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业 清朝开国史





)和王琪(Wang Qi)。另外还有大批北方举人,甚至生员,跟在大顺军后面涌入北京谋求官职。这些求官者纷纷向宋企郊毛遂自荐,致使宋企郊大声惊呼:“安用若辈?”冯梦龙:《甲申纪闻》第一卷,第11页。此外,京师附近地区想捞取一官半职的人也振奋起来,并“自是,诸生求试者比比”。抱阳生:《甲申朝史小记》第五卷,第1页。后来,李自成命宋企郊在顺天和大同府举行秀才考试,又在京师举行举人考试,题目是“天下归仁焉”。70人参加了这次乡试,50人中为举人,后来任命的58名州县官中有许多即是此次中举的。附带提一句,这58名地方官有许多实际上从未离开过北京,而在离京赴任者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设法逃跑了。余者则作了土匪的俘虏。钱■:《甲申传信录》,第95—100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9、11页。
① 山东军阀刘泽清,仰慕周钟的名望,遂馈赠黄金500两,希望将他收为自己的门生。但周钟拒绝登门,反将黄金如数退回。徐鼒:《小腆纪传》,第207—208页。
② 明太祖自己也认为他的统治是异常残酷的,因为要彻底根除前朝的弊端,必须采取严厉措施。贺凯:《明朝的兴起及其制度变迁》,第71页。在17世纪40年代,这位明王朝的缔造者是位引人注目而又深受爱戴的人物。帕特里克·哈南:《中国的白话小说》,第162页。
③ 钱■:《甲申传信录》,第76页;冯梦龙:《甲申纪闻》,第8页。
④ 周钟十分自负,他经常对朋友吹嘘牛金星多么尊重他,并看重他与复社的关系。计六奇:《明季北略》,第585页。
⑤ 陈济生:《再生纪略》第一卷,第17页;徐应芬:《遇变纪略》,第6页;赵宗复:《李自成叛乱史略》,第148页;彭孙贻:《平寇志》第九卷,第12页。此布告内容载于《平寇志》第九卷,第7页。其内容在不同史料中略有出入,我想这是因为,这些史家对这份布告的强制性,以及对那些奉命进宫的人们所进行的或温和或严厉的审判,有的希望加以强调,有的则不希望加以强调。
① 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第115—116页。这句话出自《论语》第十九篇第一段。
② 历史学家已经指出,李自成在1636年曾修复了一处官庙,这表明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刘广京:《世界观和农民起义》,第298页。这种思想观念是深深影响李自成的农民文化的一部分;而李自成受到这种文化的浸润并非是通过研读儒学经典。据传,李自成的父亲曾责备他弃文习武,他对父亲说:“吾辈须习武艺,成大事,读书何用?”计六奇:《明季北略》第六卷,引自清水泰次:《明代的流民与流贼》,第382页。
③ 魏斐德:《1644年的大顺政权》,第60—63页。
① 钱■:《甲申传信录》,第6、11页;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第84页;计六奇:《明季北略》,第581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3页;抱阳生:《甲申朝史小记》第五卷,第2页。
② 陈名夏躲进了北京的天主教堂。谈迁:《北游录》,引自郑克晟:《多尔衮对满族封建化的贡献》,第8页。
③ 计六奇:《明季北略》,第581页;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第117页。
④ 据当时人讲,李自成早在攻陷北京之前就曾命几位住在北京的山西商人资助并争取周钟、陈名夏一类名士。北京陷落后,牛金星也曾大声疾呼:“新翰林尤宜速报名!”赵宗复:《李自成叛乱史略》,第140页。
