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业 清朝开国史
?5页。不加深究地把洪承畴说成是乱臣贼子,总是很容易的;但人们对这一令人困惑的事件,显然渴望得到更详尽的解释。
① 《东华录》,1642年6月1日条。引自李光涛:《洪承畴》,第242页。
②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00页。洪承畴很快就赢得了这些贝勒的信任和尊重,被他们视为清政府中最好的汉官。郑克晟:《多尔衮》,第8页。后来,洪承畴在陕西时的几员部将也在他的影响下叛明降清,其中包括总兵李本深和刘泽清。李本深率手下10。3万人归降于多铎。刘泽清在背叛南明而降清时曾写信与洪承畴联络。《明清史料》丙编,第91页,引自李光涛:《洪承畴》,第255—256页。
③ 1642年5月10日,圣旨称他“节烈弥笃”,令“速与优旌”。5月25日,兵部公布了吴三桂手下一人的报告,描述了洪承畴临死前每日面朝西南向明朝皇帝叩拜的情景。《明清史料》乙编,第398页,引自李光涛:《洪承畴》,第242页。
④ 1644年2月27日关于洪承畴之死的一次廷议。见万言:《崇祯长编》,第81页。
⑤ 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第五卷,第15页。该祠后来使明朝颇感为难,遂改奉观音了。根据一种记载,洪承畴的一个家仆,为了筹集一笔盘缠将洪承畴的妻妾及十名家仆送回福建老家,而上疏崇祯皇帝,极为详细地描述了其主人尽忠死节的经过。崇祯皇帝读后感动得热泪盈眶,遂亲至洪承畴祠祭奠,而不顾大臣们对此报告之真实性的怀疑。皇上既然已经公开对洪承畴表示了哀悼,所有辽东籍官员便都不敢将洪承畴仍然活着的传闻上奏了。张怡:《谀闻续笔》第一卷,第20页;李光涛:《洪承畴》,第228—229、243—244页。
⑥ 谢国桢:《党社运动》,第90页。
① 《贰臣传》第二卷,第15—19页。佟图赖完全赞同这一观点,也以同样内容上疏皇太极。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796页。
② 《清太宗实录》第五十九卷,第10页。
③ 但太宗并未完全放弃与明朝议和的念头。1642年10月,阿巴泰准备率军入关骚扰,太宗嘱咐他说:“若明国差人来讲和,尔等可答之云:‘我皇上命我率兵征讨,敢不奉命行事。尔国果欲讲和,可与我皇上请命’。”另一方面,太宗又对阿巴泰说:“若遇流贼兵,亦对他说:‘尔等见明无道逆行,故兴师征讨。我国与尔同意,……流贼若差人来,就带他的人来。”郑克晟:《多尔衮》,第5页。
④ 李光涛:《洪承畴》,第240页。
锦州的陷落
在松山陷落时被俘的明朝官员中,有祖大寿之弟祖大乐。①锦州被围后,祖大寿曾与其子侄隔城相见,他们请求祖大寿投奔清朝,与家人团聚,但这位老将仍坚守不降。得知松山已陷,其弟也已降清之后,祖大寿终于决定履行多年前许下的诺言,为清军打开锦州大门。他派人对率军围城的贝勒济尔哈朗说:“近闻松山已失,若得见总兵祖大乐,我即归顺。”②但当祖大乐被带至锦州城下,兄弟二人隔城相见之后,祖大寿仍不敢降。他又遣三人至清营传问诸王,“可许与盟誓,及有用印文移否?如有之,即归顺矣”。③
这一来,济尔哈朗等诸王都不耐烦了,被祖大寿这种近乎得寸进尺的行为所激怒了。他们向来使问道:
尔等所言,果祖大寿之言乎?抑尔等私言乎?昨云见祖大乐即降,今又何出此妄言耶?我围困此城,旦夕可取,有何顾虑,乃与尔盟誓乎!尔欲降则降,不降则已。④
遂将来使二人羁留,只放一人回城向祖大寿转达他们的最后通牒。祖大寿大为后悔,第二天即派人传语请营:“昨乃小人妄言,非祖总 兵之言也,望乞宽恕。王若令今日来,则今日至;今明日来,则明日至。惟王命是听。”①次日,即1642年4月8日一早,祖总兵便率其官属兵丁出城,向济尔哈朗等满洲贵族叩首投降了。4月9日,清军入据锦州后,太宗的谕旨从盛京(沈阳)传来。锦州7000守军及其家属尽皆留养,移驻他处。城中饥民则就地屠杀。济尔哈朗执行了太宗的命令,第二天便将祖大寿送往盛京,听候太宗亲自发落。②
到达盛京后,祖大寿被带至大清门内装饰优雅、结构匀称的崇政殿,进见大清皇帝。太宗以严厉而又仁慈的面孔出现在他面前,说道:
