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业 清朝开国史
③ 钱■:《甲申传信录》,第83页。当时人们常将李自成比作秦始皇,认为他是一位凶残又必定强有力的开国之君。
① 计六奇:《明季北略》,第584页;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第115页。梁兆阳在进见李自成之前,还赠给吏政府尚书宋企郊5000两黄金。
② 徐鼒:《小腆纪传》,第207页。
③ 同《献帝传》记载的公元220年汉帝退位、曹丕登基的情景一样。这些劝进表是在李自成周围类似选民的官员面前,所进行的提名和认可过程的一部分。这些追随者也想使政权的更替合法化。在某种意义上,群臣劝进之词,也是试图阻止各自部下对这一尚存疑问的问题提出反对意见。关于曹丕,见卡尔·莱班:《安排天命:公元220年曹丕继位时的谶纬符命》,第338—339页。
④ 赵宗复:《李自成叛乱史略》,第149页。5月23日,吴三桂正向京师推进的消息传来后,群臣便接到命令,停止呈送此类劝进表。
⑤ 同上书,第147页。
① 张岱:《石匮藏书》,第45页。
② 谢国桢:《南明史略》,第28—29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1页。他称曾贪污军饷的李国桢是“误国贼”,又指责崇祯朝官吏“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者少。”钱■:《甲申传信录》,第57页。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5页。有些史料表明李国桢最初曾受到李自成的尊重。据说他提出的投降条件是:祖宗陵寝不可发,葬先帝以天子礼,太子、二王不可害。待看到明室陵墓得以保全后,他便自缢而死。吴伟业:《吴诗集览》第一卷上,第14页。但大多数当时人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他们指出李国桢是李自成下令并被刘宗敏拷打致死的。其例见钱■:《甲申传信录》,第58页。
③ 李自成既无个人威严,也不喜欢帝王礼仪。牛金星曾想让李自成于1644年5月20日(阴历四月十五日)举行祭天大典,并请他在宫中演习10天。李自成同意了,但演习时他举止匆匆,全不按规定节奏去做。礼官在引导李自成时对这位“闯王”说,必须掌握仪式本身的节奏,要不慌不忙,放慢速度。这位义军的领袖很快就不耐烦了,他扯下袍冠,恼怒地转向礼官说:“我马上天子耳,何用礼为?”然后转身离开演习场,经过御膳房时,还抓了一块生肉吃了。祭天大典始终未能举行,而在士大夫眼中,李自成仍是“沐猴而冠”。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5页。
① 5月16日,即李自成离京前往山海关的前两天,杨观光奉命着手为登基大典作准备。赵宗复:《李自成叛乱史略》,第149页。杨观光逃过了日后为其行为辩解的麻烦,因为此后不久,他便逃出北京,被起义农民抓住杀了。钱■:《甲申传信录》,第81—82页;计六奇:《明季北略》,第578—579页。
② 汤若望曾与李自成在宫中进行过一次十分真挚的会谈,当时这位天主教神甫得到酒食款待。李自成本人很少喝酒。清水泰次:《明代的流民与流贼》,第383页;史景迁:《改变中国》,第16页。
③ 钱■:《甲申传信录》,第77—78页。
④ 同上书,第78页。
① 钱■:《甲申传信录》,第78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2页。
② 抱阳生:《甲申朝史小记》第五卷,第1页;钱邦芑:“《甲申纪变录》,第15页;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第126页。
③ 钱邦芑:《甲申纪变录》,第14页。大顺的普通士兵也极为蔑视这些降官,若在街上看到他们,便策马冲撞,见其惊恐奔逃,便大加嘲笑。《北史补遗》,第5页。
④ 抱阳生:《甲申朝史小记》第五卷,第1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3页。
