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基的世纪变革





orporation。来年5月,公司的中文名称由”明碁电通”改为”明基电通”。    
    组织分割与品牌分立的执行问题    
    宏碁跟纬创的分割,以及Acer和BenQ品牌的分立,都像是连体婴的分割,只是公司的分割是有形的,品牌的分立比较是无形的。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分割,难免会有冲突,都需要时间调适。    
    自有品牌和代工的性质迥异,因此宏碁跟纬创的分割看似明确,但在执行时还是难免有问题。以人的分配来说,研发和品管的人理应留在纬创,但是宏碁虽然不做制造,还是需要懂研发和品管的人,因为他们要把制造外包,必须订规格,对外采购也要懂品管,那么研发和品管的人要如何分割?好的人才两边都想要,应该由主管决定怎么分配,还是由员工自己选择?这种有关人员和财产分配的问题很多。    
    产品供应的问题更麻烦。以前宏碁都是由纬创负责供货,分割之后宏碁打算对外采购,增加其他的供货商,纬创心里就不是滋味,而外面的供货商也会有疑虑,不确定宏碁是不是会长期采购。    
    此外,过去宏碁和纬创是同一家公司,要求自己人的质量比较不容易,要求别人就容易多了,因此分家之后,宏碁对纬创的质量要求更严格,一时之间,纬创的心理很难调适。还好这只是过渡期的情况,现在已经调适得好多了,产品质量和服务都达到一流水平,更胜于竞争者。    
    品牌的分立,也需要调适期。针对可能出现的争议,宏碁和明基原先都已经谈好处理原则,但是实际执行的时候,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冲突还是难免。明基使用Acer品牌整整十年,在市场上已经建立了一些基础,转换到新品牌的过程中,多少会有一些冲突和误会。例如,当初宏碁同意给明基一年的时间,让他们向市场说明BenQ原来的品牌名称是Acer,但是传到后来,有些人以为所有Acer品牌包括宏碁的产品都要改为BenQ,Acer要消失了。又如刚分开的时候,明基的监视器都收回去自己卖,结果宏碁没有监视器可卖。此外,经销商要如何分配,也有问题。    
    这类冲突在2002年最多,2003年开始慢慢减少,到2003年的下半年就已经没有什么冲突了,品牌分立的整个过渡期大约是两年半。


