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业 清朝开国史
认的绝代佳人之一。冒襄到南京后,方以智想把他这位潇洒的朋友介绍给董小宛。④而董小宛 因厌倦妓女生活,渴望委身于一位名士,已同母亲一道离开秦淮回苏州去了。①冒襄立即赶去会她,但不久便与之分手了,并一度迷上了另一绝色美人陈圆圆。这位苏州名妓陈圆圆最后被军阀吴三桂霸占②,而在这之前,她曾是冒襄之妾。
后来,冒襄离开了南京和苏州,回到家乡如皋。其原因之一,是他不断受到许多文人的纠缠,要他加入他们的文社。③当时,各文社正为招纳社员而激烈竞争;而某人声望之高低,也直接取决于其文社影响之大小。阮大铖便是众多谋求声望者中的一个。此人原是个阔绰的安徽剧作家,1629年因阿附魏忠贤被列入逆案,革职还乡,后因家乡怀宁响马横行而逃至南京。到了南京后,他一面招纳游侠,谈兵说剑,希望能以边才得到起用,一面筹建自己的文社,极力挽回他在士人中的声誉。许多游学南京的青年士人接受了他的邀请,并得到慷慨盛情的款待。阮大铖的成功使复社大为震惊,尤其感到不能容忍的是东林被难诸孤。陈贞惠便是其中之一。陈贞惠之父陈于廷,是位刚直不阿的东林党人,1624年被革职。陈贞惠本人则是明季“四公子”之一,著名作家和思想家,在江南享有盛誉。④
陈贞惠还与金坛周氏关系密切。其子陈维嵋娶了周镳之女为妻。周镳则是复社骨干周钟的异母兄弟,也是江南著名的才子,1627年中举。1628年崇祯皇帝刚刚即位并着手清洗阉党之时,他又考中了进士,入礼部供职。周镳有两位叔伯被当作阉宦同党列入逆案。也许正是由于对此家丑深感耻辱,他才不惜丢弃乌纱,以换 取天下盛名。一次,他公然出言不逊,讥刺崇祯皇帝任人唯亲。崇祯皇帝为之大怒,将其革职为民。于是,周镳立刻博得了耿直、忠诚的美誉。当其亲家陈贞惠着手联合东林诸孤及其他士大夫反对阮大铖时,周镳便充当了领袖的角色。①
这次行动的结果,是所谓《留都防乱公揭》的出笼。这份写于1638年的《公揭》,对阮大铖进行了猛烈抨击,揭露他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操纵官府,寻花问柳。1639年,当《公揭》呈至皇上面前时,上面已有140人的签名,其中包括黄宗羲、吴应箕、杨廷枢(1626年苏州暴动的领袖)等名士,而以顾杲(东林书院创始人顾宪成之侄)居首。②阮大铖的阴私被揭穿后,大感丢脸,欲买下所有南京《公揭》,却未成功,遂满怀怨恨地逃离南京,到别处藏身去了。③
“小东林”在北京的势力远不如在南京,因此在朝廷中,皇上选定的下一任内阁首辅仍是个中间派,即温体仁的门徒薛国观。④此人同温体仁一样,也极力想让崇祯皇帝相信,朝臣们提出的所有挽救内外危局的建议,都是党争的手段,而非真正的救国大计。其实,1636年为镇压李自成而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的杨嗣昌,曾经提出过 一项明智的主张。杨嗣昌未加入任何文社,也不是复社控制下的翰林院的官员。①但温体仁被革职后,他的态度有所变化,认为朝廷无力同时应付两场战争。1638年6月18日,他以彗星的出现等神秘的天文现象为由,力劝皇上立即同清朝议和,同意割让领土和恢复边市贸易,以便集中兵力镇压内地的起义。②
杨嗣昌立刻被复古派打上了绥靖的印记。③这些自命的“正人君子”对袁崇焕收复失地的主张仍然恋恋不舍,齐声斥责杨嗣昌违背朝廷既定的收复北土的方针。一时反对议和的呼声甚嚣尘上,致使皇上根本不敢采纳杨嗣昌的主张。④
复古派之好斗,显然不合时宜。1638年最后几月间,清军突破长城,直入中原。⑤这年冬季,他们洗劫了济南、天津等许多城镇。在1639年3月清军撤回关外之前,驻守安徽六安的明将史可法,准备率众北上,入京勤王。⑥行前,他给夫人写信说:
北边破了五七十州县,不知杀了多少人。昨山东济南满城官员家属都杀绝了,真是可怜。看到此处,可见凡事有命。①
奇怪的是——虽然这不是无法解释——徐州画家万寿祺及其同仁好友竟如此健忘,于当年夏天便聚集北京编撰诗集。清军撤出关外才三个月,他们就又在京城无忧无虑地聚会狂欢了。
