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





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功能最全、品位最高、效益最广、影响最远的茶叶批发市场。2001年10月,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被农业部批准为定点市场。茶都位于福建省安溪县城关南大门,地处闽南金三角,紧邻厦门经济特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国道、省道、漳泉铁路在此交汇,火车站、长途汽车站近在咫尺,交通十分便捷。茶都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占地面积250亩,总投资5亿元,有十多座庭院花园式建筑,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1200间商铺,两个茶叶交易大厅,1600个摊位和一万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还建有茶叶精品展厅、茶都客运站、茶都酒店、茶文化博览馆等。设立了茶文化研究中心、茶叶质量检测中心、茶科技咨询服务中心,还有电子商务网站、仓储、居住、物流派送等一应俱全的多功能设施。它不仅是个茶叶专业市场,而且是茶文化旅游、传播和交流的一个新的巨大平台。茶都除经营安溪铁观音等名茶外,还经销全国各地各类名茶,以及各种茶具、茶包装、茶机械、茶食品等。2003年,这里茶叶交易量达一万多吨,交易额6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展现了安溪现代茶业的形象。  茶叶大观园  茶叶大观园位于凤冠山山麓、凤山风景旅游区内,与千年古刹东岳寺、城隍庙、凤山弥勒大佛联成一体,是一座依山而建;富有时代气息的仿古园林。园内荟萃世界各地及中国名贵茶树品种53种,并建有茶艺馆、茶史馆、茶作坊、碑林、休闲茶座等,茶业大观,尽在于此。


第一部分:铁观音起源铁观音的发源(图)

  据《安溪县志》记载清雍正年间,名茶铁观音发源于古老茶乡安溪的西坪尧阳。在安溪乃至福建省内广泛流传着两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讲述着铁观音的由来。  一  “魏说”  相传,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后,西坪尧阳松林头(今西坪镇松岩村)的老茶农魏荫(1702-1774年),勤于种茶,又信奉观音,每日晨暮必在观音像前敬奉清茶一杯,数十年不辍。有一天晚上,魏荫在熟睡中梦见自己荷锄出门,行至一溪涧边,在石缝中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芬芳诱人。魏荫好生奇怪,正想探身采摘,突然传来一阵狗吠声,把一场好梦扰醒。第二天清晨,魏荫循梦中途径寻觅,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发现一株如梦中所见的茶树。他细加观察:茶树叶形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异于它种。他喜出望外,遂将茶树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铁鼎里,悉心培育。茶树经数年的压枝繁殖,株株茁壮,叶叶油绿。于是魏荫便适时采制,果然茶质特异,香韵非凡。他视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贵客嘉宾临门,才取出冲泡品评。凡饮过此茶的人,均赞不绝口。一天,有位塾师饮了此茶,便惊奇地问:“这是何好茶?”魏荫就把梦中所遇和移植的经过详告塾师,并说此茶是在岩石中发现,岩石威武胜似罗汉,移植后又种在铁鼎中,想称它为“铁罗汉”。塾师听后摇头道:“有的罗汉狰狞可怖,好茶岂可俗称。此茶乃观音托梦所获,还是称‘铁观音’才雅!”魏荫听后,连声叫好。  二  “王说”  相传,安溪西坪尧阳南岩(今西坪镇南岩村)有位仕人叫王士让,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出生,雍正十年(1732年)中副车,乾隆十年(1745年)任湖广(今湖北)黄州府蕲州通判,卒任上。王士让平生喜欢收集奇花异草,曾筑书房于南山之麓,名为“南轩”。乾隆元年(1736年)春,王士让告假回家,访亲问友,亲朋们经常聚集于南轩。每于夕阳西坠,他总徘徊于南轩之旁。一日,王士让见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异于它种,遂移植在南轩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压枝繁殖。这株茶树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后,乌润肥壮,气味超凡,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1741年),王士让奉召赴京,在拜谒礼部侍郎方苞时,以此茶馈赠。方苞品其味非凡,遂转献内廷。乾隆饮后甚喜,召见王士让垂问尧阳茶史。王士让如实禀告此茶发现始末。乾隆细察、掂量此茶,认为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便赐名为“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名之由来是从“观音赐茶”和“皇帝赐名”等传说中而得。它既与观音菩萨结下不解之缘,又与乾隆皇帝搭上关系,一经问世就以其独特的“观音韵”和“兰花香”的优异品质一炮打响,为广大茶人所喜爱,闻名遐迩,誉满天下。清末,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诗人连横在《剑花室诗集》中,曾以“茶”为题作诗二十二首,其之七为:    安溪竞说铁观音,  露叶疑传紫竹林。  一种清芬忘不得,  参禅同证木樨心。    铁观音的发源并非偶然,它有几百年茶史的丰厚积淀,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土壤,而且有像魏荫、王士让等许多育种家反复筛选才培育出来的。这当中,茶人们不知走了多少弯路,吃了多少苦头,流了多少汗水,才换来这“稀世之宝”。


