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狼突围





建几十年了,现在还在向更远处扩建。只要你搞清楚了莫斯科的地铁系统,保证你到任何国家,你都会觉得当地的地铁系统很简单,在乘坐几次当地的地铁以后,你就能迅速地掌握如何乘坐当地地铁。我第一次到伦敦,在坐了一次地铁后,就立即能熟练地使用伦敦地铁了。这点得益于我在莫斯科地铁系统内的自我训练。    
    在世界很多城市,除了街道名称外,人们还有一些其它的说明方位的方法,比如标志性建筑、酒店等等。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人们约会时经常会说先在某某麦当劳汇合,因为麦当劳分布在该市的四面八方,就近去麦当劳非常方便。而在莫斯科或者东京,人们自然就说先在某某地铁站或电车站汇合了。莫斯科每个地铁站里,详细标明有纵横交错的地铁图,你只要知道要去的地铁站名称,你就能找到合适的乘坐路线,按正确的方向乘车即可。地铁站里有很清楚的路标,路标上列满了站名,路标指示的乘车路线列出了路过的所有站名。找正确的路线可根据路标按图索骥,这不难,难的是所有标志都是用的俄文。解决这个语言问题,我有个笨办法。坐地铁时我总是揣有个地铁图(地铁图可在每个地铁站免费索取),出发前看看要去的地铁站站名的前4~5个俄文字母,到了地铁站马上在路标上找前4~5个俄文字母一样的站名,这样很快就能确定路标指示的路线是不是该乘坐的路线。不论多复杂的地铁站,采用这个笨办法就一定能找到正确的地铁路线和乘车方向,并且还很迅速,有时候并不比懂俄文的慢。    
    坐地铁是“行”的一种方法,但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与客户会谈时经常要准备很多东西,提着大包小包坐地铁就不方便了。在大多数情况下,开车还是最好的方法。在国外开车,首先要持有当地认可的合法驾照,这点不能儿戏,否则一旦出事,就不是钱的问题了,而要负刑事责任。其次,是要懂一些国际通行的交通规则和开车的规矩。国内近期私家车火爆起来,我发现很多人开车不讲“主道先行,辅道后行”、“左先右后”的起码规矩,或者干脆没有主道辅道之分的概念,连老司机都这样,“嗖”地从辅道“窜”到主道,迫使主道上的车不得不踩刹车,也许他们这样开车还会得意地认为自己的开车水平很高。然而,养成这种坏习惯在国外开车非常危险。华为公司员工因为上述坏习惯而在国外开车出事的不在少数。另外,国内的很多车晚上都打着“远光灯”,并且一个比一个明亮晃眼,这些在国外都是不允许的。先不说远视灯照着对面司机容易出事,这里还有个开车礼貌问题,在国外碰到滋事的,他会认为你不尊重他,少不了又是一场麻烦。我们出国,头上都顶着“中国人”三个字,不要因为自己的坏习惯而给这三个字抹黑。    
    莫斯科市无市郊,其城区面积与北京五环路内的面积大体相当(莫斯科市的直径为40公里)。因为不懂俄文,我在莫斯科开车记路只能靠记住标志性建筑。莫斯科的道路规划比较规范,我在那儿时,莫斯科的公路体系以两个圆环形公路连接城市其它道路,俗称“大环”和“小环”(后来又修了一条更大的环)。如果开车迷路了,则总能开上“大环”或“小环”,而上了这两个“环”就能找到方位了。“大环”围绕莫斯科城市而建,1996年前,被人称为“死亡之路”,原因是这条环状封闭的高速公路晚上漆黑一片,没有路灯,喜欢开快车的俄罗斯人晚上经常出事。后来那位有名的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解决了这一难题。“小环”贯穿莫斯科整座城市,不但连接莫斯科的很多大街小巷,还有很多著名的建筑坐落在“小环”的公路边上,比如俄罗斯外交部、美国大使馆等等,成为大家的路标。我对莫斯科比较熟悉,是得益于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先生花了几天的时间坐在我的车上帮助我记住莫斯科所有的标志性建筑。我们大家称这位老先生为“沈老”。沈老是我国驻俄罗斯前科技参赞,他在俄罗斯和东欧地区工作了一辈子,退休后到华为公司发挥余热,为华为公司的俄罗斯市场拓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精神值得我国所有使馆人员的学习。    
    写这些琐碎的生活小事,一方面是出国时大家都要碰到,繁多的“琐事”会缠绕着你,它们可能还是让很多人对拓展国际市场“恐惧”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想告诉大家,“走出去”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难。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先生不是很恐惧中国广大的年轻人都在努力学习英语吗?对了,掌握好了一门通用的外语,“走出去”就不困难了。出国,实际上就像从国内的一个城市到另一城市一样,实际区别不太大。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上一辈的“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的古老生活哲学已经过时了。不“走出去”,永远被动挨打。既然中国古老文化有强大的包容性,我想我们走出去也是一种包容,并且走出去的包容是主动的。我们再不要等到别人进来,再以牺牲中国人的自尊为代价的包容。不走出去主动参与竞争,中国就会永远没有自信心!    
