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业 清朝开国史
埃踉笄寰驮担骸疤煜卤洌蕉晃擞卸 鼻觯骸都咨甏怕肌罚?0页。实际上,他更关心的不是守卫山东,而是保持自己的军事实力。《明史》,第3070页;又见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531—532页;李清:《三垣笔记》中,第20—21页。
① 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14页。李建泰努力推进,但直到北京失守,他和他的队伍还未到达保定。后来李建泰被李自成的军队包围在保定城中,他杀了誓与义军战斗到底的保定同知邵宗元,向农民军投降。万言:《崇祯长编》,第113页;黄之隽:《江南通志》,第2595页(第一五四卷,第18页)。有关李建泰投降一事的一种更早但不可信的说法,见《崇祯实录》第十七卷,第7页。谈迁系李建泰快信于4月10日条(《国榷》,第6034页)。
② 文秉:《烈皇小识》,第228—229页。崇祯末年,将领剧增,至1641年,仅京畿千里之内就有四位总督,六位巡抚(宁远、绥平、顺天、密云、天津和保定)和八位总兵。赵翼:《廿二史札记》,第751页。4月16日,刘泽清接到援救大同的命令之后,非但拒不执行,反而在临清纵兵劫掠,然后率部南下淮安。文秉:《烈皇小识》,第230页(此书记“命速赴保定剿贼,泽清不从”——译者);顾苓:《金陵野钞》,第5—6页。
③ 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14页。
④ 一位名叫方开章的官员,曾接到密令,让他准备1000名壮丁、数百船只,在郊外昼夜待命,随时准备供皇上顺大运河前往南京之用。4月13日,方开章想要见皇上,但未能通过宫门岗哨,他一直等到4月20日,才离开了京城。抱阳生:《甲申朝史小记》第四卷,第5页。
① 公元756年,唐玄宗把长安丢给了安禄山叛军,途中迫于禁军的要求,杀了爱妃杨贵妃,逃到了四川。当时太子留在了山西西部,以安抚那些希望收复长安的将领。太子本想入川追随其父,但众将劝阻说,应在宁夏灵武重整旗鼓,收复长安,那才是大孝之举。经过五次敦请,太子才同意“勉徇众心,为社稷计!”遂尊其父为“上皇天帝”,定帝号肃宗(此为庙号——译者),于灵武建立了临时朝廷,并由此出发,最终收复了长安。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二一八卷,第6982页。
② 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14页。
③ 钱■:《甲申传信录》,第10页。第二天,驸马巩永固又大发议论,主张皇上亲自率军出京,以激励“京畿义勇”。在场大臣则称其言为“诞妄”。文秉:《烈皇小识》,第229页。
崇祯皇帝的末日
尽管人们批评崇祯帝过于消极,但他确实在继续设法保卫北京,虽然这可能是徒劳的。他犹豫了如此之久,最后终于下令征召民兵,并通过木版印刷的圣旨布告天下:“各路官兵,凡忠勇之士,倡义之王,有志封拜者,水陆并进。”①同时,他派遣部分京城守军开到城外扎营,其余的派往各个城门;各城门还设置了路障并安放了葡萄牙大炮,以加强防守;又把宦官武装起来,令其把守通往紫禁城的主要道口。皇上甚至还挖出深藏地下的并不丰裕的内帑储备,以供太监杜勋招募一支军队,协助总兵唐通守卫居庸关。②
但这些准备没有一项足以震慑敌军,也没有使北京的百姓振作起来。③那道征召民兵的圣旨未能传到京郊以外,负责京城四周15英里长城墙的巡守士兵严重不足,以至每名士兵必须独自守卫30英尺的城墙。④各官府的属吏已不再听从命令,“而小民敢于抗 上”。①在朝廷最高层,钦天监官员奏报,4月10日——即作出固守京城之重大决定的这一天——象征皇帝的北极星下移。②
崇祯帝显然未理会这一凶兆,还“诏百官修省,而大僚职官饮酒高会,如太平时。”③4月22日,皇上照例主持早朝,并将议题转到军饷问题上来。正当他们讨论为居庸关守军增拨给养时,一名信使闯入殿中,呈上一份只能由皇上拆阅的密封急件。
(皇上)览之色变,久之,即起入内,谕各官退,始知为昌平失守也。④