四方之良,皆来会于京师,东海姜垓,润州钱邦范,新安程邃,彭城万寿祺,各以事至,良夜高集,望舒南流,举觞赋诗。②
李雯当时也在北京。其父李逢申刚从前线回来,因此他对清军入关的危险当有更多了解。③然而,他似乎也对此漠不关心,只一味抱怨朝臣的官僚主义,倾诉对南国家乡的怀恋之情。在给江南的好友宋征舆的一首诗中,李雯写到:
京室非我宅,燕云非我乡。
冠盖非我俦,趋谒非我长。
良朋隔远道,夙昔梦仪光。
芙蓉发清池,玄蝉鸣路傍。50000454_0101_3④
在野之士对朝廷面临的威胁视若无睹,而必须对国家安全负责的朝中大臣却肩负着同时进行两场战争这一无法完成的任务。⑤兵部尚书杨嗣昌要求再次加派赋税,以筹集更多军饷。首辅薛国观表 示反对,但崇祯皇帝认为,除暂时加税之外,已别无良策了。
不集兵无以平寇,不增赋无以饷兵,勉从廷议,暂累吾民一年,除此心腹大患……布告天下,使知为民去害之意。①
薛国观的意见,是从朝廷预算中砍掉不必要的支出,特别是闲职俸禄和贵戚资产等最为明显的浪费。崇祯皇帝迫于战事危急,不得不令皇室贵戚献资助饷。首当其冲的是孝定太后兄孙李国瑞,其资产总额多达40万两。崇祯帝剥夺了他的资产和爵位,李国瑞遂因惊悸而死。不仅孝定太后一病不起,其他皇族成员也纷纷病倒了,连皇上的占卜问卦也因此而不灵验了。崇祯皇帝大为恐慌,马上封李国瑞17岁的儿子为侯,全部归还所夺资产,并转而归罪于薛国观。不久,内阁首辅之职又出现了空缺。②
这正是复社及其同志盼望已久的机会。复古派寄希望于正在幕后待机而动的周延儒。他虽然已被革职,但仍然颇受皇上宠信。他同复社私下达成了协议,后者答应支持他,交换条件是要求他剥夺宦官和厂、卫的特权,并任命复社骨干出任要职。③复古派的目的或许是“正直”的,但其帮助周延儒恢复权力的手段,却不够光明磊落。他们用6万两白银买通了宦官曹化淳,由他向皇上推荐周延儒。④1641年10月15日,周延儒出任内阁首辅,皇上对他说:“以天下听先生。”⑤
① 罗振玉:《万年少先生年谱》“万谱”,第5页。1631年陈子龙与桐城望族方以智邂逅,发现他们对诗的看法几乎完全一致。陈子龙向方以智盛赞李雯,方以智遂特意赶到松江拜访李雯。当晚,方以智不顾旅途劳顿,兴致勃勃地同李雯大谈《离骚》,直到深夜。彼得森:《苦果》,第29页。陈子龙参加了1634年的会试,但未及第。此后,他便闭门谢客,全力攻读。艾维四:《陈子龙》,第72页。
② 艾维四:《复社》,第349页。
③ 进士及第后,陈子龙正欲赴广东上任,得知继母去世,悲痛欲绝。按丧制,他应辞官守丧三年到1640年为止。于是,他利用这段时间同徐孚远一起编辑了《皇明经世文编》,并整理了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39年,他一度决定放弃仕途,原因是其“恩师”黄道周在同杨嗣昌的较量中败北,于1638年被革职。但1640年春,经其祖母劝说,他还是如期离乡前往北京,准备继续为朝廷效力。途中,他获悉黄道周被捕,立刻打算组织公开营救,后因有人警告他说,如此莽撞只会火上浇油,才作罢了。这年夏天,他被派往绍兴任职,9月启程上任。艾维四:《陈子龙》,第74—75、81—82、90—91、99—102页;又见李清:《三垣笔记》上,第22页。
④ 早在17世纪20年代,就有许多大户举家迁入南京。随后,由于金军不断入侵,又有大批北方人从山东、北直隶涌入南京。苗民起义爆发后,云南和贵州的官吏也逃到了南京。到30年代,南京附近地区的人民起义,又迫使当地乡绅举家迁入南京。例如,1634年的桐城起义爆发后,当地大户十之八九来到南京。加入了河南、湖广逃亡者的行列。彼得森:《苦果》,第37—48页。
① 南京内城长12公里,高6—20米,厚8—12米,共有12座城门,每扇门都用铁皮包裹,并设有大炮。内城之外还有一道1390年修建的外城,长25公里,有15个城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利玛窦神甫写道,“曾有两人骑马从该城两边对面跑来,结果用了整整一天才跑到了一起。”利玛窦:《16世纪的中国》,第269页;又见爱德华·L·法默:《明初两京制度》,第56页。
