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业 清朝开国史
缶"?br /> 吴三桂的父亲既已死在北京,他现在去求助于正在盛京(沈阳)为清朝效力的叔侄,便没有什么顾虑了。无论如何,看来其叔侄及满清贵族是他唯一可以求助的了。5月20日凌晨,李自成率军离京刚刚两天,吴三桂的两名部下、副将杨坤和游击郭云龙便来到了辽河河畔的清军大营前,将一封书信交给了多尔衮(睿亲王)。后者已是新即位的年仅六岁的顺治皇帝的两位摄政王之一。③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当时32岁。在他父亲去世时,有谣传说他有可能继承汗位。在皇太极继承汗位称帝期间,多尔衮 (他14岁被封为和硕贝勒)逐渐成为一名杰出的将领。他多次参加重大战役,23岁便率军征服了察哈尔蒙古,赢得了智勇双全的美誉。①26岁时,多尔衮成为一等亲王,统领过1638—1639年南下中原的两支主力军中的一支,攻克40余城,带着大批战利品和俘虏返回辽阳。②
1643年秋,皇太极病重,并在9月21日在盛京死于其睡榻之上。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时年32岁,看来是当然的继承人,他得到许多前朝老臣的支持。尽管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异母弟弟,但也有不少权势显赫的亲王贝勒支持他。这场继承危机在所有举足轻重的亲王参加的一次会议上得到了解决。参加会议的还有一名朝鲜人李■,他早已加入清廷并享受满洲贵族的种种特权。李■留下了一份关于这次会议的记录,其内容如下:
诸王皆会于大衙门。大王50000454_0217_2③发言曰:虎口④,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虎口曰:福小德薄,非所堪当。固辞而罢去。定策之议未及划一,帝之手下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⑤:吾等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大王曰:吾以帝兄,当时朝政,老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即起去。八王⑥亦随而去。十王⑦默无一言。九王⑧应之 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即让而出,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子①,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军兵②,吾与右真王③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誓天而罢去。所谓第三子,年龄六岁。④
于是福临于1643年10月8日即位为顺治帝,在两位摄政王——即多尔衮和著名将领郑亲王济尔哈朗——的监护下管理朝政。⑤
豪格以及其他亲王认为济尔哈朗长期执掌盛京禁军,通过他可以制约多尔衮。但他们显然低估了多尔衮。济尔哈朗虽然不是努尔哈赤的直系子孙,但他年长于多尔衮。1611年左右,其父亲舒尔哈齐死后,他由努尔哈赤抚养。⑥然而济尔哈朗只是一位骁勇善战、受人尊敬的将领,对多尔衮已很快就抓到手中的日常行政事务毫无兴趣。1644年2月17日,济尔哈朗召集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的官员,向他们宣布:
嗣后,凡各衙办理事务或有应白于我二王者,或有记档者,皆先启知睿亲王档子,书名亦宜先书睿亲王名,其坐立班次及行礼仪,注俱照前例行。⑦
事实上,即使在“座次和礼仪”上,多尔衮也很快取得了高于济尔哈朗的地位。根据1644年盛京新年朝会时接受朝鲜使臣献礼的情况 判断,睿亲王已开始僭用典礼上的最高位置了。①到吴三桂的书信送到盛京时,多尔衮又通过清除豪格及其党羽而大大扩展了一己势力,凌驾于其他亲王之上。②
吴三桂的信是送致大清皇帝的,他写道:
王之盛望,素所深慕,但春秋之义,交不越境,是以未取通名。人臣之义,谅王亦知之!今我国以宁远右偏孤立之故,令三桂弃宁远而镇山海,思欲坚守东陲,而固京师也。不意流寇逆天犯阙,以彼狗偷乌合之众,何能成事?奈京城人心不固,奸党开门纳款,先帝不幸,九庙灰烬。③
吴三桂继续阐述:虽然流寇初获胜利,但目前却完全失去了百姓的支持。这些流寇虽已僭用朝廷名号,但他们却像过去的赤眉、黄巾一样奸淫杀掠。他们没有百姓的支持,定将被就要兴起于四方的“义师”所击败,正如光武帝兴复汉室一样。吴三桂正是想要统率这样的义师,但京师以东地域有限,使他无法募集足以取胜的大军,所以只得“泣血求助”,这就是眼下他致书清廷的缘由。吴三桂所属之“国”与多尔衮的清人之“朝”已友好相处了200余年。因此,吴三桂希望清廷能意识到,作为真正的盟友,遵天命而“救民于水火”,乃是其应尽的义务。这不仅将是一次获取大功的行动,而且还会为清廷带来“大利”。清朝除了可以占领长城以北更多的领土之外,一 旦将流寇击溃,就可以分享战利品。吴三桂答应说,“况流贼所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所有。”①