⑤ 河南乡绅李岩执行这一政策常受到称赞。其例见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第21页。郭沫若认为李岩是温和派,他的队伍同百姓相处甚好。谢国桢则指出,士大夫的代表牛金星已被北京的财富所腐蚀,而李岩提出“文官追赃,宜分三等”的建议,正是为了阻止任意抢劫和拷打,从而使征罚赎金以供军饷的作法制度化。谢国桢:《南明史略》,第29页。李文治在其记述晚明起义历史的权威著作《晚明民变》中对李岩也作了突出的描述。
①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第22页;帕森斯:《明末农民起义》,第136页。
② 帕森斯:《明末农民起义》,第137页。
③ 钱■:《甲申传信录》,第56页。刘宗敏并不是唯一施此暴行的农民军将领。李过的兵营也成了刑室。曾被囚于刘宗敏营内的赵士锦在日记中对当时的监禁和死刑作了可怕的描述。见赵士锦:《甲申纪实》,第6页。谈迁:《枣林杂俎》仁集第2页说有1600人被杀。一部当时人的日记说,有1000人被拷打致死,徐应芬:《遇变纪略》,第7页。关于将处罚和拷打混为一谈之事,详见魏斐德:《1664年的大顺政权》,第69—70页。关于刘宗敏残暴成性的描述,见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4页。
④ 谈迁:《国榷》,第6062页;钱■:《甲申传信录》,第13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3页。陈演的一名家仆后来告诉刘宗敏,陈演曾将一笔财产埋在自己的宅院中。据估计刘宗敏的士兵挖出了36万两黄金。钱■:《甲申传信录》,第60—61页。36万两可能是360两之误。见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4页。但应指出的是,当时的富户为了安全将大笔财物埋入地下是常事。李约瑟和黄仁宇:《中国社会的性质》,第10页;黄仁宇:《16世纪明朝的税收和政府财政》,第81页。
⑤ 谢国桢:《南明史略》,第31页;帕森斯:《明末农民起义》,第134页。进城后的最初几天,义军曾严格执行军纪。抢劫者都被公开处死。赵士锦:《甲申纪实》,第2页。
① 钱■:《甲申传信录》,第55、115页;徐应芬:《遇变纪略》,第7—8页。
② 钱■:《甲申传信录》,第30、54—55页;《北史补遗》,第4页。一条当时的记载指出,李自成的部下从京师百姓手中强取的财物值银7000万两。李文治:《水浒传与晚明社会》,第30页。
③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1页。“十八子”即“李”字。郝爱礼:《论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第464页。
④ 李自成目睹了刘宗敏营中的酷刑。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4页。
⑤ 钱■:《甲申传信录》,第56页。为了同部下接近,李自成与普通士兵吃的一样,并像其他大顺将领一样经常戴一顶宽沿斗笠,穿一件天蓝色战袍。他从不在自己与部下之间制造距离;而与刘宗敏(李自成称其为“大哥”)等将领则情同手足,经常手挽手一起散步。这种情谊无疑使李自成难以行使君主的权威。洪焕椿:《论明末农民政权的革命性和封建性》,第73—74页。
① 大顺统治时期与黄巢占领长安时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有30%—40%的唐朝官员接受了黄巢大齐政权的职位,其中包括三品以下的全部官员。但当义军士兵很快失去控制并开始抢劫时,黄巢的谋士尚让在一府衙门上发现一首讽刺诗,他下令将该衙中所有人的眼睛挖掉,然后,又将他们吊死,并下令处死城内所有会做诗的人。仅这一次屠杀就死了3000多人。罗伯特·密尔顿·索姆斯:《唐王朝秩序的崩溃》,第144页。
② 陈济生:《再生纪略》,第20页。
吴三桂
普遍的不满不等于公开的反抗,手无寸铁的居民无力反对其军事统治者。但“万姓”的愤恨却构成了要求其他军队首领进行干预的强烈呼声。当时,在淮河以北,所有明朝将领中实力最强的是吴三桂,他统领着镇守宁远、抵御清军的4万明朝正规军队。吴三桂勉强响应了崇祯帝4月10日发出的勤王令,放弃了宁远,向山海关缓缓推进,并于4月26日通过了长城东端的关口。当他的军队到达距京师不远的丰润时,吴三桂突然得到北京陷落的消息,于是他下令部队返回山海关,此后便在那里驻扎下来。③
