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业 清朝开国史





⑤ 李自成早在昌平时就曾派原明将王永吉到北京见皇帝进行谈判,交换条件是分割出中国北部并封他为王,至于王永吉是否见到了皇上,就不知道了。帕森斯:《明代农民起义》,第130页。
① 钱■:《甲申传信录》,第15页。据当时一部文献记载,杜勋是在告诉崇祯帝李自成已将两位明室宗王扣为人质后,才被崇祯帝放回的。张岱:《石匮藏书》,第343页。
② 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第19—20页。
③ 文秉:《烈皇小识》,第232页。
④ 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32页。
⑤ 即下午5点钟。
⑥ 文秉《烈皇小识》第233页中也有对此次召见的记载。在令两位外戚离开之前,崇祯帝说:“朕志决矣,朕不能守社稷,朕能死社稷。”三人相对而泣。李清:《三垣笔记》第十八卷,第3页。
⑦ 就在这时,皇上走向后宫长寿殿,看到被李自成军队占领的郊区烽火烛天。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32页。
⑧ 据说,当太子和他的两个弟弟(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焕)离开大内时,缅甸和暹罗进贡的大象,在玄武门内的园中突然哀鸣起来。郝爱礼:《论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第489页。据民间传说,大象能识别出要想暗害君主的人,并能用鼻子阻止他们进宫。M。L。C。博根:《满族的风俗与迷信》,第35—36页。
① 即下午9点钟。
② 计六奇作了稍有利于崇祯帝的描述,把他写的更为理智,而非如此疯狂。在说出“大事去矣”之后,他令后妃皆死。“皇后顿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据说她抚慰了三位皇子,便回到她的房中自缢而死。皇上看到她的尸体,连说:“好、好!”又召来15岁的公主说:“尔奈何生我家!”遂“左袖掩面,右手挥刀,公主以手格,断左臂”。公主昏倒在地,但没有死。皇上又至西宫,令袁贵妃自缢。贵妃从命,但绳子断了,她又苏醒过来。皇上见其未死,就连刺了她三剑,直到手栗而止。既而又召来其他几位所御妃嫔,亲手杀死。同时也请其母张太后自缢。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33页。张岱《石匮藏书》第43页所载与此相近。
③ 这道圣谕始终未到成国公手中。此人后被刘宗敏所杀。钱■:《甲申传信录》,第56页。
④ 即下午11点。
⑤ 根据计六奇的记载,向皇上一行开火的是齐化门守军,而在正阳门,据说皇上见到的是阵地已完全被丢弃,只挂着三只白色灯笼,为李自成军发信号。康熙帝——他召见过一些崇祯时期在宫内服务的老太监——谈到他听说崇祯帝曾假扮平民,携数名太监投其叔父之宅,但其叔父闭门观变,崇祯帝遂不得入。后崇祯帝想要逃走,太监王承恩说,出逃只能徒增羞辱,皇上乃自杀。史景迁:《中国皇帝:康熙的自画像》,第87页;又见哈罗德·L·卡恩:《皇帝心目中的君主制》,第13—14页。
① 钱■:《甲申传信录》,第16页。看来这是最原始的记载,其他大多数记载则是由此衍生出来的。E。巴克豪斯和J。O。P。布兰德的叙述是以这一原始记载为基础的。《16—20世纪北京宫廷的编年记事》,第101—103页。在谈迁的描述中,崇祯帝最后的行为举止颇有尊严,皇上的酒量也被减到最低限度。他给成国公写完信后,“因命进酒,连饮数觥,叹曰:‘苦我满城百姓。’”谈迁:《国榷》,第6043页。许多当时的人对崇祯帝死时的悲壮场面,都有同样的印象,见《国榷》,第6052—6053页。崇祯帝死于公历1644年4月25日。
② 抱阳生:《甲申朝史小记》第一卷,第2页。崇祯帝尤其痛恨魏忠贤。在北京陷落前五天,他曾密令将魏忠贤的尸骨收来烧了,但此令未被执行。陈济生:《再生纪略》,第6页。
③ 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34页。