第一部分 二造宏碁第8节 新宏碁的内忧外患

    二造把泛宏碁集团分为三个集团之后,王振堂面对的挑战最大。明基独立运作已久,一直都是赚钱的,当然没有问题。纬创的挑战虽然很大,但问题比较单纯,只是竞争对手强劲而已,生存不是问题。王振堂面临的则是能不能生存下去的问题。他本来领导宏科,业务范围是三人当中最小的,只有台湾和大陆市场而已,新宏碁成立后,他的责任突然加重很多,而且问题一大堆,可说是内忧外患。对内而言,宏碁跟纬创和明基都各有冲突,在外又有一堆”藩王”,全球各个市场的藩王不仅割地为王,而且有很多海外组织并不健全,需要整顿。    
    面对内忧外患,王振堂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新宏碁的价值观。原本总公司的心态就像菩萨一样,普渡众生,不阻止子公司来母公司拿好处,子公司好母公司自然功德圆满。但是分家后情势不同了,现在总公司是泥菩萨,自身难保,所以王振堂坚持所有伤害母公司利益的事全都不能做。也就是说,现在必须以宏碁的利益为优先,所以为了产品要有竞争力,就要外包,不再拘泥于纬创独家生产,而明基如果要阻挡宏碁,宏碁绝对不能闪躲退让。    
    王振堂的挑战最大,所以二造之后我花最多工夫的地方就是新宏碁,我必须为他排除困难。他的新措施,我全力支持;他决定外包的时候,我也同意,纬创就比较没有话说;他跟明基起争执的时候,我不能打击他;他把外地的藩王变成帐内的将军时,我要出面到海外替他讲话。    
    新宏碁从制造业转型为服务业,时空环境也不同于以往,所以整个企业文化和价值观都要改变,这方面更需要我的协助,因为整个宏碁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都是我带出来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实际是由我来发动这些改变,只是王振堂必须在场,确认这些改变都是他需要的。    
    为了配合新宏碁转型为营销服务导向的公司,我们在2002年6月22日举办了”新宏碁主体意识强化营”,与会的都是处级以上的主管,经过与会主管的深入讨论,确立了新宏碁的共同信念是,以服务为荣,以宏碁为傲,同时也提出五项核心价值:获利、服务、专业、效率、活力(表1…3)。    
    “三一三多”的营运模式    
    二造在第二个层面的改造就是营运模式改采”三一三多”策略。”三一”是指单一公司、单一品牌、单一全球团队,目的是为了集中、简化、专注;”三多”则是指多供货商、多产品线、多渠道,目的是避免受制于人。    
    “三一”策略    
    “三一”当中的单一公司是指,公司里面虽然可能有很多子公司,但是所有的子公司原则上都是宏碁百分之百拥有的,我们把他们整个视为一家公司来经营,如此才能统一指挥权,不像以前各自为政,鼓励”21in21”(21世纪在全球有21家上市公司)。    
    至于单一品牌,以前宏碁除了Acer之外还有很多品牌,例如AOpen(建碁)、Apacer(宇瞻)、ALI(扬智)等,现在除了明基已经更改品牌之外,扬智、第三波、宏碁戏谷等全都不能再用Acer,并且限期改名。现在不管泛宏碁集团有多少个品牌,宏碁公司就只经营Acer一个品牌。    
    第三个”一”就是一个全球团队。虽然宏碁有各个不同的产品事业群,但我们都视为一个团队,海外的总经理也视为总部的一员,参与总部的决策。我们成立了一个决策委员会,成员包括各产品事业群的总经理、各地区的总经理、王振堂和我。这是中央集权式的运作,大家都要按照总部的决策去执行。以前各地区自行决定产品线,采购也是各自负责,现在为了要创造经济规模,增加谈判的筹码,同时也方便管理,所以产品线尽量由中央决定,尤其是笔记本电脑,采购也是集中决定。    
    解决ITP所衍生的问题    
    为了达成全球是一个团队运作的目的,很重要的一个关键是把总部变为成本中心,各地区则是利润中心,而且总部的成本是透明的,各地区都知道。    
    以前的做法是采取ITP(InternalTransferPrice,内部转移价格),总部的SBU(策略性事业单位)把成本加上2%~3%的利润作为报价,让各地的RBU(地区性事业单位)去销售。当时的想法是,台湾应该要有合理的利润,也就是SBU要能赚钱,同时各地的RBU也要有合理的利润,才能运作。由于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要赚钱非常不容易,当地有利润当然好,打平也不错,因为当地虽然没有赚,至少台湾还有赚。如果当地有亏损,小亏还好,因为台湾还是有利润,若是当地大亏,总公司就受不了。    
    然而这样的做法有很大的问题。SBU的心态是,反正已经有3%的利润,而且如果报价里再多藏一个百分点,利润还可以提高到4%,所以总部没有压低成本的诱因;RBU方面则是缺乏责任感,他们的心态是尽量卖卖看,反正卖不掉可以推说是因为总部订的价格太高。这个问题一直很难解决,全球很多跨国企业也一直很困扰ITP的问题。。    
    为了解决ITP衍生的问题,我们让总部成为成本中心,而且成本透明化。我们能够这么做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在二造之后没有制造,如果还有制造,亏损时销售和制造部门就可以互相推卸责任,很难厘清亏损的真正原因。    
    总部变为成本中心之后,台湾的成本就是各地销售单位的成本,如果各地区认为总部的成本太高,总部就要想办法降低成本。如此一来,国际的运作总共只赚一次钱,就是各地销售单位赚的钱,如果各地亏损,整个公司就亏损。如此一来,创造利润的责任就完全落在各地区销售单位的身上,为了鼓励他们,我们提供足够的诱因和激励措施鼓励他们为公司赚钱。    
    我想出一个办法,就是用总公司的股票股利作为激励的工具,从2002年开始实施,每季都订出业绩目标,包括营业额和利润的目标,如果达成目标,我们就预支未来可能分红的股票,等于是我知道那一年台湾可以分红多少,就先预支来发放季度奖金。这个措施必须要能长期运作,当作诱因的红萝卜不能一次用光,所以不够的时候就预支,够的时候先保留以备日后之用。按照台湾现行的法令制度,要实施这个新措施很不容易,但是为了公司的运作能够成功,公司内部研究出一套合法的做法。    
    我们采取渐进式的做法,公司承诺发给季度奖金的对象都是关键的人,他们都是在前线打仗,开拓业务的人,原先有资格领奖金的人数较少,然后再慢慢增加。但实际上还有更多的人没有参与季度奖金的发放,这些人还是会有年度分红,我们在年度分红的时候会作整体的考虑。比如说,有一个人每一季领的奖金依序是10、10、15、15,加起来是50,年底分红再加10,他全年领到的奖金就是60,而另外一人没有参与季度奖金的发放,可是我认为他的表现和贡献和前述领季度奖金的人一样,在年底分红时我就一次给他60。两者的差别只是在于领季度奖金的人每一季就可以先有奖金入袋。这个激励措施的大架构是我提出来的,执行的细节则由王振堂负责。    
    这个创新的做法,全世界没有人这么做,所以刚开始实施时,大家都不相信行得通,尤其海外的人更是没有信心,为了建立大家的信心,大约花了一年时间。