尔背我为尔主,为尔妻子宗族耳。朕尝语内院诸臣,谓祖大寿必不能死,后且复降,然朕决不加诛。往事已毕,自后能竭力事朕则善矣。③
不难理解,太宗对祖大寿如此宽大,不仅是因为其兄弟子侄及其部众已成为大清皇帝麾下一支忠诚并颇有实力的军队,而且是因为在清朝与北京之间还有一支徘徊不定的重要军队,即祖大寿的外甥总兵吴三桂统领的宁远守军。④现在,祖大寿终于加入了大清的事业,通过他说服吴三桂也来归降便有可能了。⑤祖大寿得到皇太极的宽恕后,立即致书吴三桂:
兹者,松山、锦州已下,天运人心,悉归新主。有识者宜熟为审处,及早投诚,则分茅裂土,超出寻常。①
这位原明朝总兵因尽心效力,而日益赢得了太宗皇帝的宠信。后来,祖大寿死于北京,得依正黄旗旗人身份以最隆重的军礼下葬。②
吴三桂,就目前所知,对祖大寿的劝降始终未作答复。由此可以推论,他并不像祖大寿那样完全相信天命已经转归清朝。而太宗本人也不相信明朝的天下已经在其掌握之中。松山陷落后,祖可法主张停止议和,进围北京,太宗断然拒绝说:“岂能即克山海耶!”③太宗清醒地认识到,要征服明朝必须再给它一次比松、锦失守更沉重的打击。然而使他充满信心的是,他知道满洲在寻求扩张的过程中,已经网罗到一批文武干才,而欲将一个边地汗国变为中原王朝,这正是必须具备的条件。当对明朝的致命一击终于由他人完成之时,满洲人便准备大举南下了。④
① 《清太宗实录》第五十九卷,第11页。
② 《清太宗实录》第五十九卷,第12页。最初,围攻锦州的清军由多尔衮统领。但他未经太宗批准,便擅自决定各牛录每五人为一批轮流回家休整,以恢复其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以及无处放牧的战马的体力。太宗闻知此事后大怒。多尔衮因罪请死,太宗便将其由亲王贬为郡王,罚银1000两,夺两牛录,并于1641年5月1日将他召回盛京,留在朝廷。郑克晟:《多尔衮》,第1页。关于多尔衮原来的头衔,见郝爱礼:《亲王多尔衮》,第10页。
③ 《清太宗实录》第五十九卷,第12页。
④ 《清太宗实录》第五十九卷,第12页。
① 《清太宗实录》第五十九卷,第12页。
② 《清太宗实录》第五十九卷,第13—14页;又见《皇清开国方略》,第539—543页。
③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第二十一卷,第20页。
④ 虽然吴三桂的军队和声望都在1641年衡山附近的那次战役中被摧毁了,但他又在宁远重整旗鼓。到1644年,他手下已拥有4万正规军,七八万来自辽东的非正规军。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11页;又见曹凯夫:《三藩叛乱》,第13页。
⑤ 锦州陷落后,张存仁曾至书吴三桂,简要叙述了清军连破数城的战绩,进而指出,“明气运已衰。”由于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吴三桂此时自然会考虑降清问题。《贰臣传》第二卷,第21页。
① 《贰臣传》第二卷,第17页。
② 《贰臣传》第五卷,第17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770页。祖大寿死于1656年。
③ 《贰臣传》第二卷,第18页。
④ 太宗直到1643年4月临死前,才逐渐相信明朝确实行将灭亡了。但他仍希望谨慎从事。他对大臣们说:“取北京如伐大树,先从两旁斫,则树自仆。”假如健康状况允许,他也许会亲自率军南下。郑克晟:《多尔衮》,第4页。
第四章 北京的陷落
闻说淮西地,
盱眙古战场。
寇来千里白,
日下数山黄。
行客欣遗灶,
居人倚短墙。
中原半如此,
何计出风霜。
李雯:“道出盱眙见贼所烧残处”。李雯、陈子龙、宋徵玉:《云闲三子新诗合稿》,第六卷。
明末农民起义是由于17世纪30—40年代接连发生的饥荒,以及明朝政府的普遍瘫痪造成的。①只有很少一部分明代文献,将起义的原因归咎于沉重的赋税。大多数官方史料则认为拖欠军饷、给养不足及强迫征兵,是起义的导火索。②起义军的主要成份是农民,而 其领袖通常是职业军人、驿卒和土匪。①由于其将领很容易在明军与义军之间变换身份,这些起义军便成为明末社会军事化之一般模式的一部分。正如总兵左良玉曾向一位地方名士所指出的那样,明帝国的困境,不是因为义军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明朝后期的军队将领并不想让起义完全平息。②