④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65页;张怡:《搜闻续笔》第1卷,第3页。帕拉福克斯说,崇祯帝曾咬破手指,用血写下遗言,德·帕拉福克斯:《鞑靼人中原征服史》,第28—30页。
① 赵士锦:《甲申纪实》,第11页。作者正是从这位发现尸体的内侍那里听到这些情况的。
② 一位当时人写道:“然有是君乃有是臣,而曰朕非亡国之君,天下万世其谁信之。”见赵宗复:《李自成叛乱史略》,第147页。19世纪的藏书家和诗人吴骞评论:“读史者谓明之亡也,有君而无臣,以思陵非亡国之君也。”吴骞:《东江遗事》,1806年序(后由罗振玉编,1935年出版),第1页。

 
大顺的臣民
李自成当然会采取许多做法,以证明其攻占京师的合理性。崇祯帝准备自杀之时,李自成的军队正在攻打东城。皇上刚刚结束了自己生命的时候,城内的明军已放下了武器,大开城门,迎接起义军。③大顺军入城时,一度引起了城内居民的恐慌,但此后他们就意识到不会发生大屠杀,遂平静下来,欣然欢迎农民军。④穷人们兴高采烈,因为几周来,李自成的密探一直在散布消息说,新主到来后,城里的乞丐每人可得到五两银子。⑤大户人家起初比较谨慎,但他们看到大顺军纪律严明,便将“顺民”(这有两层意思,即 “顺从的百姓”和“大顺的臣民”)二字写在院门上,并拿出酒食犒劳义军。①中午,李自成在300名宫廷宦官和大学士魏藻德的陪同下,由长安门入城。街道两旁站满了大人和孩子,他们手持香烛向李自成致意。②“闯王”身后跟着大顺的文官,领头的是牛金星。他们带着特意准备的牌子和招帖,将李自成比作贤君尧、舜,并把明王朝的覆灭归咎于腐败的大臣、图谋私利的官员和朋党横行的官僚,而不是崇祯帝本人。③
在已故崇祯帝的官员中,有些人甚至在体验这一责难的刺痛之前就已经准备自杀了。最令人感动的是4月25日李自成进入北京那天自杀的13名(或许更多)官员。这些人没有为崇祯帝举哀,因为他们都不知道皇上已经死了。皇上的尸体过了三天多才被发现,此时人们普遍猜想皇上已经离开京城,到别处去建立临时朝廷(“行在”)了。④倪元璐的忏悔最为典型。他在自杀之前,面朝北,象征性地对他的皇上说:“臣为社稷重臣,而未能保江山,臣之罪也!”⑤其他人,像右副都御史施邦耀,对明朝的灭亡也表达了同样的负罪感,他在自缢之前,写下一副对子:
愧无半策匡时难,
惟有捐躯报主恩。①
满人耐心等待着中原的混乱以便伺机采取下一步行动。而由此开始的一连串事件对满族人是十分有利的。
总而言之,至少有40名官员在崇祯帝死后的最初几天内自杀了,其中很多是像范景文那样的高级官员。②从比例上看,自杀者中南方人多于北方人。21位自杀的文职大臣,可按籍贯依次排列如下③:
浙江              6
续表
南直隶            5
江西              2
河南              2
山西              2
福建              1
湖广              1
四川              1
北直隶            1
其中3/4来自长江流域,或南方地区,只有1/4是北方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没有一位属山东籍。当然,平均来说,南方人当时多居高位,特别是各部长官之职。因此,皇恩会使他们感觉到更沉重的精神压力。迁都南京的努力失败了,可能也是导致南方人自杀比例较大的一个原因。
在上述21位忠臣中,有3位曾力主南迁,他们不像其北方同僚那样,附近有田产需要保护,可是此时也留在了被农民军占领的京师。然而,在与大顺政权合作的问题上,籍贯就并不具有决定意义了。最终投降李自成的162名高级官员,按籍贯排列如下①:
南直隶            31
北直隶            21
陕西              17
山东              16
河南              15
江西              13
山西              12
湖广              10
续表
浙江              9
福建              7
四川              6
广东              3
云南              1