第一部分:铁观音起源铁观音的传播和影响(图)

  安溪茶叶早在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起,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畅销海外,风靡欧美。明末清初茶人创制乌龙茶后,尤其是1725年前后,安溪乌龙茶就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超群的品质备受世人青睐。铁观音问世后,迅速传播到周边的虎邱、大坪、龙涓、芦田、尚卿、长坑等乡镇,不多久就传遍了全县。清光绪年间,铁观音传播到邻近的永春、长泰、漳平、华安、南安等县市,以及闽北、广东、台湾等乌龙茶区,成为当家良种。后来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广西、四川、云南等生产绿茶的省(区)亦陆续引进种植。  在国内打开市场后,铁观音以其独特品质飘香出国门,很快就通过泉州、厦门、广州等口岸销往海外。19世纪末,在亚洲特别是在东南亚(俗称南洋)的安溪侨亲,他们不仅积极经营安溪的乌龙茶铁观音,而且大力倡导铁观音茶文化,使品安溪乌龙茶的人在华侨中不断扩大,使铁观音成为“侨销茶”。  日本是世界上乌龙茶铁观音最大的消费国。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日本多次刮起“乌龙茶热”,铁观音几乎成为乌龙茶的代名词,备受推崇。1979年,日本第一次刮起“乌龙茶热”,乌龙茶的进口数量从原来2吨上升到280吨。1981年,日本再度刮起“乌龙茶热”,进口数量突破千吨。1996年后,日本每年的乌龙茶进口量超过万吨。日本“乌龙茶热”一浪高过一浪,应归功于茶文化的魅力与茶叶的功用。1979年9月,日本电视台播出一位著名女歌星接受记者采访的节目。记者问她:“好久不见,您怎么变得苗条了,长得更漂亮了?”她嫣然一笑答:“因为我常喝中国乌龙茶。”此话像一股飓风刮遍全日本,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尤其是那些因肥胖而发愁的人们纷纷购买乌龙茶。随后,在日本的列车上、地铁站、咖啡屋、剧场休息室等场所,乌龙茶的广告比比皆是。富士电视台推出《茶叶通讯贩卖》节目,片头是一群富有青春活力的年轻人,向观众边跑边喊“一、二、三、四、五(乌)龙茶!”这种具有节奏韵律的宣传,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较大的影响。


第二部分:铁观音茶艺安溪茶道(图)

