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0-思想史课堂讲录





反庸サ较衷冢肥翟嚼丛较执⒃嚼丛嚼硇浴⒃嚼丛轿拿鳎牵友芯坷返慕嵌人担灿Φ敝匦路⑾帜切┙ソケ弧跋执薄ⅰ袄硇浴薄ⅰ拔拿鳌鄙溉サ亩鳌Hプ邢赶胍幌耄裁此腔嵯В肯窆ス纳比思拦怼⑵毡榈淖诮套耘啊⑸踔潦切怨鹊龋裁椿峤ソハВ乙苍诶芳且淅锩姹簧炯醯簟N易罱戳艘黄恼拢褪酝继嵝阉兴枷胧返难芯空撸灰皇怯谩凹臃ā保匙乓酝睦费Ъ业男鹗觯镁傻摹⑿碌摹⒏碌恼庋胺⒄菇健钡姆绞嚼纯此枷胧罚庋吹慕峁褪恰盎怼保褪抢钤蠛裣壬歉鲋乃捣ā5牵绻蔽颐强梢杂谩凹醴ā保褪怯迷械摹⑾Я说摹⒂窒Я说恼庋姆绞嚼纯此枷胧罚突岱⑾郑馐恰鞍搿焙汀办铟取钡墓蹋绻闳プ⒁庹庑┒鳎憔涂梢苑⒕虺龊芏嗪芏啾焕贩掀淖柿侠从茫踔量梢栽谝恍┕ヒ丫蛉肜涔挥枥聿堑淖柿现屑洌匦陆馐统霰荒ǖ舻乃枷胧贰9赜谡庖桓龌疤猓颐腔挂爬刺致垡淮巍!   ?br />     不过,最后我还是要说一点。思想史的这种观念和方法的变化,已经有可能把很多东西,过去不曾使用的东西,都变成了自己的资料。但是,大家可以讨论一下,是不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呢?现在,我自己也感觉很困惑的问题之一,就是思想史如何确立自我的边界,一个学科呀,总要有一点自己的中心和边界,不然就麻烦了。有人说,你们这样搞,思想史太庞杂了,不像思想史了。这我不同意。因为谁规定了思想史是什么样子和多大领地?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思想史也不可以横冲直撞,因为如果这样,恐怕也很麻烦。因为无限扩张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把自己也瓦解了。    
    我自己也感觉很困惑的问题之一,就是思想史如何确立自我的边界,一个学科呀,总要有一点自己的中心和边界,不然就麻烦了。    
    【建议阅读文献】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吕思勉《史籍与史学》,收于《吕著史学与史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程郁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王汎森《什么可以成为历史的证据》,《新史学》第8卷第2期,台北,1997。    
    葛兆光《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开放时代》2003年第4期。


《思想史课堂讲录》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思想史研究叫做“地不爱宝”

