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业 清朝开国史
悔堂文集》第一卷,第12—13页。
② 徐孚远编过几部八股文集,1642年乡试中举,但次年会试未能登第。浙江乡帅许都,就是由他介绍给在绍兴任职的陈子龙的。许都因造反被陈子龙捕杀后,徐孚远还写信责备过陈子龙。后徐孚远在国子监供职,是郑成功的老师。清军南下,他参加了鲁王的南明政府,1651年随福王流亡金门岛,后于出使云南途中在安南被监禁了一段时间。1663年金门陷落后,他逃入广东山区过起了隐居生活,从此便消声匿迹了。宋如林:《松江府志》,第1253页(第五十五卷);陈子龙:《陈忠裕全集·年谱》上,第12页;艾维四:《陈子龙》,第59—60页。关于徐阶,见《明代人名辞典》,第575—576页。
③ 云闲是彭宾书斋之号,1629年几社在此成立。谢国桢:《党社运动》,第188—189页;李雯、陈子龙、宋征舆:《云闲三子新诗合稿》,“序”第1页;“传”第2页。
④ 艾维四:《复社》,第347页。可能因为李雯后来曾为多尔衮效力,地方志(赵先甲撰《华亭县志》)中没有他的传。关于他和陈子龙的友谊,见侯方域:《壮悔堂集·四忆堂诗集》第五卷,第10页。李雯和陈子龙一道投身科举,但陈子龙通过了1630年的乡试,成为举人,李雯则既未列入《华亭县志》之贡生名册,也未列入《上海县志》(应宝时撰《上海县志》第1087页)之举人名单。宋征舆后亦降清,1647年中进士。李雯等:《云闲三子新诗合稿·传》,第2页。
⑤ 陈子龙在松江领导了反对贪官朱国盛的斗争。朱国盛是明室贵族,也是魏忠贤的党徒。他在松江因以重礼诱奸富家少女而声名狼藉。陈子龙投书弹劾朱国盛,将其丑行公之于众,因而遭到朱国盛一伙的报复。《明史》,第3313页;顾炎武:《亭林诗文集·亭林诗集》,第12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102—103页。陈子龙之父亦为人耿直,与东林党领袖邹元标十分要好,在监修万历和泰昌皇帝的陵墓期间,曾阻止宦官贪污工程资金。他死于1626年。就在这一年,陈子龙通过了县试,成为生员。艾维四:《陈子龙》,第16—26页。
① 陈子龙得到南社创建人周钟的支持。张溥和夏允彝试图调解他们之间的分歧,但1628年艾南英又公开谴责周钟和陈子龙。邓尔麟:《达官贵人》,第96—97页。
② 邓尔麟:《达官贵人》,第97—100页,及其《嘉定忠臣》,第169—170页;艾维四:《复社》,第348页。
科举生涯
陈子龙等几社成员之被吸引到复社中来,除了与张溥等复社领袖有共同的基本政治观点以外,还因为由此可获得更多的乡试、会试中举的机会。③关于诗文风格体裁的争论,毕竟不全是个人爱好问题。假如周钟、张溥等提倡的古文能成为考官喜爱的文体,擅长古文的复社成员在1630年的南京乡试中就会有更多的成功机会。④于是,复社的这届年会被安排在这个可爱的南方城市,且正值应试生员云集之时。⑤
这些考生从南直隶各地一起涌入南京后,便开始体验一种矛盾的生活。一方面,乡试(每三年一次,阴历八月初九开考)之前的准备已经使人精疲力尽;赶考期间,又要在秦淮河北岸潮湿发霉、拥挤不堪的贡院中挨过两天三夜,这更是一种折磨了。①蒲松龄曾多次乡试落榜,后以尖刻笔触描述了入闱秀才之“七似”。
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意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意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②
另一方面,在南京应试期间,他们又过着独居生活,无论结婚与否,都离开了自己的家庭,享受着两次备考之间短暂的悠闲轻松的气氛。剧作家孔尚任抓住了考生生活这一自相矛盾的特点,在《桃花扇》陈贞惠的一段唱词中写道:
贡院秦淮近,赛青衿,剩金零粉。③
剧中描写的夜生活,有观剧、宴乐和郊游。在这些场合,松江或苏州学者常可遇到淮安或徐州等地的友人。陈子龙可能就是在这种场合,结识了著名徐州画家和诗人万寿祺。①
万寿祺的曾祖父以行医为业,祖、父皆官至御史。当其父万崇德先后在云南、京城任职,后又奉命提督辽饷之时,这个早熟的孩子在家中受到几位私塾先生的良好教育。据说,他15岁(14周岁)便能诵20余万言,五年后,即1621年,入庠为诸生。不久,其父托疾去位,出为山东按察副使。其实,这是万崇德在魏忠贤日益专权的形势下,有意率家人离开朝廷。然而山东也不安全。1622年,山东西南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1623年,万寿祺避难江苏淮安,与密友黄家瑞共舍。②万寿祺遵从父命,拜著名学者、浙江王紫芝为师,精研经史,同时在诗、画方面亦名声日盛。③1628年,万寿祺以恩贡应廷试,遂为新即位的崇祯皇帝所知,又与张溥等少年名士会饮于天坛。在1630年南京乡试前,陈子龙对万寿祺之大名或许早有所闻,而这次乡试则可能为他们提供了直接见面的机会。④
陈子龙及其复社同仁,在1630年的乡试中获得了巨大成 功。①松江生员只有彭宾和陈子龙中举。②但30名应试的复社成员全部中举了——因为魏忠贤同党已经失宠,考官偏向复社。其中名列榜首的是苏州暴动的领袖杨廷枢,其次是执意要拜张溥为师的太仓青年吴伟业,及张溥本人。③为庆贺胜利,吴伟业、杨廷枢、陈子龙,与同榜中举的万寿祺一起,于秦淮舟中设宴会饮。④应邀前往者还有张溥、沈寿民、黄宗羲、彭宾,和其他一些乐于同这群才华横溢、充满自信、前途无量的举人们交往的文人学士。未来似乎真的要属于他们了。⑤
第二年,即1631年,北京举行会试,举人们纷纷北上。⑥张溥借此机会,又一路为复社招兵买马。朝中大臣们开始窃窃私语:一场“小东林”运动正在形成。⑦会试发榜,中进士者共347人,其中 62人——近1/5——为复社成员。①张溥的弟子吴伟业,在会试中名列榜首,其后又在周延儒任主考之殿试中获第二名。②复社的成功过于触目了,以至一些本应中举的复社举人,例如陈子龙,竟因周延儒害怕其政敌告诘他偏袒复社,而名落孙山。③
眼下,吴伟业公开将其中举归功于张溥,而复社又即将看到其成员入翰林供职。④这样,复社经过两年努力,将要在翰林院占据重要位置,由此便可对大臣进行评议。此事之后果不难预见。崇祯皇帝一旦充分认识了这场政治运动的含义,就会更加坚信自己对党争的疑虑完全正确。在前朝,品评人物是东林党人干预朝政的主要武器。如今,“小东林”显然也想采取同样策略。因此,在崇祯皇 帝看来,最重要的莫过于保住对内阁大臣任免权的控制。①
崇祯皇帝自入承大统始,便十分注意大学士的任用。②登基后,他又创造了会推之法,规定凡阁臣因革职或致仕出缺,皆由廷臣推举其候选之人。当时,他最宠幸的大臣是温体仁和周延儒。③然而,令他吃惊的是,在朝臣奏上的候选人名单中,竟无周延儒,列于首位的却是钱谦益。这显然是多数大臣协商的结果。④
钱谦益(1582—1664)是当时最有才气的文学批评家和最杰出的诗人之一。⑤他出身于常熟的一个儒学世家,17岁时通过童试,1606年乡试中举,名列第三,1610年又通过了会试。但他未及就任翰林院编修,便回故里为父守丧去了。由于他性好奢华,又长于鉴赏,此后10年间,长江下游一批最有才气的青年诗人和画家,便逐渐聚拢到他的周围。此外,他同南京许多知名画家也颇有交往;还作为诗人参加了对16世纪的“七子”的抨击。⑥