① 许多中层官员的职掌有所变动,几位刑部郎中被调到户政府任要职。又有相当数量的官员被调到兵政府车驾司,在吕弼周(1628年进士)手下任从事。吕弼周是山东人,作过驿传道佥事,善于组织后勤供给。他是在河南加入李自成队伍的。事实上,明朝所有的书吏和皂吏都加入了大顺政权。其中有1000多名皂吏正式成为官府差役,即各部衙门的守门人、信使等。关于北京的皂吏,见吉斯:《明代的北京》,第176页。对大顺政权更深入的讨论,见魏斐德:《1644年的大顺政权》,第53—56页。以上各部人事问题的讨论,所据材料出自钱■:《甲申传信录》,第74—88页。

 
合作者中的儒生士大夫
除了出于恐惶和投机之外,合作者中也有人是出于儒学的信念。那些真正相信天命已经转移的人们——其中有些人是被自己的占星术说服的——感到有责任为李自成效力,以便教化这位义军领袖,使其逐渐成为符合儒家理想的德义之君。②不过,为使李自成相信他的确可能像其他受命于天的君主一样成为一位贤明之君,这些儒士使用了大量溢美之词,简直无异于谄媚。例如翰林学士梁兆阳(1628年进士),在文华殿的一次临时召见中,称这位义军领袖为“陛下”,并且在痛斥已故崇祯帝“刚愎自用”之后,这样盛赞其新主:
陛下救民水火,自秦入晋,历境抵都,兵不血刃,百姓皆箪食壶浆以迎,真神而不杀,直可比隆唐虞,汤武不足道也。今适逢圣主,敢不精白一心,以答知遇恩哉?③
梁兆阳所谓的“知遇恩”,由于他的这番献媚而得以实现了:李自成将其擢为编修,后来又委任他为兵部官员。①
状元周钟也并不比这种谄媚更高明,他在“劝进表”中写道:
独夫授首,四海归心,比尧舜而多武功,迈汤武而无惭德。②
当然,即便如此,周钟仍可以为他的谀词辩解,说这是为了劝谏李自成放弃草寇之行,实行儒家式君主的德政,从而负起统治天下的重任。这道“劝进表”只是周钟精心安排的劝进活动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使“闯王”相信,他的合法登基将得到万民的拥戴。劝进之法是大臣出面劝说以及百官联名上表。③劝进先后共有七次:第一次是在4月29日,即李自成进京后的第四天,最后一次是在5月16日,即李自成率军东征吴三桂的前两天。④李自成虽未阻拦这些劝进,但也没有依之而行——当他决定登基时,已为时太晚,对他的事业已没有什么意义了。这或许是因为,尽管牛金星和周钟力主以正统方式登基,但李自成仍不相信自己已有资格受命于天。他本来就曾派杜勋去同崇祯帝谈判,希望朝廷能封他为王。后来,当他的部下在煤山发现了崇祯皇帝的尸体并带其前往观看时,李自成似乎受到极大震动,他对着尸首说道:“我来与汝共享江山,如何寻此短见?”⑤
李自成相信他已获得了百姓的拥戴,但又认为天命不会归于弑君者。为此,李自成极力将崇祯帝之死归罪于那些劝其登基的明朝大臣身上。在接见明朝太子时——这种场合对双方都是严峻的——李自成询问太子朱家何以丧失天下,太子答道:“以用贼臣周延儒故尔。”李自成欣然说:“汝也明白。”李自成还告诉太子,他不会杀他,因为明朝灭亡并非太子之过,而是他父亲的那帮大臣的过错:“文武百官最无情义。”①李自成对崇祯帝之死感到遗憾,而这些明朝官员就成了替罪羊,他们还是大顺政权将尽力消除的道德堕落、吏治腐败现象的象征。②
李自成确实意识到明朝大臣的腐败,但要完全按儒家提倡的上古贤君的标准去做,又十分困难。③事实上,闯王确实在尽力改善他与新臣属间的关系,但这对儒家理想的君臣关系来说,极而言之不过是一种可笑的伪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残酷的嘲弄。有时,李自成似乎想生活得像一位贤君。他曾私下召见山东登州著名的 理学家、现任礼政府尚书杨观光,问他若远离酒色,怎么能享受生活的乐趣?杨观光阴郁地坚持说,他的人生目标是保持“心志清明”。李自成听后很高兴,将这位道学先生擢为宫廷讲读。杨观光始终未能说服李自成放弃酒色,但他坚信儒家礼法可使这位篡位者成为明君。①
事实是,顽固地维护君臣等级关系中的尊严和道义的主张,已日渐激怒了李自成;而那些希望寻找机会按儒家的模式塑造这位新主的人们,却又不得不依新主意志而接受一位专制君主。②例如,张家玉将书有“明翰林庶吉张先生之庐”字样的旌旗插于门外,以公开表示学者的忠义。但私下他又上书李自成,表示如果他的变节能够得到回报,则他愿为大顺王效力。
