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业 清朝开国史
崇祯帝拒绝了南迁的建议,既不遣太子去南京,他本人也不离京。这对后来满清占领北京时的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满清比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中央政府,遂拥有了他们颇为缺乏的东西,由此接收了明朝几乎全部汉族官吏,依靠他们接管天下并最后征服南方。崇祯帝的决定还导致诸多皇室宗亲之继承权利的暧昧不定,以致派系倾轧削弱了南明政权。此外,复明阵营也因之少了一批立志恢复失地,渴望对清朝发动反攻以便光复家园的北方人。崇祯帝这一自我牺牲的决定,就这样最终毁灭了后来复明志士坚守南方的许多希望。
③ 对此次密谈描述最详细的是邹漪:《明季遗闻》,第18—20页;计六奇:《明季北略》,第393—394页。两书记载基本相同,而以前者为详。邹漪是吴伟业的门生,而吴伟业又是李明睿的好朋友,所以邹漪的描述多有褒词。不过,李明睿是力主崇祯帝迁都南京的主要人物,这看来是不成问题的。比较公允的描述,还可见戴笠、吴殳:《怀陵流寇始终录》,第79页;钱■:《甲申传信录》,第63页也提及此事。
④ 计六奇:《明季北略》,第393页。
⑤ 邹漪:《明季遗闻》第一卷,第18页。
① 邹漪:《明季遗闻》第一卷,第18页。
② 同上书;计六奇:《明季北略》,第393页。
③ 邹漪:《明季遗闻》,第19—20页。
① 邹漪:《明季遗闻》,第20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这次谈话之后,崇祯帝即与皇后周氏商量去南方的建议,皇后认为这一计划没有什么好处,因为那将意味着放弃北方的宗庙。李清:《三垣笔记》中,第7—8页。
⑤ 计六奇:《明季北略》,第394—395页。
⑥ 同上,第397页。1644年2月23日,皇帝同意李建泰征募一支军队。李建泰几乎没有军事经验,但他热衷于到山西去保护他的家财。李建泰对皇上所做的陈述,在彭孙贻《平寇志》第八卷第3页与《崇祯实录》第十七卷第1页中有略不相同的描述。《崇祯实录》不是官修的,作者逸名。收在《明实录》中,是据江苏图书馆的手抄本竖像平版印刷发行的。原本于明末李自成进入山西时,在一个显赫世家手中失落。见何柄棣:《中华帝国中的进身之阶》,第279—280页。
① 《崇祯实录》第十七卷,第2页;钱■:《甲申传信录》,第8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八卷,第6页。
② 当时的研究者估计,李建泰的军队人数达十万之众,邹漪:《明季遗闻》,第20页。
③ 钱■:《甲申传信录》,第8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八卷,第6页。
④ 赵士锦:《甲申纪事》,第6页;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1页。
⑤ 文秉:《烈皇小识》,第226页;谈迁:《枣林杂俎》仁集,第1页。
⑥ 刘尚友:《定思小纪》,第31页。
⑦ 在广宗,李建泰被迫围攻了三天,进城后,他杀了知县和当地士绅领袖作为报复。《崇祯实录》第十七卷,第3、5页。
⑧ “癸未正月二日,大风昼晦,次晨稍霁,又三日午后,传各殿脊烟起,疑有火灾。诸阁臣出视,见各殿及门脊上冉冉若炊烟而微淡,久久乃息,亦异云。”李清:《三垣笔记》中,第9页。
①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49—250页。
② 刘尚友:《定思小纪》,第1页;又见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2页。
③ 抱阳生:《甲申朝史小记》第五卷,第2页。李自成在乘胜横扫中国北方时,由于他诛杀吃人的“寄生虫”:衙蠹、府蠹、豪蠹、学蠹(指危害百姓的生员)和官蠹(指乡绅家臣,又称“豪门养子”),从而赢得了被剥削者的拥戴。清水泰次:《明代的流民与流贼》,第220—221页。
④ 李自成常在其大军到达之前,先派商人前往宣传:起义军不杀百姓,不抢财物,不侮辱妇女,买卖公平。他们将没收富人的财产分给穷人(1959年北京曾出土一枚李自成于1644年5月左右铸造的铜印,该印可以表明李自成曾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在农民军中分配明朝官员的地产。刘广京:《世界观和农民起义》,第298页)。他们也爱惜人才,欢迎一切愿意加入义军的士人。计六奇:《明季北略》,引自赵俪生:《李自成地方政权》,第45页。