1620年,钱谦益终于回朝作官,授浙江学政。但第二年,一起在其他情况下可能只被看作恶作剧的事件,使他陷入了窘境。一名举子在其试卷中对每段文字的末尾做了巧妙处理,使之从上下文看来全无恶意,但若将各段末尾一字连读,便是一首骂人的打油诗。其内容涉及主管科举的礼部,并间接涉及到批准科举制度的皇上,因而犯下了不敬之罪。此诗被识破后,该考生试图贿赂考官,遮掩过去,但他们还是向钱谦益报告了这一诽谤朝廷的事件。钱谦益便立即转奏礼部。由于钱谦益在这一事件中全无过错,因而只受到轻微处罚,并于不久后被调去编修实录。①
1625年,钱谦益执掌起居注和国子监时,魏忠贤集团开始对同情东林党或与之有交往的士人进行大清洗。钱谦益因被劾参加了东林党运动而辞职。及至1628年东林党人恢复权力之时,钱谦益的文学背景、曾供职翰林院的资历、与江南社会的联系以及同以往的党争几乎全无干系等条件,使他成了内阁首辅的颇为理想的人选。因此,当1628年底首辅刘鸿训被革职后,钱谦益——此时已被召回朝任礼部侍郎兼国子监祭酒——便被东林党人推举出来,以同温体仁和周延儒竞争。②
温体仁立即寻找借口,以否定钱谦益的候选资格。他上疏崇祯皇帝,攻讦钱谦益1621年为考官时曾接受贿赂,并强调入选阁臣者应绝对清白。然而更大的威胁,还是温体仁对钱谦益参与党争的指控。③温体仁指出,钱谦益1621年的表现,是一种常见的不负责 任的投机行为,其中包括以结党营私来谋取首辅之职。①
三天后,崇祯皇帝召集群臣至文华殿议事。其议题事先未向任何人透露。皇上令钱谦益与温体仁当堂对质,群臣大惊。钱谦益在辩难中态度强硬,因为他已设法让崇祯皇帝对温体仁的党派活动产生了怀疑。但是,当群臣——包括一位吏科给事中——纷纷斥责温体仁为诬陷贤臣之小人,而为钱谦益辩护之时,崇祯皇帝却从中看到了钱谦益结党的证据。换言之,正是朝臣普遍支持钱谦益这一事实,使崇祯帝感到温体仁对钱谦益结党营私的指控显然更为可信。于是,他突然转向钱谦益,厉声斥责他煽动党争,令锦衣卫当场将其拿下,投入大狱。②和冯铨一样,钱谦益也被判处徒刑,赎为民,当月获释,返回江南。③此事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崇祯皇帝独断专行的突出事例,而对温体仁来说,这却是一大胜利。他终于保住了自己的地位,五年后又荣升内阁首辅。④
③ 虽然所有现存的成员名册上都有陈子龙的大名,但他自己从未提到过曾出席1629年的复社年会。不过他确实在南京参加了1630年的年会。艾维四:《陈子龙》,第49页,及其《复社》,第338页。
④ 于是,功名利禄促使成千上万的生员要求拜复社领袖为师。“是时,复社声名达于穷乡,争趋张溥、周钟之门”。《张履祥传》,引自潘光旦:《嘉兴的望族》,第97页。
⑤ 利玛窦在1615年首次刊行的日记中写道:“在中国人看来,南京比世上所有城市都更美丽、更宏伟,几乎没有任何城市能在这方面胜过南京,或与之相当。那里确实有许多宫殿、庙宇、城楼、桥梁,并且决不亚于欧洲的尖似建筑。在某些方面,它还胜过我们欧洲的城市。当地气候温暖,土地肥沃。人们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各阶层的人们聚居一起,熙熙攘攘,有平民百姓,也有达官贵人。”利玛窦:《16世纪的中国》,第268—269页。
① 有关贡院的描述,见宫崎市定:《科举——中华帝国的考试地狱》,第41页。
② 宫崎市定:《科举》,第57—58页。
③ 孔尚任:《桃花扇》,第63页。南京城内秦淮河畔这块专供人们寻欢作乐的去处,一到夜晚便生气盎然,雕梁画栋,丝障珠帘,花灯游艇,星星点点,人们饮酒狂欢,通宵达旦。彼得森:《苦果》,第26页;莫特:《南京的变化》,第151页。
① 1630年赶考时,陈子龙寄住在南京的一座寺庙之中。关于这段生活,见陈子龙:《陈忠裕全集·年谱》上,第12页。
② 1622—1624年间,白莲教也曾试图在江南的太湖一带煽动起义。滨岛敦俊:《明代江南的农村社会》?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