与此同时,李自成立即采取措施争取吴三桂的支持。他让明朝降将唐通致书吴三桂,告诉他闯王如何循礼可敬;并安排以吴三桂父亲的名义送去一封信,当时吴骧以及其他在京的吴家人都已被 扣为人质。①这封可能出自牛金星之手的信,明确地提出了忠孝不能两全。在信中,吴骧告诉自己的儿子,把尽忠报恩视为首要责任是个错误,相反,他应该为搭救父亲而归降,这样便可以孝心赢得千古美名。此外,信中还写道,李自成的军队已经占领了北京,而且众所周知,天命已不复为明朝所有,难以回天;吴三桂应正视战局的现实,归降大顺,以便在新政权中保住自己的官爵。军使将此信带到吴三桂营中,同时送上白银万两,黄金千两,答应为吴三桂的军队提供给养,将吴三桂由“伯”进封为“侯”。②据吴三桂部将的传记所载,这一邀请被轻蔑地拒绝了。吴三桂并未像唐通那样屈膝投降,而是回信谴责其父竟不知廉耻地为李自成图谋效力,并说若行纯孝之道就应拒绝其父如上之命。最后他写道:“父既不能为忠臣,儿焉能为孝子乎?”③
后人的传说,为吴三桂拒绝投降李自成提供了更为浪漫的缘由。根据康熙时代的历史传奇,李自成还抓住了吴三桂的爱妾,即绝代佳人陈沅,又名陈圆圆。④这位名妓曾使诗人冒襄在苏州一见倾心。一位皇室贵族也看中了陈沅,并将她抢到手带至北京。其后,她以某种方式又落入吴三桂之手,被纳为小妾。吴伟业写过一首关于陈圆圆的名曲,描述陈圆圆的娇媚以及吴三桂对她的迷恋。⑤眼下陈圆圆在李自成手中,吴三桂听说闯王已占有了她并将 其带入营中纳为小妾,这不由使他妒火中烧,以至他不仅回绝了李自成的礼物和允诺,还准备报仇雪耻。为了杀死李自成,他将求助于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甚至不惜招引清军越过长城进入中原。①
为一位名妓的粉面柳腰而不惜整个国家的沦丧,这是占据了后世中国人之想象力的一种说法。有关吴三桂的比较真实的描述缺乏诗意,所以不大为人所知。史学家彭孙贻从吴三桂过去的幕友那里听到了下面的说法。②李自成的使节带着唐通和吴骧的书信来到吴三桂营中后,吴三桂令手下亲兵将其拿下并隐藏起来。这样,他就使其部下对北京陷落和李自成劝降之事都一无所知。几天中吴三桂反复考虑对策,最后他决定试探一下,如果他与李自成合作,自己的部将是否愿意继续跟随他。于是他召集诸位将领,对他们说:“都城失守,先帝宾天,三桂受国厚恩,宜以死报国,然非藉将士力不能以破敌,今将若何?”他重复了三次,但三次都无人应答。最后是吴三桂自己打破了沉默:“闯王势大,唐通、姜瓖皆已降,我孤军不能自立,今闯王使至,其斩之乎?抑迎之乎?”③众将这才了解到他们的总兵已同李自成的密使接触过了,于是他们纷纷保证将永远忠于吴三桂,无论他选择哪条道路,他们都将跟随他,无论他下达什么命令,他们都会服从。
现在吴三桂放心了,他的军队将坚定地支持自己,于是他下令组织人马护送他前往北京,进见大顺的君王。他将大队人马留在山海关,自己启程进京归降李自成。但行至永平时,他突然遇到来自 北京家中的一名父妾和一名忠实的仆人。①这位小妾告诉他,他们俩刚刚从血腥的大屠杀中逃出性命。由于一直没得到吴三桂的答复,李自成断定其宽宏慷慨的提议遭到拒绝。他因自己得到的竟是如此轻蔑的回报而大为恼怒,遂下令将吴家满门抄斩。吴家共有38人被杀,吴骧的首级被悬在北京城墙上示众。②吴三桂听小妾讲了这可怕的消息后,立刻集合队伍返回山海关,准备应付一场他自知已不可避免的战争。③
1644年5月3日,李自成派唐通去夺取山海关。两天后,吴三桂与唐通交战,唐通大败,逃回永平。李自成得知唐通战败后,又派 遣白广恩率部前往增援。1643年,此人曾拒绝护卫孙传庭的后翼,从而导致了明军在河南的失败。5月10日,这支联军对山海关发起进攻,吴三桂军再次获胜,击退了唐、白联军,并洗劫了永平。吴三桂在赢得了暂时的优势后,便决定在李自成派出足够的军队来进攻他的4万正规军之前与大顺议和。因此,夺取永平后,他派遣使节前去进见李自成,提出以停战来换取仍被李自成拘禁的明朝太子。但不久,吴三桂就从探子那里得知,李自成正信心十足地亲率6万军队离京来袭。①议和已经不可能了,吴三桂的将士不久便将面对与其势均力敌的久经沙场的大军。②
吴三桂的父亲既已死在北京,他现?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