⑤ 同一天,驻守北京西北50公里处昌平的明军,因未得到军饷而发动了兵变。安吉拉·N·S·席:《吴三桂在1644年》,第444页。
① 谈迁:《枣林杂俎》仁集,第1页。这两个“问句”实际上是《论语》中两句名言的一部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第一篇第一段(此书中所记之讲读官是刘理顺、何瑞徵——译者)。
② 钱■:《甲申传信录》,第10页。
③ 汪有典:《史外》,第507页(第四卷,第29页)。项煜在魏忠贤得势时曾因袒护江南清议而被罢官,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第22页。
④ 钱■:《甲申传信录》,第11页。关于陈演,见《明史》,第2871页;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第三卷,第71页。
⑤ 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6页。1644年4月13日,方以智要求到淮河一带召集豪杰勤王,钱■:《甲申传信录》,第11页。
① 邹漪:《明季遗闻》,第23页。
② 这一战略不是第一次引起皇上的注意。史可法和姜曰广早在春节前的冬季,就曾在一道奏折中向皇上提出过这项计划。杨德恩:《史可法年谱》,第30页;又见于邓尔麟:《许都和南京的教训》,第97页。倪元璐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见黄仁宇:《倪元璐的现实主义》,第420—422页。
③ 邹漪:《明季遗闻》,第24页。钱■《甲申传信录》中也提到南宋的类似情况,其书名使人立刻联想到李纲的名著《靖康传信录》(它在明末很有名)。该书记述了1125—1126年间的史事。当时宋徽宗被迫退位,其长子即钦宗,曾试图解除女真人对开封的包围。当然,他没能成功,1127年同其父一起做了俘虏,并被监禁至死。李纲的《靖康传信录》有一种明确的政治主张,即反对绥靖。见约翰·黑格:《宋代中期的政府》。
④ 邹漪:《明季遗闻》,第一卷,第22页。李明睿援引《左传》语,意在指出,太子应以监国身份留守北京,因为只有皇上拥有率众征讨农民军所必不可少的权威。我的译文取自李雅各译《论语》。在一次关于迁移问题的讨论中,晋侯欲令其长子率军征讨山西戎狄,大臣谏阻说,长子应照管社稷留都监国,而由父亲率众出征。后来,监国即意味“摄政”:令太子监国就是让嗣子摄政或“护国”——充当临时“国君”。翟理斯:《中英字典》(上海,1892年),第201页。但《左传》中其他几处提到“监国”,其用法似指国君率军出征时,由太子监管行政。在《礼记》中,“监国”是天子所指派的负责监护各诸侯国事务的卿大夫的头衔。换言之,李明睿并非建议崇祯帝退位,像宋徽宗在开封让位于钦宗那样。
① 邹漪:《明季遗闻》,第23页;钱■:《甲申传信录》,第10页。祭祀社稷是中国古代礼拜活动的一部分,大多数作者都将其理解为向土地神(社)和谷神(稷)奉献祭品,而实际上,社是供有神圣的木和石的祭坛,这些祭坛与国君身份总是密切相关的。《孟子》第十四卷,第14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果封建君主危害了社稷,那么就必须被取而代之。据司马迁《史记》,中原的社是黄帝祭祀的地方,见凌纯声:《中国古代社会之源流》。保卫社稷和中原,表现了士人的文化忠诚,也是日后南明政权号召收复北土的一个主要内容。其例可见昆山遗民宁人顾炎武:《圣安本纪·“荆驼逸史”》本(台北,1964年),第37页(此书出自文震孟之子文秉之手,曾被误认为顾炎武所著,与后者的《圣安本纪》混为一谈。见傅吾康:《“明史资料解题”的补遗和刊误》,第43页。下文引文秉此书将改用其原名《甲乙事案》,以示区别)。在朝廷的大典中,社稷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它们有时被并入其他礼仪中,在某些朝代则又不是帝王祭祀的对象。但在明代,社稷是官方最高等级的礼祀对象。这一方面是由于皇帝在泰山的封禅典礼自1008年后便废止了,所以祭祀社稷就成了一种替代物;另一方面,是由于明太祖于1377年改革礼制时,将祭祀社稷和祭祀明室祖先合为一体了。社与稷,即句龙与后稷,这一对自周代以来就一起受祭于社稷坛的神祗,因明太祖的父亲而有所改变,社稷与太祖父亲的亡灵一起在天安门右侧新建的祭坛上接受拜祭,这就等于在同一地点同时拜祭土神、谷神和明朝缔造者的祖先。那么这也就象征着明朝皇室与文化正统之间的密不可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象征性的结合却不允许明朝皇室通过南迁来拯救自己的命运。有关明代礼制的讨论,见小威尔斯:《中华帝国后期的国家礼仪》,第52—53页;胡云翼:《1368—1398年明初的仪制》,第66页;斯蒂芬·福伊希特万:《学校、庙宇和城隍:关于中国清朝官方宗教的报告》;又见保罗·H·陈:《中华帝国后期的反叛》,第159—162页。