君王既定鼎于天下,必以尊贤敬德为基,是不没人之忠者,所以有忠臣。不没人之孝者,所以有孝子。③
即使李自成已攻占了紫禁城——张家玉还警告说——“当此多士多方,尚在危疑惊惧之时”。④在他终于被召见时,竟拒绝向李自成叩拜。然而这位昔日的盗匪并无孟子所倡导的风范,他将张家玉在殿前捆绑了三日,然后直截了当地威胁他——如若不投降就杀了他的父母。于是张家玉屈服了,同意接受李自成的条件为其效力。张家玉为了孝敬父母而未能对明朝尽忠,这种做法对一些儒家士 大夫来说,或许是可以谅解的。但在其双亲溜回山东后很久,他仍继续为李自成服务,于是便成为许多北京士大夫嘲讽的对象。①
另一方面,李自成也同样易于将这些降官的劝进赞美之词视为他们谋求进身的卑猥而自私的手段。正是投降了大顺政权这一行为本身,使许多明朝官员在李自成眼中变得一钱不值,正如吏政府尚书宋企郊对李自成所直言相告的:“既不能捐躯殉难,以全忠义,又不能精白一心,以事新主。”②出于对变节者的义愤,李自成时常流露对这些人的鄙视和厌恶。例如,4月29日,他第一次走出文华殿,看到数千名公开表示愿意投顺的明朝官员,便对其身旁一人说:“此辈无义如此,天下安得不乱?”③此后,在其他场合,他又一再下令刑政府尚书惩治最恶劣的变节分子。这一政策导致46位明朝官员被处决。④
李自成的义愤,恰好与大顺政权筹集军饷的需要走到了一起。由于义军占领北京时,明王朝内外府库仅剩下黄金17万两,白银13万两。李自成的谋士建议,对明朝官员课以不同数量的罚金,并立为制度,以此来筹集一笔军饷。⑤对臭名昭著的贪官应严刑拷 打,逼他们交出全部私产。对那些拒绝效力的官员应没收其财产。而对较少劣迹的官员,则应要求他们自愿向大顺捐款。①
5月1日,李自成批准了这项看起来与崇祯帝的筹款方式颇为相像的政策。原则上,一品官须纳银1万两以自赎,以下各品官员则须纳银1000两。而实际上,纳银数额远远超过了这一规定。其中大学士须纳10万两,六部尚书须纳7万两。②但不久,罚金与赎金便混淆起来,大将军刘宗敏得到“罪者杀之,贪鄙复赃者刑之”的命令后,便开始了恐怖行为,1000多名士大夫遭拷打后被杀死。③据说大顺政权通过这些方式筹得了巨款。前大学士魏藻德在被拷打至死之前,曾交出1。3万两黄金赎身;陈演为赎身交出黄金4万两;已故皇后之父周奎死前已交出白银70万两。④
不久,这种劫掠开始波及到平民百姓。其部分原因是刘宗敏无法约束自己的部下,如果惩戒他们,便可能发生兵变。⑤早在4月 27日,大顺士兵便开始搜查平民宅院,抢夺私财。尔后,他们又开始凌辱其房东。在街上,他们任意冲撞行人,或鞭打躲避不及者。起初他们侮辱茶楼侍女和歌女,后来竟去强抢良家女子而行非礼。①北京的市民很快创造出“淘物”一词来形容这种抢劫行径。大顺士兵成群结伙,任意闯门入户,后来者总是要把前面一伙漏掉的东西再“淘”一遍:他们起初只抢钱财珠宝,后来又抢衣服,最后连食物都在搜刮之列。②
由于混乱状况不断蔓延,闯王的军师——矮子宋献策绝望地大呼:“十八子之谶,得毋为公乎?”③李自成虽然很快就了解到刘宗敏私设刑堂之事,并为百姓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所震动,但他似乎无力约束部下,挽回民心——他没有正式受命、高居龙位的皇帝所具有的那种不容置疑的权威。④李自成确曾特意召见众将领并问他们:“何不助孤作好皇帝?”他们却干脆回答说:“皇帝之权归汝,拷掠之威归我,无烦言也。”⑤
这样,李自成虽然自认为是在效法唐朝开国之君来接管京师的,而实际上他却同公元880年占领长安的黄巢一样,连自己的将 领都控制不住。二者都因为其部将的残暴而使京城百姓离心离德其政权也被证明是非常短命的。①据说宋献策时隔不久便叹息道“我主马上天子!”②
② 《明史》,第2779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十一卷,第3页。
③ 钱■:《甲申传信录》,第83页。当时人们常将李自成比作秦始皇,认为他是一位凶残又必定强有力的开国之君。
① 计六奇:《明季北略》,第584页;徐鼒:《小腆纪年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