4月21日,杜勋和唐通让义军通过了居庸关。眼下,大顺军已占领了紫禁城西北65公里处的昌平。朝廷上下一片惊恐。大臣们“但相顾不发一论”。⑤尽管他们普遍意识到义军正在步步进逼,但直到此刻他们才意识到,李自成拿下京城已近在眼前。⑥次日一早,即4月23日,崇祯帝主持了最后一次正式朝会。他步入大厅,登上宝座后,环顾群臣,不禁潸然泪下,“诸臣亦相向泣,束手无 计。”①皇上所能做的只是拟定一份诏书,宣布:“文臣个个可杀”。既而又有大臣以可能有损官民士气为由,劝皇上收回了此诏。②
就在此时,李自成大军的前锋正策马深入北京西郊,午后即开始攻打西直门。③城外守军立刻向大顺军投降,城内守军则向空地或义军上空开炮。④而李自成也并未下令全力攻城——他害怕承担杀君的罪名——于是决定给崇祯皇帝最后一次投降的机会。已在居庸关投降义军的宦官杜勋,奉命进城,代表“大顺王”入宫谈判。⑤
崇祯帝接见了这位太监,他曾是皇上的亲信。首辅魏藻德也在场。杜勋在其原来的主人面前十分坦率地说明了交换条件:明朝封李自成为王,赐银100万两,承认陕西和山西为其封国;李自成则负责平定国内其他起义军,并为明朝抗击满清,保卫辽东。这些条件很有诱惑力,但崇祯帝听杜勋逐条阐述时,也考虑到,现在的让步,在将来的正统史家眼中,会永远成为他曾“偏安”的证明。不过, 如果他能在大臣中为此绥靖策略找到支持者,对他的指责便可减轻。于是他转向魏藻德问道:“此议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魏藻德却一言不发,皇上顿感不快,再次问道:“此议何如?”魏藻德仍沉默不语,拒绝为此决定分担责任。皇上气得发抖,转身打发了杜勋。杜勋刚一离开,皇上就当着魏藻德的面猛击龙椅,并将其一把推倒。魏藻德慌忙退出,谈判之事遂再未提起。①
当晚,李自成的军师矮子宋献策占卜星象,说是若明日下雨,则此城必破。②次日早晨,即4月24日,李自成醒来后,见外面下着濛濛细雨,遂下令部队准备进城。他也将营帐移至彰仪门外,太监曹化淳为他打开了城门。至夜幕降临时,李自成的军队已逐渐占领了南城。③崇祯帝知道,在大顺军攻入紫禁城之前,留给他的时间已不多了。④
是日酉刻⑤,上遣内监密敕新乐侯刘文炳、驸马巩永固,各带家丁护送出城南迁。刘、巩并入内殿见上,曰:“法令素严,臣等何敢私蓄家丁?即率家人数百,何足以当贼锋?”上颔之。⑥又召首辅魏藻德言事,语密不闻。久之,上顾事急,将出宫⑦,分遣太子二王出匿。⑧进酒,酌数杯,语周皇后曰:“大事 去矣!尔宜死!”袁妃遽起去,上拔剑追之,曰:“尔也宜死!”刃及肩,未扑,再刃,扑焉,目尚未瞑。皇后急返坤宁宫,自缢。时已二鼓。①上巡寿宁宫,长公主年甫十五,上目怒之,曰:“胡为生我家?”欲刃之,手不能举,良久,忽挥剑断公主右臂而扑,并刃坤仪公主于昭仁殿。遣宫人讽懿安皇太妃李氏,并宜自缢。上提剑至坤宁宫,见皇后已绝,呼曰:“死的好!”②遂召九门提督京城内外太监王承恩至,语久之,硃谕内阁,“命成国公朱纯臣总督内外诸军务,以辅东宫,并放诸狱囚。”③因命酒与承恩对酌。时漏下三更,④上携承恩手,幸其第,脱黄巾,取承恩及韩登贵大帽衣靴着之。手持三眼枪,随太监数百,走齐化崇文二门,欲出不能。走正阳门,将夺门出,守城军疑为奸细,弓矢下射。守门太监施炮向内,急答曰:“皇上也!”炮亦无子,弗害。⑤上怆惧还宫,易袍履与承恩走万寿山,至巾帽局,自缢。 大明大行皇帝于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九日夜子时,龙驭上宾。①
直到最后时刻,崇祯帝还在为明朝的覆灭责备其大臣。很多当时人的记载中都强调了崇祯帝被遗弃的情况。4月25日晨,皇上看到竟无一人上朝,他说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②当他到了煤山时,据说他又叹息道:“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③最后,据说在用腰带自缢之前,皇上写下了一份遗书,其文曰:
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文武可杀,但勿劫掠帝陵,勿伤百姓一人。④