① 作为李邦华之计划的一部分,陈子龙和祁彪佳还提出让太子掌管江南防务,以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其副帅。邓尔麟:《嘉定忠臣》,第169页。
② 以上及后文对此次廷议的描述,参考了邹漪:《明季遗闻》,第22—24页;计六奇:《明季北略》第394、411、480—482页;钱■:《甲申传信录》,第10页;刘尚友:《定思小纪》,第3页;文秉:《烈皇小识》,第228页;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第七十九卷,第5页;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第19页;谈迁:《国榷》,第6031页。这些资料的记载基本一致,只是对廷议时间的记载略有出入,多数似乎倾向于1644年4月3日。本书虽将此作为一次廷议来处理,但这些讨论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表明,实际上可能是若干次廷议。其间各大臣包括皇帝的主要陈述也基本相同,只是措词上有细微差别。
③ 文秉:《烈皇小识》,第228页。
④ 邹漪:《明季遗闻》,第24页。此时,南迁已不具备条件了,通往南方的道路已被盗匪和义军阻断,李逊之:《崇祯朝野纪》,第184页。
① 刘尚友:《定思小记》,第3页。后来有人认为,光时亨之所以反对南迁,是因为他暗中与李自成有接触并打算投奔义军。戴笠、吴殳:《怀陵流寇始终录》,第79页。光时亨最终确实投降了李自成。义军夺取北京后,光时亨仍留任兵科给事中,并曾获准密见李自成。与此矛盾的是,他仍然相信南明政权会获得成功。他曾在信中对留在安徽桐城的儿子说:“我以受恩大顺,汝等可改姓‘走肖’,仍当勉力读书,以无负南朝科第。”计六奇:《明季北略》,第89页。
② 邹漪:《明季遗闻》,第24页。皇上显然十分震怒,以至于想将李明睿处死。光时亨认为如此将使百姓寒心,劝止了皇上(中华书局《明季北略》第416—417页“李明睿议南迁”条中所记与此不同,其中记光时亨言:“不杀明睿,不足以安人心!”——译者)。计六奇:《明季北略》,第394页(但邹漪《明季遗闻》第23页有光时亨力劝皇上宣布死刑之语)。皇上最后决定:“明系朋党,姑且不究”。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第19页。
③ 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11页。
① 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11页。
② 万言:《崇祯长编》,第103页。光时亨还敦请皇上派遣“心计才干之臣”去恢复漕运。皇上挖苦说,如果光时亨知道自己手下有如此人才,那么皇上自然愿闻其名。
③ 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第15—16页。根据钱■的记载(《甲申传信录》,第9页),王永吉在上个月就要求放弃蓟州,撤回关内,这一要求被批准了。后来王永吉归顺了满清,成为工部中的关键人物,后又转至户部,掌管治理黄河。黄文隽:《江南通志》,第2426页(第一四四卷第23页)。
④ 刘泽清,山东曹县人,一位贪婪残忍的武夫,在辽东抗击满人时颇为能干。1640年,他的家乡发生饥荒,盗匪蜂起,于是他奉命前去镇守山东。他在当地截留上缴朝廷的税收,实际上成为一割据势力。给谏韩如愈奉旨前往调查并弹劾其不法行为,刘泽清便派人假扮土匪,在路上刺死了韩如愈。《崇祯实录》第十七卷,第5—6页(此条记为1644年3月30日)。甚至在此事发生之前,刘泽清就曾说:“天下变,山东不为他人?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