    


第三篇 国际品牌之路——中国企业家的最高理想五、签证—拓展国际市场的巨大绊脚石(1)

    签证从来就不是钱的问题    
    签证问题看似不大,但伤筋动骨。说严重一点,可以说签证是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巨大绊脚石。签证的困扰经常会使中国企业无法有效地在海外拓展市场,特别是对那些需要派大量中方员工到海外工作的中国企业。如在华为公司常驻海外的人员中,因签证不合法而影响业务开展的情况时有发生,被强制遣送回国甚至成为阶下囚的情况也有,而在国外受到侮辱性盘查的人则不计其数。    
    其实,签证从来就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和它的国民被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程度问题。中国公民目前在外国使馆签证时处境窘迫,从小处说,它使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成本急剧上升,失去了很多商业机会;从大处说,它映射了一个国家和其国民的尊严。俄罗斯总统普京极力争取俄罗斯与欧盟互免签证,就是希望在西方世界赢得俄罗斯的国家尊严,并且这一直是普京总统的两个重要工作目标之一。这种努力一旦成功,必然对俄罗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拓展形成有力支持。    
    有一些国家不允许持有短期商务签证的外国人在本国做市场。但是,对中国人来说,短期商务签证几乎是唯一能迅速地进入其它国家的合法方式,所以,在操作上“先进去再说”就成了很自然的做法,虽然这种做法的效果因人而异。因此,在拓展国际市场时,企业对签证问题的处理也确实存在不规范的问题。2001年我在巴西工作时,就碰到我们的班车被巴西内务部截停在路上,员工都被叫下车,一一检查护照。大约20人站在马路上,红色的警灯在旁边闪烁着,如果碰上哪位记者,在报上登一则新闻,华为公司的形象就会受到意外的损失,当时本来在巴西市场就步履艰难的华为公司可就要雪上加霜了。不可想象,我们的竞争对手(西方公司)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    
    除了1996年在美国使馆被拒签过一次外,我在英美使馆再也没有遭拒签过,但是,去国内英美使馆申请签证仍是我最不愿做的事。原因很简单,去英美使馆签证感觉非常不好。每次到英美驻中国使馆或领馆,里里外外总是很多人,不知是对“自由”世界过于神往,还是因为人们对签证的忧虑,大家外表都显得忐忑不安,多数人显得很不自信。小小心心地按照别人的规矩领表、填表、排队、等候。更让人难受的是,英美使馆雇来维持秩序、或负责收表的中国人,他们对待自己的同胞,有时候“比外国人还外国人”。他们就像一些见过太多病人的医生对待病人一样,没有好气。进入使馆,里面不但空气沉闷,气氛也很沉闷,每次我都觉得自己像在牢房里一样,等待叫到自己的名字。而每次面签我都希望是个外国人来面试我,而不是个外籍中国人或中国人。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一般说来外国人签证官的态度要好一点。    
    最近一次去美国广州领事馆签证又看到了我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很多人好不容易等到预约面签的日子,从外地按时赶到广州美国领事馆,结果却因为美国领事馆的工作人员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在3~4周前电话预约时拼错了别人名字的拼音,往往是名字拼音少了一个字母或多了一个字母这样很小的错误,领事馆外的工作人员就拒绝他们进入面试,而不管他们的预约号、预约时间、护照号、中文名字等等一切都完全与他们电脑中的信息相符。就这样,因为美国领事馆自己的错误,这些人被要求重新预约,面签时间又是3~4周以后,完全打乱了人家的整个商务安排。