实际上,三天后,当一位宫廷内侍在煤山一棵松树下发现崇祯帝的 尸首之时,并没有这份遗书。在穿着蓝绸袍和红裤子的横陈尸体旁,只有崇祯手书的“天子”二字,并没有其他文字。①然而许多当时的史家并未顾及这一点,仍然记下了崇祯帝这篇被推想出来的遗言。虽然当时和后来都有人怀疑,明朝灭亡并非完全是崇祯帝的大臣的责任,但曾在崇祯朝中供职的大多数人,却有一种沉重的感受,即他们这些君主的臣子确是亡国的罪人。②
① 钱■:《甲申传信录》,第12页。
② 同上书,第11页。
③ 李自成有一套杰出的情报系统,他利用山西的商人、店主、算命先生、衙吏等在京城内做密探,通过信使骑马回来向他报告。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0页;李清:《三垣笔记》中,第21页。朝廷并非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也经常讯问布商行伙计、饭店老板等,他们中很多都是陕西、山西人。陈济生:《再生纪略》第110册,第3页。据李文治《晚明民变》第3页中的解释,陈济生就是大学士陈演。
④ 那道城墙后来以“鞑子城”而著称,法国的天文学家经精细测量,发现其周长为23。55公里(41里)。埃米莉·布雷兹纳德:《北京及其近郊的沿革与考古研究》,第32页;奥斯瓦德·希伦:《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第43页。内城墙高12米,墙上面宽13—18米不等。吉斯:《明代的北京》,第25页;希伦:《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第46页。
① 刘尚友:《定思小纪》,第1页。
② 钱■:《甲申传信录》,第10页。
③ 同上。
④ 文秉:《烈皇小识》,第231页。
⑤ 刘尚友:《定思小纪》,第3页。
⑥ 明廷的情报十分糟糕,兵部四天前曾派出一队探子前往昌平,但全都被俘获并杀掉了。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49页;又见佐藤文俊:《关于明末袁时中之乱》,第222页。有时情报还被耽搁或随便交与他人传送。1644年2月16日,李自成正式对明朝宣战,而直到4月7日,消息才送到皇上手中。原来的送信人在途中病倒,遂雇了一名明军士兵代其送信。当这名士兵将情报送到后,兵部得知李自成已擅称尊号,大惊失色,于是杀了送信士兵以防泄露,尽可能久地将此情报扣住。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第七十九卷,第1页;钱■:《甲申传信录》,第8页(此书记:“兵部执讯之,乃京师人,从涿州还,遇逆旅人暴病,云:‘山西抚移文,期是日到,误期当斩。’病剧,与银十两,使递。兵部以为诈,斩之。”——译者);又见席:《吴三桂在1644年》,第445页。
① 文秉:《烈皇小识》,第232页。
② 同上(此书记:“上书御案,有‘文臣个个可杀’语,密示近侍,随即抹去。”——译者)。皇上曾考虑动员北京市民上城抵抗义军,但户部侍郎吴履中认为这样会加剧百姓的恐慌心理,劝阻皇上放弃了这一念头。钱■:《甲申传信录》,第14—15页(此书中记魏藻德劝阻此议——译者)。
③ 有关北京陷落的全面叙述,见帕森斯:《明末农民起义》,第124—130页;谢国桢:《南明史略》,第27—29页。
④ 刘尚友:《定思小纪》,第3页;《明史》(开明书店),第966页。李自成军到达京城后,与城墙保持一定距离,在炮火射程之外,因此,当守军开火时,他们可在炮火枪弹到来之前看到枪炮口冒出的硝烟,从而及时地躲避开来。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3页。据说花灯节期间(2月8—25日),北京城门一直大开,李自成的密探携带黄金混进了京城,他们用这些钱买通了京师炮队将领。计六奇:《明季北略》,第396—397页。
⑤ 李自成早在昌平时就曾派原明将王永吉到北京见皇帝进行谈判,交换条件是分割出中国北部并封他为王,至于王永吉是否见到了皇上,就不知道了。帕森斯:《明代农民起义》,第130页。
① 钱■:《甲申传信录》,第1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