  茶艺是以茶为载体,并以茶音乐、茶诗画、茶艺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茶对人的思想感情、生活情趣、道德观念及价值观念的影响,是一种对人产生精神鼓舞、情感愉悦并具审美效应等的茶文化功能的艺术。茶艺的含义,就狭义而言,是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用一杯茶的艺术。从广义上讲,它包括茶叶的生产、采制、经营、饮用等方法和技艺,但目前尚未界定,还有争议。茶艺的内容,从时间上看,可分为古代茶艺和现代茶艺;从形式上看,可分为表演茶艺和生活茶艺;从地位上看,可分为民俗茶艺与民族茶艺;从阶层上看,可分为宫廷茶艺、民间茶艺与寺庙茶艺等。茶艺的精神是自然精神的再发现,人文精神的再创造。  安溪产茶历史悠久,制茶技艺精湛,自古以来也十分讲究茶叶的品饮艺术。安溪人品茶,不仅要选择品质较高的茶叶,而且对水质、炉具、燃料、沸水的程度,以及冲泡的方法、斟茶的动作、品茶的功夫都十分讲究,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安溪茶道和铁观音茶艺等茶文化的艺术精品。  安溪茶道  茶道是以茶招待宾客所形成的一整套礼节或仪式。如饮茶用具、泡茶方法、饮茶方式、茶室布置、礼节礼貌等都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清雍正年间,名茶铁观音在安溪西坪尧阳问世。此后,黄金桂、本山、毛蟹等名茶相继问世,与铁观音合称安溪“四大名茶”。“四大名茶”的诞生,使安溪茶叶品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和新的飞跃,也使安溪的品茶艺术更加高雅,为安溪茶道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安溪人对泡饮乌龙茶的茶具已十分讲究。1937年,庄灿彰的《安溪茶叶调查》载:“安溪每一人家,有一茶壶,壶以久贵,以小为上,一壶数十金者亦之。”由于受潮(州)汕(头)地区的影响,文人墨客、富裕人家的家中基本都置有小巧精致的茶具,称为“烹茶四宝”,即:  潮汕炉——广东潮州、汕头出产的风炉,有陶质的、有白铁皮的。  玉书——扁平薄陶的烧水壶,容水量约250毫升。  孟臣罐——江苏宜兴产的紫砂壶,容水量约50毫升。  若琛瓯——江西景德镇产的白色小瓷杯,一套4只,每只容水量5毫升。  他们以此泡茶品饮,视为典雅之举和身份的象征。  在泡茶用水方面,则讲究使用清晨人所未汲过的“早水”、天然流动的山泉“软水”。住在山上的人家若遇多年难得的雪,则收集雪水珍藏,称为“轻水”。明末清初,安溪县治东隘门外有一名泉,名为“圣泉”,以此泉水冲泡“凤山茶”,茶汤醇厚,香馥味甘,达到好茶好水相得益彰,一时曾为文人墨客视为时尚。安溪蓬莱山清水岩寺有一名泉,也称“圣泉”。《清水岩志》载:“泉自石出,味甘且洌,长年不竭。游人到此,饮之清心,沐之祛秽,瓶装带回,用以驱灾凝祥,是曰圣泉。”古人游览清水岩寺,以“圣泉水”冲泡“清水岩茶”,身处名山胜景,品名水名茶,被誉为绝佳享受。  在用火及煮水上,安溪先人讲究用甘蔗渣或木炭生火。煮水时要大火急沸,待煮到“虾目”转“鱼目”的“一沸水”时即行冲泡。  冲泡茶叶尤十分讲究。为讲究卫生和提高水温,在冲泡前要先用开水烫热茶具,再将冲泡第一遍的茶水立即倒掉,第二遍冲泡时又要将漂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刮去,然后还要在壶外重淋开水加温。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安溪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安溪乌龙茶茶道”,共有十八道程序:  1。山泉初沸  2。孟臣沐霖  3。乌龙入宫    4。悬壶高冲  5。春风拂面  6。孟臣重淋  7。若琛出浴    8。玉液回壶  9。关公巡城  10。韩信点兵  11。三龙护鼎  12。鉴赏汤色  13。喜嗅幽香  14。初品奇茗  15。再斟玉液  16。品啜甘霖  17。三斟石乳  18。领悟韵味


第二部分:铁观音茶艺铁观音茶艺(1)…(图)

  1994年,为把名茶品尝活动同安溪传统沏茶技艺有机地结合起来,安溪县组织茶叶界、文艺界的人士,对安溪传统的茶道进行挖掘和整理,创作了一整套具有安溪茶乡独特风格,融传统茶道与现代风韵于一体的“安溪铁观音茶艺”。并组建了安溪铁观音茶艺表演队,于同年10月,在安溪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会上首次献演。耳目一新的安溪铁观音茶艺表演深受海内外的安溪乡亲和各界人士一致好评。全国政协常委、原福建省省长胡平观看后,欣然题词:“探索千年茶文化,寻觅铁观音古韵。”同年11月,安溪铁观音茶艺表演队应邀参加上海湖心亭乌龙茶会,被上海人称为“茶乡一绝。”  1996年以来,“安溪铁观音茶艺”重新组编,经过提炼、加工,精益求精,使之更为完美,并先后参加全国各大城市举办的茶事活动,在广州、上海、大连、哈尔滨、厦门、福州、泉州等城市进行过多次表演。《解放日报》主编丁锡满先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所看到的国内外茶艺表演中,惟有安溪铁观音茶艺表演最到位、最流畅,还亲自写下“嫩柳池塘初沸水”的佳句,赞美安溪铁观音茶艺。1999年,安溪在北京、香港分别举办茶王邀请赛活动,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