③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2页;曹凯夫:《三藩反对满族统治的叛乱》,第22—24页;又见席:《吴三桂在1644年》。吴三桂在山海关曾召集当地乡绅领袖“八大家”议事,发誓共同抵抗义军。正是他们从当地百姓中征集乡兵和粮草,后又支持吴三桂作出与清军联合的决定。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第77—78页。
① 彭孙贻:《平寇志》第三册第十卷,第76页。
② 据《贰臣传》中的《唐通传》载,李自成赠银四万两。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第78页。
③ 彭孙贻:《平寇志》第三册第十卷,第76页;又见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2页。
④ 席:《吴三桂在1644年》,第451—452页。
⑤ 文中引了一段吴伟业的曲子,曲中描写了陈圆圆的妖媚和吴三桂对她的迷恋,但不是著名的《圆圆曲》。此曲引自吉川广次郎:《17世纪中国文学之不问国事》,第16—17页(惜乎未查到原文——译者)。
①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1—252页;彭孙贻:《平寇志》第三册第十一卷,第1页。
② 大史学家黄宗羲曾向明史编纂者推荐彭孙贻的《平寇志》,认为此书是那个时代最可信的著作之一。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615页。
③ 彭孙贻:《平寇志》第三册第十卷,第6页。总兵姜瓖已在宣化降于李自成。
① 这位幕友怀疑两人是因为私通而出逃。顺便说一句,吴家在北京的宅第位于城外西郊,距后来康熙帝的行宫很近。三个多世纪以后,这所破败的宅院成了1959年失势的彭德怀元帅的住所。《纽约时报》,1979年4月1日,第15页。
② 有些史学家认为吴骧是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之后被杀的。有一种记载说,李自成失败后令吴骧爬上城头劝屯兵城下的吴三桂投降。吴三桂则将火箭射至其父左右作为回答。李自成遂将这位老将斩首,并将其首级悬于城头。姚家积:《明季遗闻考补》,第91页。
③ 彭孙贻:《平寇志》第三册第十卷,第6页。大多数史学家认为当时吴三桂的所作所为正是如此。还有人认为,仆人或小妾曾交给吴三桂一封吴骧的信,信中劝他不要投降李自成。赵凯:《清兵入关与吴三桂降清问题》;又见帕森斯:《明末农民起义》,第134—142页;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60—261页。这些优秀史学论著均将李自成杀吴骧一事放在1644年5月27日的山海关战役之后,即双方已毫无和解希望之时。我本人未能核准吴骧被杀的确切日期,尽管清朝官方资料记载,在山海关战役时,李自成确将吴骧和明太子囚在军中。郝爱礼译:《皇清开国方略》,第583页。根据一位当时人的说法,吴三桂得知北京陷落时仍在宁远,他随即派人进京探查。去人回报说,他的父亲在严刑逼迫下已向大顺交出5000两银子。与此同时,吴骧派来的人也向吴三桂报告了同样的消息。吴三桂大怒之下,放弃宁远,率部来到山海关,并从两地百姓中征募了一支2万人的军队。5月18日,大军向北京进发,在距山海关约10里处安营扎寨。六天后,李自成亲率大军赶到,战斗便开始了。李自成大败后,当场杀了吴骧,然后撤退。吴三桂乘胜追杀,直到北京,将李自成逐出北京后继续追杀。席:《吴三桂在1644年》,第447—448页。
① 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第77页。李自成5月18日离开北京。同上书,第81页。
② 彭孙贻:《平寇志》第三册第十卷,第5、11页。清初著作者为了强调在与大顺义军作战时清军的战术巧妙,夸大了李自成军队的规模,声称在这次战役中李自成投入了20万人。实际上,李自成只有约6万人,而且不是其最精锐的部队。吴三桂原有5万军队,又从地方武装中征集了5万人。郝爱礼:《论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第493页;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第76、79—80页。