想一想就知道,中国驻美国的领事馆是不会这样对待美国朋友的。因此,从签证制度和签证官的态度对比看,美使/领馆和我国驻外使/领馆之间没有“外交上的对等”——他们对待我们的同胞远没有我们对他们的同胞那样通情达理、相互尊重。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英美使馆签证处的氛围说明了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国人对自己没有信心,在西方国家面前,内心深处存有自卑感。有时候我问自己,中国人普遍在西方世界面前表现得不自信,是不是因为我们遭到西方国家欺负的100多年近代史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了阴影?还是仅仅因为我们感觉自己比人家落后?不管是哪种原因,我想都是不利于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树立品牌和抢占商机的。因为自己不自信很容易让对方察觉出来,也可能会导致对手认为你不行,不但自己的能力难有发挥,还容易吃亏。一个好的品牌很难由不自信的人树立起来。    
    对大多数华为公司员工来说,申请的签证大多是短期商务签证,申请其它种类的长期签证比如说工作签证、劳务签证等比较困难。因为一方面是多数国家对长期签证有名额限制;另一方面,华为公司内部对长期签证也有名额限制。这就造成长期签证名额根本解决不了因工作需要而大规模外派员工的公司需要。在华为公司,成立多年的地区部/代表处也只有少数人拥有长期签证。想想办法,找一家在当地较具实力的公司或政府机构发份邀请函,那么短期商务签证一般都能拿到。申请短期签证出去不难,难的是拿短期签证在当地干长期的活,还要干出成绩。    
    根据我无数次申请不同国家签证的经历,依据签证申请难度可分三种国家:一是签证容易获得的国家。除美国外,其它发达西欧国家(包括英国)的签证反而容易申请,只要有完整的文件即可。在签证问题上,西欧国家好像比美国更尊重人性。二是申请签证不太难的国家。如非洲国家、东南亚国家、中东中亚国家等。三是申请签证难的国家。如东欧、俄罗斯、拉美国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发放签证的松或紧,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有些国家的签证需要“反签”,比如说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以罗马尼亚为例,办理罗马尼亚签证,必须找到一家罗马尼亚公司或政府发邀请函。但是,罗马尼亚公司或政府机关发的邀请函不算数,邀请函还必须在罗马尼亚内务部和外交部两个部门备案通过,否则,邀请函无效。也就是说,罗马尼亚驻北京使馆只给其国内内务部和外交部两个部备案通过了的邀请函发放签证,而在罗马尼亚内务部和外交部两个部门申请邀请函备案是一个艰苦的历程。另一个方法是,你可以找一名合格的“担保人”提供担保,罗马尼亚驻北京使馆也可能会同意受理你的签证申请,然后他们得向其国内外交部打报告进行“反签”,而“反签”实际就是得到其国内外交部和内务部的备案通过,最终还是不能越过内务部和外交部,而且任何人(包括罗马尼亚驻北京大使馆的签证官在内)都不知道也控制不了在罗马尼亚内务部和外交部办理备案通过需要多长时间。所以需要“反签”的国家是申请签证程序最复杂的国家。    
    虽然签证难办,对“走出去”的企业或个人,我还是建议严格按照当地国家的相关规定,努力做到从获得合法工作身份到拓展市场,每个步骤都合理合法地从事商务活动;否则,从长远看,不但根本做不大,还得不偿失。当然,商场上任何时候都需要变通,需要因地制宜,权衡利弊。在国际市场上的变通能力是在海外生存的基本能力。    
    


第三篇 国际品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