② 冒襄的父、祖都仕至高位。该家族可能有蒙古血统,元朝末年定居在如皋。冒襄是个早熟的诗人,14岁就成了画家董其昌的好友和学生。他还是南京城内最出众的英俊少年之一,被倾心于他的名妓们称为“东海修影”。张履祥:《重订杨园先生全集》,第134—135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566页。
③ 冒辟疆:《董小宛回忆录》,第31—32页。此书汉文原名为《影梅庵忆语》,是冒襄纪念爱妾董小宛的作品。张履祥:《重订杨园先生全集》,第111—115页。
④ 张履详:《重订杨园先生全集》,第133—134页;冒辟疆:《董小宛回忆录》,第7页。
① 张履祥:《重订杨园先生全集》,第135—137页。
② 冒襄是这样描写也想委身于他的陈圆圆的:“其人澹而韵盈盈,冉冉衣椒茧,时背顾湘裙,真如孤鸾之在烟雾。”冒辟疆:《董小宛回忆录》,第10—11页。
③ 张履祥:《重订杨园先生全集》,第139页。
④ 彼得森:《苦果》,第29页。
① 徐鼒:《小腆纪传》,第206页。
② 温睿临:《南疆绎史》,第388—389页;查继佐:《国寿录》,第70页;《明史》,第2767页。顾果是当时杰出的书法家和古文诗人,也是杨廷枢的好友,参加过1626年的苏州暴动。以他的名义宣布《公揭》,是为了将那些德高望重的无锡东林学者全都拉入这场斗争。
③ 克劳福德:《阮大铖传》,第38—59页;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第七卷,第4—6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82—83页;侯方域:《壮悔堂文集》“年谱”,第2页;艾维四:《复社》,第353—354页。阮大铖对周镳及其异母兄弟周钟的怨恨尤深,因为《公揭》发布后不久,他又在南京一家酒店中受到周钟的当众羞辱。徐鼒:《小腆纪传》,第207页。
④ 邓尔麟:《达官贵人》,第111页;艾维四:《复社》,第355页。
① 杨嗣昌,即1619年在辽东遭到惨败的杨镐之子,是个颇为挑剔的将领。他一味坚持保留全部战术自主权,而不惜牺牲战略良机。其部将未经他允许不能采取任何行动,而这有时便意味着毫无行动。詹:《明朝衰亡》,第110—111页。
② 《国榷》,第5808—5809页;《明史纪事本末》,第七十二卷,第44—45页;《明史》,第2857页;罗荣邦:《和平与战争的政策和决策问题》,第68页。
③ 《国榷》,第5810页。“复古派”(fundamentalists)一词,对于那些自称为“正人君子”、以东林党或复社名义在朝中号召兴复古学和恢复基本道德价值观的人们,看来是个恰当的名称。见艾维四:《复社》,第345—346页。
④ 罗荣邦:《政策和决策》,第69页。这位皇上认为流寇是主要敌人,是“腹心之患”,而满族势力仅仅是“癣疥之疾”。他对常将满族比作匈奴和金朝的杨嗣昌说:“那汉、唐、宋何足道,目今只要将流寇平了,却用全力制敌(指满族势力——译者),有何难事?”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39页。
⑤ 《皇清开国方略》,第471—476页;李清:《三垣笔记》上,第8页。
⑥ 清军到达济南后,一场瘟疫——可能是天花——在附近某县爆发了。清军是已经染上还是害怕染上这种瘟疫而撤了回去,无从得知。海伦·邓斯坦:《明末流行病初探》,第27—28页。
① 朱文长:《史可法夫人》,第93页。实际上有40座城镇遭到洗劫。吴卫平:《八旗兴衰》,第17页。还有许多人民死于1639—1641年间全国性的饥荒和蝗灾。佐藤文俊《土贼李青山之乱》,第120页;邓斯坦:《明末流行病初探》,第8页。
② 万寿祺:《隰西草堂集》第三卷,第2—3页。
③ 李桓:《国朝耆献类征》第一三九卷,第17页。
④ 李雯等:《云闲三子新诗合稿》第二卷,第16页。“燕云”指北直隶;“冠盖”指达官贵族。
⑤ 吉斯:《?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