第一部分 二造宏碁第9节 “三多”策略

    至于”三多”,则是指多供货商、多产品线、多渠道。原先除了零件以外,电脑都是单一供货商,也就是由纬创供货,现在宏碁也会向其他厂商采购。以前只有纬创一家公司生产,如果产品线太多,管理的效率就会降低,现在改采多供货商之后,产品线可以慢慢增多,变得更完整。多渠道则是希望增加各种不同的渠道,除了销售给企业和家庭的渠道之外,也增加全岛性和地区性的分销商、零售商、连锁商店等,如此才能避免受制于人。    
    从水平分工到水平整合    
    二造跟一造的营运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分工的观念,一造时营销采用水平分工,二造时改为水平整合,”三一三多”策略就是整合。用微笑曲线来看,一造时的微笑曲线是全面的分工,也就是垂直分工,水平也分工。垂直分工是不同的产品、零组件和制造的分工;水平分工是营销的分工,也就是欧洲RBU管欧洲,美国RBU管美国,各自独立。    
    二造则不同,二造最重要的是垂直分工、水平整合。宏碁调整组织之前,每一个国家的分公司就像是一家独立的公司,拥有自己的库存和营销。二造之后,原先的分公司就转型为单纯的销售据点,全部都集中由总部来管理。我们早在1996年就开始探讨水平整合的可能性,当时公司步入成长的末期,已经碰到问题了。因为营销都是水平分工,所以RBU各自为政,SBU为了服务RBU,所以产品在每个地方都是不同的价格,不同的量,不同的机种。各自为政的RBU采购力量是分散的,没有经济规模,所以那时候就讨论RBU是不是应该联合采购,联合作战,但是因为当时RBU在新加坡和墨西哥的公司都是独立上市,所以联合采购在执行上有困难。    
    1998年准二造时,把SBU和RBU合并变成GBU(全球事业单位),研发、制造、营销都集中由总部GBU来管,事业部要如何分工、各地区要怎么整合,都可以由GBU决定,GBU虽然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为二造时的水平整合打下基础。    
    二造时,制造仍是垂直分工,但营销从水平分工改为水平整合,把原先由各地区决定的产品线和采购等工作,全部集中由总部统筹。后来我也发现,产业的生态多半是垂直分工,水平整合。    
    二造的水平整合还包括把网络相关的业务全部整合在一起,像是元碁、太碁、安碁、华瞻等;另外,宏碁把属于渠道、也属于服务的第三波及展碁的百分之百股权买下,让第三波下柜,展碁放弃上市;所有做品牌的公司,不管是硬件、软件或服务都叫Acer,如果是做代理的,都不叫Acer,但宏碁还是百分之百拥有。这些动作都是在做整合。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