③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7页;《皇清开国方略》,第580页。六名地方士绅及山海关的长者,由生员李友松为首,到三河去见李自成,希望能阻止其进攻他们的城市。李自成杀了他们继续东进。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第78—79页。
① 郑天挺:《探微集》,第123—127页。
② 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215—216页。多尔衮的老练也很令人注目,这使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代表。例如1637年,他与李倧皇帝十分幽默地交谈,但迫使这位朝鲜皇帝此后每年给他送来一份礼物。郑克晟:《多尔衮对满族封建化的贡献》,第2页。
③ 指代善,努尔哈赤第二子。
④ 指豪格,皇太极长子。
⑤ 指皇太极所统黄旗诸将。
⑥ 指阿济格。
⑦ 指多铎。
⑧ 指多尔衮。
① 指福临。
② 指黄旗军。
③ 指济尔哈朗。
④ 《沈馆录》第六卷,引自李格:《关于多尔衮拥立福临问题的考察》,第271页。这次会议是1644年9月26日举行的。
⑤ 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214、280页;《皇清开国方略》,第574页;劳伦斯·D·凯斯勒:《康熙和1661—1684年清朝统治的巩固》,第13页。
⑥ 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397—398页。
⑦ 《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三卷,第4页;又见张其昀编:《清史》,第32页。
① 《皇清开国方略》,第577页。
② 1644年5月6日,多尔衮以煽惑、悖妄的罪名指控豪格。豪格的党羽全部被处死,豪格本人被贬为庶民。张其昀:《清史》,第32页。据《实录》载,豪格曾试图拉拢多尔衮的亲信何洛会反对摄政王。何洛会却向多尔衮告发了这一阴谋,并在诸王大臣会议上当众作证(当然,何洛会很可能是在多尔衮的唆使下出面作证的)。《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四卷,第1—4页。
③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7—258页。原始记录见《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四卷第13—14页。曹凯夫《三藩反对满族统治的叛乱》第24页中有此段文字的英译。
①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8页。
多尔衮决心介入
吴三桂很了解满族军事制度,所以他用“大利”来投其所好。1644年,清军各旗的4。5万名将士和人数几乎与之相等的壮丁,未得到任何军饷,而全靠远征掠夺的战利品为生。阿巴泰在1642年与1643年之交的冬季统率的远征掠夺,就是其中的一例。②这种越过长城进行抢劫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满洲军事贵族的一种部落传统,而继承这一传统的贝勒们都认为,与其占领中原,不如将其作为劫掠之地。因此吴三桂预想,清军越境进袭可以支持他对大顺军的反击,而当他们得到大量财货和奴隶后,便会撤回家乡;当然,清廷将会割占整个辽西,他则像重建东汉王朝的豪杰那样,同其他义师将帅一道镇压农民起义,使天下重新恢复秩序。
这当然不是多尔衮的汉人谋士的设想,在他们的头脑中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模式。早在北京陷落之前,范文程就将大顺军比作曾经横跨秦岭、统一天下但很快又失去天命的暴秦。这样,清人的势力就如同西汉,将在扫平叛逆、占领中原之后,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王朝。③这一取代明朝、建立大清帝国的计划,是那些在关外与清人合作的汉人们企盼已久的。尤其是范文程,更不断敦促多 尔衮专心于征服中国,以实现努尔哈赤之“洪业”。①
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前,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这两位辅佐年仅六岁的顺治皇帝的摄政,仍在两种战略方案之间徘徊不定。这两种选择以前都是皇太极对外政策的主题。②一方面是军事贵族的部落传统,具体体现为贝勒、贝子无意占领华北,而宁愿对关内进行打完即撤的袭击,以获取荣誉和财富。③另一方面,则是金朝的传统;帝国体制本身及努尔哈赤传给后代满族统治者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