    第五讲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思想史研究     
    第五讲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思想史研究最近有一句话,叫做“地不爱宝”。有人说,近些年大地的确是不爱惜宝贝了,纷纷献出来给学者来研究。实际并不是的呀,只是因为,过去这几十年里面,改革开放,各种各样新的土建工程太多,到处施工,弄得很多千百年都没有动过的土地被挖开来,这才使得我们有了很多意外的,也是被动的考古收获,这使得20世纪的70年代到现在,成了中国考古新发现最多的一段时期。大家都知道,前一段文史界非常热门的话题,是郭店楚简,在湖北荆门郭店发现的战国中期竹简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甚至有人认为郭店楚简改写了先秦思想史。最近很热门的话题,又转到了上海博物馆的楚竹书。我的一些朋友说,恐怕这比郭店还要重要。究竟这是不是事实?下面再详细说。其实,除了郭店、上博的竹简之外,还有许多未被公布和正在陆续公布的资料,它们会一次又一次让你震撼。    
    考古发现、古代简帛,都是很学术的很专门的话题,为了先轻松一下气氛,今天我们先讲上海博物馆收藏楚竹书的故事,然后介绍近几十年来有关考古和文物的一些惊人发现。    
    大概是1993年,有一批竹简神秘地出现在香港市场,大陆走私到香港的文物很多,盗墓和走私很厉害,它常常造成的一个麻烦,就是出土的地方不清楚了,是真是假要仔细了。这时,香港的古董商请一位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张光裕鉴定,张教授看后大为吃惊,立即打电话给当时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马承源请张先生摹写一些,FAX给他,他看了以后,断定这批竹简非常有价值,于是筹集了资金把这批竹简买回来。这批竹简一共1218支,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现在正在陆续出版,据说一共编为六册,已经出版的《上博楚竹书》第一、二册,第一册主要是《孔子诗论》等等,第二册主要是一些儒家的文献如《子羔》、《容成氏》等等,后面还有很多。据学者的研究说,竹简的时代大约和郭店相仿,是在公元前300年前后的战国中期。    
    这批竹简意义很大。如果说,郭店楚简很重要的地方在于它使我们看到了16种古籍,其中,有些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大家的眼睛毕竟大多数集中在《老子》等等,就是我们过去已经知道的文献,虽然郭店楚简的发现把《老子》的时代提早,还给我们提供了《老子》的不同写本,但是我觉得,那还是已经知道过的东西,并没有特别新的东西。对于文化史、思想史研究来说,上海博物馆的就更重要了。据有关人士透露,这1218支简里面包括87种“书”,其中,只有三到四种是我们过去知道的,和传世文献对得上号的,比如《缁衣》。另外有八十多种,我们过去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比如《孔子诗论》、《鲁邦大旱》、《四帝二王》、《彭祖》、《夫子答史籀问》等。对我来说,尤其让我吃惊的是,有一篇《恒先》,这是其中比较长的一篇,一共13支简,看起来是完整的,它是很抽象的思想和语言学论文,里面讨论了宇宙本原的问题,语言与世界的问题。这些资料使我觉得,如果真要改写先秦思想史的话,上海博物馆竹简的意义,恐怕比郭店楚简还要大,陆续公布以后,我想,一定会引起学术界的更大震动。    
    还有一个要说到的发现,是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1996年7月至11月,长沙市中心在施工的时候,无意中挖到61口井(也有人说是地窖),其中第22号井,有3米见方,5米深,里面堆满竹简,由于年代久远竹简粘成一团无法剥离。人们只好选了一部分剥离,发现是三国时吴国在长沙郡统治时期留下的资料。其中有若干年的官方档案文书,尤其是经济、户口、来往名册和司法文书。由于竹简太多,大概估计了一下,有人估计是10万支,最高估计是17万支,此外,还有大木牍2000片。大家都知道,研究三国的重要资料,是《三国志》,但是其中“吴书”部分只有20卷,并且没有志和表,即使加上裴松之的注也不过几十万字,记载的是整个的孙吴历史。而长沙走马楼的十万片竹简和木牍呢?可能有几百万字,而且只记载长沙一个郡,十分集中。大家知道,早期中国历史研究,向来很难细致集中地研究个案,资料太少呀,你怎么能用精确的统计、仔细的比对?比如研究早期城市史、区域经济史、小范围的制度史等,都有困难呀。可是,这次发现给我们提供了时间主要集中在公元233至公元237年这几年之内(最早是在建安二十年)、空间集中在长沙一个郡的密集资料。内容主要包括户籍、名刺、请安问候、经济往来和司法文书,这就很有意思了。比如,这里面有关于民众的户籍和管理的大量资料,就启发我们注意,是不是过去对于古代王权控制能力估计得过低呀?过去有一种说法,主要是洋人,像费正清他们的看法,认为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面,中国皇权的管理只到县这一级,下面则靠士绅、家族来建立秩序,要到宋代以后皇权才越来越厉害,可是,这些非常仔细的管理档案,就对这一点提出疑问了。又比如,这里还有关于贪污腐化和惩治贪污的资料,有关于“私学”和“举荐”的资料,也可以帮助我们更细致地了解古人的社会生活实际面,这些东西正史里面很少呀。再比如,过去有个“莂”字,以前知道这个字,但从来都没有见过实物,这次在竹简中发现了这个东西,是把物剖开之意,各执一半作为一种合同式的东西。史书中对此曾有记载,但没有看到过实物,这次考古材料提供了实物,而且明白地写作这个字,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嘛。    
    新的发现还连续不断,到了90年代末期,敦煌悬泉置又发现了35000支竹简。其中23000支是有字的汉简,每支一尺长(汉代的尺,相当与现在的23。5厘米)。你们知道,以前发现的秦汉简,一共也没有这么多呀,其中有文书、律令、司法文件、户籍和信札,还有些医方、历谱、相马经,还有早期的识字课本《急就章》和《仓颉篇》。其中居然还有1900支有明确的年代,时间最早自西汉,最晚至东汉安帝年间的竹简,这就可以明确落实年代了。此外,还发现帛书十份,都是私人信件,都已经发表了。另外,还有一些纸本文书。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东西,就是公元五年以皇太后名义颁布的《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这是写在一面墙上的,那个时候是王莽掌握大权,王莽很爱复古,用理想主义的古典来重新整理国家,而从这个月令诏条中可以看到,对民众生活秩序和时间管理,古代官方是如何重视的,很有趣。    
    上海博物馆的竹简、走马楼吴简,到悬泉置汉简,近年来出土的资料,可以用八个字来说,是“内容惊人,数量极大”,它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传统历史学资料之外的新的思考线索。从上海博物馆的竹简、走马楼吴简,到悬泉置汉简,近年来出土的资料,可以用八个字来说,是“内容惊人,数量极大”,它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传统历史学资料之外的新的思考线索。我只是举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实际上远不止这些。比如湖南虎溪山汉简很有趣,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讲食物的,被定名为“美食方”。最近,到了21世纪,又在湖南的龙山里耶发现秦简两万支,据说可以改写秦代的历史,一部分已经在《文物》2003年第一期上发表了。这些发现会对思想史研究有何影响呢?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从学术史的角度,讲一讲历来的考古发现对学术史之影响,再来看看新的考古发现会不会再次对学术产生巨大的影响。    
    


