有人征求过爱斯基摩人的意见。    
    20世纪初,西方文明刚介入爱斯基摩人生活时,美国人粗暴赶杀了爱斯基摩巫师,强迫他们改信天主教或基督教。    
    冷战时期,美国人预测北极将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出于军事目的,他们很想搞清楚爱斯基摩人是靠什么抗御严寒的。他们猜测,很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新陈代谢比其他人种快的缘故,于是偷偷让爱斯基摩人服用放射性碘同位素,以便对新陈代谢进行追踪测试,却使爱斯基摩人的癌症发病率猛增。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土地所有权和捕鲸权利之争,让爱斯基摩人再也无法忍耐了。老实人暴发出的愤怒,有时比恶人的凶狠更有威力。    
    20世纪60年代初,阿拉斯加北坡爱斯基摩人居住地发现了油气田。一时间,石油公司的机器、人员大量拥入,他们随意勘探打井,如入无人之境。当爱斯基摩人与之讲道理时,他们说土地使用权归他们,因为他们已向州政府纳过税并得到准许。    
    这次,爱斯基摩人毫不屈服,他们自觉组织起来,去华盛顿游行抗议,到美国国会演讲游说,还重金聘请了土著律师威廉·鲍尔出面打这场官司。    
    在爱斯基摩精英人物的率领下,终于打赢了这场官司。1972年6月20日,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区——爱斯基摩人自己的一级政府终于诞生了。土地所有权自然也保住了,还获得了数量可观的赔偿金。    
    另一生存之争便是捕鲸权利之争。    
    爱斯基摩人到达北极后,鲸鱼就是他们最主要的食物,他们将弓头鲸视为上苍赐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