广西              1
如果我们将南直隶、四川和湖广算作南方,那么留在大顺新政权中的南方人和北方人在数量上便完全相等:各81人。
就参加新政权的原因而言,年龄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因素。从一份列有科举资历的殉难者名单中,我们发现,殉难者人数与其考中进士的年份有如下关系①:
而投降李自成的官员人数与其中举年份的关系与上表略有不同②:
续表
 自杀殉难者的平均年龄,比多数投降者稍大(或至少考中进士的年代较早),其间考中人数最多的一年是16年前的1628年,即东林党开始得势,倪元璐等人得到举世声誉的那一年。而投降者中考中进士人数最多的一年则比前者晚6年,即1634年,其中又有近1/3的人是在1640年和1643年获得进士之名的。因此,自杀殉难者中有许多人已经在文官仕途中完成了他们的使命,而大量投降者则是仕途生涯刚刚开始,或达到顶峰的较年轻官员。
在忠于明朝和与农民军合作之间作出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入仕时间的长短。虽然,地方上的士大夫家族常说,他们从皇上那里获得科举功名,并因此成了士大夫,故应以感激之情报答皇恩,但在朝中任职的官员却更倾向于以官职大小而不是功名高低,来限定自己所承担的义务。这就是说,新进考取功名因而任职未久的官员,加入大顺政权的可能性最大。①
虽然将降官中渴望作官的人和被勉强拉入的人明确区别开 来,是不大可能的。但有些士人的确很想加入新政权,并竭力交结已经在为李自成效力的那15位士人(其中12位是北方人)。大顺吏政府尚书宋企郊(1628年进士)、礼政府行侍郎巩煜(1631年进士)和工政府尚书李振声(1634年进士),都是在李自成进京之前向他投降的,并都习惯于在新政府中安插自己的朋友和同年。①尽管有些士人对4月26日发布的释放因政治问题而坐牢的官员并使之得以为大顺效力的布告颇感扫兴,而其他人则对牛金星将礼纳原明朝官吏自愿加入大顺任职的声明表示欢迎。②当时有许多士大夫发疯似地要重做朝服,因为原有的朝服已经因害怕农民军杀戮官员而烧掉了。最善投机钻营的人则将自己的名帖送给在大顺朝为官的同年,或设法托朋友把自己介绍给宋企郊和牛金星。③
在当时人对此的记述中,最遭蔑视和责难的是那些企图加入李自成政府的南方人。④南方籍变节者中最为声名狼藉的,则是以 兵部职方司主事秦汧为首的一伙无锡士大夫。这其中包括:秦汧的姑父——翰林院学士赵玉森、礼部主事张琦,以及原在明朝任地方官、北京陷落后一直在礼部任职的王孙蕙。4月22日,即李自成进城的前三天,王孙蕙还曾涕泪横流地向崇祯帝保证,一旦明朝亡了,他一定作为忠臣自杀殉国。但大顺军真地攻进城中的那天,王孙蕙家中响起一片妇人的哭喊声,他的决心于是动摇了。嚎哭之声搅得他心烦意乱,突然,他对家人说,无需担心,他将把一切都安排好。随后,王孙蕙取出竹竿,挑出一幅黄布,上面写上“大顺永昌皇帝万万岁”,挂于门外。及至李自成进京时,王孙蕙又与其他三人在城门口站成一行,迎接新君。当大顺王的扈从走近这四人时,他们鞠躬行礼并表白他们愿为新主效劳。他们的恭顺的举止倒是被人们看见了,但他们表示归顺的话语却淹没在嘚嘚马蹄声中。①
第二天,即4月26日,这些无锡人听说新政府要对明朝官员进行籍录。王孙蕙认为机不可失。他对赵玉森说:“方今开国之初,吾辈须争先著。”②赵玉森是宋企郊的老朋友,他答应带王孙蕙和秦汧去大顺吏政府衙门。当他们被人引入时,王孙蕙忽然从袋中掏出一张纸并将其举过头顶,上面写着:“臣王孙蕙进表”。“进表”一词明确地表示出王孙蕙加入新政府的意愿,所以宋企郊微笑着赞赏说,“好文字!”4月29日,92名官僚士大夫在朝见李自成时被授与大顺政权的官职,而这4位无锡人都在其中。③
可是逐渐地,这伙无锡人表明他们对宋企郊来说是一大麻烦。 王孙蕙被安插到吏政府任监察之职后,可对重要官职的任命施加影响。宋尚书得知,王孙蕙已设法使7名无锡人成为地方长官。后来,宋企郊私下对他进行了斥责,王孙蕙遂彻底背叛了他,乘离京办事之机,逃往南方。①秦汧也是个累赘。他傲慢且爱摆架子,曾拒绝将其衙门移交给李自成手下一名将领。这位将领脾气暴躁,便将他逮捕并打算处死他,幸亏其姑父赵玉森及时找到宋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