《思想史课堂讲录》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思想史研究历来的考古发现对学术史之影响(1)

    一历来的考古发现对学术史之影响    
    考古发现对学术史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不是单向的,一方面要靠考古发现的冲击,另一方面要靠学术观念的变化,要有这两个“因缘凑合”才行。考古发现对学术史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不是单向的,一方面要靠考古发现的冲击,另一方面要靠学术观念的变化,要有这两个“因缘凑合”才行。说到考古发现呢,大家都知道,从上个世纪以来,有四种广义的考古发现即新材料的出现,对学术史影响最大。第一是殷商和西周的甲骨卜辞,这是大家都熟悉的。第二是敦煌和西域各种文书,这也是很有名的。第三是居延汉简、吐鲁番汉简等等各种简牍。第四是大内档案,即明清的宫廷档案,其中包括宫廷的一般档案和清入关以前的满文档案。大内档案共有八千麻袋,1929年曾经有人准备卖给收破烂的,从上个世纪以来,四种广义的考古发现即新材料的出现,对学术史影响最大。第一是殷商和西周的甲骨卜辞。第二是敦煌和西域各种文书。第三是居延汉简、吐鲁番汉简等等各种简牍。第四是大内档案,即明清的宫廷档案。后来一位酷爱宋版书的版本收藏家,想从中看看有没有宋版书的残页混在里面,因为这八千麻袋废纸,价钱恐怕还抵不上几页宋版书。这个收藏家本来准备买下来,在未买回的时候,美国人要收购这批档案。陈寅恪着急地写信给傅斯年,要他无论如何找钱把这些资料买回来,如果流到外国去,后果不堪设想。终于由当时刚刚成立的历史语言研究所把这八千麻袋档案买回,从中整理出不少明清史料,开创了重要的学术史研究方向。    
    这几批发现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从学术史方面看,是因为刚好那个时候,中国文史之学处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中,很多新的理论和方法,成了接纳和解释这些新资料的条件,所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历史时间角度看,它提供了重建古史系统的基础。    
    随着现代的科学主义和中国传统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