起义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③:第一阶段是1627年至1631年,陕西爆发了一系列兵变和叛乱,并形成几股流寇,经常进行劫掠。第二阶段是1631年至1636年,起义军的攻势虽被瓦解,但起义者加强了联合,活动范围也更加广阔,已波及湖广、河南和陕西交界处的大部分森林地带。④明朝政府仍然保持着军事优势,但洪承畴等文官统帅感到,指挥左良玉那样的武人将领越来越困难了。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1637年至1641年,各路义军在张献忠和李自成的旗帜之下携手联合,形成了更为强大的军队。虽然1640年他们曾一度声势低落,但到1641年3月,张献忠在襄阳、李自成在洛阳 大败杨嗣昌所率明军,从而恢复了义军的力量。在此关键的一年之后,明军失去了优势,而起义军的这两位领袖则萌发了改朝换代的雄心。①
① 郝爱礼:《论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第442页。
② 黄仁宇:《明朝的财政管理》,第127页。有人提到1641年左懋第曾询问大运河沿岸的饥民,因何如此困苦,他们的回答是“练饷”。清水泰次:《明代的流民与流贼》,第378页。
① 1641年,户科给事中张元始奏称:“土寇与流寇异,土寇皆饥民耳,聚则盗,散则农,计莫善于抚。”温睿临:《南疆绎史》,第382页。现代历史学家也强调土寇与流寇不同,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存在着不同层次。当时人也有“小寇”、“中寇”、“大寇”之分。不过,随着人数的增长,土寇也可以发展成为流动的起义军。佐藤文俊:《关于土贼李青山之乱——明末华北农民叛乱形态之一》,第131—133页;谷口菊雄:《明末农民起义》,第65—66页。
② 阿尔伯特·詹:《明朝衰亡内在因素之研究》,第143—145页。一位法国历史学家甚至将“军队将领的背叛”说成是这一时期中国发生暴乱的根本原因,将起义解释为职业军人反对文明社会的斗争。罗兰·毛斯尼尔:《愤怒的农民》,第329页。明亡以后,历史哲学家王夫之写道:“若以古今之通势而言之,则三代以后,文与武固不可合矣,犹田之不可复井,刑之不可复肉矣……以将帅任国政,武为尚而特缘饰之以文,是取武臣而文之,非取文臣而武之也。”王夫之:《读通鉴论》,第122页。
③ 关于明末1627年至1644年间主要起义的大事年表,见郑天挺、孙钺:《明末农民起义史料》,第517—529页。
④ 当时,尤其是1633年以后,这些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饥荒。战争又破坏了水利设施,农夫流离失所,沦为流民,既而又变成流贼。乔治·H·邓恩:《一代伟人》,第304页;皮埃尔·艾蒂安·威尔:《中国水利的周期性变动》,第275页;裴宜理:《1845—1945年中国北方的起义者和革命者》,第13页;清水泰次:《明代的流民与流贼》,第356—357页;罗文:《17世纪中国的大都市开封》,第25页。
① 詹姆斯·B·帕森斯:《论明末农民战争》;郝爱礼:《论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第443—463页;劳斯:《〈虎口余生记〉之英译及其社会历史的注释》,第7—8页;姚雪垠:《李自成自何处入豫》,第51—60页。军事优势转到起义军一方的原因之一是,李自成在其军队中进行了整编,特别是组建了一支精锐队伍。这支精兵由15岁至40岁的壮丁组成,每天在李自成亲自指挥下练习骑射。此外还组建了炮兵、水军和工兵。同时工匠也被组成裁缝队、银匠队、乐工队等等。最后,又选拔精壮,充当骑兵的前锋,即所谓“骁骑”。蒋祖缘:《论李自成的军事思想和指挥才能》,第1—4页。
李自成起兵问鼎
李自成由义军将领成为公认的君主,这一转变发生在河南。1642年,他攻下开封,得到了河南几位地方将领和士大夫的支持,后来证明,这些人对他创建新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