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0-思想史课堂讲录





簟⒈问坪捅记桑跹羰墙踩绾卧擞靡跹舻脑蚶创蛘蹋问剖墙踩绾卫玫匦蔚孛病F浯文兀鞘酰凑疾吩袢找焕啵鹂此谙衷诤孟癖豢闯墒敲孕牛窃诘笔保呛蜕喜愕母呙鞯闹丁⑺枷胗泄叵档摹K母镜览恚赡芎途渲端枷胧峭坏摹5谌欠郊迹惨搅啤⒎恐械仁拢锩娴囊跹粑逍兄嗟墓勰睿彩撬暮侠硇曰。荒苄】吹摹!   ?br />     《汉书·艺文志》里面,我们看到当时最重视的六类知识,可是,现在思想史只研究三类,其他三类被扔掉了。我一直说,所谓的思想史的中心、主流、线索,其实是后来被逐渐描述和建构出来的,如果重新回到过去,就会发现后三类所占的比例比前三类还大,至少不比前三类小。因为普通民众是大多数,而且日常生活是最重要的。你从竹简帛书材料就可以看出,战国秦汉时代,人对于医方非常重视,好多地方都出土了医方药方的材料,而在张家山、放马滩、睡虎地都发现《日书》,可知《日书》一类的知识,像时间分配、吉凶宜忌等等,在当时是很重要的。    
    我们需要反省的一个问题就是,思想史和文化史,为何不把注意力从过去虚构的中心转到现在所谓的边缘?这是我自己很强烈的感受。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反省的一个问题就是,思想史和文化史,为何不把注意力从过去虚构的中心转到现在所谓的边缘?这是我自己很强烈的感受。考古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提醒我们,思想文化史可能要重新设定自己研究的范围。    
    这就是第二个大问题,70年代以来考古发现和思想史的再认识。


《思想史课堂讲录》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思想史研究思想史的观念如何改变

    三思想史的观念如何改变才能回应不断出现的考古发现    
    可是,麻烦也来了,按照过去思想史的写法,新的考古发现,大多数没有办法进入思想史。上次我们说到过,过去的思想史是按精英和经典的单元来书写的,一个单元是高明的思想家,一个单元是高明的思想著作,除此之外,大家看,好像有个套子,前面是背景,中间是思想家生平、接着是思想一二三,最后面是影响。按照这样的写法,考古资料基本上用不进去。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在思想史上用的还不算是很多,只有郭店楚简因为《老子》和那些据说是子思的内容,才被热闹地用到哲学史和思想史上来。而房中术、日书、医方、导引书等等,还是无法用到思想史里面来。因此,我一直在强调,思想史的观念应当有所改变,应当开始较多地关注边缘,使思想史能够融入更多的内容,融入很多长时段的东西,而不仅仅包括人和书。    
    这种转变既得益于考古文献资料的刺激,也需要有思想史理论视野的转变。关于这一点,上次课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建议阅读文献】    
    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95。    
    参看葛兆光《古代中国还有多少奥秘——评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载《读书》1995年11期。    
    裘锡圭《中国出土简帛古籍在文献学上的重要意义》,载《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集刊》第1辑,燕山出版社,北京,1999。    
    李零《中国方术考》(修订本)、《中国方术续考》,东方出版社,2000。    
    参看葛兆光《思想的另一种形式的历史》、《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中》,分别载《读书》1992年第9期、1994年第10期。    
    葛兆光《思想史视野中的考古与文物》,《文物》2000年第1期。    
    刘乐贤《简帛数术文献探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TXT版本编辑制作TurboZV,更新消息请访问 turboz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